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引子

上個世紀的1991年12月21日,蘇聯的十一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蘇聯的解體已經不可挽回。時間來到1991年12月5日,鮮紅的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俄羅斯國旗升起,存在了74年的超級大國蘇聯徹底成為了歷史。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冷戰也隨之結束,一個嶄新的世界格局呈現在世人眼前。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蒙古也得以擺脫了蘇聯的控制,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說起蒙古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01

蒙古族本是漠北的土著民族之一。生產力一直較為低下,且常年處於分裂之中,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蒙古族都難有出頭之日。直到1206年,完成蒙古統一的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才標誌著蒙古草原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隨後,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人一路征戰佔據了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這也是蒙古人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刻。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成吉思汗

然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強大的國家竟然只存在了不足一百年,就在一片起義聲中,被新興的明朝所取代了。蒙古族人被迫離開了中原地區,重新回到了他們的龍興之地——蒙古草原。在明朝存在的時間裡,蒙古人依舊抱有恢復元​帝國的志向,多次揮軍進攻明朝,雙方之間的戰爭一直伴隨了明朝前後兩百餘年,直到清朝的建立。

在清朝建立後,蒙古族人在清軍軟硬兼施的政策之下,大部分選擇了歸順。雖然以葛爾丹為首的蒙古部族曾經與清政府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由於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國力強盛,因此最終葛爾丹所在的蒙古部族還是選擇了歸順。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清朝全盛時期疆域

此後,清政府在蒙古地區相繼推行盟旗制度,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東歸,清朝最終徹底完成了蒙古地區的統一。為了方便對蒙古地區的管理,清政府將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藩蒙古。至此蒙古第一次以一個完整的行政區劃的形式出現在我國的領土之內。此後直到清朝滅亡,蒙古都還是我國的一部分。

02

後來,隨著清末民初的動盪,我國的國力大不如前,對外蒙古的控制力度逐漸降低,最終,外蒙古於1921年宣佈獨立,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蒙古雖在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由於蒙古的獨立是建立在(沙俄)蘇聯支持之下,因此蒙古始終要受制於人,在實際上成為了蘇聯的“附屬國家”。這種情況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才最終改變。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但真正獲得獨立後的蒙古並沒有迎來他們想要的幸福生活。

眾所周知,蒙古國是典型的內陸國家,其國內的大部分地區被草原覆蓋,而剩下的地區則不是山脈就是荒漠,難有適宜種植莊稼的大面積耕地。因此,蒙古國內至今仍有約​30%的人口從事遊牧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據權威統計,蒙古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有

111.49億美元(2017年數據)。可以說,獨立後的蒙古國生活的並不如意。

03

反觀我國的經濟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不論是國民生產總值還是人均經濟都在穩步提升。那麼為什麼蒙古如今日子過的並不好還是沒有選擇“迴歸”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一、上層的統治者不允許

當年蒙古之所以能夠取得獨立的地位,除了舊中國國力衰弱以及列強的支持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蒙古國內的上層王公貴族想要通過獨立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進而擴大自己的權益。因此,蒙古國內的教育很長時間都在汙衊當時的北洋政府濫殺蒙古人。以此打消國人的獨立思想,從而維持自己獨立的合法地位。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蒙古國儀仗隊

二、沙俄(蘇聯)的同化教育。

上文說到,蒙古地區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都處在清朝的管制之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對蒙古地區的管理是十分寬鬆的,基本採用“放養”的模式。但在沙俄(蘇聯)勢力侵入蒙古之後,對其採取了同化教育,使得蒙古國內命民眾對於俄國的認同感要遠大於對我國。

三、蒙古國地理位置關鍵。

中國和俄國是兩個世界性大國,同時兩國也有著漫長的邊境線。而蒙古就處在這兩大國之間,屬於一個天然的緩衝地帶。正是因為這點原因,即便是在蘇聯國力最強盛的時間,也沒有選擇吞併蒙古,而是讓其成為中蘇兩國的緩衝區。試想,若是蒙古選擇了獨立,那麼俄國也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蘇聯解體後,日子並不好過的蒙古國,為何沒有選擇“迴歸”?

蒙古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正是由於這三點原因蒙古國才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始終沒有選擇“迴歸”。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蒙古帝國史》

《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