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永乐大典》你们了解多少?

长龙杂谈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于公元1403年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正所谓盛世修书,为了彰显盛世气息,朱棣下旨给当时的侍读学士解缙说:“这天下的事物都散落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检索起来实在不方便。我想用《洪武正韵》为依据,将天下所有的知识都编辑在一起,方便查阅。”并且还提出两个要求,一个是书籍所收内容必须庞大,而是必须兼容并包,从经史子集到阴阳占卜都得给我收录进来。《永乐大典》的编撰拉开了序幕。



一,《永乐大典》编撰始末。

解缙领命后组织了几百个学者开始修书。一年多的时间,修成一部《文献大成》献给朱棣。解缙是当时的大才子,是信奉儒家教条的,对儒家以外的书籍并不重视。所以他主持编修的《文献大成》是不可能达到朱棣的兼容并收的,而且修书时间一年多,自然有很多遗漏。朱棣看到《文献大成》后觉得不满意,因为这部书既不算大也不算全,根本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那样。

于是他训斥了解缙,打算重修一部能够包罗万象的图书。


永乐三年他任命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和解缙、郑赐为监修官,主持重修工作。姚广孝是个僧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没有儒生的门派观念。朱棣让他成为监修官可真是独具慧眼。

于是朝廷征召筛选了两千多名饱读诗书,书法功底深厚的学者,参与编纂这部巨著,他们都被安排居住在南京文渊阁附近,由光禄寺负责饮食。

到永乐五年,这部巨著终于定稿。朱棣对这次的完成情况相当满意,亲自做序,并给这部巨著取名《永乐大典》。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用精美的馆阁体书法将原稿清抄一遍,于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收录明代之前儒墨道法刑名杂各家著作以及小说,戏曲,科技等书籍七千多种。内容从经史子集到杂剧话本无所不包。而且配有精美的白描插图,可谓是一部巨大的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


朱棣迁都后,《永乐大典》清抄本从南京迁到北京,收藏于紫禁城内文楼里。而原稿则收藏在南京故宫。

到了明代正统年间,南京故宫失火,《永乐大典》原稿被焚毁。只剩清抄本藏在北京的紫禁城内,朱棣曾想过将《大典》雕版印刷,但由于这部书实在太庞大,雕版的费用昂贵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之后的明朝皇帝都不重视这部“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长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作为皇家的藏书,真正的喜爱知识的普通文人们却没有机会接触它,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正本与副本。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帝朱厚熜对《永乐大典》异常喜爱。朱厚熜是个对修仙炼丹特别痴迷的人,《永乐大典》中收藏了大量的道教经典,使他十分感兴趣,据史料记载,他的床头经常放着几本《永乐大典》,方便自己时时翻阅。 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三大殿发生严重的火灾,嘉靖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抢救出《永乐大典》。 大火过后皇帝心有余悸,决定重新抄录一份《永乐大典》。他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主持大典的重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百零九名书法功底深厚的抄手。



在各部将抄手们的住所,饮食等各项生活所需准备好之后, 抄录工作就开始。为了保证这次重录的质量,采取了对《永乐大典》一个字不改原封原样的重录,并且规定每个人一天只许抄写三页。直到嘉靖帝驾崩后,《永乐大典》才终于抄录完成,耗时六年。因为此时有了两部《永乐大典》,为了做区分,永乐年间那部就叫正本,仍藏文楼。嘉靖年间重录的叫副本,收藏于皇史宬。 在以后的历史中,正本《永乐大典》再也不见记载,仿佛人间蒸发一样,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的副本。正本的下落也引发后人无数猜测,成为历史一大遗案。

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后,有人在皇史宬发现了《永乐大典》。满清贵族丝毫没有意识到这部大典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再加上又是前朝遗物,所以没有受到保护和重视。雍正年间,《永乐大典》从皇史宬搬到了翰林院的敬一亭。翰林院的官员都有机会接触《永乐大典》,当时朝廷不重视这部巨著,官员们有些就监守自盗。《永乐大典》逐渐流失。

三,乾隆帝寻找《永乐大典》。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决定修《四库全书》。于是《永乐大典》再度受到了重视,可是经过清点发现少了一千多册,有人对乾隆说,失踪的《永乐大典》可能在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这三个人的家里。


徐天学是康熙年间的探花,选入翰林院编修;高士奇曾担任内阁中书;王洪旭也曾进入到翰林当过编修。这三个人都是嗜书如命的才子,所以很可能当年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一千多册《永乐大典》带取回了老家。 皇帝命令两广总督和浙江巡抚到这三个人家去搜,并且带去口谕说:“ 《永乐大典》是属于朝廷的财产,如果当年他们的先人无意中收藏了,只要交出来就既往不咎!”可三家的后人坚决否认。 寻找《永乐大典》的行动无功而返。

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发生了一起《永乐大典》盗窃案。有一天,撰修官黄寿龄把六册《永乐大典》包在包袱里想带回家。在回家途中,他肚子痛,便将这六册书放在路边,自己找茅厕去了。六册《永乐大典》连包袱被贼偷了。黄寿龄没办法,只好如实上报。 乾隆得知后大怒,立刻下令步兵统领在北京城内挨家挨户搜查,城门也命令关闭了。这样的举动让盗贼也害怕了,便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六册《永乐大典》放在大臣早晨上朝路过的御河桥边。于是六册书失而复得。

黄寿龄称自己只是为了把《大典》带回去继续白天的工作,并不是有意想偷盗。到生气的乾隆帝仍旧扣了他两年的俸禄以示惩戒。随后制定严格的规矩,任何人不许以任何理由将宫中藏书带出皇宫。 《四库全书》修完,乾隆帝认为此书已经包罗万有,不需要《永乐大典》了。于是《永乐大典》再一次被弃置在翰林院的敬一亭里。



官员们继续监守自盗,偷书的方式很简单: 来上班的时候背着一个包袱,包袱里装着一件棉袍。下班的时候呢,棉袍穿在身上,用包袱包几本《永乐大典》,神不知鬼不觉。《永乐大典》就这样一本本都带出去了。 嘉庆道光年间,朝廷要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再次起用《永乐大典》,这一次就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制度了。更多的人接触和偷盗到这部书,损失更加惨重。

四,巨著的散失及现状。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清宫收藏大肆劫掠,外国人把《永乐大典》当做战利品运回了自己的国家。清朝的一些官员,把偷来的拿到各国使馆,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卖给外国人。

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的衙门的时候,对大典进行了清理。只剩下五千册了。到了光绪二十年,再对大典进行清点,就只剩下八百册了,《永乐大典》在清朝官员监守自盗和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下,仅仅几十年之内,丢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一九零零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双方交战的时期有人纵火烧毁了翰林院和敬一亭,翰林院被烧的一片狼藉。人们在混乱中抢走《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更多的则被大火焚毁。当时的人是这样记载的:

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事后,清政府官员在废墟中整理出仅仅六十四册《永乐大典》。这部皇皇巨著可以说经历了灭顶之灾。

清朝灭亡后,翰林院的六十四册《永乐大典》残本被移交给交给教育部,教育部把其中的六十册交给京师图书馆,四册由教育部图书馆收藏,从此中国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搜寻。

新中国成立后,加大了对《永乐大典》的搜寻工作。在外交家们的努力下,苏联三次归还了六十册《永乐大典》,德国归还三册。国内民间收藏者们也纷纷捐献他们手中的收藏的《永乐大典》,经过多年的搜集,我国现藏有《永乐大典》二百二十三册。已知流失到海外的《永乐大典》约有二百册不到。全书存世量不足百分之四,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总结: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明朝以前文献的集大成者。由于其创作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字体与图画更是精妙绝伦,这就使得这部巨著是珍贵的文献和历史资料的同时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列强的掠夺。如今存世仅仅四百余册,八百卷不到,这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真是让现代的人们感到悲哀和遗憾。只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能有更多的《永乐大典》被发现,使人们能够多窥探一下这部巨著的冰山一角。


闰土看历史


现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在这里出入。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有个颇为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地下宝库,其中存放着一部国家图书馆最为珍贵的馆藏,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成熟、最杰出的“百科全书”。现在馆藏有161册,不到这部卷帙空前浩繁的巨著的4%,还有400册左右流散在世界各地。而《永乐大典》最初编纂完成时的规模是22877卷,11095册。现今《永乐大典》已历经600余年,这个巨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它在漫长的岁月中,又经历了哪些不幸遭遇呢?

明成祖朱棣在篡得帝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特别是为了拉拢知识分子,于永乐元年(1403)下令组织编纂一部囊括天下古今事务、百家之书,不避繁多,分类编排的总汇之书,以供皇帝查阅,并指定当时的翰林院学士解缙等人负责此事。起初,解缙等在第二年就编成了一部呈现给皇帝,成祖为它起名《文献大成》。但不久,成祖发现里面的内容还是不够完善,有很多的书籍缺失没有被收集进来。于是,他又下令重修,命解缙和太子少师父姚广志、刑部侍郎刘季篪为总编纂,命翰林院学士王景等人为总裁,翰林院侍讲邹缉等二十人为副总裁,又召集全国知名的学者作纂修,让国子监和各地方学校的生员誊写,一共动用了2100多人,在永乐五年(1407),终于将这部达3.7亿字,2.2万多卷,11095册的巨著编纂完成,明成祖为它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为该书作序。

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为方便检索按照音韵收字,各字之下先列出该字的发音、各种词义解释以及该字的楷体、篆体等不同字体。然后分类汇辑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等各项记载。被收录其中的记载,全部按照原文照抄,不改一字,完好地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钟《永乐大典》编成后,因它的规模太大,一直没能刻版刊印,只是抄了一部,收藏在北京皇宫内的文楼。明世宗即位后,对这部书爱如至宝,一遇到疑难的问题,就按音韵检索到该书中去查找相关内容。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起火,明世宗命人先将文楼的《永乐大典》搬出去,一夜之中竟连传四次圣旨命抢救该书。火灾过后,为防不测,世宗命人又完整地誊写了一部副本,将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收藏于皇史宬,即皇宫中专门用来藏书的屋子之中。明朝末年,《永乐大典》的正本已下落不明。

到清雍正时期,《永乐大典》的副本由皇史宬移至翰林院的敬一亭,但此时副本也已经短缺了近两千册。后来不断丢失,到光绪初年仅剩下三千多册了。光绪二十二年(1894),清末著名学者对该书进行过一次查点,那时尚存的仅八百多本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严重的流失,一直使人困惑不解。《永乐大典》作为国家收藏的珍贵古籍,藏于深宫,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么流失的第一个环节,很可能是宫中侍从和朝廷官员。有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修撰完之后,一些官员将《永乐大典》视为多余之物,此后《永乐大典》被束之高阁,给一些官员提供可乘之机,开始进行偷窃,而且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官员们早上进翰林院时随身带一件棉袍,却不穿在身上,而是打成包袱,形状和两本《永乐大典》大小差不多。当夜晚离开的时候,他们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把原本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他早上曾带着包袱而来,晚上带着同样的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光绪年间,有一位翰林侍读叫文廷式,仅他一个人就盗走一百多本。文廷式死后,这些书被他的后人卖给了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坐落在东郊民巷,已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宫外见过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吞没。《永乐大典》也几乎全部被付之一炬,幸存下来的少部分又被侵略者们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近毁灭。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其中,我国保存了223册,730卷,其他的则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


卫功奎律师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就《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下令编纂《永乐大典》。黑衣宰相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人接手了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终编纂而成这部旷世巨著。

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曰3.7亿字。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了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了北京。明世宗嘉靖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一直很想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时徐阶谈过。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好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

但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能逃过这次浩劫。嘉靖心有余悸,终决定《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据史载,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吧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之为正本,把嘉靖年间重录本称之为副本。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嘉靖时期的副本。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也是嘉靖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都没有发现,换言之,《永乐大典》的正本完完全全失踪了!11095册正本挤一挤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一种说法,是毁于清乾清宫大火。我们现在看到的乾清宫是在嘉庆二年(1797)之后重建的,之所以重建,那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了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但乾隆时曾编纂过一本叫做《天禄琳书目》宫廷藏书集合,《永乐大典》这样的庞然大物并没有编入其中,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是很站得住脚。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是毁于明亡之际。说穿了,就是说呗李自成给毁掉的。李自成灰溜溜离开北京的时候,把失败的怒火发泄到了北京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防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自然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了。

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永乐大典》的正本缺从未现身过,所有的正史野史野找不到关羽正本的准确记载。


江畔初见月


永乐大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又一次阉割。历来热衷于修史著典的帝王都不是好鸟,这种文化上的阉割甚至比战争兵祸更为严重。永乐大典不是新书,只是把以往历朝历代的图书作一个归纳整理。这个所谓的归纳整理就是删除一些对王朝统治不利的言论。有些甚至是胡编乱造以迎合统治阶层的利益。但这些胡编乱造,被朝廷一经认定为正统,原来真实的事实反而成了野史。竹书纪年,是从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部书,里面提到尧舜禹,并不是禅让,而是武力推翻前任。这可不得了,这等于鼓励叛乱,所以直到现在的历史学者都认为竹书纪年书是本野史。有些历史造假时期更早,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的烽火戏诸侯,历史上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还有一种是周平王为了篡位刻意污蔑他父亲昏聩。但后世王朝肯定不能容忍这种太子杀皇帝自立为帝的情况。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永乐大典无不是这个套路。在永乐大典耗时耗力修好不到300年,到清乾隆年间又修了一次,这次叫四库全书。本质上是一个套路。


江南市场调研


以前束之高阁的国图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原件揭开神秘面纱,2018年,“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共展示各类展品120余件,包含古籍善本、手稿档案、拓本、舆图等,犹以数册嘉靖本《永乐大典》弥足珍贵。作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令人痛心的是,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岁月风雨,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2018年12月14日,《永乐大典》将迎来它面世的第610年。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镇馆之宝。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令人痛心的是,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岁月风雨,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样一部旷世巨作几百年历经岁月沧海,漂泊沉浮,令世人唏嘘不已。

大典犹看永乐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说文化水平低,但觉悟却是有,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时,就启动了一个伟大的计划:编纂一套包罗古今的图书,收录历代文化典籍。纵然雄心勃勃,可国力却难支持,直到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集成》,但认为“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2169人编写。永乐五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天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

在明朝皇帝中,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发生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嘉靖帝担心殃及文楼贮藏的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搬迁,使其免于火海。为防不测,他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秋,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页,如有差错,必须重写,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合古今而集大成

《大英百科全书》的辞条是用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编排的,那么在中国古代,如何把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很快能检索到要找的内容呢?《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在检索字的下面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有50页,大都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大典边栏四周绘双边,“朱丝栏”把每半页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页数。每一页的朱色边栏界行均为手绘。

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面用一层黄绢连脑包过。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XXX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第。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可谓煌煌巨制。

《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书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为0.12毫米,俗称为白棉纸,纸质莹白柔韧,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誊写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

久阅沧桑惜弗全

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一直深藏禁中秘府,史料中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大典的记录。“嘉靖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再难寻得有关正本的记述,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副本一直被存放在皇史宬。

隆庆元年(1567)副本数量为11095册,清雍正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副本屡遭厄运。乾隆三十八年(1772)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缺2422卷约千余册,至乾隆五十九年时只有9881册。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这些被盗走的大典多被售予各国使节、书肆和文人。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23日,清军和义和团攻打英国使馆,为使其腹背受敌,焚毁了与英国使馆一墙之隔的翰林院,导致部分《永乐大典》化为灰烬;8月13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幸存的大典被当作砖石,用来支垫军用物资以及构筑战壕,填平沟渠,甚至被用来遮蔽弹雨。同时,部分大典被英使馆人员趁机私自盗走,据统计,翰林院在“庚子之变”中共遗失了至少605册《永乐大典》。在英国作家翟兰思著《北京使馆被围日记》中记录道,他至少劫走了5册,其中卷19789-19790一册入藏大英图书馆,卷16343-16344一册入藏剑桥大学图书馆,卷13344-13345、19742-19743、19792三册后入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6月11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至宣统元年(1909),翰林院仅存64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国务院批准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

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仅发现有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6册,占存世的一半以上(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洋文库、日本静培堂文库等存有60册,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存有52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等存有5册,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存有4册,爱尔兰都柏林切斯特比特图书馆存有3册。还有3册不详,其中1册原藏于英国伦敦图书馆,但该馆1971年将该册拍卖给一纽约商人Martin breslauer,后不知所踪;1册卷号1191,今收藏者未知;1册原藏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现下落不明。正所谓,零圭碎璧,犹可珍惜;残膏剩馥,沾溉无穷。

搜罗颇见费心坚

卷5251-5252“辽”字册

卷6523“妆”字册

卷7543“刚”字册,1954年苏联中央列宁图书馆送还

卷8091-8093“城”字册。1931年美国英格利夫妇捐赠

1920年,叶恭绰赴欧洲考察实业,在伦敦一间小古董铺里意外发现并购回《大典》卷13991残本。袁同礼1929-1948年间先后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馆长,是世界范围内调查大典存世卷目“第一人”。他历时十五年,足迹遍及美英德奥等国,对流散国外的大典进行调查、收集、复制,至1933年,证实中外公司所藏349册,出版《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一书,将卷数、页数、韵目、内容和藏地等都做了详细表格,并在任内实现了大多数现存大典的影像回归。1931年,为祝贺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开馆,美国英格利夫妇捐赠卷8091-8093“城”字册。1937年,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郑振铎则对推动建国之初各界献书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傅忠谟转让其父傅增湘旧藏大典1册;1950年,顾子刚捐赠3册。1951年,张元济以商务董事会的名义,通过郑振铎将涵芬楼旧藏,捐赠《永乐大典》残本21册;藏书家周叔弢、赵元方、徐伯郊、张季芗等先后各捐1册。同年6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图书馆归还了被帝俄掠夺去的《永乐大典》11册。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特批专款从香港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本大典;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满铁图书馆的大典52册。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访华,将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赠还。1956年,北京琉璃厂藻玉堂书店出售给北京图书馆1册。1958年,苏联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移赠原藏海参崴远东大学的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移交北京图书馆4册。至1959年,收集《永乐大典》原本215册,共七百三十卷,约占全书总卷数的3%。1962年,收藏家钟毅弘通过广东省博物馆移赠3册,1965年,赵万里捐出所藏2册《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在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北京图书馆收到了山东掖县孙洪基的来信,称其在堂弟孙洪林家见到一书,与自己在县文化馆学习时,墙壁上所挂日历中看到的《永乐大典》书影相似。北京图书馆派专家赶往山东鉴定,确认这册书为《永乐大典》的“门”字类,含3518和3519两卷。此册曾被孙家用来夹鞋样,天头地脚已被剪掉,但文字主体尚完好无损,北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

2007年11月,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赴华东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发现加拿大华裔袁葰文女士处有1册,为卷2272-2274。此册为“模”字韵“湖”字册,与国家图书馆原藏两“湖”字单册恰好前后相连,于2013年10月入藏国图,是目前入藏国图最晚的一册。至此,国家图书馆藏“湖”字册增至6册,其中有5册前后相连。

虽国家图书馆藏大典224册,但是其中有62册却远在台湾。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挑选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实录》等古籍精品南迁。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北平图书馆存放于上海的典籍安全遭到威胁,代理馆长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国使馆联系,挑选部分善本运往美国寄存,选取的三千种书中有62册《永乐大典》。1942年这些书分装102箱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先存中央图书馆,现暂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产权归北平图书馆所有。

遂使已湮得再显

1960年,中华书局在北京图书馆支持下,将当时所能访求到的730卷《永乐大典》影印出版,这是大典编纂完成后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的影印出版。2002年,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呼吁将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汇集一遍,仿真再版。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所藏164册已全部影印出版,海外藏大典已出版57册。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这首七言绝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诗中不仅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也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不完整。而它的珍贵,不仅是因承载着明初所能见到的宋元以前中华精神家园的全貌,更是是中华文化遗产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勇气和魄力。可以说,《永乐大典》每一册的发现,都被列入国家重要文物新发现。









富士康一哥


《永乐大典》为中国明朝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翰林学士解缙奉旨任总裁官监修《永乐大典》,参与其事者147人。书成,赐名《文献大成》。因采摘不广,记载太略,明成祖命重修,以姚广孝、解缙等监修,翰林学士王景等总裁,于文渊阁开馆编纂,参与其事者三千余人。编纂时以文渊阁所收宋、元御府藏书为基础,并派员至全国征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等图书,而以《洪武正韵》韵目编次。永乐五年(1407)年全书完成,更其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分门别类辑录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包罗经、史、子、集、天文、地志、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名物、技艺、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为中国古代文化成果之宝库。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刪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全书以韵统字,以字系事,按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

《永乐大典》编成后,珍藏于南京文渊阁,明成祖迁都(1421)后,又移至北京文楼。嘉靖、隆庆年间又摹录副本一部。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毁于此次大火。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副本已散佚2000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500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副本遭遇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到的730卷,影印出版。1986年,中华书局复将已征集到的现存《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风光艺境


永乐大典记载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包含有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

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永乐大典的历程: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1)明成祖纂修《永乐大典》:朱棣,被方孝孺等士大夫们视为“大逆不道”。于是想到了要继承太祖编修一部大型类书的未靖之业。

2)明世宗重录《永乐大典》: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皇史宬。

3)毁于明末说: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

4)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说:清末的缪荃孙也希望能用正本来配补遗失的副本,并且明确说,正本是在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中被焚毁了。

5)殉葬说: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


福子说历史


明成祖永乐大帝文才武略,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

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不过《永乐大典》在成书后的600年里却屡遭损毁。明世宗嘉靖年间,北京皇宫内着了一场大火,三大殿都烧毁了,差点殃及《永乐大典》。事后,嘉靖皇帝让人誊抄了一份《永乐大典》,于是这套经典之作总算有个一份副本。

后来,由于明未的战乱,《永乐大典》丢失了一些。到了清朝时,很多官员凯觎该书,找机会从宫里往外偷,又丢失了一些。到了清未,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又丢失、毁坏了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虽然西方国家陆续向中国归还一些,中国也通过各种渠道寻回了一些,但现在,国内保存的《永乐大典》一共也就六十多册了。

从上万册到六十多册,《永乐大典》丢失了很多,但人们发现丢失的这些统统都是嘉靖皇帝命人誉抄的那套,历史上从明朝嘉靖后,就没有提到过明成祖命人作的那套原版《永乐大典》哪里去了。有人考证后认为:嘉靖皇帝特别钟爱《永乐大典》,很可能把它带进棺材了。

1959年,北京图书馆将历年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原本和胶卷提供给中华书局,与中华书局自己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复制品一起进行影印出版。经过多次补充出版,正式出版的《永乐大典》已达797卷,占现在总数的99%。

2002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永乐大典》600年国际研讨会”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式推出原大仿真影印的《永乐大典》,并计划在几年内将现存的《永乐大典》全部影印完成。


峰回路转说历史


朱棣是篡位的,他为了粉饰自己的政绩,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五次远征大漠,命郑和下西洋,万邦来朝,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残本约400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从二十世纪初,就不断被藏书家所摹写、复制。像傅增湘、嘉业堂这些收藏过《永乐大典》的藏书家和藏书楼都曾经仿真复制过《永乐大典》。也有的图书馆将复制的《永乐大典》用来交换中国保存的《永乐大典》胶卷,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

1959年,北京图书馆将历年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原本和胶卷提供予中华书局,与中华书局自己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复制品一起进行影印出版。经过多次补充出版,正式出版的《永乐大典》已达797卷,占现存总数的99%。台湾和日本也出版了影印的《永乐大典》。2002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永乐大典》600年国际研讨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式推出了原大仿真影印的《永乐大典》,并计划在几年内将世界现存的《永乐大典》全部影印完成。


跪射俑


永乐大典是靖难皇帝朱棣自圆其说章显文韬武略仁孝治天下的惊天伟作,留名必治书,自永乐元年1403年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皇帝自知靖难屠杀罪孽深重,乃令大学士内阁首辅谢缙,与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组织编纂。到永乐二年1404年完成初稿,后又经多次修正历天下文人雅士墨客孜孜不倦的认真编缉细分历经4年完成巨著。这部巨作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订11095册,约3,7亿字的巨著。朱棣言天地之丰凡文化经历子集百家之言皆包罗万象其中,以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术之言皆录于中,毋厌繁浩。并且收录其中的文献图书未作任何修改删除。原汁原味无愧于一部文化珍贵遗产,,,,他开创了永乐盛世和七下西洋,五征蒙古灭掉上篡下跳的兹尔小国越南,张显了大国气度大明芳华,是继汉武唐宗之后的有一位伟帝万古神帝光照千秋,天子守国门千古帝王兹此一贤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