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本是他的囊中之物,却发生意外,但他笑了笑,回国教书了

在莫言和屠呦呦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年里,我们最想听到的消息之一,就是有一位中国人斩获殊荣。

是中国人,而不是华人!

杨振宁和李政道,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毕竟中国文化最讲究务实,只有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才会安安心心炫耀。

说到诺奖,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该被一个中国人收入囊中。

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他与诺奖失之交臂。

这个人的名字,叫赵忠尧,是我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诺贝尔奖本是他的囊中之物,却发生意外,但他笑了笑,回国教书了

赵忠尧出生于1902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赵忠尧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叶企孙。

叶企孙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清华大学成立物理系,由他担任系主任。

赵忠尧跟着叶企孙,去往清华当助教,负责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只有走进,才能感受到差距!

赵忠尧逐渐发现,中国的物理学和西方国家的代差无比巨大,如果这个差距不缩小,将会永远落后西方。

所以在1927年,25岁的赵忠尧,跨越太平洋,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诺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三年后,在一次实验中,赵忠尧发现了正负电子对的湮没。

当然,这就是一个诺贝奖级别的发现!

诺贝尔奖本是他的囊中之物,却发生意外,但他笑了笑,回国教书了

然而,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颁给了赵忠尧的同学,年仅31岁的安德森。

原因是在1932年,安德森也发现了正电子,次年,安德森的结论被证实。

安德森的获奖,让人们意识到,赵忠尧才是最早观察到正电子的人。

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阴谋不成?

历史的真相,有时候会被隐藏,有的时候却能公之于众!

关于谁先发现正电子的谜团,物理学界一直议论纷纷,认为是对赵忠尧的不公,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事件解密。

诺贝尔奖本是他的囊中之物,却发生意外,但他笑了笑,回国教书了

原来在1936年,瑞典皇家进行评选时,确实提名了赵忠尧,并委托两位物理学家重复赵忠尧的实验。

但是,他们两个都没有得到赵忠尧的实验结果。

所以诺奖与赵忠尧擦肩而过。

后来情况查明,问题出在两位物理学家身上,一个是实验方法弄错了,另一个是仪器灵敏度不够。

虽然,多年以后,杨振宁和李政道,多次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的澄清这段公案;1983年,安德森出版的书中,也明确说明自己的实验,是在赵忠尧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受到了赵忠尧的启发。

但是,终究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只不过,赵忠尧对此,一直淡然处之。

因为赵忠尧,他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学成归国,贡献给祖国,早在1931年,他就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而他的学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光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就足足有5位之多,他们分别是:朱光亚、周光召、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

所谓的国士,说的就是赵老先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