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报辅导班,特长班,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566975838042856


一二年级 不是辅导班的问题,最好是有家长陪伴,培养习惯,拓展能力,做到不忙目跟风,不放任不管,很简单的例子,我孩子同学,已经有厌学的情绪了,抱怨怎么还不下课,怎么还不放学,上课趴桌子,下课就疯子,家长放任不管,刚两个星期就开始多次不交打卡作业,这样的家庭氛围,指望孩子自己能自律吗?所以不是上不上辅导班问题,是家长的眼界与格局。


手机用户5991987080


不知道你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处于什么学习状态,我孩子原来在学校上一年级的时候,课堂的东西都会,她就不认真听讲,老师找到我,我就孩子和宝宝认真分析,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习属于‘’吃不饱‘’的孩子,课上老师反复讲的她都听腻了,所以就玩,于是我就给孩子报了课外班,她天天高高兴兴的去,回家以后就告诉我她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没学到的东西,特别高兴。

上课外班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要找到孩子学习不好的正确原因,不能强制孩子去上,要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学习是有兴趣的,而不是在敷衍家长,哪个孩子都喜欢干有兴趣的事情,不能别的孩子上课外班,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发挥自己孩子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上的课外班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卢沟晓玥


首先说明一点,我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们刚刚走过一年级这个阶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学一年级要不要报辅导班不要来问大家,要回家问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没有感兴趣的爱好,如果孩子不知道就给他提供一些接触的机会,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放心,每个孩子都有兴趣爱好。有兴趣爱好现在不学,还能指望以后年级高了去学啊?三年级以后时间越来越紧张,很难再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去抽大块时间去学了。

再说说课内辅导班,一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辅导班不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随着减压减负政策落实,一二年级的作业确实少得很,说实话,已经达不到“学而时习之”的习之了。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延展、加深和反思性的学习,帮助孩子把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知识面拓展。

补充说明一点: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班,不要去看别人报不报,或者报什么班,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浅叔熬鸡汤


本人从事书法文化教育工作多年。

我认为,现在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这么多辅导班的原因是家长的从众心理在作怪,同时也安慰了自己焦虑的心。但是这样做有违教育规律,等同于“拔苗助长”。

从众心理在作怪

人是群体动物,相互之间是有影响的。

以我为例,我的孩子还没有上小学,报了游泳班、舞蹈班、口才班、古筝班,天天忙不过来。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奶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班,就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也得报班,再加上辅导机构煽风点火的一通忽悠,家长也不管孩子到底有没有相关爱好,一拍大腿就报了。

我记得小时候,哪有这么多辅导班。都是放学写完作业就出去玩,小朋友们在田地里捉蚂蚱、抓知了、放风筝。我认为这才是快乐的童年。

我们这批没有上过辅导班、兴趣班的孩子当中,成才的也大有人在。

家长给一年级孩子报班,是在安慰自己焦虑的心。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竞争比以前激烈。成人世界的焦虑、不安也会通过家长、学校传导到孩子身上。

不良的校外辅导机构也在极力的贩卖“焦虑”。他们鼓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线上;笨鸟先飞;听上去很有道理,无法反驳。还有的培训机构喊出口号:“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样的宣传口号,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家长们越听越焦虑,认为只有趁早给孩子报班才能平复自己焦虑的心。至于效果如何,成了次要问题。

还有的培训机构为了骗钱,已经不择手段了,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教育是有规律的,不能“拔苗助长”。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尽早给孩子多报辅导班,才能在学习当中占有优势。

孩子年龄太小,刚上一年级就有这么多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很容易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学习效率下降,成绩反而会越来越差。

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神童,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掌握什么知识,这些都是有教学大纲作为依据的。千万不能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

不报这么多辅导班,还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可行吗?

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课上时间不充分利用,指望课后花钱报班辅导提成绩,这不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吗?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成绩好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有非常强的自制力。

  3. 课上学习效率非常高。

家长们应该从以上三点入手,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做到该学习的时候,提高学习效率。该玩儿的时候,放松心情,尽情的玩儿。

【结束语】

家长一定要理性对待课外辅导班,辅导班作用十分有限。一定把主要精力放到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上来。否则家长花了钱,孩子压力大,浪费了时间,效果还不好,何必呢?

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意见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树人园丁


我不是学生家长,过去的年代孩子们上学时没经历这样事,所以不好断言。不过,看到周围上小学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们,越是双休日越累,早上又早上培训课,上午走上午辅导班,下午有下午的集训任务,晚上有晚上作业,真是替孩子们累得慌,家长做后勤的更累,有时听到他们唉声叹气,也有时听到他们怨声载道。

孩子累,大人也累,可就是不降温。咳,理解不了!


蓬荜夕阳


我觉得一年级报文化课辅导班有些早吧,如果想学,就学一些孩子喜欢的,但是英语还是早一点接触比较好。现在补课热是全国现象,就连我老家,一个小县城,同学的孩子周末也要去补课。补课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焦虑,我就是这样。本来不想补课,但是班里的孩子都学,老师讲课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那么老师就会认为少数孩子不行,跟不上,她不会想会的孩子是补课学来的而不是她自己教的好,所以家长就会焦虑,不想学也不行。为了小升初能考个好学校,为了中学打基础,也为了孩子能够更自信,不是老师和别的孩子口中的学习不好的差等生,没有办法只能补课。

如果你内心够强大,不会被眼前的成绩所困扰,那就不要补课了,孩子真的挺累的。等大一些不得不补课的时候再说,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


夏小沫summer


我接下来的话,可能会刺痛一些家长,网上曾流行过一句话:“不作不会死”。

孩子才一年级,你干嘛让孩子面临这份压力。

有的家长会说,没办法,现在社会要求,我家孩子不学,会被落下。

对于孩子的这份压力,我有两条建议,希望可以帮助。

一、删减、做减法。

到底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太多精力干别的,就没有时间干其他的,或者是休息,所以还是精简,找孩子最热爱的。

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休息或者复习,总之压力可以减少。

二、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当王者的,他喜欢的,让她去坚持就好,压力不是根据年龄而划分的。

有时候,家长真的不用过于心疼,但前提是孩子自己所要追求的。

人人都会有压力,从孩子出生那一刻,他的降生就是在无数的压力下,竞争而赢的。

所以,尊重孩子,为孩子减去不必要的精力支出。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也期待你可以关注我,因为我想写用心的文字给你听。


潼小漫


我个人是不建议在小孩上小学的时候,就去报很多培训班,辅导班等,但是不同的家庭情况是有不同的需求的。

从孩子的角度看,两个方向无非是孩子是自愿的,一种是孩子的被迫去学习的。

第一:孩子自愿的情况

1:孩子自愿的情况,可以能因为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的讲课方式不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会有一些知识是没有听明白的,所以想要在课下的时间去找一下辅导班来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

2: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上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就是一些家长可能说在学习上的能力不是很充足,不能很好的对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的问题给出解答,尤其是在数学和英语作业上,所以,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是可能会主动的和父母商量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培训机构进行作业辅导。

第二:孩子被迫去学习的。

那么当孩子是被迫去学习的话,也是两个情况,

1:父母过分的看重孩子的成绩,迫切的想要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足够优秀的成绩,然后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结果又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是会选择不顾及孩子本身的想法而直接去选择一个培训班让孩子去学习。

2:只是简单的想让孩子去报班学习,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如今的父母中是很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跟风式”报班。父母看到其他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报了各样的班,就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也是应该去报班学习的,但从未考虑过孩子想法。

总的来讲,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报班学习,或者说是否适合报班学习,作为孩子的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去考虑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培训方向。


不语姑娘


01

“孩子的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他/她开心就好了!”每当问到身边有娃的宝爸宝妈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问题时,他们总是面带微笑、云淡风轻地抛出这句话。这些可爱的家长们在这一刻看似极为洒脱,然而下一刻却又在为娃该报哪些辅导班而忙的焦头烂额。

当下,为娃报辅导班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管有用没用,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英语、数学、绘画、舞蹈、钢琴、围棋……如果在孩子时间能调的开的情况下,家长恨不得将这些课程一股脑全塞给孩子。如果哪位家长没给孩子报辅导班,在家长群里,这无疑是“另类”、“心大”的存在。

记得去年在《南方日报》上看到过一篇关于“2岁半男孩报了5个培优班…结果孩子秃了”的报道,报道中说:2岁半的东东跟着父母在上海生活,由于上海稍微好一点的幼儿园都需要参加考试入园,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东东在2018年能顺利进一家知名幼儿园,东东的父母在暑假期间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

丝毫不敢怠慢,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由于东东岁数小,淘气坐不住,东东妈妈更是会跟东东说“你一定努力考上”之类的话,自己也经常焦虑得整夜整夜睡不好。医生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表示,培优班的学习压力和妈妈无形中传递给孩子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东东掉头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类似这种现象,教育家尹建莉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无疑,东东妈妈这种掺杂着虚荣的“教育方式”太过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式教育,换来的必定是事与愿违的悲痛结局。

02

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的时代,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小时候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从心底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为孩子报各类培训班,稍大一点择名校忙的心力交瘁,哪怕自己在生活上节省一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起点高一些。“周围的其他孩子都在学,我总不能让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吧?”家长之间的攀比和相互“交流”无疑推波助澜了群体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所谓的教育理念,已然成为了“名言金句”,时不时就在我们的耳边萦绕,可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想过所谓的“起跑线”它的终点又在何处呢?

好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大国,我们有无数历史可以去追溯,可是当我们带着问题真正去追溯时,却又惊奇地发现历史所给出的答案是那般雷同。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漫长影响,“学习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的工具式教育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它还根深蒂固于很多人的心间。这难道不是多数家长期望的终点么?!

然而,在这样的期望下,导致很多父母都只关注孩子成绩和才艺这些外在变化,却很少关心孩子大脑、行为和心理的发育。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木桶定律”里提到的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定律”其实同样也可以用来形容孩子的教育,当我们一味的只去关注和猛补孩子的外在,外在这块“板”长了,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内在这块板就短了。最终,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在学历和才艺上应该会有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人格上一定是不健全的!

03

著名教育家罗晓明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其专著《人格本位》一书中对中国教育所存问题深感担忧,他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加强,‘能力本位’教育也日渐兴倡,这种能力素质的倡导,当然必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担心,‘能力本位’教育的强势推动,不免使受教育者在成长和发展中产生思想灵魂的失重和倾斜。因此,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灵魂的塑造显得更加迫切。”

为此,罗晓明先生在“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孩子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所反映出的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文化各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人的发展的教育必然是个体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应该是人的发展的必然归向。”

近年来“高学历犯罪”现象一度备受热议,那些受过高等学历的人,不是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好事,而是走上了投毒、诈骗、制毒等犯罪道路。其实,这也间接否定了高学历、拥有体面工作的人就一定拥有健全的人格这一事实。

知识与道德必须相互联系、相互造就,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道德对知识的造就,后者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就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04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种种经历和表现,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这一点,从我们所读到的大部分名人传记中传记,作家不厌其烦的对笔下名人的童年进行细致地描述再串联就可以看出端倪。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所提到的,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时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教育儿童的首要,也是核心问题,即为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格。

阿德勒认为,人的生命有限,在人类世界中,不可能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慢慢生长,放任自流。因此,成年人必须关注并引导儿童成长,以避免其走弯路。

家长在孩子儿童时期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身为家长,我们应该首先本着育儿先育己的原则,努力提升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报培训班,但是一定要确保孩子获得健康而积极有益的生活,同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享受到童年之趣,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身所认为的“望子成龙”的立场不断给孩子施压!儿童教育拼的不单单是财力和物力,更多的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宝镓教育


辅导班和特长班要不要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一、孩子愿不愿意报?

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放到孩子的学习上也一样。当孩子对辅导班和特长班没有一点兴趣的时候,作为家长强制他报班,可能导致花钱费米却又无所收获,反而加深孩子对学习或者特长的恐惧。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家长的观念如何?

现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中,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实,从教育现状上看,这一点也很明显。城里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比农村孩子更好,城里孩子有更多学习特长和接受校外辅导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城里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往往比农村孩子更强(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如果有条件,让孩子适当的选报一些班,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

三、报多少班合适?

征得了孩子同意,而家庭又能够负担得起,那么就面临报什么班和报多少班的问题。这个我觉得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业压力情况来确定了。如果学习成绩较好,想通过报班增强孩子其他方面的素质,那就选择特长班;如果孩子哪个科目学习存在明显的问题,就选择报学习辅导班。报的数量不宜过多,数量太多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全部占用了,使孩子完全失去自由,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建议周末至少要留出半天的时间让孩子有自由安排的时间。

尽管我们都在追求公平,但这就是现实。各个地区各个家庭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孩子所受的教育不同。或许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还会进一步蔓延。希望我的想法是杞人忧天吧。

历史学习之窗的回答,希望您关注并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