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一、提早開始,早比晚好

  關於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準備論文這個事情,學姐有這樣一個建議:別拖延,該開始時就開始,該出手時就出手。

  其實開始寫論文並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論讀得完美,採訪資料整理得一絲不苟——就像你說英語不需要等待英語完美再說,而是因為說英語才慢慢變好。研究資料蒐集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寫論文了,先寫方法論、理論框架、導言……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多地引經據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覺得沒有準備好,因為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才開始寫論文的——就像開始學游泳的時候哪怕你還不會,可是旁邊有教練看著、理論知識聽了一些,於是就需要你鼓足勇氣跳進池子開始撲騰。


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二、每天堅持,保持慣性

  如果同樣是20個小時,一種是每天4個小時堅持五天,一種是兩天每天10個小時,前者效率會比後者好很多。寫作是需要形成一種習慣的。如果每天都能有寫作的時間和規律,每次需要切換到寫作狀態的時間所需更短。

  其實每天堅持,保持慣性這一點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別好——在我剛開始讀博的一年中,就有過一次因為找不到選題方向而長期停止寫作的狀態。而且我發現了自己是那種放假玩只能盡情玩,同時想要學習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兩個月時間可以說是沒有寫論文的。而讓我有些無語的是,放假回來以後進入狀態,甚至於逼迫自己在電腦前靜下心來都是困難的。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停滯,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滯總是需要花時間又從零開始,積累效率。因此到後來,我吸取了一些身邊人的經驗,結合了自己的寫作效率時間段,採取了步步為營的方式進行論文寫作,也就是每天都安排一些時間出來固定寫作,中間不要有長距離的空隔和中斷。並且在每次停筆的時候,記住自己寫到了哪裡,明天或者下一次應該從哪個方面接下來寫。給自己的一個小筆記能夠成為下次重新獲得靈感的線索。

  就這樣,讓寫作成為生活常態,且保持一種慣性,一旦慣性開始,就不要輕易丟掉這種慣性。


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三、與人作伴,同寫互助

  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一個學習的社區,並且爭取在這個集體裡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聆聽各種資源策略。這是一個學習的社區、平等交流互相幫助的地方:一方面,寫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寫完畢業論文的前輩們介紹他們的經驗:用的是什麼reference 軟件,什麼寫作軟件,如何安排寫作進度,如何跟導師溝通,遇到瓶頸怎樣處理……他們都毫不吝嗇傳授了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並且再三強調因人而異,我們大可以嘗試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另一方面,找一些已經開始、寫了一段時間論文的同學們進行交流。因為如果身邊有人同樣為著博士畢業論文而奮鬥、筆耕不倦會讓我覺得很安心,大家互相鼓勵,一起進步。我喜歡和學者一起交流,不光是聽別人的意見反饋,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的思路也被點亮了。能夠把一個問題先說清楚,寫下來的時候也會更加容易。

  因此,建議大家也找到寫作的夥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說出想法。當你覺得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時候,動力是很足的。

  四、聯繫導師,主動跟進

  如果說我覺得自己有哪個方面做得還不錯,可能就是我充分利用了導師的專業知識和資源,跟他們保持了緊密的聯繫和親切的互動。

  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導的學生也不是我一個——從研究生學習很早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會叫的鳥兒有蟲吃,如果你不主動聯繫教授而等著人家大忙人來找你,那麼可能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積極主動。於是乎我製作了一個詳盡的進度表,並且在每次寫完一章節後發給導師,如果有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會在章節末尾用不同顏色的字標註。需要強調的是,跟導師見面的時間段,其實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益的,因為畢竟作為導師,指導過那麼多學生,他們對於文章的思路,寫作經驗都是很寬闊的。而且這也會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人在為你搖旗吶喊、加油鼓勁。

  五、無需完美,兼顧各章

  我之前的碩士導師曾在我考上博士後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你千萬不要花很多很多時間,試圖把論文寫到完美然後再交給導師看:因為一方面,達到你認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另一方面,無論你覺得多麼完美,交到導師手中還是會被修改,有時候還可能改得面目全非。這樣看來,你多花的“達到自己完美的時間”就屬於浪費。關於這一點,也可以用經濟學裡面的“邊際效應遞減”原則來解釋。在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為了達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每一分投入獲得的增長減小。對於論文的初稿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達到心中的完美——如果能夠達到自己水平的優良,覺得無愧於自己的中上水平,不會讓老師看了直搖頭,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開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饋了。導師的回饋非常重要,要知道他們的一席話、一些反饋可能可以減少你花一兩個月的冤枉時間在黑暗裡獨自摸索。

  在等待回饋的同時也可以開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寫工作了,多頭抓起而不是隻顧一頭,也是保持論文效率的一個關鍵。畢竟一篇博士論文不是靠一個章節的質量取勝,而是總體的效果。建議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時間,努力兼顧到每一章。“短板效應”裡面講到,一個桶子到底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一塊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一塊——如果別的板子都很長可是有一塊很短,桶子總容量還是大不到哪裡去。此概念放到寫論文這個浩大工程裡,我們應該儘量平衡時間讓每一章節都質量不錯,而不要花了絕大部分時間精力在某一兩章,結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六、全面計劃,層層推進

  博士論文,尤其是畢業論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花時間精力無數。如同建房子要有圖紙、做項目要有進度,我始終相信,不管寫什麼科目的博士論文,也應該科學、系統的層層推進,關於時間和內容上的合理規劃。

  在這裡,學姐用畢業論文進行舉例。我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構的:六大章節,每一個章節下分幾塊。舉例來說:第二章“方法論”,需要寫到的是五大塊:“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差異”、“定性研究的侷限性與優點”、“我所採用的方法:採訪、觀察、資料蒐集”、每個方法的利弊、我作為研究者身份對於最後結果的影響。每一大塊裡面又可以細分幾個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寫完中間的一小塊。這樣,一篇200多頁的論文被分解成為了30-50頁的章節,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頁的部分,每個部分再細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頁的小單位了。雖然說我完全同意內容有完整連貫性,不能夠依字數而定,但我個人很喜歡“庖丁解牛,化整為零”,這樣就從心理上把畏懼感降到了最低點,而每次完成小單位的任務都給自己劃一個勾、點一個贊,便能很有動力地去做下一個部分。

  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在空白板上方寫在自己的題目,然後開始豎行寫下幾章的名稱,每一章橫向展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部分下面能夠分幾大塊……這樣一個樹形結構是你論文的主幹地圖,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你的心裡有一張這樣條理清晰、枝幹明確的圖,你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就不會只拘泥於一個部分。你會很清楚現在的進度在哪裡,下一步往哪個方向走。這種分解——再整合的過程使人的心理壓力降低,而完成每項任務後成就感也會有所提高,同時有更為明確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夠注重當下。

  七、先撿容易,建立信心

  中國有句俗話“專揀軟柿子挑”。我認為寫作一般是越寫越順;先易後難,符合事物循序漸進的基本規律。不為“欺軟避硬”的行為不好意思,這種有選擇的、挑揀容易內容先寫的策略對我十分可行。

  理論和以往文獻於我而言都是深奧的部分,個人覺得比較頭疼的內容,我怕一開始沒有基礎就試圖攻克難關,拿不下會影響心態和信心。所以最開始,我選擇的是難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論部分:研究主要採取的是什麼方法、為什麼要選擇這些研究方法、有哪裡優點、有哪些侷限性?蒐集資料的時間有多長、哪些具體措施、資料怎樣分析和整合、具體方法對於研究結果可能存在的影性……這些內容雖然瑣碎,可是寫起來卻可以就事論事,直接簡單,也不需要華麗優美的文字,或者深奧複雜的邏輯思考。洋洋灑灑把方法論寫出來以後,發現已經有了20來頁文字,這對於寫作初期的我是極大的鼓勵!所謂“萬事開頭難”,能夠找一些相對簡單的內容入手對於樹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視。

  寫出來不怕親笑話,我也曾經在八字還沒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沒寫到的時候遇到瓶頸,不知道怎麼繼續——於是我決定調整順序,把“致謝辭”先寫出來——感謝一路上幫助和參與我的成長的朋友們、師長們、家人們。寫著寫著,我發現原來一路上那麼多貴人相助,自己原來那麼幸運!於是從中也獲得了動力,滿心歡喜、打了雞血般繼續投入了下一段的寫作環節。


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八、借鑑前人,參考名著

  當我不知道博士論文為何物的時候,我跑到圖書館借來了包括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國著名高校且話題看上去與我研究相關的20多篇論文,我把自己埋在這些厚厚的論文堆裡,看前人是怎樣寫的,從字數、內容到樣式上有了初步瞭解——讀多了便也發現大多論文在結構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謝、目錄、介紹、研究問題、理論方法、研究方法、侷限性、所作貢獻、以後研究方向、文摘等構成。在立意上會研究一個專業內精細的問題,從以往文獻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觀點和認知,在方法論的角度解釋為什麼要用該方法研究、利弊、貢獻在於哪裡。從語言角度上比較中立客觀,書面化專業化,邏輯思維很嚴謹……讀別人寫好的博士畢業論文使我有了直觀的第一印象。

  我非常建議大家讀讀貴院系歷屆學長學姐的優秀畢業論文——這直接反映了貴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規範,是很有價值的一手參考資料。同時可以學習和你課題相關的其他學校學生文章,認真參考起來你會發現很多共同之處,八九不離十。可以的話也找些博士論文撰寫參考攻略一類的工具書,一方面心裡有大的全景圖,另一方面每一個章節也能看到注意事項。

  不要從零開始一個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資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奮鬥。看得越多,摸得約透,寫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應手。

  另外,準備博士資格考試的時候一般大家會做閱讀筆記(我當時做了將近50頁的word筆記),寫博士課題研究申報計劃的時候也會有好幾十頁成文的文章,這些內容都可以利用起來:有些部分可以直接複製黏貼,有些可以作為基礎進行刪減訂正。總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轉換到現在的論文裡面的,寫博士論文並不是從零開始。

  九、調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裡流行一句話“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畢業論文就是寫完了的畢業論文)。因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時間寫,且越到後面越沒有動力,最後沒有完成。所以後來圈裡說,只要寫完的,就是好的畢業論文。當然有人對學術有著很嚴謹的態度,想要把畢業論文成果出書——其實也是可以在畢業了以後任教職的同時修改文章、準備出版,還可以在教書的生涯中繼續你的相關研究,擴充數據,補充內容。我見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裡把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整理出書——很少有人一畢業就能夠直接把文章出書;因為一步登天確實不易。於我,畢業論文是我獲得博士學位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我展示幾年所學成果的好機會,是一個階段的重要印記,是我豐富人生裡面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優秀水平的文章便是無愧於心,自己滿意了。我的生活要繼續,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論文質量良好,我不願花好幾年的時間達到所謂的完美——我願意把時間花在別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滿信心、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把論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畢業論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錯的、用心了的、教授滿意的畢業論文即可,以後還有的是時間和機會整理出書。

  在這裡,我並不是教大家交低質量的作品。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看看對自己的要求和對文章的預期是什麼。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優秀,然後獲得學位、騰出時間給生活的下一個部分,那麼寫完文章所花時間應該可以省去不少。而且,完善論文的機會畢業以後還多著呢,並不是寫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改了。但是寫好了畢業論文一張博士文憑在手,可以給你很多機會的通行證。

  十、勞逸結合,懂得調整

  每個人都有瓶頸期和寫累了的時候。如果說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過了也就度過了。如果到了看著屏幕就想吐、看著書本材料就頭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議可以暫停一下,休息一下。寫博士論文就想跑一場馬拉松,掌握節奏很重要,千萬不要因噎廢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體健康,跟進營養,同時注意調整,勞逸結合。

  我知道坐在電腦面前寫論文弄久了會脖子肩膀手腕痠痛,所以我經常堅持去打羽毛球,一個星期能夠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遠眺,還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體。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暢快不已的感覺。我也會一兩週去跳一次街舞,自己的腦子得到了休息,身體也獲得了鍛鍊。每個人各自喜歡的放鬆方式不一樣:我身邊朋友有人愛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電影,有人做飯菜,有人唱歌兒,有人爬山……我特別相信一句話:學的時候認真學,玩的時候放肆玩。我覺得哪怕寫論文很辛苦,也一定別忘了給自己放鬆休息。機器用多了也需要保養滴油,更何況是人的身體呢?勞逸結合才能夠跑好跑完馬拉松,才能寫好寫完你的畢業論文。


臨近畢業季,十個參考建議,讓博士畢業生輕鬆撰寫畢業論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寫了;或者剛剛完成一大章節,想犒勞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鬆一下,絲毫不要有罪惡感和內疚感。你就邊休息變想:磨刀不誤砍柴工,會玩的人才會學哈:)勞逸結合、懂得調整才能細水長流,攻克下“馬拉松”一般的畢業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