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上的山水知識

二十四山

又名「二十四路」。堪輿家稱住宅、墓地四面的二十四個方位,分別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不用戊、己〉以及八卦中的幹、艮、坤、巽四卦來表示。

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東,酉指西,幹指西北,艮指東北,坤指西南,巽指東南,其它干支均代表特定的方位,每一方位相隔剛好十五度。

唐朝卜則巍《雪心賦》:「二十四山,山名太雜。」又:「山分八卦。」注:「以一卦管三山,如干管戌幹亥,坎管壬子癸,艮管醜艮寅,震管甲卯乙,巽管辰巽巳,離管丙什丁,坤管未坤申,兌管庚酉辛。合之為二十四山也。」

大運

據《皇極經世書》,甲子六十年為一元,一元六十年為大運。堪輿家據以定地氣之衰旺。

小運

據《皇極經世書》,甲子六十年為一元,一元六十年大運,一元之中,每二十年為小運,堪輿家據以定地氣的衰旺。

子午線

即羅盤上的指針。因指針分指子、午〈北和南〉兩方,故名。卜則魏《雪心賦》:「立向辨方,以子午針為正。」

明堂

又名「內陽」。堪輿家稱穴前平坦開闊、水聚交流的地方。按距離穴場的近遠,又可分為小明堂、中明堂〈內明堂〉、大明堂〈外明堂〉。廖瑀《洩天機;明堂入式歌》:明堂氣聚始為奇,不聚即非宜。凡是穴前坦夷處,便是明堂位。....明堂光明照萬方,寬闊始為良。」繆希《葬經翼;明堂篇》:「明堂者,穴前水聚處也。」徐善繼《人子須知;水法》:「明堂欲其平正開暢,團聚朝抱。」又同書〈穴法〉:「若明堂不正不聚,傾瀉倒側,則是真氣不融,縱有美穴,亦須棄置。」

巒頭

是風水兩大流派之一,「江西派」所重之的學理「巒體」。巒體以龍砂穴水為四大網,主要應用於佔測墓葬,其次是選擇陽基。清朝丁芮樸《風水袪惑》:「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詩人,各有宗派授受。」《四庫全書總目;葬書提要》引明朝王褘《青巖叢錄》:「擇地以葬,其術本於晉郭璞,....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曰江西之法,啟於人楊筠松,曾文辿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尊之者。」

理氣

「閩派」所重之學理。與巒體之法併為堪輿術兩大流派。開宗於福建,以秦漢「五姓圖宅」五行生剋論吉凶為權輿,至南未盛行於世。其法專主陰陽配合生剜制化,以羅盤定空間方位陰陽,並取八卦五行,飛星翻布定生剜吉凶,亦即通過年運與宅、墓的坐向推算主人命運的時空因素,佔測最佳選擇。理氣之法依據《周易》的原理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為四大網,比巒體專論山川形勢更為抽象。

明清以後,術家傾向「巒頭為體,理氣為用」,兩派漸漸合流。但在實際應用,理氣之法側重於營宅方面。藏風堪輿家稱穴場四周形局緊密,能衛護穴庭,使不受外風侵襲而耗散「生氣」。郭璞《葬書》:「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聚水 

指穴山前水聚成沼。堪輿家謂主生氣厚蓄,為吉貴之象。徐善繼《人子須知‧水法》:「穴前水最宜深聚,蓋水本動,妙在靜中,聚則靜矣,此其所以為貴。」繆希雍《葬經翼‧難解二十四篇》:「《經》雲『朱雀....澤於將衰』者,言將出必先匯澤,則有蓄聚也。」

龍 

風水學中「龍」者,山脈也。因山脈逶迤起伏如龍形,故稱。廖瑀《洩天機;尋龍入式歌》:「爰從重濁凝于于地,便有高低勢。勢來起伏是行蹤,前賢呼作『龍』。」蔡元定《發微論》:「夫山以靜為常,是唯無動,動則成動矣。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若其偃硬強勒,則不融結者也。」

又名「砂頭」。堪輿家對龍穴前後左右諸山的總稱。古時以砂子堆撥成傳授尋龍點穴之法,故稱。徐善繼《人子須知;砂法》:「夫砂者,穴之前後左右山也。....前朝、後樂、左龍、右虎、羅城、侍衛、水口諸山,與夫官、鬼、禽、曜,皆謂之砂。」廖瑀《洩天機;消砂入式歌》:「真龍落處四山聚,亦自有名義。昔賢何以喚為『砂』?於理自呼差。楊、曾教人原有格,五、九隻從砂上撥,因茲名作《撥砂經》。」

砂隨位置、形狀而有各種稱呼;宋.張子微著的《玉髓真經》、明.徐善繼、徐善述著的《人子須知》、徐試可著的《天機會元》(顧陵岡原著)等書內有很多圖形可以參考。在穴前,近者為「案」,遠者為「朝」;在穴後,為「鬼星」、「樂山」;在穴左,為「龍」;在穴右為「虎」;龍、虎上又生砂,明見者為「官星」(多在穴前),不見者為「曜星」:在穴後行龍身上者為「護」、「從」;在水口旁邊及內外者為「捍門」、「華表」、「羅城」、「北辰星」、「羅星」(禽星、落河火星),在穴旁外纏山或穴後左右者為「插耳」(太乙、天乙)。

穴 

即「龍穴」。堪輿家所認為的土中氣脈聚結處。或成窪狀,或成突狀。謂「穴」生氣最旺,適合安墳立宅。繆希雍《葬經翼‧察形篇》:「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鍾處也。」同書《怪穴篇》:「穴以藏聚為主。蓋藏聚則精氣翕集,暖而無風,暖則無水,無風則無蟻,三害不侵,則穴得矣。」徐善繼《人子須知》卷首:「穴者,蓋猶人身之穴位,取義至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