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们将大展宏图。

3月9日,宜宾市首届农民工创新创业大会在市委党校江南会堂举行。会上,10名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被重奖。会议期间,记者采访到多名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事业的闯劲,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曹亭

曹亭:油樟王国的“追梦人”

“准90后”曹亭现任四川宸煜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曹亭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宜化集团务工。2018年,他加入四川宸煜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任副总经理,开始追寻他的“油樟王国梦”。

“20年前,我还是一个调皮的农村娃儿,那时候的樟油才几块钱一斤,人们对种植和发展油樟几乎没啥兴趣,樟林落叶漫山遍野无人管理。”曹亭说,“长大后,我才知道樟油不值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只会用土法炼油,樟油高纯度提取技术几乎被外国垄断,被人家卡了技术的‘脖子’。发展油樟产业、振兴油樟王国的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攻关樟油提纯技术的创新之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把这一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曹亭介绍,自己在宸煜林业牵头负责技术研发工作。面对油樟集中加工出油率不高、樟农对公司不信任的困境,他带领研发团队立下“军令状”。那段时间,团队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天,吃的是泡面,睡的是地板……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成功实现油樟稳定出油率比传统炼油提升22%,从根本上改变了樟农“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炼油方式,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了广大樟农的信任。

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曹亭十分注重樟农收益,通过“公司+研发团队+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油樟资源在企业、合作社和樟农之间合理分配。目前,公司辐射带动5000余户樟农实现增产增收,公司旗下品牌“樟之宜”系列产品销往成都、上海、广州、台湾等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曹亭表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工创业者,很自豪在人生的而立之年能够在“世界樟海”这片沃土上扎根创业,“我誓做一名普通的创新创业‘追梦人’,在农民工创新创业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张德兵

张德兵:返乡创业做“牛人”

张德兵是筠连县沐爱镇落箭村人,在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外出打工。

“我从机械加工学徒做起,从事过羊毛衫生产批发、金融等行业,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尝尽了背井离乡创业的艰辛。”张德兵感慨地说,很早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6年回家过年时,张德兵看到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养牛,了解到筠连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肉牛作为主导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他开始找到了回乡创业的方向。经过市场考察,他看到了筠连肉牛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2017年初我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为我提供了‘妈妈式’全程代办服务,我原本预计3个月才能办完的事情,只用了不到1个月就全部搞定。在养牛过程中,县里多次带我们拜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岗位科学家王之盛等专家教授,传授了我们养殖经验,还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张德兵说。

张德兵从回筠创业到现在投资1.5亿元建成了常年存栏500头“筠连黄牛”保种繁育基地、年出栏4000头肉牛餐饮直供育肥基地、年屠宰能力达10万头的全自动屠宰及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开设牛肉特色火锅连锁餐饮店13家、“牛情面”品牌直营店3家,带动500余农户养殖肉牛,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实现年产值1.2亿元。

32岁的张德兵已经是四川盛世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的政策对我们创新创业非常有利,我们将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优产品品牌,不忘回报乡亲。”张德兵表示。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陈芬

陈芬:山沟沟也能孵出金凤凰

今年44岁的陈芬,是宜宾山勾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4年前,她在永兴的山沟沟里养起了鸡,经过艰苦创业,公司已发展成了存栏50万羽蛋鸡,年产鸡蛋和有机肥各7500吨,年产值1.5亿元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川南地区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2019年12月,公司还在天府股交中心农业板成功挂牌。

2001年,为摆脱生活的贫困,陈芬与爱人蒋龙声到北京务工,先后卖过报纸、干过洗碗工、医疗健康服务员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一片天地,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虽然事业和生活有了起色,但始终上不了北京户口。我可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客人白眼,但接受不了孩子不能在北京考大学的现实,我们毅然决定回家创业。”陈芬说。

“现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一路关爱和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当地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帮助我们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引来了龙桥河水,打通了水泥路,还帮我们申请了2000万元贴息贷款、落实了200万元环保补贴。”陈芬回忆说,“这一切让我从心底感到家人般的温暖,感到了踏踏实实的依靠。”

陈芬真诚感谢党委和政府为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提供的好环境、好政策。她将坚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加快筹建日宰5万只鸡的屠宰场,再增加100个就业岗位,再捐资助学10名贫困学生。“只要脚步不停歇、走好当下每一步,山沟沟也能孵出金凤凰。”面对未来,陈芬充满了信心。

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不负韶华 感恩奋进

李波

李波:一个农民工的“四种身份”

李波是兴文县莲花镇人,现任宜宾精准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感恩奋进的创业者。

李波自小家贫,和许多农民工兄弟一样远赴他乡,当过木匠、厨师、修理工。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也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忙得不能回家,是被人要债不敢回家。不服输的他后来在叙州区打造了宜宾市首家生态农产品直营商场,以屏山县优格食品为载体,成立了宜宾精准食品集团公司。

“回想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委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赶上了创业的好时代。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在招聘员工时都优先选择党员,并成立了党组织。”李波介绍。

他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2018年,我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既是想帮家乡做点事,更是看中兴文农业的强大潜力。李波说。

李波挖掘地方美食内涵,在兴文经开区建设“康多多大抄手食品园区”,从事兴文传统面食“大抄手”的深加工,技艺研发上“土洋结合”,聘请四川农大、轻化工大学的专家,用现代工业技术开发速冻抄手。李波还与合作伙伴一起组建兴文石海竹木进出口公司,年产5亿双竹筷和55万件竹工艺品,直销东南亚和日本、韩国。

他是投资家乡的招商员。

李波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积极以商招商,找到了中国供销集团、成都粮食集团,邀请了他们到兴文投资,借助他们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让产品通过高铁、高速、飞机直接进入成渝、北上广等地区,力争形成全国全省知名的农业生产企业。

他是回馈社会的企业家。

57岁的李波依然“初心不改”,希望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更多乡亲改善生活。

李波介绍,自己创立的精准农业公司,取名“精准”就是响应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号召。他主动联系了2个村61户贫困户,和兴文、屏山等国有企业合作,成立20多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收,努力让贫困户从“伸手要”转变为“自己造”,这样既让大家得到实惠,企业也能获得收益。 (记者 赵雪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