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餘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是朱自清於1925年10月寫於北京的一篇散文《背影》,借“背影”抒發了對父親的深情,也是中學語文教材裡的一篇課文,影響了很多人。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或許為人父母方知父母恩!朱自清在1928年6月24日在北京清華園,寫下了散文《兒女》。

當年朱自清正值三十而立之年,也已經是5個孩子的父親。文中以父親的角度就家庭生活而展開,抒發了對兒女的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需要樸素,但情真意切。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今天,我們就從生活中子女成長瑣事、子女教育、現實意義三方面淺析這篇《兒女》。

1.兒女成長瑣事

兒女的成長,瑣碎而充滿著溫情,組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瑣事。讓人覺得很是親切,正如自己家裡發生的趣事。

  • 吃飯時的你爭我奪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說要紅筷子好,他說黑筷子好,這個要乾飯,那個要稀飯,要茶要湯,要魚要肉,要豆腐,要蘿蔔;你說他菜多,他說你菜好。

真實再現,猶如讓人身臨其境,這個時候父親總是按耐不住自己的暴脾氣,用他的老法子震懾這些不聽話的調皮鬼。

這樣的家庭關係不正是我們兒時的記憶嗎?

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 遊戲時的千軍萬馬

飯後孩子們喜歡做一些遊戲,孩子們大的有大的主意,小的有小的主意,總會因為一些事爭執不下。

最為難的是爭奪玩具的時候:這一個的與那一個的是同樣的東西,卻偏要那一個的,而那一個便偏不答應。這種情形下,不論如何,終於是非哭了不可的。

作者因為這樣的吵鬧,總會在讀書時被分心,提起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感覺孩子們就和千軍萬馬一般,總是把生活搞得戰火連天。

孩子們的世界裡,是沒有成人世界的困苦的,有的只有他們純真的童話。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世間珍寶

3歲的潤兒又笨又呆、吐字不清、憨笑可愛;7歲的阿萊勤學好問,“兵是人嗎?為什麼會打人?”總會讓父親不知道如何應變;10的阿九(長子)因為生活窘迫,不得不放到揚州老家隨祖母生活,答應下暑期去接,結果一個又一個暑期過去了,

“小小的心兒,知道是怎樣忍耐那寂寞來著!”,父親的痛惜,無奈的很。

作者作為以為父親,別人都說這是“剝了一層皮”的生計,五個孩子的出生,讓雙肩多了一副重擔,曾經也很為此感到悚然,中年回首,孩子們卻成了記憶力的珍寶。反倒讓作者嘆息自己沒能好好教育孩子們。

我們總會帶著成人的俗痛,分析和解決孩子們的問題,粗暴粗俗的解決方式,更多的是以暴制暴。愛孩子,就應該從瞭解孩子內心開始。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2.兒女成長教育

作者的教育哲理是“子孫崇拜”和“兒童本位”,認為作為父親閉了眼抹殺孩子們的權利是不行的,但實際操作實踐中,和許多普通的父親一樣,野蠻的武力總是解決問題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近來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著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斥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摸著舊傷痕一樣,我的心酸溜溜的。

自責中認識到對待子女的應該是慈愛和深沉。

探討教育子女的問題,平伯說“總不希望比自己壞吧!”

只要子女不比自己過的壞,不是培養子女像還是不像自己。

職業,人生觀,還是他們自己去定,自己頂可貴,只要指導,幫助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干涉,是指導和建議。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胸襟和眼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作者從自責,自省到自勉,寫出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思想轉變。真誠樸實,句句在理。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3.現實意義

作者早婚多子,物質貧乏,生活中對子女的教育,有時不予理會,有時老法子武力鎮壓。這樣的場景即使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面對生活的重壓,也會把壞脾氣直截了當的發洩在孩子們身上。

無理由教育顯示了父母的權威,給孩子們的卻是原生家庭的陰影。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媽媽總是強權主義,從不給蘇明玉選擇的權利,對與錯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你錯了!”

及時的反思自省,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問題。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什麼?

文中作者提到不是為了培養的和自己一樣,而是比自己好。

有人說:“人的後半生最大的事業就是投資子女”。因為子女就是自己的後半生,第二職業。

現在更多的家庭認識到了子女教育問題,但培養子女單純是為了防老?

只要他們比我們更好,更好不是物質上有多麼富有,我想應該是學識和能力。

最近網上有人把鍾南山院士搬到了讀書為什麼努力的解釋中———讀書不僅是改變命運,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教育子女培養他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高度,還要有胸襟和眼光。

博愛而善德,博學而多才,博聞而強識,真正的教育是給孩子所需但不一定傾其所有。

朱自清《兒女》:父親視角下的兒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