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基督教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2000多年来,发展出了很多复杂难懂的教义、礼仪、程序、法规等。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最重要也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就是三位一体了。很多既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专家学者的普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词,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能说出三位一体的大致含义:即创造万物的圣父、降生为人的圣子耶稣、以及圣灵。

我们知道,在圣经原文中,并没有提出三位一体的概念,甚至找不到提及此概念的只言片语。那么,这个对于基督教极为重要,且广为人知的教义,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信仰和哲学

基督教是三大天启宗教之一,天启宗教不同于佛教、印度教或者拜火教这样的宗教,后者强调个人的冥想、感悟,寻求最终的解脱。对于天启宗教而言,最重要的是来自上帝的启示。犹太教的启示来自耶和华,基督教的启示来自耶和华与耶稣,穆斯林则是从先知默罕默德处听闻了至高无上的天音。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基督教的最大特征是“天启”,从中推导出的结论必然是这样的:上帝独一无二,真理绝没有两个,这也是为什么天启宗教有很强的排他性的原因。

从一开始,作为基督教早期两大柱石之一的圣保罗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特征。在圣保罗看来:基督信仰建基于启示,希腊哲学建基于理性。保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深厚希腊哲学素养的人,他出生在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是希腊化的犹太人后裔,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希腊教育,精通希腊语,也懂得希腊哲学。在他身上,同时受到犹太和希腊传统的双重影响。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可以说,为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教立下不世之功的圣保罗,是早期信仰和哲学融合的最佳典范。此外,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原本也是一名受过高深希腊教育的希腊医生。理性vs独断、开放(多神)vs独一,看似互相排斥的两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哲学大致可这样区分断代:几乎同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和占据主要地位的斯多亚主义,之后则是由斯多亚主义和近东神秘主义一起孕育的新柏拉图主义。随后,新柏拉图主义像肥料一样融入了基督教神学,从罗马帝国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教父哲学占据了主要地位。

在教父哲学时期,产生了包括三位一体在内的主要基督教教义。

存有和个体

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到奥斯丁,大致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伦理-心灵哲学,再到自然神学的三大阶段。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存有”,也就是“是”的问题。很难相像,西方人为了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主题,讨论了数个世纪之久。

公元前6世纪,巴门尼德在研究“存有”问题是,将动词eimi(是)略做转化,首创了一个第三人称直陈式名词:“estin”,这个词在哲学和人类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单纯的动词某某“是”什么,或者某样东西“是”什么并没有太多意义。但“是”变成名词之后,就能精确地表达“存有”的概念,也能用来描述“存在”的终极状态。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随后,巴门尼德建立了自己的“存有”理论,在他看来,“存有”是连续的,不生不灭的,不可分割的“一”,属于最高的哲学范畴,是感官的真实认知对象。因此,在存有、认识和真理之间,获得了内在的一致性,将人从不确定的“意见”中解放了出来,通过同一律,人有了认识“真理”的可能。

尽管巴门尼德的理论并没有为后世全盘接受,但他开创性的理念为后学指明了方向。

2个世纪之后,柏拉图在对话篇中,普遍使用了“实体”(ousia)来研究存有。事实上,柏拉图使用的ousia和巴门尼德的estin基本上是一回事,都表示动词eimi的名词形式:“是”或“存有”。不过,柏拉图结合自己的理念论,大大拓展了“存有”的内涵:ousia是“善”理念的投影,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里,“实体”包含了所有是、普遍、种和基质(hypokeimenon)等不同概念。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基质”和“普遍”,ousia呈现普遍性,是“永恒不动的实体,是存在物中最初的。”而hypokeimenon更多表达具体的个体。亚里士多德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一区分,为基督教神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三位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法律术语的引入

普遍和个体区别的把握,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在处理基督教教义时,显得尤为艰难。

如果耶稣和圣父都是最高存有,那如何体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如果忽视这个区别,那就等于说耶稣就是圣父,或是圣父的化身,这就坠入了一种被斥为“异端”的危险思想。此外,耶稣自称和圣父“是一体”,那么,他们哪些地方“一体”,又有哪些地方不是“一体”。最后,对于耶稣的身份,是人还是神?还是部分人和部分神的结合?是神性压倒人性,还是神性人性分庭抗礼?这些问题,让早期的教父们头疼不已,很多教父都或多或少进入了“异端”的领域。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办法。好在,教父们无一不是精通希腊哲学、逻辑学、修辞学的大师。希腊教父奥利金最早试图引用ousia和hypokeimenon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理论:父和子是两个在同一自立体中(hypostatis,hypokeimenon的转换,这里奥利金就显然“乱”用ousia和hypostatis)的不同存有,但他们在思想上、在意志上是同一且协调一致的。但奥利金在他的著作里,不加区分的使用了这两个词汇,并未能严格的予以定义和区分。

对于“一体和“三个个体”的区分,希腊教父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术语和理论进行处理。但他们的拉丁同僚们则丝毫未被困扰。2世纪的拉丁教父德尔都良不仅精通希罗哲学,也很熟悉罗马的法律术语。他创造性的引入了法律术语trespersonae(即三个法人,位格),和una substantia(一个实体)来描述三位一体。在罗马法中,三个法人可以同时拥有同一物件的所有权,这样,上帝的三位一体,每一位都可以拥有一样的性质、品位和权能,但在相互关系和存在方式上,又各有不同。

然而,这样还是没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三位一体的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个体存有和普遍存有的区分。

最终解决

最终的解决还是要诉诸哲学。新柏拉图主义集大成者普罗提诺根据希腊哲学传统,提出了太一、灵魂和理性的三位一体。这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柏拉图曾提出的灵魂三分法,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四卷提出,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分为欲望、勇气和理性这三个部分。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不过,普罗提诺的理论核心是流溢说,即从完美充盈的太一中流溢出各种实体,离太一越远,其产生的实体就越低级。但这一学说和基督教有着明显的区别,流溢是一个被动的动作,有悖于上帝的全能和绝对的自主性。

虽然仍然存在区别,但普罗提诺的三分法却给了基督教教父以极大的启示。四世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希腊-拉丁教父。在西边,又被誉为最伟大教父的希波的奥古斯丁。他的光芒是如此之大,掩盖了很多同时期的希腊教父,事实上,几乎同时,东方也出现了如卡帕多西亚的大巴西略、纳西盎的格里高利等超一流的神学家,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解决了这一世纪难题。

大巴西略在其书信中指出:许多人在研究时,没有区分本质或本体(ousia)以及位格(hypostatis)的含义,觉得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有人都自顾自的说话,有些人喜欢说一位格(mia hypostatis),有些人喜欢说一本质(mia ousia);此外,那些接受tres hypostatases的人还通过数的类比导出三本质或三本体。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本质和位格的混淆引起了大麻烦,三本体其实意味着有三个上帝,严重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大巴西略是第一个明确表述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而拥有同一本质的教父,他说道:“他们之间的结合和分别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位格所导致的分别从没有摧毁本质的连续性,不同位格互相之间的区别也不因为本性的连续而有丝毫混乱。”这样“子和父因为位格的区分,各自成为对方知识的样式和外观。”

至此,大巴西略大致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表述克服了一位一体圣父说难说,也有力打击了阿里乌斯派所谓基督只是最接近圣父的受造物的理论。362年,在亚历山大教务会议上,与会神学家们做出了明确的规定“ousia指的是,存有物的整体层面,即描述实体、本质之意;而hypostatis则凸显其个体层面,表达位格或自立体之意。”并最终确定圣父圣子圣灵乃是“同一实体”(homoousia)的上帝。

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论,三位一体论至此告一段落,这是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融合的最典型案例,希腊哲学中的存在论、本体论及实体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结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毫无必要为了如此虚无缥缈或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绞尽脑汁,实在是吃饱了饭无事可做,或者是沉迷于迷信云云。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终结后,继承他们遗产的基督教世界,从未忘记过那些迷人的逻辑学、修辞学、伦理学和哲学。而他们通过对这些宝贵遗产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发展,让后者在原本的基础上有了飞跃的发展。


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一位一体?基督教中的希腊哲学

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从理想国到上帝之城;西方哲学的发展未曾停顿,一直在向世人展示着她所能带来的崇高精神享受和无止尽的探索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