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与抗联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并任命: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萧劲光为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11月2日,中共中央又批准周保中为第三副司令,萧劲光改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为第二参谋长。

第一副司令吕正操,原名吕正超,于1904年1月4日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目睹日本军队对自己家乡的烧杀抢掠,内心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正操”,意思是长大后当兵操练本领,打击日本侵略者。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他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东北军一直从连长当到团长、总队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后奉命率部队进入东北,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兼任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从1956年起,他一直担任全国网球协会主席,1990年获国际网联最高荣誉奖。2009年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第二副司令李运昌,于1908年9月出生,原名李芳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早年就读于乐亭中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和林彪是同学,同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正式从事革命工作,1940年7月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

1944年9月任中共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兼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945年8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率1.3万多名官兵以及2000多名地方干部开赴东北,这是抗战结束后向东北开进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为中共抢占东北做出重要的贡献。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他1945年11月任热河省政府主席,从此主要在地方工作,所以1955年没有参加授衔,后来担任过国务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长,2003年10月24日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任会长,于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第三副司令周保中,于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原名奚李元,号绍璜,云南大理人,白族,1917年加入滇军,1923年进云南陆军讲武学习,后在滇军一直当到少将副师长兼团长,1927年经郭德昭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国际列宁学院学。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从苏联回国后,他接受周恩来的建议,改名周保中,意思是保卫中华,并被党中央派到东北负责领导抗联工作,是东北抗联三个领导人(赵尚志、杨靖宇)当中唯一幸存的一位,后来他主要在地方工作,担任过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兼任西南政法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为西南政法学院历史上首任院长,1955年没有参加授衔,1964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

第四副司令萧劲光,于1903年1月4日生于湖南长沙赵洲港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幼时读过私塾和新式学堂。1917年,萧劲光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班的任弼时结为好友,1921年春,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一起前往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在解放战争中协助林彪为取得东北战场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也就是说这4位副司令,一位授衔上将,一位授衔大将,两位没有授衔,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怀念。

东北人民自治军4位副司令,一位授大将一位授上将,两位没有授衔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