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之上古

蔣志格

近讀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裡面有關姓氏部分比較全面。現將有關姓氏部分找出,原文無標點,今標點全文,以供世人參考。

伏羲氏,始正姓氏。

按《史記補》、《三皇本紀》不載。按劉恕《外紀》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

陳殷曰:”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按《路史》太昊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以重萬民之麗麗皮,薦之以嚴其禮,示合姓之難拼,人情之不瀆。

女皇氏正姓氏,以判萬民。

按《史記補》、《三皇本紀》不載。按《路史》:”女皇氏正姓氏,職□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黃帝定氏族,別其子,為十二姓。

.按《國語》秦伯召公子重耳於楚,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

按《史記黃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索隱》曰:”舊解破四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按《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陽與蒼林,為姬姓。是則十四人,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稱青陽與蒼林。蓋國語文誤,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陽當為元囂,是帝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其國語上文青陽即是少昊金天氏。為己姓者耳,既理在不疑無煩,破四為三。

按《路史》黃帝有熊氏作玉律,以應候氣,薦之宗廟、廢治忽,以知三軍之消息。以正名百物。明民共財而定氏族。

《易是類謀》曰:“聖人興起,不知姓名,當吹律聽,以別其姓,黃帝吹律定姓是也。”律六律也,故有五音姓之說。《堪輿經》有黃帝問天老,五姓而援神。契亦謂,聖王吹律有姓。《白虎通》雲:聖王吹律定姓。《演孔圖》雲:孔子曰:“丘援律而吹,命陰得羽之宮。而《李房推律》亦謂,五音生於本姓,遂自定為京氏。定而系之姓庶姓,別於上而戚殫於下。婚姻不可以通,所以崇倫類遠禽獸也。

 《禮大傳》雲: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或雲:六世親屬竭,財通婚姻。故杜佑雲:商以上,親不隔同姓,妄也。子二十五別姓者,十二為姓。十一祈、酉、滕、箴、任、苟、釐、結、儇、依,苟《國語》、《史記》皆作旬,非。及二紀也,青陽、夷彭。餘循姬姓,古書大概可質然,不容無繆。《國語》言,青陽與夷彭同為紀姓,是矣。而又云青陽與蒼林為姬姓,則非也。夫姬姓乃元囂而非青陽。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十二人為十一姓,餘十三人,皆姬姓也。今乃雲,惟二人同於黃帝者,為姬姓其得信邪?且昌意、元囂、蒼林、揮皆姬姓者,豈惟二人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