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追查刑部冤案,为什么佟国维和邬思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勇士224


当老四胤禛还挂名在太子胤礽名下的时候,他是不具备夺嫡条件的,因为他的头上是太子,如果他要撬翻太子,就会被人误为背主弃义,忘恩负义,不仅朝廷上的大臣们看不起,康熙皇帝也看不起。

加上老四胤禛的身边只有一个十三爷,没有政治基础,就等于没有夺嫡基础。要知道,康熙后来在外任用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牵制老十四,在内重用隆科多,把住关键的九门,胤禛才算坐得稳。

这个时候,让老四胤禛撬太子的墙角,那等于是自取灭亡。时机不成熟就出手,必死无疑。

但是八爷党不同,老八老九老十捆成一个集团,和太子党几乎是对着干的,谁都知道,朝野除了太子党之外,就数八爷党势力最大了。换句话说,老八胤禩比之于老四胤禛,已经具备相当的夺嫡基础和条件了。

这是在《雍正王朝》刑部冤狱案开始的时候老八和老四的实力背景比较。

对于接不接这件差使,邬思道和佟国维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可以说,两人基本上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话。得出不同的结论,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

1.佟国维的主张基础。

佟国维是上书房首席大臣,常在康熙身边,揣度康熙皇帝的心思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自黄河发大水赈灾以来,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就有诸多不满,相信,太子与庶母郑春华私通之事佟国维这个老油条也是知道的,只是时机未到不说而已。康熙皇帝对胤礽的失望成为佟国维猜度的风向标,在佟国维看来,依照康熙批评胤礽的“大数据”显示,这位皇太子只怕是难以坐稳了。

为什么清朝的大臣们对皇太子这么没有信心?这都源于满清的游牧贵族政治制度,胤礽是大清朝第一个皇太子,还是康熙照抄照搬汉族太子制度立下的。以往的大清皇帝都是推举出来的,多多少少都有立贤不立嫡或长的意思,比如皇太极就是这样。

这个第一任皇太子是在大清朝太子制度及其不完备的情况下立的,故受到来自于康熙诸皇子们的明暗攻击,只求夺取太子胤礽的储君之位而后快,皇帝也拿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的大臣便会作出一定的投机选择,以备未来的荣华富贵。故而,形成了太子党、大千岁党,八爷党等等皇子势力。

佟氏家族有一条格言叫“不一条道走到黑”,这可能只是佟家的战术性策略,而不是战略性策略。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后来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之后请教佟国维,佟国维说“只有皇帝确立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从这个中心思想来看,佟国维并非是烧冷热灶的投机分子,他很是明白,康熙皇帝才是所有事件的主角,立皇太子也一样。

佟国维的心思是站在康熙皇帝一边的,从这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对于皇子们争夺嫡位的情况,佟国维也是一清二楚。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佟国维看来,太子的被废大概是迟早的事。

而从现实的基础来看,能够取代太子的非八爷党莫属。

对于刑部冤狱案,康熙皇帝虽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佟国维和马齐基本上已经说到底了,就是太子的问题,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撒手。康熙不撒手,并且说无论是“鼠”还是“器”,都要深查一下。这个意思很明了的传达给佟国维了,就是要查无赦。

至于查出什么结果,怎么查,查后怎么处置,则是下一步的事。按照佟国维的思维,既然康熙皇帝如此不满意太子胤礽,既然这么明显的刑部冤狱案(直指太子)都要非查不可,那么充分说明,太子胤礽被废时日不远,这个时候给皇阿哥们指出一条路,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投资啊。

恰逢老八胤禩找不到方向了,于是来找佟国维指路。佟国维的一番话,所谓“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其实都是正确的,这对于老八胤禩来讲,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老八是独立成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算是撬了太子的根儿,也只能怪太子不争气。只要处理得够好,是会获得康熙皇帝的青睐的。

无奈的是,康熙皇帝虽然对太子胤礽多有不满,但是并没有想过要废掉太子,让希望阿哥们接手查案,一方面是想看看他们处理政务的才干,另一方面只是想以此小惩大诫太子胤礽,让他知道利害祸福。在康熙看来,在与佟国维和马齐等谈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器”就是太子胤礽,这件事只要止步于肖国兴,就能震慑惩戒到太子。废黜太子,并不是康熙皇帝的初衷。

只不过老八胤禩夺嫡心切,直接诱骗肖国兴,把火直接烧到太子胤礽的身上,这超出了康熙皇帝的预期,让老八胤禩的夺嫡之心暴露无遗,故,康熙给了他四字评语:其心可诛。

怎么说呢,佟国维和老八胤禩的想法没错,但是想过头了,皇帝还没有明确的事儿,最好不要瞎猜猜,很多人就是因为揣测上意搞得一败涂地的。

2.邬思道的主张基础。

这会儿说老四胤禛还是个光杆儿司令一点也不为过,他还挂名在太子胤礽名下,手里没有党,关键岗位上也没有人,与其说是夺嫡,还不如说是等着天上掉馅饼,等待机会而已。

邬思道的分析就是基于胤禛没有夺嫡基础的情况而言的。

一是胤禛挂名太子名下。依照老四胤禛的性格,不查出个底朝天不会放过手。老四不同于八爷党,有权有势,你若是查出个底儿掉,就会遭受背主弃义的唾骂,还会让康熙皇帝有所忌惮,你也要夺嫡?你一个光杆儿司令遭到了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二是就算撬翻了太子,也没有老四的份儿。这是邬思道没有说出的话,邬思道还说了:如果皇上还信任太子,就会让太子自己去管,但是这次皇上不让太子自己管,就意味着皇上不再信任太子,太子迟早也是被废。这和佟国维的看法其实是如出一辙,和佟国维教导老八不同的是,老四真的没有夺嫡的基础,只能等待机会,如果接手了这个案子,对自己一丁丁利益都没有,反而还会遭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才是正道。

经过邬思道的分析,老四打消了接手刑部冤狱案的念头,把自己弄成个严重伤风,巧妙了的规避了这次风险。

我经常想的是,要是胤禛真接手了这件案子,会怎么办?止步于肖国兴吗?这不是老四胤禛的性格。老四胤禛办事向来彻底,但是也有圆滑之处,比如追讨国库欠款,弄成个操切了事,给康熙皇帝交了差。而对于刑部冤狱案,他会不会也耍圆滑之道,实在难以揣度。

这件案子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止步于肖国兴,这样,太子知趣,必然安分下来,朝野也不会动荡,办差的人也好交代,大家都平安无事。要像胤禩一样,手里攥下了太子的证据,在康熙面前彻底暴露了太子,让康熙皇帝左右为难,就真让头疼了。

其实这件事最终还是要怪康熙皇帝,你要是真明确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就应该把好这杆尺子,就算是皇太子违法,也一并处置。可是他内心又不是这样,岂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真是“天威难测”,帝王专制制度之下的差使,要算不清利害祸福,还真的活不过几集。


青灯问史


很多人说佟国维是在故意拉老八下水,但我个人觉得,至少在这个时候,佟国维还没有坑老八的想法。

首先,作为一个臣子,辅佐和提醒皇帝是他的职责所在,所以他说出一番“投鼠忌器”论算是犯言直谏的。



这也就是在明确告诉康熙,要么就查到底,要么就别查,省得查出太子来又得想法子遮掩。

但康熙被佟国维这么一激,竟然发誓要由皇子领衔,一查到底,这就是他自己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说到底,康熙还是不希望太子被废的。他几十年手把手教太子做人做事,太子坏事,其实是对他自己能力和眼光的一种否认。

所以康熙内心是支持四阿哥胤禛去查案的,因为胤禛此时还是太子一党,一旦查到太子,最起码还会有所顾忌。



而这也就是邬思道所最担心的,他担心胤禛一旦接手此案,万一真查到太子实锤,又将如何自处呢?康熙乾纲独断多年,最看重的就是权力,太子地位几十年,如此稳固,谁要是敢于冲击太子之位,甚至导致太子被废,那么这个人迟早会被康熙认定是有夺嫡的野心,其前途自然不容乐观。

所以,邬思道主张胤禛不要接手查案。

但佟国维与邬思道的立场不同,邬思道是胤禛的谋臣,一切替胤禛考虑,而佟国维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延续自己以及自己家族的地位。

从剧情中看,佟国维不是太子一党,所以一旦太子继承皇位,佟家保持其地位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所以他是希望太子倒台的。



而这时他其实已经意识到,一旦真的真的查到太子,那太子基本上就凉凉了。他又看到老八胤禩素有贤名,一直暗中觊觎皇位,加之这里又有胤禟的嫌疑,想必他愿意出手查案。于是佟国维便暗中怂恿胤禩争取查案的机会,借胤禩之手搞掉太子。至于康熙最后要立谁为新太子,那就是后话了。如果是胤禩那更好,如果不是,他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达摩说


两人的见解不同,格局高下立判。

康熙四十七年,大清国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冤狱,官员们上下其手买卖人命,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丑闻,事件的根源指向太子和九阿哥。康熙大怒,欲指派皇子清理冤狱!

佟国维认为:皇上不怕做错事,只怕不做事。基于这个出发点,他建议八爷接手清理邢部冤狱的差事,以博取康熙的好感,顺手扳倒太子取而代之!

邬思道则不然,他胸中有朝廷大局,更敏锐的意识到:太子虽有错,但毕竟是四十多年的太子,太子倒台将引发连锁反应。谁整倒了太子,将来必不容于皇上!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发现证明谁是对的。

八爷通过对肖国兴诱供,把祸水引向了太子。康熙开始认为他深明大义持心甚正办事干练,大加夸奖加封郡王,甚至让他代自己为蒙古王公赐宴。后来图里琛告诉康熙,肖国兴在被押送路上大呼冤枉,捅破了事情真相,康熙直言:其心可诛!

这显然是说,老八欲整倒太子取而代之其心可诛,自此,老八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康熙的圣心!

而康熙对于刑部冤狱一事,也是轻轻放下,没有拿太子开刀!他害怕太子倒台后,引起夺嫡之争手足相残,更怕整个帝国陷入祸乱!


邬思道对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其格局之大,岂是佟国维可比!


李飞叨


立场不同,目标不同,对待同一个事务的见解和态度就不同,这就是邬思道和佟国维分别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就刑部冤案提出的见解和建议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刑部出了一个“买卖人命”的泼天大案,江夏镇的首富,也是八爷党核心成员之一的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强奸杀人,为了逃罪,他伙同小舅子刘八女买通地方臬司衙门和朝廷刑部上下用佃户张五哥顶名受死。这个案子因为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找十三阿哥胤祥求救而暴露。康熙震怒。

在康熙亲赴法场刀下救了张五哥之后,康熙下令彻查此案,但是鉴于此案有可能涉及到皇子(任伯安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康熙决定选派一位皇子牵头审理这个案子。

其实,最初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有心要争取办理此案。为此他们分别找了自己的“智囊”听取意见,四阿哥胤禛的智囊自然是他的师爷邬思道,而八阿哥找的智囊是当朝首辅,人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这两位智囊都对这个案子谈了自己的见解,但他们的见解和给出的建议正好相反。

邬思道坚决的阻止四阿哥胤禛接这个差事。而佟国维则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接下这个差事。两位“智囊”的见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究竟谁的见解是更正确的呢?

为了更清楚的分析,我们还是有必要有必要看看,这两位分别做出的见解和建议究竟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首先,邬思道给四阿哥的建议,是对四阿哥胤禛的地位,身份和实力做了清醒和理智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了。可以说邬思道冷静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绝对是“超一流”的高手。

首先,邬思道告诉胤禛,这个案子的水太深,牵扯到的人会非常多,最重要的,也是最要命的就是十有八九会牵扯到太子胤礽。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这个案子的幕后主使和最大受益人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太子。

太子胤礽代康熙属理朝政,并直接分管刑部,这么大的案子,不可能绕过太子,刑部的个别人暗地操作就能成功,另外太子有权力代康熙勾决犯人。

第二,邬思道告诉胤禛,这个案子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太子被废之日,而谁扳倒太子“就会不容于天下”。这个意思的实质上有两层含义:一层韩医师,此时的四阿哥胤禛还属于名义上“挂靠”在太子名下的公认的太子心腹,如果胤禛查案扳倒太子,会得到一个“卖主求荣”的骂名,即使是康熙也不会对他有好感。领一层意思是,假如胤禛办案真的牵扯出太子,不管是不是会导致太子被废,在康熙的心里肯定会对四阿哥胤禛有所怀疑和防范,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胤禛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

在自己的实力和势力根本打不到争夺太子之位的程度的时候,过早的暴露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是十分危险的。

邬思道的分析和见解非常到位,他总的意思就是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能显露出一星半点的“夺嫡之心”。

邬思道的这两层意思胤禛都理解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胤禛演了一场“苦肉计”的悲情局,他先是向康熙表达了自己愿意接下审理刑部冤案的这个差事,认真的通过查处这个大案,帮康熙“整治吏治”。另一方面却把自己搞出一场大病,显得无可奈何的退出了和八阿哥胤禩在这个差事上的竞争。四阿哥及时的止住脚步,远离了危险的境地。

而佟国维却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接下这个差事,他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八阿哥胤禩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相反,佟国维的见解也是在充分研究了八阿哥胤禩的身份,地位和实力之后做出的判断,同时作为长时间在康熙身边的首辅大臣,他的感受和邬思道会完全不同。

邬思道对胤禩说的重点是,胤禩接这个差事的目的,是向康熙表达一个态度,八阿哥胤禩也是一心为朝廷照相,也是愿意为康熙分忧,也是有能力办好这个复杂的案子。

这个前提是,八阿哥胤禩因为怕有损于自己“贤德”的名声自私想法,已经连续两次在关系到自己的差事上耍滑头。一个是赴江南筹款赈灾,一个是追比国库欠款。这两件大事都和他分管的户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刑部的这个案子上八阿哥胤禩必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和四阿哥胤禛不同,八阿哥胤禩并非太子一党,相反,朝野尽知八阿哥胤禩和太子针锋相对,只要他秉公办案,无论是否牵扯太子,康熙都不会起疑心。

可以说,佟国维建议八阿哥胤禩争取这个审理刑部大案的差事也是正确的。关键是八阿哥胤禩并未真正的理解佟国维的建议的核心实质,在执行过程中“私心太重”,把审理这个案子变成了处心积虑的抓太子胤礽的把柄,并明显的向康熙传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的也是非常愚蠢的信号,那就是他要逼康熙废掉太子。

胤禩的自作聪明和急功近利,让佟国维的建议看起来变得很浅薄。其实,只要八阿哥胤禩真正的按照佟国维的建议,秉公办案,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沉稳,干练甚至是“贤德宽厚”,就一定会得到康熙的赞赏,至于真的牵扯到太子,只要如实汇报不作任何的主观诱导,如何处理那就是康熙的事情了。

可惜的是,这个差事让胤禩办成了康熙连骂三声“其心可诛”!在康熙的眼里胤禩就变成了急于扳倒太子的对太子之位有明显觊觎之心的“可恶之人”了。


步武堂


在《雍正王朝》中,阿兰找到老十三胤祥的府上,说张五哥顶罪判了死刑,让老十三胤祥救他。

随后就出现了康熙帝劫法场的事件,事后针对追查刑部冤案一事的差事,为什么佟国维给老八胤禩支招接,而邬思道却给老四胤禛出招不接呢?

一、佟国维的心机(一):

康熙帝从法场救下张五哥之后,紧急召集上书房三位大臣前来议事。

三位大臣行礼后,佟国维先发话:

“天子辇下首善之区,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臣等自知失察,请皇上处分。”

为什么说佟国维才是隐藏最深的人呢,这里就能看出来,他这句话就给刑部一案定了性,这是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

那么康熙帝怎么办?

康熙帝此时并不能表态,其实他心中明白,这样查下去自然会查到太子胤礽头上,而他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于是让他们说。

佟国维继续发话: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这句话非常有水平的,怎么出来个“又”呢?

其实就是影射前面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无功而返,那么这次刑部冤案,康熙帝是不是还想让它就这么过去?

康熙帝显然也听明白了佟国维的话里话,质问他:

“那你说这个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呀?”

二、佟国维的心机(二):

康熙帝随后又问:

“这个又,这个又什么意思?”

佟国维一看目的已经达到,来了句:

“圣明莫过于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啊。”

这句话算是彻底惹恼了康熙帝,不能明言朕要你们宰相干嘛?

这时候马齐也神补刀,提到宰相的职责在于管理百官,对于百官之上,皇子们就不归宰相管了。这一句话就等于给这个案子定性为了皇子违法事件了,等于是把康熙帝将军在这里。

这时候康熙帝终于表了态,不管查到谁,都要依法处置!

有了康熙帝的这个表态,就等于给了佟国维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太子胤礽此时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已经不比以前了,甚至有可能在这次刑部冤案后被废。

佟国维在康熙帝身边待了这么多年,可谓老谋深算,从南方赈灾到追缴户部欠款,两个差事中太子胤礽表现的相当愚蠢。

康熙帝已经多次不满意太子胤礽的表现,从一开始太子胤礽关于如何赈灾的回答;到后来老四胤禛办好赈灾的事后,太子胤礽对老四胤禛的不良评价;再到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太子胤礽多次当着康熙帝的面说老四胤禛坏话,最后还误会康熙帝的意思,擅自推迟追缴日期。

最后康熙帝也自我感慨: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老八胤禩的心思:

事情一出,老八胤禩就跟老九胤禟在发火,一边发火一边把跟任伯安相关的信件和账单撕毁:

“……连你也脱不了干系!”

面对老九胤禟的抱怨,老八胤禩又说了一通话,这句话是重点,要牢记:

“我身为皇子,我平平安安的,我这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富翁就是了,我干嘛要操这么多心?管这么多的事?”

他说他干嘛要操这么多心,其实就是说,本来他想做个富翁就是了,结果出了这个事,让他不得不操心!

随后,他支走了老九、老十、老十四,自己站了一会儿,然后让管家准备一顶小轿,不要让别人知道。

其实这时候的老八胤禩已经下定决心,要接下追查刑部冤案的差事,而接下这个差事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老九胤禟,避免最后查到他的头上。

这就是老八胤禩追查刑部冤案一事最开始的初衷,但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差事能顺利,他偷偷去见了首辅大臣佟国维。

结果佟国维跟老八胤禩一见面就先说了: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这一次,皇上十分希望有人能出来……八爷,其有意乎?”

这就是明知故问了,老八胤禩要是没有意乎,他吃饱了撑得半夜来找佟国维你啊?

四、老四胤禛的心思:

与此同时,老四胤禛的府上,他跟邬思道也针对刑部一案到底接不接而争论开了。

老四胤禛的意思是要好好整顿一下刑部,好好治治那些违法之人,毕竟这个事涉及到了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他想起之前在江夏镇的一切,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

结果邬思道不让他接,他疑惑的问为什么,邬思道讲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这次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啊!”

邬思道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假如康熙帝不想废太子,那么他就该让太子胤礽自行清理刑部。但是康熙帝没有这样做,就证明对太子胤礽失去了最后的信任!

而如果因为此事搬倒了太子,那么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从而不容于康熙帝。

其实这时候的老四胤禛心中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也想把这些贪赃枉法之人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又听到邬思道分析会干掉太子胤礽。

第一个方面他可以放弃,但是扳倒太子,他并没有准备好,并不是他不想,而是此时不能!

显然,佟国维也是看出了这一点,只是没有看到扳倒了太子胤礽之后的那一点,在这里,他跟邬思道的判断走了相反的方向。

邬思道认为扳倒太子胤礽后,办这个差事的人就成了罪人,而佟国维认为扳倒太子胤礽后,办这个差事的人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太子。

五、康熙帝的心思:

只是他们都没有猜对康熙帝的心思,从康熙帝的心中,他也并不想太子胤礽最终被废,之所以让人下令查案,也是当时在气头之上,下不了台而已。

而老四胤禛也有自己的考虑,虽然他听了邬思道的话,但是并没有照着他说的做,第二天仍然跟康熙帝主动请缨接案子。

此举可以说是试探性的进攻,假如康熙帝一口就答应了他,那么就证明,老四胤禛以后跟皇位没戏了,而且老四胤禛此时还是太子胤礽的人,就等于康熙帝还是想保太子胤礽。

假如是这个结果,老四胤禛回去一样会把自己弄病,从而巧妙的即套了康熙帝的态度,又把自己推的一干二净,还给康熙帝留下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印象。

果然,后来老四胤禛病了后,康熙帝有点恼火:

“什么?四阿哥病了?”

这时候李德全讲的是自己亲眼看到的,高烧昏迷不起。

大内太监总管李德全为什么会去老四胤禛的府上呢?

显然,这是去传旨,不然的话,没事往那跑干嘛?

结果康熙帝的态度是马上叫太医过去,要把四阿哥的病尽快治好。

显然,他从心里是想让老四胤禛查该案的,也就证明邬思道和佟国维都猜错了,即使老四胤禛最后查到了太子胤礽头上,康熙帝也会找个理由给圆过去的,根本不会导致太子胤礽被废!

那么老八胤禩后来采取的什么方式查案?张廷玉又为何大胆烧掉了奏折?康熙帝又为什么改变态度,说自己的儿子病好不了了呢?这个儿子到底是老八胤禩,还是太子胤礽?我们下个回答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是一部纯粹的男人戏,改编自二月河同名小说,由胡玫执导。很难想象一个女导演,拍了一部男人的戏,画面波澜壮阔,气势如虹。把家国天下,君臣父子之间的尔虞我诈,手足相残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十三阿哥曾经呐喊出“最是无情帝王家”当然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首先是二月河的小说写的好。其实这是一部正剧,不是戏说,在尽量尊重原著的情况下,尽量的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况。所以剧中对服装道具,场景搭配都非常考究,不像现在的后宫戏,从头到尾胡说八道,戏弄无知观众,可悲的是那些观众还极度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只能称为脑残粉。

关于《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九龙夺嫡”,然而除了太子党外,力量最大的当属八爷党。当刑部出现冤案的时候,康熙召见三位上书房大臣,其中佟国维将了康熙一军,在电视剧中佟国维是这样说的“一层一层的查下去,就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康熙,因为这句话有点讽刺康熙下令追偿国库欠款一事就属于无功而返。所以康熙听了有些恼羞成怒,反问“你说的这个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所谓又将无功而返,这个又什么意思”通过康熙的反问,已经可以看出了,康熙已经到了“忠言逆耳”的地步,历史上雄才伟略的帝王到了晚年,都喜欢顺心的话,而讨厌听那些刺耳的话。包括汉武帝、唐太宗晚年都属于这种情况,喜欢歌功颂德。所以佟国维说这番话,就是在刺痛康熙,但客观的来说,佟国维只不过说了一句实话而已。

当佟国维解释说“有些事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的”康熙反而很生气的责问“不能名言朝廷设宰相做什么呢?”面对康熙的责问,马奇回答的就十分干脆,马奇说“百官以上,众位皇子就非宰相所能管”这等于是把皮球又踢给了康熙,因为刑部这件冤案,牵扯到皇子,更牵扯到了太子。康熙听了也只得说马奇说的有道理,因为马奇说的是事实。而关于这件事同为上书房的大臣张廷玉自始自终都没有发话,所谓言多必失。个人觉得张廷玉这是在揣摩圣意,康熙不喜欢听的,他坚决不说。如果单纯以皇帝的眼色行事,张廷玉的行为跟和珅差不多,所以后来佟国维骂张廷玉是小人。起码张廷玉不敢与康熙争论,只能俯首听命,从这点上来看,张廷玉被骂为小人也不为过。

因为刑部这件冤案,太子被牵扯进去,关键是九爷也被牵扯进去,等于太子党和八爷党全部被牵扯进去,所以八阿哥连夜找佟国维询问对策,佟国维让八阿哥彻查冤案,无论与公与私都是为了朝廷好,起码佟国维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佟国维失败就失败在,他高估了康熙的公正之心,对于康熙而言,他最在乎的不是什么大清的江山传给谁,他最在乎的是活着的时候牢牢的把握住权力。谁威胁到了他的权力,谁就成了他的眼中钉。所以邬思道是看穿了康熙的心思,故而劝四阿哥胤禛不要参与这件刑部冤案,邬思道是这样说的“无论是谁搬倒了太子,他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邬思道前三句话,还可以理解为官话。但是最后一句话,是指“康熙的私心”因为敢把当了三十多年的储君搬倒,就意味着窃觑龙椅,就意味着贪图康熙手中的权力,最终会被康熙视为眼中钉,而打倒,所以将不容于皇上。

如果客观来说,佟国维是朝廷大臣,他的出发点首先是从朝廷考虑,然后才是考虑八爷的得失。但是邬思道只是一个幕僚,他考虑的不是朝廷,而是想方设法的为雍正谋取皇帝的宝座,在后来雍正当上皇帝的时,邬思道自己也承认,他的方法都是厚黑学,不是光明正道,不能容于天下。但是往往厚黑学是非常实际有用的。

如果八阿哥是光明正大的搬倒了太子,康熙也不会视他如眼中钉,只因为八阿哥用了卑鄙手段,所以康熙才骂“其心可诛”,实际上当八阿哥刚刚处理完刑部案件时,康熙晋封八阿哥当郡王,甚至让八阿哥代替太子接待蒙古王公,这本身就是对八阿哥的一种肯定,可惜的是康熙生性多疑,害怕权力被分享,当得知八阿哥诱骗肖国兴的时候,才对图里珅说“其心可诛”,老图以为说的是肖国兴,其实康熙骂的是八阿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彻底失望。


青埂峰下的鬼话


以剧情为据,浅谈个人观点!

摆明观点

佟国维和邬思道都没把准康熙的脉,俩人的见解都错了,康熙其实最想让老四胤禛去处理刑部冤案。

康熙四十七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刑部冤案。这其中,刑部是太子胤礽监管,冤案主谋是八爷党的门人。这件事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方面,做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因卖官鬻爵和刑部冤案等荒唐事失去康熙圣心;另一方面,老八极力想承担差事把老九择出来;其次,老四胤禛因江南筹款赈灾和清查户部欠款等事甚得康熙满意,康熙也有让胤禛做孤臣的心思。最后,康熙决心抛开太子另指派皇子彻查刑部冤案,不在乎打破一些瓶瓶罐罐。



佟国维的见解

佟国维谏言老八要积极拿到主审权,一是迎合老八迫切拿到主审权把老九择出来的心思,二是让老八积极进攻,趁太子虚要他命,一劳永逸的解决太子(对太子老八肯定下狠手),另外还能在康熙面前露脸(佟国维说康熙不怕皇子干错事就怕皇子不干事,这话没错)。佟国维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选人站队很正常)。只是康熙不是这样想的,而佟国维更没想到老八用阴险的方法来审案,把事办瞎了。


邬思道的见解

邬思道谏言老四不要掺和这事,目的是坐山观虎斗,以静制动。因为这事上牵涉到康熙,下牵涉到太子和八爷党以及众多大臣,但怎么都扯不到老四头上,这事无论结果如何(太子倒台还是八爷党被牵连),对老四都有利。但个人认为邬思道说的那些扳倒太子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皇帝云云,并非是康熙所想(康熙初衷是想要一个实心用事的人)。邬思道分析朝局是很厉害,基本都对。但不要把邬思道过度神化。


康熙到底是怎么想的

康熙一开始就想让老四来办这事。为何这么说呢?看剧情,当老四和老八都表示要接这差事时,康熙说“看看,看看派谁去吧”(2选1都不说让谁去)。而当老四把自己弄病了之后,康熙立马派太医去给老四治病,而且要求要尽快治好,当太医说老四得了风寒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后,康熙才说“看来只能让胤祀去了”(确实没得选了,老四指望不上了,只有凑活着用老八了),到这里完全可以看出康熙心里的理想人选是老四无疑。





老八为什么不是康熙理想人选

康熙法场救下张五哥后把他带到宫里详细审问了。那么康熙肯定知道刑部冤案的支支络络,太子和老八在这里面是什么角色康熙肯定已全然了解。康熙都不让太子审,还能让老八审吗?

老道的张廷玉

张廷玉谏言康熙把老十三派去会同审理,这样安排,明显是防老八的。一是,老十三和太子交好,光明磊落,必不会落井下石栽赃太子;二是防止老八趁机为老九脱罪。



老八如何审理刑部冤案

老八趁老十三不备,连夜提审任季安、刘八女把老九择出来,又假借康熙之名诱骗肖国兴把事全部推到太子头上。更绝的是老八连夜进宫呈上了供词把这事办成了铁案,康熙被老八弄的措手不及。到热河狩猎时康熙从图里琛口中得知老八诱骗肖国兴的事,看透了老八的阴险,连说老八“其心可诛”

老八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暴露了野心,从此失去了圣心,得不偿失。


琅琊混剪手


佟国维的想法

佟国维为什么支持八爷去负责这次刑部冤案呢?这里面有多重原因。

第一,其实大家对这个事情很清楚,这个刑部案件肯定与太子有关,而且太子很有可能因此被废黜,而太子被废黜,那么首先得利的是就是八爷,因为八爷在朝廷的支持者最多。

第二,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还有小舅子刘八女,他们都是九爷的门人,只有由八爷出面审理,才能避免将九爷牵涉入内。

第三,雍正是太子的人,虽然雍正这个人是冷面王,但是他在查亏空案的时候,还是有私心,开始并没有将太子的人放在追查名单上,最后还是由魏东亭在别人的提醒下给指出来,佟国维担心雍正会保下太子,那么就失去这次好机会。

邬思道的想法

邬思道给雍正做过分析,同样的,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太子被废黜,而雍正最后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不容于皇上,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容于天下,因为雍正审理,太子被废,那么天下人会认为太子是被雍正给废的。

不容于朝廷,雍正本来是太子之人,反手将太子给废了,那么朝廷的官员如何想?支持太子的那些人又会怎么想?雍正无形之间,增加了很多反对者。

不容于皇上,邬思道很清楚 ,皇上并不会真的将太子废黜的,刑部冤案的事情虽大,但是皇上还是可能容忍受的,能给太子改过自亲的机会,而张廷玉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直接将八爷的奏折连同肖国兴的供词直接给烧了,康熙说,我明白你的苦心,邬思道也明白康熙的苦心。

佟国维VS邬思道,谁更胜一筹?

显然是邬思道,佟国维在怎么厉害,他终究是老眼,看错了人,他所支持,所看重的八爷并不是康熙理想的继承人,也就是他其实并没有理会与猜透康熙的真实想法,这一点,他是不如邬思道,甚至还不如张廷玉,图里琛的。

邬思道的高明在于,他通过对康熙的研究,很清楚康熙这个人的想法,弘历在木兰狩猎场的表现,也说明了一切,这个案件自然要查,但是以康熙的想法,是不可能就此将太子给废黜的,而佟国维就在这一点上面看走了眼。


历史简单说


先讲一下故事的背景。康熙发现太子徇私舞弊的事,下令严查。佟国维对康熙说,这个事大臣查不了,只有皇子才可以查。八阿哥找到佟国维,佟对老八说:皇上不怕干错事,就怕不干事,力挺八阿哥接这个案子;邬思道则提醒雍正,谁查这个案子谁就会失宠,力劝他不要趟这个浑水。

后来老八听了佟国维的建议,查了刑部的案子后,屁事没有,还被封为廉郡王;雍正听了邬思道的建议,没躺着个浑水,无功也无过,但是为了避嫌,把身体搞病了。


佟国维和邬思道的为什么会提出截然相反的建议呢?不要过度解读,这是因为编剧对两个人的角色定为不一样。

佟国维和邬思道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佟国维是凡人,而邬思道是个BUG。邬先生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懂剧情;他说的话,也是为了让观众看的不那么烧脑。就拿刑部冤狱案来说。

邬思道对雍正说:不论是谁,只要他扳倒了太子,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这三个“不容于”,很多人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我解释一下:

不容于天下,指的不是平民老百姓。小老百姓哪知道宫里的秘事?这里的“天下”,其实指的是天下的旗人。(旗人会四处散布谣言,后来雍正就吃了旗人乱传谣的亏。)

不容于朝廷,指的并不是全部官僚。八爷党巴不得太子倒台,老八怎么会不容于他们呢?这里的“朝廷”,指的是朝廷中的太子党羽和其他有夺嫡企图的阿哥的党羽。(太子倒了,太子党必然要把怒火发在老八身上。其它阿哥的党羽也会煽风点火。)

不容于皇上,指的是康熙。(康熙会调查幕后的底细)



这么一解释,邬思道所说的三个“不容于”的意思就是很清楚了:如果雍正这种没有势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么太子余党的火力就会瞄在雍正身上。到时候双拳难敌四手,肯定会被人上折子淹死。康熙为了平息事端,只能拿雍正当替罪羊了。

所以,邬思道不建议雍正查这个案子。是因为雍正是个孤臣,没有自己的势力。但是这个理由貌似对老八就说不通了,因为老八有自己的势力,而且还是势力最大的阿哥。

所以,邬思道说的三个“不容于”,在逻辑上存在两个非常大的硬伤。


并且,编剧在台词上也耍了一个心机。

请注意!邬思道对雍正说结果,是清查刑部冤狱案的最终结果。编剧在邬思道的台词上耍了一个心机。老八查案后,一开始屁事没有,但是最终结果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在康熙面前失宠了。

但是问题来了,也就是第一个逻辑硬伤!

邬思道说的的话,结论是对的,但是过程有问题。因为老八查刑部的案子,并没有不容于全天下、不容于朝廷、不容于皇上。相反,老八因为搞翻了太子,反而获得了朝廷中的中立官员的支持。尤其是佟国维和马齐的支持!老八是胜利者才对。老八后来失宠,是因为他诱供肖国兴,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弄倒太子;再加上八爷党的势力太大,康熙不得不打压他。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老八最终失宠,其实跟查不查刑部冤狱没有关系。这是邬思道的“不容于”的第一个逻辑硬伤。


第二个逻辑硬伤——前后矛盾。

邬思道在说三个“不容于”之前,还说了一小段话,他说:皇上下令彻查,就是因为皇上有废太子的想法。结案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



那么,邬思道的话,前后就有矛盾了!康熙到底是想废太子呢?还是不想废呢?康熙到底是想查刑部的案子,还是不想查呢?

康熙想查,就一定要让皇子去查。清查结果就是查案的这个皇子要倒霉,要承担不容于天下的后果。不想查,那邬思道前面说的就都是废话了。难不成,康熙想找一个儿子,让他搜集太子受贿的证据。废掉太子后,再让这个儿子成为众矢之的,成为权力斗争的替死鬼?

这完全就说不通!如果按照邬思道的说法来理解,康熙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腹黑老爹,故意挖坑给雍正和老八跳。一个在剧中号称仁君和慈父的人,能干出这种操蛋事,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如果万一没有邬思道的建议,雍正是不是就掉坑里了?)

对于这个说不通的剧情,我特意去翻了一下原著。发现原著小说中的刑部冤狱案和电视剧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著的刑部冤狱案,简单的说。是康熙点名让老八去查,跟雍正一点关系都没有。目的是为了考验老八,看看老八是不是也像太子一样,背地里净干这种龌龊事。结果不出康熙所料,老八草草结案,康熙对他很失望。(所谓的贤明都是装出来的)




所以邬思道建议雍正不要查,主要是为了保护雍正不被其它阿哥攻击。至于他说的三个“不容于”,其实在逻辑上有很大的硬伤。不用过度解读。

这只是编剧为了让老八栽跟头,加快剧情进度才故意生编了这么一段,原著中没有,并且逻辑存在硬伤的剧情。因为编剧已经提前知道了原著小说中的结果——老八失宠了。

为了要让老八失宠这个最终结局与原著里面对的上号。编剧故意让邬思道神神叨叨的说几句逻辑有硬伤的话。这一来,就可以直接告诉观众最后的结果,让观众看的不那么迷糊;二来可以起到神话邬思道,矮化佟国维的目的。为后面邬思道超神、佟国维倒台做铺垫。

简单点说,邬思道开了上帝视角。不能说邬思道说的话不对。因为最终结果是对的,老八失宠了。但是过程不符合正常逻辑,完全是为了迎合原著中的最终剧情结果,开了上帝视角,故意硬掰。(主要还是为了让观众看的不那么费劲)


至于佟国维建议老八查案子,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做出的正常决定!

因为老八在大臣中的评价很好,八爷党的势力也很强。邬思道所说的三个“不容于”,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老八的势力足以与太子党抗衡。康熙既然已经想废太子了,那么他就不会拉偏架。他会坐看八爷党和太子党争斗,最后再将两伙人一锅端。

对于佟国维来说,谁输谁赢都无所谓。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搞倒太子,只要不让太子登基就可以了。关于佟国维的背景,电视剧里面没有介绍,简单说一下。

佟国维的大哥佟国纲跟明珠关系很好,佟家和明珠结成一派,遭到了索额图的敌视。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索额图借刀杀人,把佟国纲派到最前线送死,佟老大被准噶尔的乱箭射死。至此,佟国维跟索额图就结仇了。

因为索额图支持太子的原因,佟国维自然也是反太子党。索额图倒台后,太子就成了他要搞倒的对象。因为他怕太子会给索额图平反昭雪,对自己不利。所以只要谁能搞倒太子,佟国维就支持谁。



这么一说,佟国维的目的就很清楚了。他建议老八去查,只是要搞倒太子。八阿哥的势力最大,他俩联合是最优的选择。康熙有废太子的意图,佟国维也感觉到了,顺水推舟让老八去干,最终只为扳倒太子。(老八能辅则辅,不能辅也无所谓。他对所有阿哥一视同仁——太子除外)



总结:刑部冤狱案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中硬伤比较多的章节。开天眼的邬思道,净出馊主意的佟国维,逻辑上的硬伤,一切都是为了剧情而服务——让老八失宠。


Mer86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就是眼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了,我也趁此机会聊聊邬思道这个任务。

用一句话来说,佟国维争得是太子,邬思道争的是天下。

佟国维属于是外戚,用康熙在《雍正王朝》中说的话是,佟国维家族自龙兴关外就一直跟爱新觉罗家联姻结亲。他的家族隶属于满洲镶黄旗,可谓历代家世显赫的贵族。贵族处于权力的中心,贵族当久了更重的心思是保有自身的权利,他们最大的理想是也是不失去权力,通过他跟隆科多交代家族前程(两条腿走路)的时候也提到了。

邬思道是一个获罪的书生,科举不得意随以游幕为生,书生你懂得,没背景,没实力,唯有一腔热血,拥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天下之心。他又长期作为幕僚,既有天下之心,又熟悉权力的运用之道。再加上他作为一个汉族书生,深谙汉家的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尤其根据道家思想提出的“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总体纲领。

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您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佟国维和邬思道从经历、思想、个人能力等方面都是棋逢对手,唯差一点的就是“境界”。佟国维争的是太子之位,邬思道争的是圣心,在一个英明、稳定的局势下有了圣心也就有了天下。

其实在《雍正王朝》原著里康熙也有一个高级参谋,这个人叫“方苞”。《雍正王朝》中有三大国手,方苞、张廷玉、邬思道,他们都是高手中的高高手,有句话叫“国手布局、天衣无缝”说的都是这类人吧。

YY一下,什么时候我能成这样的人或得这样的人辅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