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先跟後帶

什麼是共情能力?

簡單來說,共情就是能夠

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能夠體會到他人內心的情緒或者想法。

這種能力雖然說上去很簡單,但是要讓一個孩子掌握這種能力,甚至變成一種很本能的能力,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個人刻意地去思考別人內心的想法,或者叫揣摩別人內心深處的想法,這種功利性的做法不是共情。

共情能力很多時候是像本能或者是像一種習慣一樣,並非刻意而為之。

共情是在某一個情境下,個人很自然地能夠設身處地地去為他人著想,體恤別人或想到他人的一些需求等等。

那麼孩子的共情能力如何培養呢?

簡單來說,在兒童早期階段就是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共情的榜樣。

你的共情能力夠嗎

各位家長,你們是不是很多時候共情到你們孩子的一些內心想法?

你們是不是做到及時地響應了呢?

舉幾個例子,在生活裡邊你回憶一下有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

當你的孩子有某種需要,比如說他想要吃一塊雪糕,今天已經吃了一根了,他還要再吃一根雪糕,面對他這個需求,你是怎麼做的呢?


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先跟後帶


很多家長都會問我的問題是,這個時候我到底應該滿足他?還是應該不滿足他?

如果我去滿足她,我總感覺我又把我們的規則破壞了,感覺我過度寵溺他。

如果我不滿足他,她哭啊鬧啊,各種跟我對峙,讓我很心煩也很心疼。

因此,很多家長的做法有可能是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是跟孩子講道理呀等等,用這些方式去跟孩子進行溝通,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可以說,效果應該是非常得差勁,父母越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對於已經兩歲以上的孩子,你再用這種方法,孩子會非常的憤怒,他會越來越極端的手法來對抗。

為什麼呢?我們早期在孩子小的時候使用轉移注意的方式,其背後的邏輯是希望他能夠忘記他的需要,利用他記憶力不夠好這個特點,讓他徹底忘了他的需求。

因此我們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孩子小的時候效果很好,但是到兩歲以後,這個招數就不行了,當然,孩子小的時候,我建議家長也不要總是用轉移注意力。

研究表明,那些總是用轉移注意力方法的父母,在孩子兩歲時收穫的一定是一個熊孩子。

講道理的家長會跟孩子說:“唉呀,寶寶不能再吃了,你看你已經吃了一塊了,再吃肚子會疼”,但是你的孩子根本不會去聽你的這些道理。

如何跟孩子共情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這個情景下孩子的內心狀態,當你的孩子被某種需要捕獲的時候,孩子的整個大腦都會處於一種情緒態,他負責理性分析大腦功能喪失了。

此時你給他講的很多道理跟他的需求無關,那麼這些道理就是噪音,他一句也聽不進去。

但是,當你非常鄭重的把孩子這個需求清楚地描述出來時,這樣說:“寶寶,你是不是特別、特別想再吃一塊雪糕。”

再熊的孩子也會衝你點頭說:“是的,是的”。

孩子這時會直視你的眼睛,會衝你點頭。

你繼續描述:“你是不是特別、特別想吃一個草莓味的雪糕!”

你的孩子會破啼為笑,繼續衝你點頭。

注意,此時他的大腦已經在發生變化,由情緒態進入正常狀態,理性分析的功能恢復了。

好,講道理的時機來了。還是原來的道理:“你看你已經吃了一塊了,再吃肚子會疼。”

你再提供一個折衷的方案,比如說,今天我們吃幾個草莓好嗎?或者用其它水果來代替,也許這個時候孩子就接受了你的建議,並且把情緒也控制下來了。

記住,那些在超市裡要玩具打滾鬧猴,哭了很久的孩子,最後已經不是因為得不到玩具而哭了,而是在生父母的氣,氣父母就是不回應他們的需求不尊重他們的需求

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先跟後帶

一個教養原則:先跟後帶

剛才,我使用的教養原則叫做先跟後帶。

先跟後帶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共情,我們把孩子的需要做有效及時的描述,其實就是一種共情,告訴孩子你懂他。

其實我們大人都是非常地清楚孩子內心的小九九,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回應,去描述,沒有做到有效的共情。

一個沒有明確用語言表達的想法或情感就像藏在你們家櫃子裡的一條蛇,具有很強的情緒能量,讓你怕得不行。


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先跟後帶


但當一個想法或情緒被語言情緒描述了,它就變得像一條放在玻璃罩下面的蛇,情緒張力會大大下降,這就是描述孩子需求或情緒的作用機制。

先跟後帶的原則如果變成了你的育兒習慣,你會看到孩子以下的兩個收益:

第一個收益,你們家孩子進入超市,他跟你說:“媽媽,小朋友不能吃巧克力,吃巧克力會壞牙齒。”

大家想想,他為什麼這麼說?實際上他內心是特別想吃,他情緒需求的那個腦在跟他說:吃巧克力。

但是理智的那一部分大腦告訴她,不能吃,他在用語言安撫自己的慾望,這是自我管理的開始。

所以說父母對孩子的共情或者先跟後帶的這種教養,會讓孩子逐漸的具備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此之前,孩子理性的腦和感性的腦是非常分裂的,不能互相對話。但是

父母的先跟後帶像橋樑一樣,讓孩子理性的部分和情感的部分能夠有效的對話,逐漸的讓理性部分去有效的管控情緒。

第二個收益,我們孩子可能在隨後的生活裡邊,他開始懂得去捕獲別人內心的需求。

因為你經常去捕獲他需要什麼,他想要什麼,那麼他慢慢地也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是什麼。

這樣他也就慢慢地開始知道並非是他高興了,全世界都會跟著高興。並非是他做了某一個行為興奮了,其他人也會跟著很興奮。

這個時候他慢慢地開始會去關注去看父母的需要是什麼,父母當下的情緒特點是什麼,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當孩子能夠學會共情自己的父母,想去嘗試理解自己的父母的時候,那麼他其實已經在慢慢建構自己的共情能力,並且在隨後的生活裡邊可能也會去關注他人的需要。

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共情能力是一個人未來形成良好人際關係非常重要的能力。

之前在一個課堂上,一個家長問我:“唉呀,我們家孩子萬一上幼兒園被別的孩子欺負,怎麼辦?這個情況我怎麼避免呢?”

聽到這個問題我也問了家長一個問題:“你看一下在學校裡邊,哪些孩子容易被欺負,哪些孩子從來不被欺負?”

結果很明顯,如果這個孩子身邊沒有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他,這個時候他一定會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或者是行為不良孩子欺負的對象。

如果一個孩子身邊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一定不會輕易被欺負,因為他有很強大的支持系統,老師喜歡他,身邊的同學也喜歡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被身邊很多的小朋友喜歡的?

那就是因為他具備共情的能力,共情能力幫助他建立了非常好的人際關係。

共情能力第一個練習機會就是親子之間的共情,因此我們說良性的親子關係是他未來人際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

小結

今天帶給我們做父母的是在孩子有需求情緒衝突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先跟後帶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僅僅是一個化解當時情緒衝突的一個利器,更是培養孩子未來共情能力的一種訓練。

在父母不斷地訓練的基礎上,孩子會更加了解你們,瞭解身邊的朋友,從而獲得強大的支持系統,幫助他們發展出有利於一生的人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