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马谡固然有错,面对张郃五万大军,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

遥想当年马弓手


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大举伐魏时,魏军大将张郃率五万大军进攻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企图一举截断北伐蜀军的退路,而奉诸葛亮军令驻守街亭的是其得意弟子——参军马谡。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诸葛亮才对深谙兵书的马谡委以重任。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却毫无实战经验,只善纸上谈兵,他擅自改变诸葛亮事先制定的军事部署,改“当道扎营”为“登高(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的五万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被断绝水源,大败而回。

街亭一失,本已经取得节节胜利的蜀国北伐大军被迫放弃所占魏国城池,铩羽而归,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草草收场。

战役结束后,蜀汉大军退回汉中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将爱徒马谡斩首。

从古至今,人们大都把失街亭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只善夸夸其谈的书呆子马谡身上,认为马谡虽熟读兵书,一肚子军事理论,但却毫无实践经验,而且这厮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听不进王平的正确建议,临战前又犯了教条主义,擅自改变诸葛亮当街据守的军事部署,命军队登高据险坚守,最终导致蜀军大败亏输,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要地街亭也宣告易手。

真正的事实或许与世人的认知存在一定差距。从该战役的性质看,真实的街亭攻守战你实际上是一场众寡悬殊的阻击战。

抛开小说《三国演义》不谈,在此以《三国志》、《魏略》等信史的记载为事实依据。史载,魏将张郃率领并指挥攻打街亭的军队共有五万人,而彼时蜀军北伐大军的总兵力似乎不超十万。而先锋马谡麾下有几多人马呢?据三国史权威吕思勉先生估算最多在一万人左右。

一万对五万,这场战役不论怎么打,马谡都输定了!

而且从地势上看,街亭显然不是易守难攻的险隘。说白点,街亭这地方不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史载,街亭是个小圩镇,旁边只有两座小山包,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基本无险可守,防守起来非常困难。

面对汹汹来攻的五万魏军,马谡手上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按理说,当道扎营据守与登高据险坚守都没错,应该分兵据守,以为策应,但马谡以寡击众,他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很难摆脱被魏军分割包围的宿命。而且从战斗经过看,张郃一开始就派兵将两座小土山围了起来,那么即使马谡忠实的执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部署 ,在无险可守的尴尬处境下,面对魏军优势兵力的凶猛冲击,根本摆脱不了被一鼓聚歼的悲惨命运,更不要说守住街亭了。

假如马谡不派兵登高据守,如果魏军抢占了两座制高点,蜀军当街扎下的营盘只能成为居高临下魏军滚木礌石与箭矢的活靶子,逃无可逃。

因此可以判断,马谡并不是传统认知中那般不谙军事,他之所以惨败街亭,并非擅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据守)所致,真实的情况恐怕另有玄机。

《三国志》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张郃与马谡对战于街亭,马谡占据南山险要处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当道处扎营(修筑防御工事)据守。张郃极富军事经验,一眼就窥出了蜀军的软肋。他派兵截断了山上蜀军的汲水通道,一下子掐住了马谡的命门。蜀军无水可饮,饥渴难耐,军心大乱,遂被张郃击溃。

军队安营扎寨处必须首先取水方便,水源是生命之源,这是个常识问题,马谡熟读兵书,又跟随诸葛亮当了多年的参军(参谋),他岂能不知?不要说马谡了,随便一个打过几仗的士卒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马谡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后为何不派兵去守护南山汲道呢?

很明显,他手中就那么点兵力,早已不敷使用,因此无兵可派了。

可以想象,面对大举袭来的魏军,马谡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当街扎营坚守,同时牢牢控制住水源;要么占据南、北两座制高点,恃险御敌,同时分兵一部防守从山上到河边的汲道。

然而,手上只有万余兵马,又要守险,又要守郫,还要分出一部分打游击袭扰魏军,而再派兵去守护水源也就有心无力了。

不要说无兵可调,即使马谡把一切可能都预测到了,随便哪一种安排都无法改变战场上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魏军五万,蜀军一万,从魏、蜀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以及街亭易攻难守的地理、地貌看,马谡从接受命令并签下军令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向了一条有去无回之路。

马谡令高详仅率少量人马驻守旧城,或许也有保卫水源的意思,命主力全部舍水登山,屯驻于街亭南山上,这一招在兵书上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的战略意图或许就是此意。

张郃大军抵达后,直逼南山下,先一举切断马谡水源,然后发起猛烈进攻。蜀军焦渴难耐,军无斗志,一遭到攻击,立刻溃不成军,兵将各顾各逃命,不相统属,而统帅马谡也不见了踪影。

另一员魏将郭淮同时也攻破了当道据守的高详部。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唯有蜀将王平率领的一千游骑队形不乱,并擂鼓与魏军对峙。张郃疑心有伏兵,不敢挥军进逼。

王平这才得到了喘息之机,他会合马谡,沿途收集溃兵,率残兵败将们缓缓撤回。

曹魏援兵自关中源源不断的开到,并迅速占领了街亭,随后兵进陇右。

街亭失守后,使蜀军失去了进退自如的据点和有利的地势。曹魏的增援大军可以很顺畅地从关中通过街亭直抵陇右。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现在面临陇西未降,而曹魏关中援军又通过街亭大举开到陇右,顿时处于被魏军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

为了保存实力,同时等待再次北伐的时机,诸葛亮只得强行迁徙西县(今甘肃礼县)千余户人家,辗转退回汉中。

大军撤回汉中后,为了严肃军纪,对擅自违背作战部署、失掉街亭战略要地的先锋马谡,按军法从事,处以斩首之刑。

马谡临刑前曾写了封信给诸葛亮,云:“明公待我如同儿子,我待明公如同父亲。请明公深思舜帝杀鲧而用禹之义,使我们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这样,我虽身死,亦无憾于黄泉矣”。

对于诸葛亮挥泪杀马谡一事,历来很有争议,比如后来长史参军蒋琬就曾对诸葛亮说:“如今天下未定,就杀了个有才能的人,岂不可惜”?诸葛亮答:“古代孙武子能取胜于天下,就是因为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我们与敌人交锋,如果不严惩破坏军纪的人,怎么能率军打仗、战胜强敌呢”?

话虽如此,也很冠冕堂皇,但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难道就不用担领导责任吗?他为了推卸责任以及平息因破格重用马谡而引发的众怒,不得不将马谡下狱处决,使马谡成为街亭战役失败的牺牲品和自己决策失误的替罪羊。面对街亭易攻难守的客观困难,而且只配备那么点人马,不要说年轻的马谡,即使派身经百战、极富作战经验的宿将魏延、赵云、张嶷去守街亭,抑或是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守的住。除非与魏军兵力相当,或至少相差不那么悬殊,否则派谁去都会被张郃的五万大军踏平,都会和被斩首的马谡是一样的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当然有人能够代替马谡守街亭,但是这个人选非常少,魏延算一个,因为魏延资历不浅且战绩可查,并且魏延是一个老行伍,对于突发情况往往会有较好判断,最重要的是,魏延如果真的镇守街亭,以魏延的性格“进攻型的武将”必然会寻求与来势汹汹的张颌大军一决雌雄,能不能守住街亭暂且不论,就这俩,真要是在街亭寻求决战了,定然是一场非常激烈的大战,极有可能左右整个北伐战局的走向。



那么在交战之后的魏延还能不能守住街亭呢?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重要关键,那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守街亭?

为什么要守街亭呢?因为街亭这个要塞庇护着整个北伐战局的后方,秦末群雄逐鹿之时,断敌人的粮草而使敌人崩溃的经典战术在此时依然有效。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大战,众所周知,曹操能够反败为胜的关键点也在于抄了袁绍的乌巢——袁绍的大后方。

在实际情况下,一旦街亭失手,诸葛亮必然会遇到后方有失的魔爪,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知道马谡失败后,不得不忍痛斩杀马谡,随即撤军回师的原因。而马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只要是个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作为中规中矩的副手王平,建议按照诸葛亮的建议安营扎寨,准备防守,但是马谡作为主将坚持要舍水上山,马谡这一招一直被人诟病愚蠢,简直蠢到家了,可事实上真的是马谡愚蠢吗?

马谡其人之所以被诸葛亮器重自然有他自身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马谡擅长谋略赞画,每每提出一些建议总是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赞许,这么一个人,却被后世抹黑成了废物,实在是不正常,在当时那种情况,按照马谡的想法,诸葛亮交给他这么稳的任务,而且又有足够的精锐与靠谱的副手,这就是个镀金的好机会,王平的建议的确是有道理的,按照要求做的确万无一失,那我能不能把这场大战变成一场转守为攻的更大胜果呢?这就是马谡上山的根本原因——他想大规模杀伤魏军。


有人可能很不理解,你说马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转守为攻,那为什么你一开始又说如果换进攻型大将魏延就能大概率成功守住呢?

这其实涉及到能力问题,马谡的转守扩大战果的思路其实问题不大,毕竟十拿九稳,赢得太顺并没有什么成就感,但是正如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他用就问题不大,别人一用,就全军覆没,何也?纸上谈兵也,这里列举一段话“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马谡的威望到底是不够,而且驭下能力确实低下,注重实际情况老于军伍的魏延呢,则大概率有这个转守扩大战果的机会。


除了魏延,还有谁能够守住街亭呢?王平,就是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副手,前文已经分析了许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如果按照王平的说法老老实实的安营扎寨,凭借着王平这种一刀一枪从沙场中历练出来的防御能力一流的“牙门将”,不说扩大战果,挡住张郃问题不大,毕竟,王平可是实打实“打败”过张郃——在街亭惨败的情况下,马谡驾驭下属不成而众尽星散的情况下,张郃拿只有几千人的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王平带领所部且战且退,竟然全身而退。

所以说,马谡要为街亭之战付出主要责任,他能力实在不够,实践机会太少,一开始不能交给“前参谋”如此重大的军事任务,而适合驻守的有魏延和王平这一种进攻型和防守型老将。


夏目历史君


翻开地图看,街亭没有有利地形可以布防,因而蜀军以少战多抵抗魏军,长期来讲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必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必然明白街亭一旦失守的危害,必然更清楚守卫街亭的难度。他把守卫街亭的任务交给马稷,让马稷以劣势兵力去抗衡张郃,难道是让马稷白白送死吗?答案当然是否。

后世的人们研究街亭之战,各种信息大致上是清楚的。诸葛亮的大军大约两万五千,守卫街亭的蜀军人数只有大约八千。而曹真军队大约五万,张郃的先锋军队大约两万。在街亭攻防战中,张郃军队大约是马稷军队2.5倍。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张郃的军队人数并没有能够达到可以攻击马稷军队的程度,只能想办法分化之,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马稷凭借工事固守,张郃短时间也奈何不了马稷。

但张郃极可能并不清楚马稷兵力多少,两军接触后不可能轻举妄动。马稷据城而守以逸待劳,还是可以一战的。张郃必然不敢轻敌冒进,最大可能就是与马稷的蜀军呈掎角之势,然后用少数兵力进行试探性进攻,等魏军大部队到来后再相机而动。这样魏军在街亭就会被牢牢拖住,这正是诸葛亮期望的结果!诸葛亮利用这个时间,足够其占领陇西并最大限度整合陇西人力财力。有了这个根据地,诸葛亮就有了可以跟魏军抗衡的资本。

马稷是一个好参谋,帮忙出谋划策可以,但其心理素质严重不过关。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但对于张郃的兵力则不清楚,很可能被浮夸的人数吓住了。街亭没有什么有利地形,唯一的高地就是附近的孤山。他担心据路安营扎寨导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张郃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事实上张郃即使有这个胆也没有能力做到),就想把所有军队集中在一起在孤山上,无论怎么攻打都牢不可破。这个似是而非的想法很不幸,跟今天的键盘侠的纸上谈兵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将兵力布置山上的危害:

一、将全部军队布置山上,相当愚蠢地暴露了己方兵力有多少,并且也暴露了领兵将帅的实际能力。假如是诸葛亮囤兵山上,司马懿可能会根据诸葛亮一贯小心谨慎的特点,猜疑街亭有伏兵。但可惜统兵将领是马稷,司马懿就敢大胆进攻了。

二、蜀军集中在山上,理论上讲要完全包围之,只需要军队将山脚围起来就好了,这个包围圈相当小,需要兵力并不多。假如蜀军沿路扎营,这个包围圈不仅没法合拢,即使合拢了,包围圈的直径也会非常大,魏军所需要投入的兵力会非常多,反而容易被蜀军各个击破。

三、蜀军在山上,则进攻面在整个山脚,则一次进攻有效投入的人数相应就多。这样的战斗对更愿意速战速决的人力占优的魏军是有利的。如果蜀军沿路扎营,则魏军每次能够投入的有效人数只能集中在兵力一端,蜀军根据工事据守,魏军大部队只能干着急而不能用上力。

四、正如战斗实际发生的,蜀军在山上,一旦被切断水源,自己都先乱了,更不用说派人攻打。

五、即使张郃的蜀军不跟马稷发生战斗,只要用少数兵力把蜀军围困在山上,那么街亭地盘就实际上完全控制在张郃手里了,张郃可以轻松切断蜀军粮道,甚至还可以分兵狙击诸葛亮。

五、鉴古以知今,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被包围在孟良崮,其实也是犯了跟马稷同样的错误。假如张灵甫沿路布防,尽量拖延解放军的攻击时间,那么虽然损失惨重,但极可能跟最终赶来的国民党援军汇合,对解放军实现反包围。当然,历史不能假设,错误却经常重犯,这也是后来用兵者应该引以为鉴的。


深隐者


我认为没人能守得住街亭,这本身就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没有具体史料证实,诸葛亮北伐动用了多少兵力。

根据我对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实力判断,诸葛亮最多能动用的就是五万人马。

对于历史问题,不管史书记载是否准确,但根本上还是以史书说话。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228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进攻郿县。

诸葛亮亲率大军驻扎祁山,军容严整,赏罚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靠了诸葛亮,关中震动。

在魏国方面,曹丕已于226年驾崩,曹叡继位,此时也就刚刚稳定了政局。

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曹叡却非常自信地说:“诸葛亮凭借地势险要,稳固防守,还不好对付。现在他自己主动来了,这正是打败他的机会。”

于是,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指挥这场战役。

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一蹶不振。

曹魏上下都以为蜀汉失去了进攻能力,因而对西北的防御十分懈怠。

诸葛亮大军一出,西北三郡就因惧怕而反叛。

对于这一事态,曹叡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基于曹魏有足够的实力对抗诸葛亮。

要搞清楚,曹叡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还是看这一战役究竟是由谁为主帅。

有资料说曹叡给张郃加官进爵,命其总督各路军马,统帅步骑兵五万大军,在街亭阻挡马谡。

有资料也说大将军曹真督领诸军,命左将军张郃救援西北三郡。

在220年,曹丕即魏王位时,就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

曹叡继位后,曹真就被拜为大将军。

从官职上看,即便是曹叡亲临指挥,张郃也不可能在曹真之上,节制曹真。

因此,张郃总督的仅仅是阻挡马谡的五万步骑兵,而曹真大军驻扎郿县,恐怕兵力也不会下于五万。

曹叡不会把大部分兵力用于阻挡马谡,而不顾及诸葛亮大军的动向,魏军更多的兵力会用在防御诸葛亮大军上。

由此推断,曹魏动用的兵力不会低于十万。

看看诸葛亮的兵力部署吧。

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魏大军,起码要三到五千人马;

派给马谡一万人马,诸葛亮自统三万五人马。

叫诸葛亮拍着自己的脑门想想,马谡能抵挡住张郃五万步骑兵的进攻吗?

赵云、邓芝那三五千人,能扛得住大将军曹真的进攻吗?

赵云再厉害,但这也不是与曹真单挑。

曹真再无能,能做曹魏的大将军,还是曹丕托孤大臣,能那么菜吗?

斩了马谡,处罚了赵云,诸葛亮不太讲理吧。

就这个兵力对比,换了谁去守街亭,都不会守得住;

换了谁去打曹真,都打不过。

好歹马谡、赵云都活着回来了,诸葛亮亲自去试试?

回到核心问题上来,马谡去的目的是守街亭。

张郃去的目的是阻挡马谡。

许多人都把张郃看作是为救援而去,救谁哪?

救得是西北三郡。

看一下街亭的位置就清楚了。

街亭处于三郡的中心地带,位于陇山山脉之南,地处平原,就是一个迎来送往的小驿站。

就当时三国时期人烟稀少的情况来看,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整天连个人影也不见。

无论在哪里扎寨,无论谁去守,被张郃五万大军围困起来,唯一的悬念就是坚持多久,有几人生还。

从《诸葛亮传》看,马谡是督诸军在前。

这就说不是马谡一将去守街亭。

演义的说法很具体,还派遣了王平、魏延、高翔等人一起去协助。

不管是否确实,但起码说明了还有大将也到了街亭附近。

结果都是大败而归。

诸葛亮就这点人马,还分成这么多路数,莫名其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败敌人,这才是正道。

都把焦点集中在了马谡不服从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上,而忽视了街亭理论上是不是能守得住。

守城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少,更在于粮草是否充足。

街亭不是城池,没有粮草储备。

即便有充足的水源,那粮草是否充足哪?

马谡带领一万人马前去,又携带了多少粮草哪?

粮草用尽了,只喝水还能作战吗?

诸葛亮几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粮草供给不上而退军。

西北这个地方,除了自带干粮,没有任何补充的来源。

马谡面对的困难,不是先断水就是先断粮的问题。

结果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节度,先自断了水源。

如果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被张郃围困,断绝了粮草,那就不一样啦。

没有资料证明,马谡带了多少粮草;也没有资料证明,诸葛亮部署马谡坚守多久。

起码是带多少粮草就应该坚守多久吧。

街亭之失,马谡是有责任。

粮草没用完就失守,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但不管换了谁,都要吃喝。

水管够,但粮草也不能少。

张郃把蜀军围困,粮草如何解决?

由此可见,换了别人,恐怕都守不住。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自带大军去救援街亭。

街亭之战就可能是魏蜀最终的决战,就不是今天讨论的街亭之战。

这就不必再多说。

地理位置不利是一方面,关键是实力相差悬殊。

大人打孩子,是不需要很多策略的,抬起手来就行。

街亭之战,不是单挑,换了谁都不好办。


豹眼看历史


蜀汉军队的街亭之败,马谡肯定是第一责任人。但犯了错误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那么,如果他不犯错,或者换一个人,街亭能守住吗?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的内容不能当论据)

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对陇西地区的控制权,而且蜀军先期的补给必须依靠从大后方运输。这严重的制约了蜀军所能出动规模和能支撑的时间,所以蜀军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陇右。

这样就必须做好两件事:1快速袭取各要点郡县,2成功阻截曹魏来自关中地区的援军。

而魏军的援军从关中地区出发,蜀军阻截魏军的最佳地点只可能是陇山山口。这里正面不但狭窄,而且在其背后还有一定面积的平原可以囤积兵力与物资,更利于屯兵阻截魏军。由记载也可见马谡所率领的仅仅是诸葛亮大军的前锋,前出在诸葛亮之前,加速行军以求先于魏军到达陇山山口。

但是魏国方面反应的迅速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期,张郃统领骑兵部队已经越过陇山,到达了陇西地区,并在街亭与马谡部会战并击败之。换而言之,街亭之战并非是一场预备的防御战,而是一场双方得到预警之后的遭遇战。

当时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张郃被任命为魏军援救陇西打通关陇道路的指挥官,总共统兵步骑五万,但突进到街亭位置的,应该是一万人左右规模的精锐骑兵。

马谡作为蜀军先锋官,带领的应该是少量精锐前锋。考虑到魏军多过蜀军,后者又缺乏战马,所以马谡的兵力应该弱于张郃,而且应该以步兵为主。

当然,马谡能得到诸葛亮本部的援军。但张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万兵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赶到关中,魏国将动员数量远超过的蜀汉北伐军总兵力的大军,前来与诸葛亮大战。

而蜀军的补给要依靠祁山大营从后方转运而来的物资,同时加上收服三郡的库存,但是不能长时间支持大军的行动。魏国的补给就容易的多了。魏国背靠关中,补给线本来就比蜀汉要便利很多,关中地区为了应对蜀汉与西凉,平时就有很丰富的储备。

所以在兵力和后勤两方面,马谡都不占优势,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张郃的精锐骑兵。

这时,马谡有两个选择,原地防守,或者主动出击。而史书上记载了马谡之后的行动,“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国方面记载,“拒亮将马谡於街亭。”一个“拒”,而不是“破”,说明上山其实是一种攻击准备,目的那就是要引诱张郃来攻,以地利击破之。

结果常年作为参谋的马谡,缺乏带兵经验,没有让士兵在街亭补充饮水,结果上山最后部队很快便断水,失去的战斗力。而汲水的道路又为魏国骑兵截断。在饥渴和和魏国精骑的双重打击下,蜀汉先锋速败于街亭,诸葛亮多年的谋划失败了。

那么,如果马谡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败得那么惨,但街亭还是守不住。因为真正能阻挡住魏军的关键地方是陇山山口。

所以,当张郃越过陇山,到达街亭之时,诸葛亮的陇右攻略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因此,诸葛亮在战后也意识到了这点,请求自罚。


冷兵器研究所


按照诸葛亮先期的设计:谁都可以守得住!马谡只要按照诸葛亮设计来,马谡都可以守得住,为什么没守住,原因是马谡改了诸葛亮的设计。

且看诸葛亮对街亭战的设计:

马谡军在街亭是一场防御战。其主要目的是阻击魏军的援军,从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驰援,防止诸葛亮攻城拔寨部队两面受敌。

从时间上来看,马谡军先期到达街亭,有足够的时间安营扎寨,建立坚固的固定阵地和阵地防御体系。

而张郃军是接到三郡发出求援信号,等待魏国上级决策层决策之后,命令张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战,属于驰援部队,魏国的准备时间就是马谡军安营扎寨的时间,具体计算中一下,从天水到洛阳报信,大部队从洛阳出发,按照报信速度八百里加急处理(天水到洛阳共计里程2400里),大概需要3天时间,大部队行军按照日行军200里计算(不能按照电视剧时间计算,一个镜头一切就打起来了)共需12天,魏国研究战术,定下打仗决心5天,还有准备作战物资,还需10天左右。按照这个水平计算留给马谡军安营扎寨,形成坚固工事的时间是30天左右。

从兵力上来看,马谡部队,先头5000人,两翼部队各2500人,合计1万人,按照防御作战配比模式,1万人依托坚固工事,防御5万人进攻。而驰援张郃部队,先头部队5000人,后续部队4.5万人,共计5万人,兵力对比1:5,根据魏国比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书》,或或曹操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记载:“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成现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依照这个模式计算,1万防御之兵对抗5万进攻之敌,属于实力相当。

从地形上看,街亭地势(甘肃省庄浪县西南,街亭古战场)



街亭的卫星图

张郃进军方向只有一条路可走,道路崎岖,不利于快速行军,道路宽度有限,不利于大规模进军。马谡军临河卡谷,依托两侧山体构筑坚强的防御工事,可以抵御来军,是一场以逸待劳的防御作战。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兵力1:5设计,诸葛亮料定魏国可能在街亭的出动兵力最大也就5万(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队,同时魏国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场持久战。时间设计一个月时间,让马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工事构筑;地形选择非常有利于防御,在一个谷口;诸葛亮对街亭的安排是万无一失的,既是他稳妥性格的体现,也是他抱有必胜信心体现。不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场持久战!

且看马谡如何失去街亭的:

马谡的第一个操作:改变诸葛亮的防御战成为阵地战。

具体操作见《三国志 王平传》:谡舍水上山。翻译成现代文:马谡远离水源,上山占据高处,居高临下,准备和张郃进行决战。



诸葛孔明留给马谡的安营扎寨时间,依托山体形成坚固的防御工事,他都没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张郃放进来打,核心就是消灭魏军,而不是按诸葛亮打防御,打持久战的意图,消耗蜀军!这和他立军令状的战法完全不一致。

进攻和防御战斗,进攻方是5倍于防守方的兵力,这样是力量对等的,因为防御工事是比较消耗敌方力量的。

现在马谡这么一干,即将对比变成了别人五个人打一个人,他的一万人马,人家五万人马,这如何来打,局势完全扭转了,是张郃压着马谡打,兵力优势完全在魏军张郃方面,失败是必然的!

马谡的第二个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却兵败。

据《三国志 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翻译成现代文: 马谡依傍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

马谡把赌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张郃军途径街亭南山,必被重创,但是事实却是完全出乎马谡的预料,张郃不合马谡决战,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将马谡搞的被动异常,街亭被张郃轻松搞定,马谡狼狈逃窜。

结论: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战法,街亭会不会失手,结果真的未可知,因为防御战与进攻战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马谡,雄心的马谡搞了一道“美丽的马其诺防线”,最后没有用上,反而被打败!

为什么要斩马谡,就是斩蜀军的违抗军令的这个风气!以前关羽张飞敢违抗军令,现在传染给了马谡,马谡失去了街亭,让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完全处于被动局面,苦心经营的胜利付之流水,马谡的自信也随着战果随之覆灭。

街亭到底没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设计,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但是马谡用他的办法,证明了放进来打这个战法是错误的,因为街亭失手了!


少华聊史


自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后,一时舆论四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成为板上订钉的事情,但是从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来看,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实是无奈之举。

首先,在北伐途中,蜀军的武将人才青黄不接,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张飞喝酒鞭打部下,被砍下头颅,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病死,向诸葛亮托孤,如果刘禅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让诸葛亮自立为王,其实还是对诸葛亮不信任,用此话验证诸葛亮的忠心,诸葛亮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以表忠心,刘备留下遗言,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还用马谡呢?

守街亭的时候,赵云,姜维仍还健在,还有关平,张苞等五虎上将后代,不能说没人可用,但是诸葛亮当时正用赵云对付曹真,从斜谷,箕谷北上,以作疑兵之计,牵制了曹真的大部分兵力,趁此机会绕开曹真主力,率领大部分人马进入陇西地区。

三郡投降后,蜀汉军主力在短时间内狂飙突进数百里之远,攻下了尚未投降的陇西郡治所上邽以及陇西属县,当时魏延在军中声望已盛,只有他才能担任总指挥之职,守住这得来不易的胜果。

姜维是从魏国投诚来的,诸葛亮不敢将如此重任交给他,关平,张苞年纪尚轻,军事阅历尚浅,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诸葛亮也不敢用他们,而在当时诸葛亮在帐中问各位将军谁敢守街亭的时候,竟然无人支吾,只有马谡说愿意守街亭,并愿意立下军令状,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稍有犹豫便会贻误战局,而且马谡立军令状的样子,仿佛让诸葛亮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而诸葛亮其实也是将马谡当做自己未来接班人的。

马谡在守街亭前也颇有声望,因为他曾在为诸葛亮贡献了不少奇谋妙计,在征南王的时候,他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蛮王诚心归顺,南蛮再无战事,还有他看出曹睿不相信司马懿,便向诸葛亮建议离间计,在魏国散布谣言,说司马懿密谋造反,若不是曹真力保,司马懿很可能被曹睿杀死。

  虽然当初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那也是在刘备时期,就像玩游戏要打怪升级一样,马谡在蜀国立了不少军功,同时诸葛亮本人也是文官,他仿佛在马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马谡有信任感也就不足为奇了,马谡的失败,是历史的偶然,因为当时蜀军帐下确实无人可用了,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所有因素都对蜀军十分不利,如果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清楚,街亭并非易守难攻之地。

结语:面对张郃五万大军,蜀军中是有人可以守住街亭的,只是这些人都负责重要的任务分身乏术,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这种结果就是马谡最终失去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鸿观大历史


前言:街亭之战,意义重大,按照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街亭失手后,魏国大军源源不断的涌入陇右,至此,诸葛亮北伐失败。此战,后人统一口径,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当负主要责任。换句话说,如果当初不是启用的马谡,而是其他大将,面对张郃的五万大军,是否可以守住呢?我的答案是换做其他大将,也未必守的住!

一,街亭之战的战略意义: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战略意图就是拿下陇右,凉州地区。实现“西和诸戎”的隆中对构想,只有拿下陇右才能虎视关中。以当时蜀汉的实力若直取关中,即使拿下关中也要面对关东曹魏大军,后方陇右凉州魏军的两面夹击,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诸葛亮部署两路大军进攻魏国,第一路赵云邓芝领军从斜谷道出发攻打扶风郡,第二路大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出汉中,攻祁山,这里就要说到,要想顺利拿下陇右,那就必须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通往陇右的必经之路有两条,拢山道,渭水道,陈仓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这样一来,拢山道就成了必经之路,意义重大,因此派了马谡镇守,没想到街亭失守,乱了诸葛亮的部署,魏国大军源源不断涌入陇右,诸葛亮计划失败只得退兵。

二,街亭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关乎街亭之战,双方兵力大致情况如下:蜀国诸葛亮大军二万五千人,守卫街亭的马谡,王平军队八千人,而魏国曹真大军约五万,先锋张郃大军两万人。

表面上看张郃大军是马谡军队的2.5倍,兵力上不足以攻击,占着地利的马谡军,况且诸葛亮针对如何防守街亭也是做了一番部署的。

三,街亭之战真的仅仅是马谡的责任吗?

街亭之战马谡有没有错,有,而且是大错,镇守街亭,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诸葛亮的说法,你只要依计而行,守街亭是无虞的。可偏偏这个马谡作为参谋,纸上谈兵头头是到,实际却缺乏实战经验,自己自认为看过很多兵书,兵法策略了如指掌,因此,罔顾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决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临下痛击魏军。没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没有水源,一旦围困断水断粮,则必败无疑。果不其然,张郃大军一到,看到马谡据山而守,果断命令大军切断水源围山,断水的马谡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

马谡的错已经很清楚了,但是诸葛亮在战略上有错误吗?也有错,虽说老话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还是用上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三国志、马谡传》,战前众议,“皆以宜魏延吴懿为将,亮违众拔谡”。如此重要战斗,诸葛居然提拔派遣从无作战经验的老乡马谡为主将,荒唐儿戏。诸葛亮还有个错误就是明知街亭为重地,为决战之地,应由主力出战,但是却只派了常年任参谋的后勤马谡对战名将张郃,张郃何许人也,“有五子良将”之名,不输与蜀国的“五虎上将”,此人精通兵法武艺高强,你拿马谡对阵张郃,岂不是送死。

四,街亭之战换做其他大将是否可以守住

未必能守住,我们且不说其他大将另有任用,譬如前文说的第一路大军,赵云邓芝领军从斜谷道出发攻打扶风郡,魏延负责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就算赵云魏延等大将可以镇守街亭,街亭就能守住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原先诸葛亮预定方案,马谡失固守待援,马为蜀军赢得时间,马谡守街亭的意义是坚守一个月,为蜀军的集结赢得时间,诸葛亮主力乘机拿下陇右四郡,切断雍凉和关内的联系,乘机进攻关中。因此,即便是赵云或者魏延,在军力上和张郃是不对等的,也就是八千对阵二万,赵云未必能胜,况且直至街亭之战结束,也未见蜀军救援,反而,魏军却源源不断涌入,因此街亭失守只是时间问题,谁来都一样。

其次,街亭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地势相对宽阔,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四周高中间低,即便赵云魏延把周边的蜀军全部集结也就两万多人,而魏军却有五万人马,即便先锋张郃的两万人马,大开大合之下,大兵团作战,也未必能守住,更何况最主要是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正往街亭方向赶来,三五日即达,因此街亭失守是必然结果,偏偏马谡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加速了街亭失守的进程,或许真的启用副将王平,或许还能多守几天,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唯恋无名


当年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

蜀军已从祁山道出击至天水一带,魏军还有坚守待援的城池。张郃军从关中出发,属救急性质,应轻装急进,士兵只能依靠自身携带粮食,参照志愿军韩战例子,也就七天口粮。如张郃军突破街亭,与坚守的城池汇合,则军粮问题可解决(城池中应有存粮),五万援军进入陇西地区,则蜀军胜算很小。

守住街亭,则援军粮草后援无继,如从关中运粮,需翻越陇山,在古代远距离粮食运输,尤其是山区,是很耗费人力和粮草的,一般很难持久。可参考曹军进攻汉中战役,当部队在汉中与蜀军形成相持局面后,需通过秦岭褒斜道运粮,最后无奈撤军(鸡肋事件杀杨修后)。

可见守住街亭,则蜀军胜算大增。

街亭到底在何处?大多数说法是秦安县陇城镇,但笔者觉得存疑:陇城镇地形,有资深军事爱好者考察过,结论是“五路总口,是没有的,且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另一小众说法是麦积区街子古镇,倒是颇有可能。笔者去过街子数次,该处有路可通宝鸡,凤县,汉中,据说民国时驼队尚多,进陕入蜀,生意兴隆,街子古镇上诸多雕梁画栋的门面房也说明曾是交通要冲,刚好也是渭河一级支流东柯河与它的另一条支流的交汇处,交汇处还有一座独立的高山,山上有一古堡平安堡,从街亭出发向南行,过燕子关可进入花庙河,顺流而下进入永川河,再进入嘉陵江,可至两当,凤县,汉中,或宝鸡。比较符合“五路总口”的描述,起码是多条道路交汇的要冲。而且该处属小陇山区,地形险要,当年河流水大,道路不会太宽,张郃军人多但施展不开,如当路下寨,以伐木结栅等方式阻住路口,是有可能守住街亭的。


非想非非想处天


若当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于下:〇①守街亭是马谡主动请缨,并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闻知司马懿撤兵到长安同张郃引兵出关,大惊曰: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你虽深通谋略,但此地无城郭,无险阻,守之极难。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说,某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魏主亲来有何惧哉!…立完军令状,孔明拨二万五千精兵和上将王平,交与马谡共守街亭,并嘱咐道:下寨必当要道之处!接着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统兵协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后,马谡不听王平之言,放弃在五路总口下寨的正确布署,屯兵于侧面山上。王平说,参军差矣!当道扎寨,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但马谡未听。〇③,司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听儿子说蜀军二二未在当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怀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亲自巡哨一遍,知是马谡守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先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军围山断水。〇④,马谡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条件的!如果有粮有水,身边有几员上将,此法可行。山上无水,本人是文官,身边无将只有兵,就一员上将王平又在山下被张郃挡住,只用兵能冲动吗?真是无知透顶!〇⑤,若是听王平话,在五路总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栅栏,设寨门,有王平親自指挥,寨内有粮有水,25000精兵,准备弓箭,不主动出击,守住营寨,必保街亭不丢!因此,我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批准马谡主动请命,安排有作战经验的战将去守街亭,只要在当道下寨,不出寨攻击,只守营寨,必能守住街亭(这个咽喉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