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5年芒碭山田野考古調查:樑孝王墓的第一次勘探測繪

在去年,我發佈了一篇關於1966年芒碭山衛星影像地圖的文章。當時為了寫這個芒碭山,我翻找了不少資料,這其中就在1947年3月出版的《中國考古學報》第二期上,找到一篇李景聃先生所寫的《豫東商丘永城調查及造律臺、黑孤堆、曹橋三處小發掘》這篇文章。

這是一篇考古發掘報告,報告內容除了標題上提到的三處地點外,竟然還有他們順便在芒碭山地區的考古經過。本來關於芒碭山在解放以前的資料就很少,能發現這個真挺意外的。而且這還是第一次關於芒碭山在現代意義上的考古記錄,所以說怎能忍心讓這資料一直埋沒在故紙堆裡呢,咱得整理出來讓大家瞭解一下!

民國25年芒碭山田野考古調查:梁孝王墓的第一次勘探測繪

圖一,河南商丘永城調查所得秦漢前遺址分佈圖,標有山城集、芒碭山、保安山、奶奶山、僖山和今屬蕭縣的土山

民國時,在河南省的省會開封,有個河南古蹟研究會,這個機構主要在安陽小屯做殷墟遺址發掘的,有不少中國考古界的泰斗在這裡工作過。因諸多史料記載商丘一帶為商湯發祥之地,他們計劃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下半年在商丘一帶做商代早期遺蹟的田野考古調查。

當時呢,永城有位叫餘瑞璋的先生,向上面報告了保安山古蹟一事。這位餘先生是幹啥的咱也不清楚,但是這個事情上報到了南京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又轉到了河南古蹟研究會,所以這個考古調查隊就順便到芒碭山轉了一圈,並由李景聃先生將經過寫進文章裡。

1936年10月11日,李景聃先生一行三人組成的考古調查隊,由開封出發至商丘,“從車站去(商丘)縣城的道中,滿目黃沙,地勢平衍”。次日,又乘汽車到了永城。

看罷餘瑞璋所存的銅鏡、銅爐、石鍾,即去山城集查看梁孝王洞內的石像。走遍芒碭、保安、僖、馬、徐、邵諸山,見漢代石棺甚多,但未發現石器,陶片只有厚重帶繩紋的雜繩紋磚、布紋瓦等,不能早過漢代,大概因為地勢低窪,湖澤不宜住居,所以沒有早期遺址。

從李景聃先生的文字裡,可看出那是一臉的嫌棄。他們是研究殷商的,對於漢代的東西,真是難入慧眼呀。不過因職責所繫,還是在考古報告中寫到了“這次調查除遺址外,芒碭山的石棺和保安山的梁孝王洞也還值得一述”。

芒碭山石棺

芒碭山一帶出青石,石匠開塘取為石磙、石臼、石磨、石碑的原料,因此石場很多。去石場途中,見山腰露出許多石棺的半截,在芒碭山的東南麓,清理了兩個長方形石棺。

一東西行,頭向東,棺長2.0公尺,外面高0.86公尺,寬0.83公尺,裡面高0.69公尺,寬0.7公尺;殉葬銅鏡一,直徑11公分,厚5公釐,背面有幾何形花紋;鐵劍一柄,連柄長80.5公分,柄尖長7.8公分,近柄處寬2.9公分,尖端寬1.5公分,已多氧化;貨泉錢八枚;骨殖已腐朽,僅餘牙齒。

一南北行,頭向南,棺長2.3公尺,寬0.82公尺,外面高0.76公尺,裡面高0.56公尺,無殉葬物,僅剩手骨等數節。

石棺土人稱為石匣,六片石板對成,無花紋,工極粗糙,比河南博物館所藏洛陽出土的魏代石棺相差太遠,這一帶石棺很多,排列並無次序。

其實這考古報告的內容已經是用白話文所寫,無需再做釋譯。僅“公尺”、“公分”、“公釐”這三個長度單位,分別對應現在的“米”、“釐米”和“毫米”。直至今天,芒碭山一帶的山上,仍有不少石棺存在。

民國25年芒碭山田野考古調查:梁孝王墓的第一次勘探測繪

圖二,梁孝王洞平面及剖面圖

保安山樑孝王洞

梁孝王洞又名秦王避暑洞,一說為梁孝王墓。洞在保安山東邊半山中,洞口朝東,下半截被土淤沒,所以高僅1.14公尺,俯身而入深及6.0公尺處才可昂首直立。


全洞就山石鑿成,頂壁鑿治頗平,工程很大。洞分三節(插圖二):


第一節為外道,長13.65公尺,寬2.75-2.8公尺,南各有一室,大小相等,兩室之間有一石刻人像。


第二節為坡道,傾斜18度,長23公尺,寬2.4公尺,高2.1公尺,南北亦各有一室,北大南小。


第三節為正室及四周走廊,正室長9.6公尺,寬5.2公尺,高3.0公尺,淤泥深約0.3公尺,北廂三間,大小相同,南廂兩間,一大一小,大的有套間;四周走廊南北的長19公尺,東西的20公尺,寬2公尺,四角各有一室,大小相等。


全洞東西長54.85公尺,南北最寬處為31.4公尺。按形制言,墓室之說為較可信,惟是否梁孝王墓無以證明。


墓道門前的透雕石像連座高1.42公尺,像高1.2公尺,頭戴四瓣高冠,前面一瓣上刻一小人,露胸,兩臂上部有披肩,頸圍串珠,串珠下掛三小飾,盤足趺坐,兩手當胸捧一圓形物。何時石像尚待考證,似受過佛道兩教影響;因此墓的時代亦不能依石像斷定。如系梁孝王肖像,亦為後代所刻,以夫子崖避雨處的孔子石像,漢高祖避難處的漢高祖石像,都在附近山中而為後代所刻者。

梁孝王墓傳為三國時曹操所盜掘,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寫道:“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至於上文所寫墓道中的石人像,今已不知棄往何處。在這篇考古報告中,插有一幅酇縣城造律臺的外景照片,卻沒有芒碭山或梁孝王墓的照片,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報告作者生平

李景聃,字純一,安徽舒城縣人,生於1900年,修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復考入南開大學。1933年從考古學家李濟之先生髮掘安陽殷墟,1936年秋調查發掘永城造律臺,1937年與郭寶鈞先生共同住持輝縣琉璃閣墓地發掘,抗戰時從事軍事後勤工作,1946年4月應李濟之先生之招任職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6年12月因病逝世,時年47歲。

李景聃先生在這次考古過程中,本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在無明確實物證據下未確認該墓洞為梁孝王陵墓。隨著1991年保安山北峰梁孝王后墓的發現,該墓確為梁孝王陵墓無疑。

民國25年芒碭山田野考古調查:梁孝王墓的第一次勘探測繪

東北向視角中的酇縣城造律臺遠景

至於這份考古發掘報告中有關造律臺、黑孤堆、曹橋部分的內容,因標題、篇幅及精力所限,那還是留給永城的朋友來弄吧,若需要提供資料,可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