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人類創造了自己生活的環境,環境也直接影響了人。因此有了積澱的地域文化以隱性傳承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個性和審美創造。

由於機遇和特殊的生活經歷,我這一生隨國家級老專家們到過許多名城、名鎮進行考察調研。2001年初,作為時任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我受周幹峙(時任國家建設部副部長、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兩院院士,兼任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會長)、羅哲文會長的委託,與相關專家們一起先後在安徽皖南、江西贛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調研古鎮及民族建築保護情況。同年7月,在老朋友時任四川省文物局梁旭仲局長的建議下和時任廣元市副市長李文元、元壩區政府劉明順副區長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昭化古城的保護情況。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加上中國傳統建築本身建築材料的特性,整個昭化古城破爛不堪,而歷史文脈卻無比豐厚,許多老建築裡面的原住居民至今還生活在裡面,他們鮮活的生活狀態和古老的街巷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當時我就覺得昭化古城遍地是寶,特別是整個古城的格局、街巷的歷史風貌保存完整,許多老建築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只要經過科學合理的整治,完全可以和蜀道一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回北京後,我把昭化古城的保護情況向羅哲文會長、謝辰生顧問作了彙報,羅老的意見:“四川的情況我比你瞭解,你可以把這些看到的情況向周部長、鄭孝燮老(時任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著名城市規劃專家)作一個書面彙報,我知道古蜀道的劍門關也在那一帶,再過去還有一個閬中古城,我找機會也想去看看。”

報告我寫了,後來千頭萬緒的雜事太多,心想反正彙報交了,怎麼辦那是領導的事,我就再沒有過問。這一拖拖了近二十年。上個月出差路過廣元,經廣元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長的安排,又來到昭化古城,故再敘舊緣。

前世今生:中國風水科學的合理完美利用

昭化,地處川蜀之北,秦嶺之南。2004年5月15日,我的恩師羅哲文先生考察了昭化併為這座三國時代的古城留下考證墨寶:“昭化古城完整地保存了古驛通、古關隘、古廟字、古城牆、石板街、古店鋪和古民居等等,文物建築融匯了中國南北建築風格,佈局嚴謹而又獨具特色。特別是眾多三國遺址,突出了三國蜀漢文化的豐富內涵,是研究蜀漢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例證,十分珍貴。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是在全國少有的一顆璀璨明珠,應當珍惜,認真加以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加強管理,為促進廣元昭化的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

古城當年的選址獨具特色。嘉陵江、白龍江在此交匯,形成了一幅天然山水太極圖,古城位置正好位於山水太極陽眼之處,四面環山、三面環水,金牛古驛道穿越而過,風水極佳。難怪自古就是“地控秦隴、勢扼蜀巴”的戰略要地,又是“全蜀咽喉、川北鎖鑰”的蜀道重鎮,川陝物資交流的水陸交通樞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風水,民間稱堪輿,是選擇與評價居住環境的一門學科。拋開其中封建迷信的那些東西,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也包含了眾多發人深思、科學有益的內容。中國風水繼承了傳統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認為天、地、人和萬物同出一源,即太極。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即太極。太極又分陰陽二氣,二氣交感就形成中和之氣,由此而產生萬物。既然天、地、人、萬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會互相聯繫,彼此感應,人和自然就應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古代先賢就非常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一旦定為風水寶地,不許任何人破壞,否則就會帶來“災難”。君不見,至今許多古老的村落保留下來的參天大樹,成片林木,都是借“風水”文化保存了下來。

我對風水科學並沒研究過,但這幾十年隨老專家們調研、考察,多少也瞭解些皮毛。我們的先人對住宅、村落、城市生態環境,制訂了一整套的模式或標準,只是規模大小不同。雖然選擇居住的環境內容較多,但都是大同小異,如“凡京省府縣其基闊大”、“凡城市地基貴高”,它們的共同點是“負陰抱陽”、“枕山面水”。“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平原地區的模式是“平洋地陽盛陰衰,只要四面水繞歸流一處,以水為龍脈,以水為護衛”,“平洋莫問龍,水繞是真縱(跡)”。即平原地只要有流水環繞,林木或修竹遮蔽就行。但住宅地需“不近窯冶”、“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正當流水處”、“不居山脊衝處”,這是養氣之必須要素,此“氣清奇則吉”。

“風水寶地”的氣場完全符合氣候學原理,無論水平和垂直,交換都很活躍。冬天北擋寒風、南接暖風,夏天南接涼風,達到“藏風聚氣”之目的。平時山谷風交替進行,有利於大氣擴散補充。二是辨“形”。尋龍脈山和察砂山,講求來脈悠遠,氣勢蜿蜒,山形優美。

昭化古城具備以上所有特點。千百年來,蜀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民謠:“到了昭化,不想爹媽。”是什麼賦於昭化古城如此魅力,讓人如醉如痴,樂不思歸?

昭化古稱“葭萌”,至今己有4000多年曆史和2244年的連續建縣史。它是中國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故名符其實的“巴蜀第一縣”。春秋戰國時,此地為蜀王弟封地——苴侯國之都邑,名曰葭萌、又稱吐費城;秦滅蜀、巴後,設葭萌縣,蜀漢先主劉備祈求“漢壽永祚”,故改名漢壽縣;後晉、隋、唐曾改稱晉壽縣、益昌縣;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五年(972年)親自賜名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自此,一直沿用到建國後。其建縣史延續了2244年,因此它是中國古代地方政權建制的“活化石”。1959年,昭化縣併入廣元縣,一直到今天,昭化古城成為廣元市昭化鎮政府所在地。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蜀漢先祖劉備率軍進駐葭萌,以此為基地南取成都,北定漢中,奠定基業,歷史上稱“蜀漢興,葭萌起”講的就是這段佳話。因此後來的史學家都認同,昭化是蜀漢政權的發祥地和三國蜀道文化線上最不能缺失的重要節點和軍事重鎮,所以又稱“蜀國第二都”。昭化至今極為豐富的三國人文景觀和遺存,在大地、人間和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裡,如同歷史深處的碑銘,在歲月中不斷地回味,以最深切的緬懷與禮讚,撫慰、書寫了一頁頁新的歷史章回和不朽超越!由此,那光耀天地的浩然之氣、開拓之力,必將賡續不絕而永昌永存。

這裡除了古驛道、葭萌古關、費禕墓、戰勝壩、天雄關、姜維井、桔柏古渡、鮑三娘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多的是劉備、諸葛亮、張飛、黃忠、霍峻、費褘、龐統、馬超、嚴顏等眾多三國英雄曾聚在一起的運籌帷幄、歷兵秣馬和躍馬揚戈。他們跨溝壑平野,鏗鏘而激越。

華夏大地上這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史詩畫面,在瀰漫著鐵血的烽火中接踵賡續,這些曾經帶著生命的體溫和歲月,煙雲般飄過,雖然並沒有留下過多的細節,但當我們今天來到古城,那古老的九街十八巷,彷彿還在述說著如夢的過往。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其實昭化古城面積並不大,不算後來城外發展起來的原住居民,古城面積只有0.29平方公里,但天際線非常乾淨,看不到雜亂的現代高樓大廈,整個古城內三橫二縱的青石板明清街巷中,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道、古關、古廟宇、古店鋪、古民居等建築風貌,其中許多歷史建築融匯了中國南北建築文化的風格,所有的建築佈局謹嚴而又獨具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說實話,我們當初對遺產概念的認識,確實走過許多彎路。剛開始,沒有任何借鑑和參考資料,只能從遺產公約裡提到的遺產類型,來對照相關的申報對象,後來逐漸熟悉了,還是在遺產公約框架之內把各種類型的遺產都補充到遺產名錄中去。鄉土建築遺產的保護概念也是這樣從單一到多元,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非物質,這些概念的內涵不斷豐富完善,是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界的同仁們,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鄉土文化遺產是傳統社會與傳統建築體系的產物,基於特有的自然、文化因素形成與環境相適應的鄉土聚落,蘊含著人類對居住地氣候、地理條件適應的智慧。鄉土建築遺產的保護利用、遺產保護與地方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等,都是鄉土文化遺產面向未來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我在龍門書院、怡心園、益合堂、考棚、石板街、八卦井等地考察時發現,這些遺蹟至今還清晰地展現著明清時期建築的特徵。昭化縣署、文廟、考棚、敬候祠等建築類型也非常豐富。令我感興趣的是,當年考生們獨守一間鴿子籠般小房間裡的供卓前,如何文如泉湧。

我雖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文化人,但也知道,動人心絃,莫過真醇。故我做文章不願無病呻吟,為文造情。作為一個散文家我更明白,散文和所有文學一樣,都是語言的藝術,要講究語言文字的純淨、凝練與優美。倉頡造字:“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張彥遠)。中國文字一開始便承擔著開啟民智,教化文明的使命,我對它一直充滿敬意。

在這塊風土清嘉、人物雋秀的文萃之鄉,迎面撲來的除了濃郁的歷史遺韻,更多的是時代氛圍和強烈的生活氣息,是契合著歷史大勢和社會走向的風貌圖景與審美尺度。它使我想起一些由來已久而又歷久彌新的文學命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經歷著時代的轉型與發展。這個過程所催生的史無前例的社會實踐,以及由此帶來舉國上下的滄桑鉅變,充分體現了人民的創造智慧和歷史的發展進步,更加有力地推動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此,保護好眼前的這些歷史遺珍,就是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幅立體和濃墨重彩的鮮活畫卷。

當地領導同志介紹,整個昭化古城,在貫徹“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同時,力求原汁原味恢復古城建築風貌,多年來歷史文化在這裡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與傳承。由於保護措施得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古城內的所有歷史建築竟無一處損傷。

如今住在古城內的居民,生活狀態也基本良好。昭化的交通方便,環境幽靜,風景宜人,各種服務設施齊備,國內外遊客紛紛來這裡品歷史文化、融生活習俗、探科舉制度、訪民俗文化,享受大自然獨特的魅力。

文脈之根:昭化古城保護經驗的重要意義

多年來,我與全國眾多的專家學者一直在呼籲,保護名城、名鎮、名村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與責任。然而很多極具影響力和我們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築遺產、歷史遺存,還是在我們的眼前轟然倒塌,悄然湮滅。以至於短短几十年的功夫,全國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完全改變了模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多少人葉落歸根,回到家鄉溫情尋覓,卻再也找不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里了。許多祖宗的基業、兒時記憶中的家園的蕩然無存,讓我們自己無奈地接受人類文明止步的尷尬,那場面真的讓人慾哭無淚。

我至今在想,即使再顯赫的人物,都不過是匆匆過客,轉眼便會煙消雲散,而惟有古城永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以一己之短見,便肆意摧毀那些經過了無數艱難歲月才積澱下來的民族記憶和文化符號。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今天看到昭化古城的完整保留,我彷彿看到了中國文物保護的春天。調研中,看到幾進深藏在民居中的破爛庭院,如再不搶修,將面臨消失殆盡的危險,我急在心頭,當場請區、鎮領導把搶修方案拿出來,隨後我親手轉呈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手中,並提醒他:“不可做千古罪人”!

在世界文化史中,惟獨“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藝術創造中最大、最複雜、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能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豐富、也更重要。”“建築是有民族性的。”這是建築文化先賢梁思成先生歸結的重要理念。正是基於建築文化含有的這種屬性,所以某種特別壯麗而又顯示民族特色的歷史建築,往往成為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如北京天安門、華盛頓國會大廈等。

保護遺產,包括文化與自然的,不管什麼類型、類別,其主要目的就是承傳後代,絕非一代兩代,而是“利在千秋”。

這次重返昭化,我感到整個古城充滿了鮮活的氣息,絕對沒有麗江古城裡的那種熱鬧和喧囂,古城裡的老人蹲在街邊說著話……說著什麼呢?我不知道。但從他們的眼睛和笑容裡分明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店鋪也不算少,主要是當地的土特產、零食、雜貨等等,一些百年老字號因時間的關係未能深探。在暖冬陽光的照射下,古城外的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好久沒有聞到這種味道了,如此熟悉而又熱烈,真切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這些撲面而來的氣息,很淡、很柔和、很細膩。這種鄉土氣息濃郁的厚土,把這座古城護理得特別溫馨,而這溫馨又構成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人文環境。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昭化古城今天這樣的鮮活和厚重,是歷屆廣元市政府對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否則變化不可能這麼大,“修舊如舊”不可能做得這麼好。對歷史街區和文物建築的修繕和復原,必須尊重歷史的原貌與建築本體的結構。只有在動手前找到建築活的靈魂,修繕工程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修整後的建築物本體和街坊才能符合歷史。就算有建築的外觀和結構,可能因歷史的原因遭到了破壞,街道整修還是應該風格統一、完整,有利於生活的延續,這才是成功修復歷史街區的保證。

通過考察,我認為,昭化古城的形制基本符合歷史的原真性,除原汁原味保留著中國傳統建築工程的特有元素,還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科學的有機融合,周圍的山形和水色,更是古城的自然“借景”。橫亙於嘉陵江大劍山之間、峰險勢雄的牛首山,不僅是昭化古城的天然屏障,形似昂首之牛頭(相傳為太上老君坐騎青牛所化),也是襯托古城神韻風采的天然借景,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一條蜿蜒小道直通山頂,山頂即是全國100個最美觀景點之一的“天下第一山水太極”。還有,距昭化古城約有五公里左右的天雄關,也是昭化八景之一“牛首雄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內現存清代碑刻十餘通、並有古柏數株、關門尚存,是劍門蜀道上重要的古關口,也是中國雄關險隘中唯一能夠見到的古關門遺址。

另外,大朝驛雖然離昭化古城、劍門蜀道不足二十公里,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也是昭化古城歷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郵驛史上其地位舉足輕重,理應把它納入昭化古城保護的核心區。古蜀道成就了此驛路曾經的繁華。再加上大朝驛本身沿線風景優美,古蜀道的眾多遺址遺蹟均完整豐富,無論哪個季節,這一段苑如綠色的蒼龍,無論多少江山社稷的變遷,它都無怨無悔地盤旋於古蜀道的崇山峻嶺之間。

總體上看,古城文物的文化品位、街道肌理、民居建築品位,絕大多數保護得都非常好,有些院落雖貌不驚人,卻都原汁原味,其遺產價值絕不低於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尤其是眾多院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內涵,應該引起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希望儘快請專家深入調查研究,探究歷史文化傳承之源。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記得當年,我在大朝驛、松寧橋考察,夕陽西下,烽煙俱淨,古樹參天,古道跫跫,芳草茵茵,流水潺潺,特別是松寧橋那一段驛道保護得特別好,也是古樹參天蔽日,景色秀美怡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我們至今還沒有去探明這塊土地,存留了多少至今都沒有找到的歷史蹤跡。我記得鄭振鐸先生說過:中國是“地下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我們對蜀道申遺項目呼籲了多年,現在應該是最好的時期。如果蜀道申遺成功,其它沿線遺蹟也就順其自然納入其中。

名城保護的現實意義,就應該按照以上原則把一切有價值的遺產點都納入其中、相得益彰。記得在幫謝辰生老整理文案時,讀到鄭振鐸先生的另一句話:“我希望人人都能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來保護地面和地下的文化寶藏,這不僅僅是為了學習遺產推陳出新的需要,還要為後代子孫保存文化遺產,作為對他們進行愛國愛鄉教育的力證。”先賢的教導吾輩當銘刻心底。

昭化古城原真性的保存經驗,對全國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利用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是蜀道申遺一個重要的文化座標,更是蜀道文化傳承中最鮮活的例證!

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說:“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把蜀道申遺的工作儘快推動起來。四川本身就是我國世界遺產最多的地區之一,完全具備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

多元探究:蜀道明珠,文旅之花

我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更具有講述不完的中國故事,其中許多精彩的故事還能發出獨特的聲音。對於遺產的認識、思考、研究、保護並與其共生,都離不開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制度保障,離不開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實踐總結,更離不開公眾的參與。所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首先就需要我們政府部門的主要領導重塑遺產觀,實現遺產的可持續的傳承與合理利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遺產保護和發展之路。文化遺產又是旅遊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遊客對遺產地歷史、藝術、科學或生活方式感興趣才會造訪和體驗。而昭化古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人文環境豐富絕倫、文化積澱深厚而又獨具魅力,應該說是大自然的恩賜。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動文旅融合的必然選擇。文化為旅遊鑄魂,旅遊再激活文化,二者是在互動、互促中相互賦能。只有這樣,方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獨特的地方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也讓地方發展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進而激活靜態的、甚至瀕臨消失的傳統或歷史文化。這其中,文化是靈魂,旅遊是載體。

如蜀道申遺成功,可讓國內外遊客更多地對三國文化和蜀道風情、川北民風做深度體驗,變靜態參觀為動態體驗;目前廣元的航空、高鐵等交通網四通八達,可全面帶動千佛崖、皇澤寺、劍門關等旅遊資源;各種文化活動、文創產品、土特產等作為其文化符號,也是以“文”活“物”、以“旅”彰“文”的重要內容。

古城價值認知探析——以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為例

在講好三國文化的同時,古城也要注意推動產業聚集,以文旅為體,實現產業收益。在延續古城歷史文脈的同時,也要強化古城歷史風貌特色,保護好古城內的建築風貌和街巷肌理、空間佈局、街巷尺度、綠化、清潔衛生,形成既具有古城風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閒文化與時尚氣息的特色古城旅遊區。

必須注意的是,古城文旅融合的實踐路徑,只有通過深挖特色文化,有機植入現代文化元素並藉助多元創意手段,來孵化研發文旅內容與產品,構建文旅融合的集成平臺。另外,昭化古城現有的古城格局和周邊環境保護的平衡,也不能出現差錯。古城是紅花,周邊環境是綠葉,誰也不能缺少。

鄉土遺產的價值來源於整體的鄉村系統,如果脫離原住民利益去關注整個古城保護就會出現偏差和不足。遺產保護的終極價值是與人發生關係。因為遺產保護的價值具有多樣性、多重性、多變性和關聯性,這些價值隨時代的變遷也有所不同併發生相互作用,其中建築技藝的傳承可獲得先進的技術支撐,使整個體系的發展潛力越來越大,材料也可能更新,但傳統的結構、型制不能變化太大。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鄉土文化是整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大類,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不可再生的世間瑰寶。我們這個民族是從鄉土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壤中走出來的,我們的根脈與家園哪一樣都離不開土地。這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研究好底蘊深厚的鄉土遺產,才能保住我們的生命之根,而且在利用上才會繁花滿枝並累累碩果。

作為一個走馬觀花的路人,僅僅談一些個人的粗略感受。如要全面揭示昭化古城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源遠流長的文明進程,還需靜下心進一步好好研究。古往今來,這塊土地吸引了太多的文人雅士,傾倒了無數騷人墨客,他們借山水的靈秀、淳樸的民風,淨化心靈,或吟詩、或作賦、或填詞、或行文,為這塊風水寶地增添了諸多文學的精彩。吾輩不才,全當拋磚引玉,以求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關注這一方淨土。

【丹青 記於2020年2月4日(立春之吉日)於姑蘇春華苑書樂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