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和孩子做朋友”是最近幾十年流行甚廣的一句話,一個家教理念,也被眾多家長所認可。

但是,想提醒大家,對於更多的中國家長,慎做孩子的朋友。

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脫離文化,沒有條件地照搬或者理解這句話就完全錯了;

第二,不同孩子策略不同,部分孩子與家長並不適用。

這句話之所以有市場,可能和我們的傳統文化上,對孩子的態度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有關。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中國傳統文化上,更強調父母與孩子,孩子與老師等社會角色的區別。對於父母長輩的尊重,服從,甚至絕對服從,無論對錯。所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然而,與西方系統的社會文化與觀念相關,在與孩子的關係定位上,他們提倡“平等”,與孩子做朋友就成為一種理念之一。

無論平等,還是基於平等提出與孩子做朋友的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其隱含了大量的文化前提,和我們的文化不一樣。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首先,在西方,一般來說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全部。

其次,基本的規矩與規則是默認的前提。和孩子做朋友,不是無條件的。

為了孩子,很多中國父母願意無條件付出全部,比如我們經常說的砸鍋賣鐵都要讓孩子如何如何。

但西方多數父母絕不會砸鍋賣鐵,傾其所有,讓孩子上一個與自己經濟能力不匹配的學校,孩子也會自覺根據經濟實力選擇次一級但學費便宜的學校就讀。

同時,在獨生子女大背景下,中國形成了“非常6+1”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除學習之外過分遷就嬌寵,基本的教養與規矩全面失守,熊孩子與脆弱的一代並存。

家長更需要謹慎與孩子做朋友,更不能沒有原則與前提地與孩子做朋友。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定位永遠是社會關係之一,也是我們與社會其他成員關係的一部分。

在這個關係中,父母有養護孩子的責任,有監護責任,更有教養的責任,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因此父母有權利與責任在養育的過程中,採取各種手段完成養育責任,包括懲戒。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與定位不可能是平等的,天然就有區別,甚至是高低,對於父母的絕對尊重,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天經地義的,不會因為父母所說的對錯,就可以尊重或不尊重。

這是社會關係的縮影與淬鍊,比如對長者的尊重,對職位的尊重。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尤其是對孩子過度教寵的背景下,不強調基本規則、規矩,不恰當或者沒有原則地與孩子做朋友,動輒強調與孩子講理,講對錯。

久而久之,非常容易造成孩子習慣於以絕對對錯論英雄,失了規矩,缺少了對長輩的尊重,對領導與職位的基本尊重,對執法者與法律法規的尊重,事事講自以為是的道理,講對錯,否則就不聽從,不尊重。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強調對長輩等無條件地聽從,強調的是尊重,這是有區別的。

我們可以不聽從,但必須無條件尊重,在一些特定場合下,尊重往往就是聽從,即便錯了。我們經常說對於老人,不必講對錯,哄著開心,就是這個道理。

更何況,對於年輕甚至年幼的孩子,難以理解社會的複雜,只能講顯性的道理,錯了卻渾然不知。

而且,我並不是完全反對與孩子做朋友,對於一些智者,與孩子做朋友本身就是智慧的體現。

他們往往能抓住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容易把握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在與孩子做朋友的同時,不會忘記基本的家教。

比如對長輩、客人的無條件尊重與禮貌,不會忘記基本的規矩與規範。對於這類家長,可以放心地與孩子做朋友。只是,能把握好這個度的人,少之又少。

中國多數的普通家長,是缺少這種溝通能力的,也容易忘記對孩子基本規矩的嚴格要求。


這種情況下,與孩子做朋友這種想法,還是需要慎之又慎。

在已經過於嬌寵的基礎上,容易更加嬌縱了孩子,失了分寸、規矩,最後,受害的還是孩子。

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謹慎!你有可能正在傷害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