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戰劉備消滅了東吳,統一了長江以南,那麼蜀國會最終統一天下嗎?為何?

月影青霜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將老前輩劉備打的落花流水,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駕崩永安宮,三國鼎立形成,而蜀漢的百戰精兵也在此戰中消耗殆盡,留給諸葛亮一個爛攤子。最後蜀漢也最先滅亡。

那麼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了,並且消滅了東吳,統一了長江以南,蜀漢最終有機會統一天下嗎?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

都說戰爭是經濟的延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決定戰爭勝負的情況下,如果不發生意外事情,很多情況拼的就是人口。人口的數量決定了兵員的數量,也決定了糧草的數量,當年秦國一統天下,靠一國之力而並天下,就是商鞅變法將秦國變成了“耕戰國家”,除了種地就是打仗,一切國家大事都圍繞這兩項進行。

而當年曹操打敗袁紹,攻下冀州之後,首先問的就是戶籍人口。還被袁紹的部下崔琰忿了一下,說明公你打下冀州應該是解救百姓於倒懸呀,怎麼先惦記冀州的人口財富呢?這不符合你作為一個明公的形象呀!

曹操說:“是的呀, 多虧了你提醒我呀。”(崔琰的意思非常明白,這個我們唱戲要唱足不是,這種事情怎麼能公開問呢,多損形象呀,應該先關心百姓生活。戶籍人口財富這種事情,我們後面關起門來討論就可以啦)。為了感謝崔琰的提醒,將崔琰奉為上賓,好好款待了一番。

那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三國的人口構成。

蜀漢——官方統計約108萬人口

蜀漢在劉備入蜀之時約有92萬人口,因為諸葛亮和姜維不斷北伐,消耗頗大,人口幾十年沒有多少發展,在劉禪當了42年皇帝投降西晉之時,人口也就108萬而已。但是經過近代學者專家的論證,說有世家豪族蔭庇的人口,還有少數民族未列入編戶,以及流民大量存在,認為有400萬人口。

東吳——官方統計約256萬人口

東吳在孫策起兵之時,只有1600餘軍隊,經過孫策數年征戰,打下大片地盤。但是漢代時候,長江以南只有吳,山陰等幾個大城市,後來孫權的謀士對孫權說秣陵有王氣,讓孫權去開發秣陵,建立都城,就是建業城。呂蒙和陸遜坑殺關羽後,拿下荊州,建設武昌,又有了一個大城池。而且經過孫吳政權大力招募北方來的流民,而且吳地60餘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人口發展比較迅速,在東吳滅亡之時,人口達到了256萬,軍隊二十餘萬,甚至在頂峰之時軍隊有30萬之巨。

但是專家學者認為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屯戶、軍戶、吏戶、隱戶以及被世家門閥蔭庇的部曲、佃客等人群,如果加上這些,東吳人口應該可以達到500多萬。

曹魏——官方統計約450萬人口

曹魏佔據了富庶的中原之地(漢代之時黃河流域還是經濟政治中心,到了南宋時經濟中心才南移到長江流域),天下九州除了益州,荊州,揚州,徐州的一部分。企其餘都在曹魏的掌控之中。而益州,揚州在漢代時候,面積雖廣,但很多是不毛之地。沒有產出,屯兵反而費錢糧。所以諸葛亮打下南中之後,不留兵,不派官,只讓孟獲等人上供軍需就是如此。

漢末中原大亂,經過黃巾軍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很多人都沒有飯吃,所以曹操打下地盤後,大力發展軍屯和民屯。就是政府組織生產,軍隊和百姓都要從事生產。頗有秦國的“耕戰之風”了。而且曹操打下地盤後,首先惦記的就是人口財富,前面說過打下富庶的冀州就是如此。

還有曹操北征烏桓,都是將北地人口內遷,人家是要地盤,曹操是要人口。打下張魯後,劉備來爭漢中,曹操又將漢中擄掠一空,人口牲畜全部內遷。劉備佔領了漢中,等於是個空城,人口財富都被曹操拿走了,毛都沒剩幾個。導致後來諸葛北伐之時,軍糧都要從成都運出來。不像秦國可以走長江水路運送軍糧,失去荊州的蜀漢政權,只能走山路運糧了,這就有了諸葛亮“木牛流馬”的產生,其實就是現代還在使用的獨輪車。

經過曹魏集團的大力發展經濟人口,到曹魏後期“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昔日荒涼殘破的局面已為繁榮富庶的景象所取代。曹魏實力大為增強,後期人口達到了450萬,滅蜀後又得108萬,到了五百多萬。

而專家學者們考慮未納入的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認為曹魏境內約有1300萬人。


人口實力不足,將領實力能否彌補

從上面人口的討論來說,吳蜀兩國的人口財富加起來都沒有曹魏一家多,人口多,人才也多,劉備就算統一了長江以南,還是在實力上拼不過曹魏的。

而劉備討伐東吳之時,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已歿,馬超劉備不敢用,用了也沒用,馬超是夷陵戰後的一年就掛了,黃忠是火燒夷陵之前剛戰死了,而且已經老邁不堪。五虎將只剩下趙雲還能上戰場。而且蜀漢後期將領人才斷層,進入青黃不接時代。跟曹魏的人才濟濟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再看看年齡,劉備討伐東吳之時都60多歲的老人了,沒幾年活頭了,後人劉禪非英明之主,在諸葛等人的輔助之下勉強守成而已。60多歲的劉備統一江南,沒有個五年十年消化一下新地盤,是沒有辦法開始北伐的。這樣劉備就70歲左右了,北伐的任務還是得交給諸葛亮。

從諸葛亮數次北伐來看,曹魏的曹真,司馬懿,曹休,夏侯尚等(除了司馬懿,其他三人在正史上還是非常厲害的,但是《三國演義》將他們貶的一無是處)人,後期還有鄧艾,鍾會等等,實力都非常不錯,擋住諸葛亮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而且諸葛亮擅長治軍,治國,領兵打仗就跟韓信這種“兵仙”差遠了。

從種種分析來看,劉備統一了長江以南,要是憑實力還是難以統一天下的,這樣南北分治,華夏大地或許會提早進入“南北朝”時代。當然,凡是無絕對,諸葛亮當初隆中對就是要天下大變(比如曹魏內訌大亂),我們就北伐。那麼這樣來說,劉備的蜀漢集團還是有兩三成的機會統一天下的。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不足之處歡迎斧正


蕭子北


夷陵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誰勝誰負,都會改變三國的格局。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劉備會統一天下嗎?

第一:



劉備不僅年老,而且缺乏軍事能力。劉備發動夷陵戰爭時已經60多歲,這在三國生活的時代已經是屬於高齡了。不管是野心和勇氣也都不能再堅持多久。可以說,雖然有光復漢室的志氣,卻也是有心無力了。此外,儘管劉備也是一代亂世梟雄,但他的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統一。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治國上,他都不如曹操。就連曹操也無法實現天下的統一,更何況他劉備呢?

第二:



劉備的勢力後勁不足。夷陵之戰是三國早期英雄的一場收官之戰。在此之前,張飛和關羽蜀漢的兩位上將都已經死了,黃忠也死在了這場戰鬥中。由於蜀漢最有軍事指揮才能的將軍都已經損失殆盡,使蜀漢的軍事力量已經減少了很多,就算真的能打敗東吳,也沒有實力再北上討伐曹魏了。

第三:



曹魏不是速亡之國。儘管曹魏篡漢自立,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也遵從了百姓的意願。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北部的混亂局面被曹操統一了,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跟漢獻帝沒什麼關係。因此,曹丕廢漢時沒有遇到太多阻礙。此外,曹丕和曹睿也都不是平庸無為的人。所以曹魏也不是無道之國,劉備很難擊敗曹魏。

第四: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南北差距。根據歷史記載,公元263年,魏國有443萬人,蜀國有108萬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萬人(往前應該會更少)。由此可見,即使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他所能控制的人口仍與曹魏有一定差距。

綜上所述:即使劉備統一南方,他也只能維持與曹魏的對抗。他沒有北伐打敗曹魏的軍事能力,更沒有這樣的綜合國力。 大家怎麼看呢?關注小編閱讀系列文章!


老劉侃三國


從演義的角度出發去回答問題:

如果是夷陵之戰,那麼關羽已經走麥城了。所以,在這個時間段,關羽,仆街。

關羽仆街了,張飛就要造白甲,讓手下996,不聽話還要玩皮鞭。手下受不了,張飛,仆街。

嚴格意義上就是劉備在失去關張的情況下,帶著一幫蜀漢老炮去砸東吳的場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去之前,諸葛和趙雲都勸劉備別去,什麼國仇家恨啊,公仇私怨啊。言外之意就是別去了,去了也贏不了,何必呢?

劉大耳朵不聽,非得要和陸遜茬架,不過他這個野湖有點大。

結果呢,六爺……呃,劉爺還贏了,不僅把陸遜小鮮肉揍了,還捎帶著把東吳給滅了。

這很尷尬,你讓算無遺策的孔明大大如何自處?

好吧,反正我們是贏了,劃江而治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繼續,北伐統一!

劉玄德虎據江東,表面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手中一把好牌:

第一路,漢中北伐,走平行宇宙中孔明六出祁山的路子。

第二路,荊州直上,走關羽進取中原逼著曹操遷都那條沒走完但完全行得通的路子。

第三路,西涼東進,馬超盡起西涼鐵騎東掠中原的閃電戰。

第四路,北聯遼東,聯盟公孫氏族,在遼東向南襲擾,南北成夾擊之勢。

第五路,海路北上,在中原漫長的海岸線各處開花,四處登陸。

五路佈局,各處開花,收復中原,復辟漢獻帝指日可待!

等等……

漢獻帝……

還沒死……

呃……這就很尷尬了……

我們還是從長計議吧……

其實,表面上看上去統一大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吧,這裡面一些細節問題。

首先,江南孫家被滅,群龍無首啊,這麼大片勢力範圍,還有那麼多江南士族,必須得有人去坐鎮,目前來看,只有劉玄德才能壓得住場面。

其次,關二爺仆街了,荊州勢力出現了真空,荊州士族也需要安撫啊,得派個人彈壓啊,二爺、三爺都仆街了,只有四爺的威望才能壓的住啊!趙四,你去荊州吧(主要是把你小子跟諸葛亮分開,你們走得太近了,基情四射啊……)

最後,孔二楞子就留在西川把守吧。

錦馬超大帥哥去關中進取西涼。

這樣的部署是沒問題的,但是嘛……

換你是劉備,就一點顧慮沒有嗎?

1.南打北,船打馬。江南多水路,馬匹難馳騁,守江南易,攻江北難。北方戰事多鐵騎,從這個角度出發,馬孟起西路軍的戰略作用空前重大。把一個原本的西涼諸侯放回西涼去進取……

此時此刻的劉備與馬超彷彿當年的劉邦與韓信……

不同的是,韓信是布衣出身,馬超卻是西涼諸侯出世啊……

放不放馬大帥回西涼,很糾結……

2.孔二愣子和趙四必須拆開了,從連橫東吳開始,這兩個貨就開始眉來眼去,勾勾搭搭。伐吳之前,玄德最為肱骨的四人,折了兩人。關張盡墨的情況下,孔明子龍一個不肯出策,一個不肯出陣。其心可誅!

必須要將他倆分開,一個帶在自己身邊在荊州守江東門戶,一個放在西川去鎮守西南後方……

只能如此……

3.江東唯有劉備自己鎮守方可無憂。但是江南世家犬牙交錯,劉備又在夷陵之戰大敗陸遜,這對於統戰江南士族勢力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江南士族或許能夠容忍一個寒士出身的孫家統治,卻未見得能夠接二連三的容忍另一個寒士出身的劉玄德……

從始至終,劉備都未曾規模化統帥過水軍,海路北伐,尤其得藉助江南士族輔佐……

4.“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這樣一個天府之國交給謀略過人的諸葛孔明……

5.公孫一家,是偏安一隅,還是仍有制霸天下的雄心?遼東鐵騎與西涼鐵騎一東一西,連橫起來進可以能吞下北魏,退也可飲馬江南……

6.最重要的……

劉協還沒死……

打下來的花花江山怎麼算?……

7.江南這花花之地,劉玄德當年娶孫尚香的時候就流連忘返……

劉玄德也六十多了,年近古稀……老炮這樣的事情偶爾耍耍就算了,統一天下什麼的就……

8.西川好取,但還有孟獲……

江南易拿,但還有士燮……


筆帖式


諸葛亮出山之前,他告訴劉備,若是想要統一天下。必須要拿下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來,因為只有拿下這兩個地方,才能對付曹魏,才能打敗東吳,才能實現最後的一統天下。

荊州和益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荊州這個地方,地裡位置真的是太重要了。

對於劉邦來說,只有佔領這兩個地方,劉備統一天下的時候,才能分別從益州和荊州兩路發兵北上進攻曹操,也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打敗曹操。

若是荊州和益州,永遠在劉備手裡,他滅東吳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因為東吳是在長江的下游,劉備只要從荊州順江而下,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滅掉東吳。

這就是劉備拼死也要佔領荊州和益州的原因。

孫權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意識到了荊州的重要性。因此,他才要在關羽和曹操打仗的時候,聯合曹操偷襲了關羽,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敗北,被呂蒙給殺掉的。

我們都知道,關羽死了荊州就落到了孫權的手裡。

這時候劉備在想要統一天下,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畢竟他僅僅只佔領了益州,佔領益州自保應該問題不大,但是,再想要統一天下,真的是太難了。

這就是為何在劉備失去荊州之後,他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把荊州給打下來的原因。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他失敗了。在這一次戰役當中,劉備不但被人家陸遜燒了一個八百里連營,而且連性命都給丟了。

我們假設一下,若是夷陵之戰劉備沒有戰敗,而是勝利了。不但勝利了而且也把東吳給吞併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否可以統一天下的?

若是真的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真的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要知道三國鼎立的時候,任何兩個國家聯合起來,都是能夠打敗其中的一個國家的,不論這個國家有多麼的強大。

既然劉備把長江以南都給統一了,這說明蜀國和吳國,都已經合併在一起了。

這時候的蜀國才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他們無論是財力,還是兵力,都是可以滅曹魏,統一天下的。

因此,若是劉備真的能夠統一江南,他在想要統一天下,還是很容易的。


不才講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設劉備夷陵之戰取得勝利,並最終消滅吳國,統一長江以南地區,那麼蜀國可以與魏國保持南北對立,但是蜀國最終必然還是失敗,無法統一全國。下面我就從個人和國家兩個方面予以分析。

個人層面

首先是個人能力

劉備雖然打的旗號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實際上是一介布衣,初登舞臺時將不過關羽、張飛,兵不過500。最終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劉備的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年齡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經62歲,這在古時候已經算高齡,加上消滅吳國所消耗的時間,統一天下後劉備還能活多久是個疑問。

最後是繼承人

劉禪作為劉備的繼承人,能力非常有限,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沒什麼大的作為,治理一個益州都夠嗆,更不用說半壁江山了。

國家層面

  • 政治

吳國統治的江南地區世家大族林立,這些家族可以說是國中之國,孫權歷經多年都未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導致孫權死後吳國內亂不斷地根本原因。

劉備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如果劉備一統長江以南地區,那麼將導致他的朝堂內部結構更加複雜,爭權奪利的情況不可避免。

相比較而言魏國經過曹氏父子的多年經營,內部趨向穩定,而一個穩定的政局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此處魏國佔優。

  • 經濟人口

天下九州(冀、雍、徐、青、兗、益、荊、揚、交)之中,魏佔冀、雍、徐、青、兗五州,統治北方;蜀如一統江南,則佔益、荊、揚、交四州。

那麼根據史料推測:魏國轄區人口接近500萬,而長江以南人口大約是350萬左右。更多的人口就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在農耕社會則意味著經濟更加強大,能夠選拔的人才也會更多。

此項魏國佔優

  • 軍力

魏國可以調用的軍隊人數超過蜀國,且魏國有足夠的馬匹確保騎兵部隊的建設。

北人由於生活環境更加惡劣,因此更耐苦戰,由北向南攻擊,北方人更加容易適應氣候的變化,因此能確保戰鬥力的持續。反過來南方人很難適應北方的苦寒天氣,不利於持久作戰。

此項魏國佔優。

結語

因此無論從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劉備想要由南向北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歷史實踐也告訴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方才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只有佔據廣袤的北方,才能夠以摧枯拉朽的一統全國。

插圖均來源於網絡,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拙見,期待與大家交流,謝謝。


滌塵索金


夷陵之戰劉備即使勝利也未必能消滅東吳,更不要說統一天下。但是如果劉備能徹底消滅東吳,那麼在消滅東吳的過程中勢必需要擊敗魏國的干涉,都打敗魏吳聯軍了,統一天下可能性極大。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以蜀漢集團大敗告終,徹底鎖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蜀漢因為此戰戰敗,實力損耗極大,可以說已經沒什麼希望統一天下,復興漢室了。然而夷陵之戰即使劉備獲勝,距離擊敗東吳距離還遠的很。

夷陵之戰孫權僅僅派出了陸遜和其所部5萬餘人,而在夷陵防線的後面,孫權在江陵又部署了第二道防線。而劉備的大軍也不過5萬多人,即使在夷陵擊敗了陸遜,那麼繼續前進要面對陸遜的殘部和江陵的吳軍,並無兵力優勢,還是有惡戰要打。

而且即使劉備在江陵也取得勝利,隨著蜀軍的推進,蜀漢北面和魏國交界的地區會越來越大,劉備必須要還面對魏國的軍事壓力。而對於孫權來說,此時和蜀漢已經成了死敵,即使真的難以抵擋蜀軍,也可以選擇完全倒向魏國,比如送兒子去魏國當人質,換取曹丕的支援,從而和魏軍合力攻擊劉備。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的兵力有限,難以和魏吳聯軍對抗,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最樂觀考慮,也不過是重新佔據江陵,然後和魏吳聯軍對峙。但是以雙方控制的地盤來看,長期打下去劉備還是很吃虧。因此觀光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不等於劉備就能徹底擊敗東吳,而距離統一天下的目標更遠。

但是如果劉備能徹底攻佔東吳,那麼也就意味著他不僅擊敗了吳軍,連來干涉的魏軍肯定也順帶一起擊敗了。考慮到曹丕肯定不會讓劉備奪取江東,因此這支魏軍數量肯定不會少。因此劉備不僅佔據了長江以南,還極大的削弱了魏國的軍力。

此時曹丕剛剛篡漢,北方還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反對勢力。一旦曹魏遭到重創,那麼這些反對勢力勢必會群起響應劉備,劉備挾擊敗魏吳聯軍之威北伐的話,對曹魏來說威脅極大,很有可能被劉備翻盤。曹魏唯一的希望就是劉備年紀太大,來不及北伐就倒下。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劉備究竟僅僅是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還是徹底消滅了吳國,兩個結果帶來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辛曉磊0608


夷陵即現在的宜昌地區,對於劉備集團而言,此戰本不應有,諸葛亮/趙雲都是反對的,那劉備為什麼仍執意打呢?首先,可否定是為關羽報仇,這都離關羽死二年多了,仇冷了;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復奪荊州,劉備出的兵也不多,主力魏延集團守漢中,趙雲集團鎮成都即鎮國了,真正出戰的大部分為川蜀兵,且最多五萬;這點兵是不可能滅東吳的,劉備敢於偷襲是因策反了武陵郡沙摩柯;那時武陵郡含現在洪湖地區/常德/湘西地區,與夷陵隔江相望,加上江夏糜芳/公安士仁皆劉備老部下,是被逼投降的,劉備出兵,復奪荊州七郡可能是蠻大的;但偷襲沒成,在夷陵形成了相持,這對劉備集團就大不利了,因他補給線長;至於陸遜火燒連營,那就說書人講故事,江南夏天放火燒山不可能,且夷陵一帶全丘陵,水源充足,根本燒不起,現在用汽油彈燒都難燒殺敵人啊;而且劉備敗得也不重,退到萬縣就撐住了,即後退了不到百里,損失大的是武陵郡。所以,此戰役不為滅吳,只想偷襲復奪荊州,在陸遜在今宜昌/沙市一帶抗住了川兵團,偷襲不成,只能退卻,更沒有你所謂的如果;夷陵離南京還上千公里呢,這裡都過不了,後面還江夏/九江等隘口,川兵團又沒什麼水軍,怎可能做到?一一奇襲得手大概也只能復奪現在的宜昌/沙市/洪湖/常德/湘西地區,這就很成功了,蜀漢南方出口有了,居高臨下,威攝力大增,因自夷陵以下,都平原和小丘陵帶了,難守易攻。


月日兮


首先別被小說影響,他攻擊東吳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滅東吳,而是為了奪回荊州。不管是兵力,還是補給線,都不允許他滅掉在江東經營三代的孫權,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夷陵之戰打贏了,吳軍一潰千里,曹魏也不會允許劉備做大的,肯定會增援的,能從四川達到湖北就是萬幸了,還想打到江蘇?根本就不現實。

不過如果能夠奪回荊州,在他已經六十多歲的時候,就算可以繼續執行當時隆中對的決策,他的身體也已經不允許了。況且一旦奪回荊州,與東吳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這與隆中對中結盟東吳也是相悖的。

所以,自從關羽丟了荊州,基本劉備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了。


小熊中國史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就如同項羽沒有擊垮劉邦,袁紹沒有戰勝曹操,陳友諒沒有戰勝朱元璋,你能說如果有如果,華夏更好還是更差?。劉備先天就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資質,這是劉備取得西川后的作為,就決定了他,甚至在還沒有取得西川,酒後和龐統等的失言,就決定了劉備是梟雄,而不是真正的一統天下的大英雄!龐統看到劉備的真實見識和界面(如同電腦的界面,就是人的見識和層面,境界),知道自己已經跟錯了人,赴死吧,免得天下人笑話,於是攻擊難城,就是今天的四川廣漢,衝到前面去找死,不是啥落鳳坡!劉備打東吳,歷經一年,死腦筋就是不退,盛夏也不退,結局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沒有如果!不可能有如果,如果有如果,龐統不會赴死,諸葛亮張飛趙雲不可能被調支援劉備,荊州不會空虛,關羽不會被偷襲。還說啥呢?如果當年劉備佔領了東吳,後面統一天下也是相當困難的。首先來看到當時天下,基本上魏國差不多佔了60%多的國土與人口,而且都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原地區。相比之下,東吳只佔了20左右的南方區域,當時南方還是很荒野的地方,不是現在的長江流域富得流油。至於劉備佔領的地方與人口大約只有10%左右的樣子。

這從大家野戰部隊的數量就可以看出來了,當時魏國差不多可以輕鬆動員大約30萬左右的野戰部隊出來,如果拚一把的話,50萬野戰部隊還是咬咬牙可以拚湊出來的。而吳國大約最多在15萬左右,極限是20萬野戰部隊。劉備基本上在8萬左右的野戰部隊,極限就是12萬頂破天了。

雙方力量差那麼大,如果劉備打下東吳的地盤,那麼雙方差距是可以進一步縮小,但歷史上面,只有明朝老朱是從南方打到北方得到成功的,這也是建立在當時中國南方已經相當繁榮的程度上了。無論物質,人力都已經超過北方,甚至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實已經轉到長江流域,形成了以南京,杭州,蘇州,無錫這些長江下流中心城市為群體的經濟中心。但當時三國時代根本沒有這些基礎,所以就算劉備能打下東吳,北伐還是相當吃力的。

劉備可以兵出二路,一路就是諸葛亮北伐的線路,但只能魏國死守不出的話,這一路已經等於被封死了。還有一路就是東吳北伐那一路,但缺少騎兵的南方,基本不太可能用步兵打出包圍戰,消滅魏國大量有生力量,只能形成消耗,這樣一來南方當年是消耗不過北方的,失敗很難避免,南北朝會提前到來。年紀,這個不是單指劉備,因為那是孫權也不是少年。這裡指劉備集團,年紀都偏大,而本土勢力又被劉備集團壓制,意味著沒有新鮮血液。第二就是基礎,劉備的基礎很不牢固,所以後面才有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且本土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直到諸葛亮死了都沒有完全解決。第三,時機,當時劉備出兵時機嚴重不對,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當時實際上是曹魏集團不穩定的時候,連吳北伐才是正道,而且還有大義。最後,地利。原本劉備自上而下,佔有地利,卻糾結於夷陵小地而放棄順江而下的大勢。總之,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連耐心都沒有,勝利豈不是沒有天理。就兵員來說,倒是劉備軍團兵將不差。首先,即使夷陵之戰蜀漢戰勝了東吳,也不代表蜀漢消滅掉東吳,統一了長江以南。就拿官渡之戰來說,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又花了8年時間才徹底消滅袁紹。

即使夷陵之戰蜀漢戰勝了東吳,但是要徹底消滅掉東吳,統一長江以南,不知又要耗費多少年。並且在蜀漢消滅東吳,統一長江以南時,曹魏還不能有任何的動作,完全處於待機狀態,可能嗎?不可能。

因此,夷陵之戰即使蜀漢戰勝了東吳,但是想要徹底消滅掉東吳,統一長江以南,還是很難的。


平凡少年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


劉備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起兵討伐東吳孫權。

因為東吳趁關羽發兵襄陽,樊城時,偷襲了荊州。

導致劉備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五虎上將之一的關羽被殺,荊州兵幾乎損失殆盡。

這是劉備不能容忍的血海深仇,因為他在的規劃中,得到益州和漢中後,下一步就是從荊州出兵,北上進攻曹操。

東吳此舉可以說斷了劉備的謀劃佈局,怎麼讓劉備善罷甘休。

劉備稱帝時得到了益州,漢中的地盤,益州雖然比較富裕,但地理位置偏遠,人口比較稀少。


漢中更是不毛之地,曹操在撤離漢中前遷走了大部分老百姓。

這樣劉備的兵源就成為問題,所以除了駐守各地的正常人員外。

劉備調動了幾乎所有可以出動的將士,人數大概有5萬餘人。

而當時的東吳不論是控制區域,人口和軍隊數量都佔據上風。

假如劉備以少勝多,戰勝了陸遜和孫權,統一了長江南岸。

劉備就擁有了益州,漢中,荊州,揚州和交州,人口大概有300餘萬。

而曹氏佔據長江北岸中原地區,屬於核心的文明發源地。


這裡不論是人口,土地,軍隊都比劉備和孫權加起來還多。

這樣的情況下,劉備不可能立即渡江北伐,而是要穩定幾年時間,最起碼要消化了孫權的地盤才能動手。

到那個時候,劉備將近70歲,如果還健在的話,也不可能再親自出徵了,只能由諸葛亮這些年輕人去代勞。

而曹魏方面,有曹丕,曹睿兩代比較賢明的皇帝。

還有司馬懿這樣的人才輔佐,想要短時間統一北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如果劉備消滅了東吳,和曹魏最可能是形成短暫對峙。


至於兩家誰能取勝,就看誰更加得民心,比較得民心者得天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