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写了“青鹅”两字,武则天为何把宰相满门抄斩了?怎么一回事?

秉烛读春秋


都别抢,我来答。

武则天篡夺李氏的皇权以后,当时很多大臣对她这种行为十分不满,可是又不敢公开的反对她。毕竟武则天的手段他们是见识过的,所以只能旁敲侧击的提醒武则天不要有非分之想。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了,武则天成了太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但李显有意要摆脱武则天的控制,这对于要成就一番大事的武则天来说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把李显这个皇帝给废除了,堂堂一个皇帝说废就废,可见当时武则天的权力之大。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徐敬业不服武则天,就在扬州以拥护李显为借口起兵造反了。

当时裴炎贵为宰相,说起这个裴炎,李显被废除其实和他也有关系。当初李显即位后想要摆脱武则天的控制,所以想要外戚来制衡武则天势力。

他想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老丈人扶持上位,但遭到了裴炎的反对,李显当时很生气,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想要提拔一个人都不能。

所以就说了一句气话:“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裴炎心想这还了得,于是跑到武则天那里告了一状,就把李显给告倒了。但如果您认为裴炎是武则天一面的人,那您就错了。

实际上裴炎内心是反对武则天的,武则天想要追封先祖,诛杀李氏宗族,裴炎都站出来反对,所以惹得武则天很不高兴。

裴炎也是一个暴脾气,一看武则天这样子不对劲,似乎隐隐有效仿吕雉临朝称制的迹象。所以他当时还谋划着等武则天去龙门游玩的时候,发动政变武力要挟武则天还政李氏,结果因为下了好几天的大雨,武则天取消计划。

这一次恰逢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又站出来旁敲侧击的提醒武则天说:“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所以才会有人叛乱,还政于皇帝,叛乱自然就平息了。”

裴炎这番话却被御史弹劾了一道,说他包藏异心,不思怎么去平叛,却要太后还政。于是就被抓起来关进了大牢了,但是光凭说这么一句话还不足以治裴炎的罪。

所以武则天就开始冤枉裴炎了,据野史记载,徐敬业造反的时候曾经拉拢裴炎,希望他能够做内应。于是就让骆宾王在都城洛阳编了一首童谣散播出去说: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裴炎听说这个童谣以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找骆宾王,这个童谣本来就是骆宾王编的,所以就挖了一个大坑给裴炎跳,对他说:

两片火加起来是个“炎”字,绯衣则是个“裴”字,“小儿”代表“子”,“当殿坐”表示昌隆,寓意“隆”字,这首童谣就是说你裴炎裴子隆将会成为皇帝。

原来裴炎,字子隆。骆宾王编这个一个童谣,其实就是故意给裴炎挖坑跳。

裴炎一听很高兴,于是就决心和徐敬业一起谋反。后来他听说徐敬业反了以后,就给对方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青鹅”两个字。

但信还没有送出去,就被武则天的密探给截获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字代表什么含义,武则天把这两个字拆开分析说:

“青”可以拆分为十二月,“鹅”拆开来看就是“我自与”,意思就是将在十二月在城里内应徐敬业。

于是,裴炎就这么给杀了。

以上这个记载出自野史小说《朝野佥载》,可信度不高,应该是对裴炎被杀的编排。因为自被弹劾下狱以后,武则天早就对这个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宰相不满。

所以一心想要杀死他,于是就给他定了一个谋反之罪。但很多大臣不承认这个罪名,还站出来用身家性命为他担保,可见裴炎在当时名声是很好的。

但武则天连皇帝都敢废,何况杀一个宰相,最终还是把裴炎给杀了。


围炉谈史


为何武则天看到“青鹅”两个字就把宰相满门抄斩了?原来这是一个拆字谜。

要想解开这个谜底,得从武则天与李家王朝的支持者们斗争说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写“青鹅”的这位宰相名叫裴炎,历李治、李显和李旦三位老李家老板。

裴炎作为李治时期的朝廷重臣,受李老板临死委托,发誓辅佐新帝李显。李显登基后,也确实尊崇他上一任老板的安排,重用了裴炎,将其改任中书令宰相一职。

李显上台后也想有作为,但是已尝到权力甜头的武则天不愿意了。一个有为青年与抓住权力不放的女青年武则天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李显属于智商偏低的,打算就在武则天的眼皮下干点大事,比如属于自己一股势力抗衡武则天、册封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还乳母的儿子升官。

裴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认为韦玄贞和乳母的儿子能力不行。这是真实原因吗?显然不是。刚登帝位,一切还不稳,就开始张罗要脱离组织,形成对抗,这不是找死自杀行为吗?

无疑,裴炎明白这个道理。

老李家派系的裴炎在反对自己想有的作为,这可把李显气坏了,李显赌气说,把江山给他(韦玄贞)都可以,何况是侍中。

裴炎听完李老板的话后,大吃一惊,真的以为李显要把江山给韦皇后的父亲,一转身,就跑去找武则天禀告此事。

武则天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抓住了李显的把柄,把他贬为庐陵王,李显就这么被废掉了。

有时,不能乱说话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活生生的案例。

说到这,真不知道裴炎是哪一个派系的。文人的想法很奇特。

武则天培养傀儡皇帝,改立李旦,并垂帘听政。

告状的宰相裴炎终于知道自己中招了,人家武则天用他的话去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事实上,证明他猜对了,自此武则天大肆屠杀李氏宗亲,其他朝廷官员不敢出声,这时只有裴炎反对。

不仅反对,他又开始行动起来——裴炎打算,趁着武则天出游搞一次劫持运动,逼迫武则天还政,但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武则天出游的计划被迫取消,劫持之事流产了。

裴炎还是不放弃,暗中与皇帝的亲信通信,拉拢人心,武则天在裴炎家里找到了他给徐敬业的一封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青鹅“。

正是这两个字把裴炎送上了不归路。原来“青鹅“是暗语——武则天把字拆开分析,“青”就是十二月,“鹅”繁体字是“鵝”,拆成了我自与,意思就是裴炎他们会在十二月举事,他会和徐敬业合作,形成内外呼应。

对于武则天,这就是造反,于是就出现诛杀裴炎的情况了。

实际上,对于李家王朝裴炎是忠臣,只是有点不识时务而已,但对于武则天而言,一个反对自己的人不如一条听话的狗,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什么可惜的。

-end-

欢迎关注@古今历史研习社,一起讨论、爱历史。


古今历史研习社


宰相裴炎被武则天满门抄斩。

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唯有“青鹅”,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朝野佥载》

根据《朝野佥载》中的记载,李敬业在扬州起兵的时候,有人截获了宰相裴炎写给李敬业的一封信,里面只有“青鹅”两个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武则天却说这是宰相裴炎谋反的证据。为何要这么说了?武则天是这样解释的:“青字者分开就是十二月,‘鹅’字者分开就是我自与也,意思裴炎与徐敬业约定在十二月的时候起兵,裴炎在宫中作为内应帮助徐敬业。”

谋反当然是死罪,武则天大怒之下把宰相裴炎满门抄斩。

武则天登基做女皇。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的一生很是传奇。武则天家境殷实,父亲曾经过李渊(唐高祖)钱财衣物,有交情,被封应国公。唐太宗听说武则天才貌双全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唐太宗去世后,没有子女的武则天被送进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早就有了私情。武则天再度入宫得到了李治的宠爱一步步成了皇后,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了。

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要的是皇位,李治因为身体不好,武则天帮着处理政事二圣临朝,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废黜了李显,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也就是唐睿宗。可是唐睿宗李旦哪敢自己做皇帝,他多次上表请辞,请求由武则天临朝,武则天于是就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临朝称制,把持朝政,成了女皇帝。

裴炎劝武则天归政。

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 何故请太后归政?——出自《旧唐书》

裴炎很有才华,科举后考中明经科还仕途顺利,一步步成了宰相,但是他却认不清局势。裴炎虽然支持武则天废黜了李显,但是却主张武则天要归政给唐睿宗,还多次进谏,甚至拿吕后的事情劝谏武则天要母仪天下,要归政给已经成人的唐睿宗,武则天很是不悦。

特别是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的时候,裴炎更是劝谏武则天要归政给唐睿宗,那样叛军就会解散,惹得武则天大怒。御史崔詧懂武则天的心思就说顾命大臣裴炎不去征讨叛军,而是让太后还政,一定是想谋反。裴炎被武则天下令关入诏狱,不久之后被斩杀在洛阳都亭。

裴炎的真正死因。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在历史上裴炎真正的死是因为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的时候,裴炎劝武则天还政交权给唐睿宗惹怒了武则天被以谋反罪满门抄斩的,而“青鹅”则是来源于野史。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复位后当然想起了忠于自己的裴炎,他给裴炎平反了,追赠裴炎为太尉、 益州大都督,谥号为忠。


湘西小木鱼


题目所说的是唐朝的宰相裴炎,之所以说他因为“青鹅”二子被武则天满门抄斩,是因为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的事情。历史上对于武则天为何要杀培养一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题目所说的原因。

徐敬业

【一】与徐敬业联合谋反被杀。因知晓裴炎反对武则天,所以派骆宾王主动联系裴炎,编了一首歌谣让裴家孩童玩唱,歌谣是: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逐渐歌谣在京城中流传开来,一开始裴炎并不知晓儿歌的内意,后在苦苦相问下,骆宾王才告知这个歌谣唱的就是他,“一片火、两片火”就是一个“炎”字,“绯衣小儿当殿坐”不就是“裴”字,合起来就是裴炎要当皇帝,这可是要杀头的反叛之罪。在骆宾王的苦劝下,裴炎最终同意联合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于是裴炎写了一封信给徐敬业,但是让武则天的密探所截获,里面只有“青鹅”二字,左右都不知道这是何意,但是武则天何等的聪明,一看就是裴炎的谋反证据,“青”即是十二月,“鹅”字繁体字上看是三个字构成的即是:我自与,也就是裴炎和徐敬业约定十二月起事,他参加。经过武则天这么一解释,左右才如梦方醒。因此,武则天将之满门抄斩。

影视剧中的裴炎

【二】确实有谋反之心。而以上是一种说法,实际上关于裴炎究竟为何被武则天杀死,还有一种就是他确实在谋反,这种说法出自欧阳修的《新唐书》:豫王为帝后,不管天下政事,大权全部握在武太后手里。裴炎想在武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把她抓起来,还政于天子。恰巧那天一直在下雨,太后不出门,其事也就没有做成。所以,裴炎有谋反的事实,武则天说他谋反是有据可查的。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三】武则天故意要杀裴炎。因为在还位给李家子弟的问题上,还有在立武氏七庙的问题等问题上,裴炎的态度与武则天期望都是背道而驰的,一个不放手权力,一个要求还权,一个要追风先祖,一个极力反对,最终武则天七庙也没有立成,武则天历来都是狠角色,怎么可能善罢甘休,斩杀裴炎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雄才大略铁血无情,为了夺取与保住最高权力,她杀人如麻滥杀无辜,武则天连亲生儿子女儿等亲人都杀,何况宰相,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宰相最多的皇太后,所谓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而这位传说因为写了“青鹅”两个字而遇害的宰相裴炎,就是武则天从皇太后攀登女皇宝座过程中杀害的第一位宰相。

唐朝名相裴炎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毕业后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并由此踏上仕途。裴炎从濮州司仓参军做起,历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务,因才能卓越、治事有方,极受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倚重。

公元680年,传说是皇后武则天情人的术士明崇俨被人暗杀。这件事一度轰动朝野,裴炎怀疑皇太子李贤参与其中,于是在皇后武则天的授权下到东宫审讯,结果查实皇太子李贤在宫中暗藏数百副铠甲,皇后武则天的四个亲生儿子中最有才华的皇太子李贤随即被废,可见裴炎也属于皇后武则天的亲信。

不久裴炎加拜侍中,成为唐朝的宰相。唐高宗因病到洛阳去休养,让裴炎和皇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政务。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治在死前曾经下遗诏要裴炎做唐中宗李显的辅政大臣,晋升为朝廷首相(中书令)。

唐中宗李显性格忠厚大度,他谨遵父训,他对母亲皇太后武则天及顾命大臣裴炎都非常尊敬。唐中宗李显上台以后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太后武则天连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都早已经架空成为傀儡皇帝,怎么可能把最高权力交还给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呢?

年轻气盛的唐中宗李显企图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来对抗皇太后武则天。唐中宗李显非常宠爱美若天仙的皇后韦香儿,对她言听计从。

青春靓丽的皇后韦香儿年仅18岁,她与婆婆皇太后武则天一样都是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


在风情万种的皇后韦香儿的枕边风鼓动下,唐中宗李显提拔老丈人韦玄贞为刺史,但韦香儿仍然不满足,她要求唐中宗李显提拔父亲韦玄贞为宰相。

韦玄贞此前最高的官职是参军,七八品的芝麻官,一下子从七八品的参军升到封疆大吏的刺史,再升到副宰相的侍中,可谓一步登天。

唐中宗李显提拔老丈人韦玄贞明显有点操之过急,威胁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的权力,遭到裴炎等大臣的反对。

唐中宗李显只有28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看到裴炎反对自己提拔老丈人韦玄贞,一怒之下说: 我提韦玄贞为侍中算什么,我高兴把皇位都能让给他。

朕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唐中宗李显这明显是气话,他只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漂亮媳妇皇后韦香儿的爱。 他不可能真的让位。

但是作为顾命大臣的首相裴炎不能容忍唐中宗李显的任性,他把这话原封不动的密告皇太后武则天。

野心勃勃想做女皇帝的皇太后武则天正中下怀,她正为了怎么掌握更多的权力,怎么把自己儿子名正言顺的废黜而发愁,宰相裴炎给他送来了唐中宗李显要让位给自己老丈人这个好消息。

武则天马上发动宫廷政变,派裴炎与大将程务挺等人带兵进宫,把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流放湖北房州。

武则天又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唐睿宗李旦比唐中宗李显更加软弱无能,他刚刚继位就被母亲武则天软禁起来,成为失去人生自由的傀儡皇帝。这样皇太后武则天顺理成章的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手中。

裴炎因为助纣为虐帮助皇太后武则天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唐中宗李显有功,被武则天加封为永清县男。

武则天的野心很大,岂止满足于当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她要当前无古人的女皇帝。

就像赵高指鹿为马一样,武则天也开始试探群臣的反应。

第一步就是建立武家的七庙,这个建议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提出的。

武则天敢立七庙,就是向天下昭示武家要出皇帝了。

顾命大臣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但是他就像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一样,虽然忠于曹操但反对曹操篡汉。

裴炎虽然是武则天的亲信,先后帮助武则天废掉皇太子李贤与唐中宗李显,但裴炎作为唐高宗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他反对武则天篡唐,于是裴炎激烈反对武则天立武家七庙说: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你(武则天)没看见西汉皇太后吕雉一家篡权的下场吗?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太后吕雉专权,权倾天下,吕雉甚至连小皇帝都杀,虽然小皇帝是她的亲孙子。

但吕雉一死就吕雉家族就被西汉皇族与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联合起来满门抄斩,裴炎这话颇有威胁的意味,但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比吕雉更加心狠手辣,她怎么可能被裴炎一句话吓住?

说出独不见吕氏事这句话时,武则天已经对裴炎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则天想做女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不久,为了清除通往皇位之路上的障碍,武则天将矛头对准李唐皇室,准备诛杀辈高位尊的韩王李元嘉(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鲁王李灵夔(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要诛杀李唐宗室,首先要询问宰相的意见,三个宰相中的两个都沉默不语,只有首相裴炎极力反对,让武则天非常恼怒。

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首相裴炎一再与皇太后武则天针锋相对,武则天对裴炎更加恨之入骨。

作为武则天的亲信大臣,裴炎侍奉武则天多年,知道她是个心狠手辣、权力欲极强的女人,若不采取必要手段阻止她,那么唐朝将会有覆灭的危险,自己也将因为受到猜忌而被杀。

正因如此,裴炎决定利用武则天出游龙门之际带兵把她抓起来,逼迫武则天把最高权力还给唐睿宗李旦。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连日大雨让武则天取消出游计划,致使裴寂的谋划半途流产。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见《新唐书·裴炎传》

“兵谏”计划破产后,裴炎并没有放弃推翻武则天的计划。

等到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以匡扶中宗复位为名义起兵讨武,并号召天下响应后,裴炎便利用叛军声势浩大、武则天忧心不已的机会,向武则天进言,希望她顺应民心,将大政归还给唐睿宗李旦。

裴炎声称若皇太后武则天如果能听从自己的建议,那么不需要动用一兵一卒,徐敬业叛军便会自行瓦解。

武则天老谋深算,当然知道裴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所以她断然拒绝。

裴炎见武则天死活不肯交出最高权力,穷极无奈之下便跟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并派心腹连夜送往扬州。然后此人还没有出京,便被武则天派去暗中监视裴炎的人给抓获,并从他的身上搜出裴炎给徐敬业的那封密信,随即呈递给武则天。

武则天打开信件,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大字-“青鹅”,此外便再无其他内容。

武则天拿着密信琢磨良久,突然明白其中的含义,随即下令将裴炎逮捕入狱。

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这个时候,裴炎才发现自己事与愿违,辜负了唐高宗李治的临终遗命。

对比此时的裴炎,颇有些像三国刘备托孤以后,诸葛亮面对的无奈。不同的是,诸葛亮面对的是软弱无能又胸无大志的阿斗刘禅,他必须为先帝的功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而裴炎面对的却是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武则天,他必须为践行先帝的遗命而一次次梗直脖子,据理力争,保证李唐的江山不易姓。于是,才有了裴炎一次次与武则天展开的抗争,有了他对下狱后面对生死的通透。

首相裴炎无端被皇太后武则天逮捕入狱的消息传出后,大唐朝廷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宰相刘齐贤(纳言)、副宰相胡元范(凤阁侍郎)等人出于义愤,便在朝堂上替裴炎辩护,并以性命力保他无罪,同时还质问皇太后武则天因何将其逮捕入狱。

面对着群情激愤的质问声,见惯了大场面的皇太后武则天毫不示弱,对着满朝文武宣称裴炎意图谋反,所以才被逮捕入狱。

武则天此言一出,满朝为之哗然,耿直的大臣们此时已顾不得君臣礼仪,纷纷要求皇太后武则天拿出裴炎“谋反”的证据。

武则天见状,便在朝堂上出示截获的密信,并命人递给大臣们一一观看。

满朝文武见信中只有“青鹅”两字,都纷纷低头沉思,表示不解其意

“扬州兵起,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唯有“青鹅”,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朝野佥载·卷五》。

武则天见状冷冷一笑,她向大臣们讲道:“这封密信当用拆字法解读。‘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这便是说裴炎欲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迎接徐敬业入城。”

群臣听后恍然大悟,纷纷感慨皇太后英明,绝非凡人能及。

“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敬业等寻败。”《朝野佥载·卷五》

公元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首示众,随即家产也遭到抄没。

裴炎遇害后,那些曾为他辩护的大臣们遭到武则天的清算,其中,刘齐贤被贬官为吉州长史,胡元范被远流巂州,并最终死在那里。

就在裴炎遇害后一个多月,徐敬业兵败被杀,一场足以撼动武则天统治的兵变,就此被平定。


公元690年,武则天逼迫唐睿宗李旦“禅位”,随即灭亡大唐王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女皇宝座。


厚德载物49847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裴炎就是当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因为书写了“青鹅”两字居然被当朝太后武则天满门抄斩。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我们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既是讲裴炎和武则天的故事,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两个人。武则天相信大众应该都不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被唐高宗看中二次入宫。她先后为唐高宗生养了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四位皇子,功勋卓著的她被封为大唐皇后。后来就如同大家所知的武则天她以周代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我们再说说裴炎,裴炎字子隆,是河东人。裴炎年轻时就读于贵族私立学校弘文馆,他勤奋好学受到了弘文馆师生的一致好评。裴炎苦学十年参加明经考试,以进士之身出仕做官。先是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来又任御史、黄门侍郎,最后官至宰相,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唐高宗一度非常赏识他,要他常伴左右。公元680年,术士明崇俨被人暗杀。这件事一度轰动朝野,裴炎怀疑太子参与其中,于是在武则天的授权下到东宫审讯,结果查实太子李贤在宫中暗藏数百副铠甲,太子李贤随即被废。第二年裴炎加拜侍中,唐高宗因病到洛阳去休养,让裴炎和皇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政务。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死前他曾经下遗诏要裴炎做唐中宗李显的辅政大臣,任朝廷中书令。

唐中宗谨遵父训,他对裴炎异常尊敬。和父亲一样,唐中宗上台以后很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已经尝到权力甜头的武则天怎么会轻易地就把权力交给唐中宗呢?年轻气盛的唐中宗妄图想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来对抗武则天。任人唯亲的他一方面提高了岳父韦玄贞的地位,另外一方面又把自己乳母的儿子升了官。裴炎对皇帝这样的举动很是不满。在裴炎看来唐中宗现在地位未稳就想搞内斗,这就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再说提拔上来的两个人都没有什么行政能力,对国家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无奈裴炎的进言皇帝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裴炎只好把唐中宗的所作所为禀告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给裴炎下了一纸命令,让他进攻胁迫唐中宗退位。唐中宗无可奈何只好宣布自己不适合当皇帝,跑到湖北去做了庐陵王。武则天赶跑了唐中宗另立豫王李旦为唐睿宗。这一立一废显示出武则天的果断霸气,也让武则天在朝臣面前的威望上升了不少。臣子们大多都很怕这位太后,不过除了裴炎。裴炎是一名死忠于李唐皇室的人,只要他一看到武则天有僭越的行为就会马上跳出来制止,这让武则天很是烦恼。有一次武承嗣向太后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裴炎一听马上出来反对,劝太后吸取西汉吕氏乱政的教训。武则天和裴炎辩驳自己只是给死人封王,这并不等同于吕后的做法。可是裴炎依旧不松口,仍然是喋喋不休地一番训斥。从这开始武则天就越来越忌恨裴炎了。

后来武则天大肆杀害李唐王室,想要把屠刀架到韩王和鲁王身上。当时宰相们大多一言不发,只有裴炎又跳出来阻止武则天杀害皇室宗亲。裴炎自知太后野心勃勃,于是他就想以武力逼迫武则天归政于唐睿宗,只不过因为计划受阻所以没有实施。公元684年,扬州的徐敬业公开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召集朝臣议事如何对抗徐敬业,裴炎说:“徐敬业起兵只不过是反对太后专权,只要您把权力交还给皇帝,那么徐敬业自然不会再反叛了。”武则天大怒,当即命令左右擒拿了裴炎,把其关在大牢之中。后武则天查徐敬业和裴炎之间居然还有书信往来,徐敬业给裴炎写信要他做内应,裴炎给徐敬业回信“青鹅”两字。武则天马上下旨要诛杀裴炎。
大臣们认为裴炎罪不至死,所以纷纷为裴炎求情。然而武则天却说:“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青鹅”两字,“青”字拆开就是十二月的意思,“鹅”字拆开就是我自与,连起来就是十二月我自与,这不就是在告诉徐敬业十二月份要他前来攻城,裴炎作为内应来帮助与他吗?”一番拆字让大臣们哑口无言,谁也不敢再为裴炎开罪。于是辅佐三代皇帝的裴炎就以谋反的罪名被抄家问斩。裴炎死了以后,那些曾经为裴炎极力辩护的臣子大多被流放或者遭到贬官。武则天拆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以这种方式来给大臣定罪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而且青鹅一说在正史中均无记载,只是野史中的一个故事,实际上是武则天掌握了裴炎谋反的证据,所以最终才选择杀了裴炎。

忠勇正直的裴炎一生都为了李唐王朝而呕心沥血,直至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景云年间裴炎被平反,追封裴炎为太尉,谥号忠。这就算是李唐王朝对裴炎忠心耿耿一辈子的报答吧!


木剑温不胜


我们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要当上这个皇帝,那确实不容易,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其中有两个人就反对她,一个是丞相裴炎,另外一个就是徐敬业,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徐敬业是李勣的孙子,而李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懋功,而这个裴炎,出自河东裴氏,是武则天打算立武氏七庙,并且追封先祖为王,裴炎表示反对,武则天不高兴。

武承嗣建议武则天杀韩王,鲁王,武则天就问各个宰相的意见,其他人都不说话,只有裴炎表示强烈的反对,武则天又不高兴了。

公元684年,徐敬业与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裴炎趁机建议武则天还政,惹武则天不高兴,认为裴炎有谋反之心,最后裴炎被斩。

而根据民间的一些说法,说裴炎与徐敬业是有把勾结的。

徐敬业起兵之前,想要与裴炎合作,然后让骆宾王编了一个童谣: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裴炎听了,很有兴趣,就找人来破解,刚好找到骆宾王,骆宾王说:两片火,不就是炎嘛,绯衣不就是裴嘛,小儿就是指子呀,这个当殿做呢,是昌隆的意思,也就是隆,而裴炎正是字子隆,也就是说裴炎会当皇帝的意思。

裴炎听了,很高兴,就决定和徐敬业合作。

他给徐敬业写一封信,因为他比较谨慎,所以只写了两个字,青鹅,当然跟骆宾王没有关系,这封信就被人截获了,大家都不明白这个意思。

可是武则天却看出了门道,他说青可拆成十二月,而鹅,就是我自与(鹅的繁体字),连起来就是十二月我自与,那就是说裴炎在十二月要做内应,裴炎因此被杀。


历史简单说


前言:

武则天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女帝,不失为一个传奇。她年幼曾偶遇一高人(袁天罡),高人说:“此子凤颈龙瞳,极贵验也。”但又颇为可惜的说:“若是女子,那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将来必成天下之主。”

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在唐代的两个皇帝之间展开,李治去世后,她接连废了两个皇帝,最后自己登临帝位。武则天处事果断毒辣,很有帝王之姿,她曾因为两个字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投入牢狱判处死刑,这究竟是为何呢。

(1)“青鹅”之解

唐朝宰相裴炎突然入狱,朝野震动大臣们纷纷上书求解。当时武则天还是太后,她出面说道,手下的人截获了裴炎一封写给反贼徐敬业的书信,上写青鹅二字。把青鹅两字拆解开来,上下拆解是"十二月",鹅字在古代的繁体字写作"鵝",可以拆成"我自与"。再结合这封信的收件人,很容易便可以联想到,宰相裴炎和徐敬业相约在12月一同造反。造反自然是杀头的大罪,所以裴炎被押入大牢也就顺其自然。

(2)裴炎为何人

裴炎是李唐的旧臣,他既想依靠武则天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又对李唐还有些许的忠心,他在朝中的评价也是好坏参半。

《旧唐书·裴炎传》记载:凤阁侍郎胡元范奏曰:"炎社稷忠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在裴炎被投入大牢以后,有很多为他正名请命的文武大臣。他也有人在他死后拍手称快。

《旧唐书·裴炎传》记载:“炎致国家负义而杀降,妒能害功,构成阴祸,其败也宜哉!”

裴炎的死看似突兀,其实也早已经有铺垫。裴炎能到了如今的位置是因为他曾效命于武则天,如她的左膀右臂一般消除了很多李氏血脉。裴炎曾参与审讯太子李贤,使之沦为庶人。裴炎也曾向武则天打小报告,举报唐中宗使之下位被贬成为庐陵王。但他在武则天的权势已稳后,又开始作妖,他三番两次忤逆武则天的心意,以吕后做比,阻止立武氏七庙及追王父祖,对武则天豢养男宠也多加干涉,既然不能和自己一个鼻子出气,不能为自己所用,自然也就没有留用的道理。

(3)武则天的心路历程

武则天之所以能登临帝位就是因为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没有一般女子的软弱和无知,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她差点被迫为尼永久居住在寺庙中的时候,她就知道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有实力了才能在这个王朝立足。所以她一路上不断向前,在她攀高峰的路上她已经面临了太多的不满和诽谤,所以她需要的是可以为自己消除诽谤减少烦恼的人,而不是每日顶着忠诚的面孔给自己横加道德束缚的人。

武则天还希望杀鸡儆猴,拿一个不知好歹的裴炎去告诉百官违背自己的后果。裴炎成在巴结武则天,败在没有完全知晓武则天的心意。在裴炎被诬陷进入牢狱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谁都救不了自己,他对身边的人说:“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

结语:

裴炎的死亡,青鹅两字只是一个由头,根本就在于他侵犯了武家的利益侵犯了武则天的利益。武则天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般强大,她站在孤零零的地方也会很害怕,但是她知道她保全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把那些想要忤逆她把她拉下去的人全部弄死,她的软弱只能留在只有自己的密室当中。


亮郎才不尽


这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段子,大家看看解解闷便好,不必当真!

这个宰相叫作裴炎。当年,武则天把持朝政,迫害李唐宗亲,这引起了裴炎等一批老臣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武则天一心想除掉裴炎这块绊脚石,但苦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借口。

武则天派人严密监视着裴炎,随时报告裴炎的一举一动,这一天,监视者截获了裴炎写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李敬业的,监视者一看这信,就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因为此时身为李唐宗亲的李敬业,已经打出了兴兵讨伐武则天的义旗了。

这封信很快就报给了武则天,当天晚上,裴炎就被逮捕入狱。


这则消息不胫而走,迅速炸开了锅,京城人心惶惶,议论纷纷,堂堂的一品宰相说抓就抓了,这是武则天故意打击异己,还是裴炎真的犯事了啊?

众位大臣听说此事之后,都齐齐向武则天求情:“太后,裴炎是个忠臣啊,我们愿以头顶的乌纱帽作担保,裴炎绝不会谋反!”


武则天嘿嘿冷笑一声,拿出裴炎写的那封信,让太监一一递给众位大臣看,大臣看了之后,全都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信上就写了两个字:

青鹅。

鹅,就见过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从来没有见过青色的,到底啥意思啊?

武则天鬼魅一笑,解释道:

“青字,可拆成十二月,鹅字可拆成我自与。合起来意思就是,十二月我在宫里为内应,迎接李敬业入城,这不是里通贼寇吗?”

“这……”大臣们无言以对!


一半秋色


裴炎是唐高宗李治的一个重臣,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在科举考试中,中第明经科,踏入政坛,680年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成为了李唐的忠实拥护者。


683年李治病重,由太子李显监国,裴炎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李显登基后,裴炎改任中书令,同样也属于宰相,精力辅佐李显。


武则天不仅容貌惊人,而且才智也极高,她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通过不择手段赢得了李治的信任,逐渐在朝堂上扎下了根,李治去世后,她更是一手遮天,总在盘算着自己如何也能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
李显虽为大唐的皇帝,但他头上还有一个强势的皇太后,自己只是她的一个傀儡而已,李显非常不满母亲篡权,他打算封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以培养自己的势力来抗衡武则天。

但裴炎认为韦玄贞只会吃吃喝喝的,并没有什么本事,不配这个职位,就极力的反对,李显觉得裴炎是个老顽固,就赌气的说“就算朕把江山给他都可以,何况是区区的一个侍中”。


裴炎听后非常惊愕,觉得李显此言差矣,也没有听出他说的是气话,就马上给武则天打小报告,让武则天定夺,武则天正愁找不到借口废掉李显,正好借此机会废李显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皇帝,裴炎因定策之功,被封为河东县侯。


武承嗣请求武则天立武氏七庙,立武氏父祖为王,裴炎就看出武则天有野心了,他认为这是李唐的天下,怎么能为武氏立庙,并封武氏为王,就进谏反对,并拿吕雉的教训来劝武则天打住。

武则天因此很不高兴,岁未立七庙,但仍追尊父祖为王,裴炎也因此得罪了武则天。


后来又在武承嗣的怂恿下,武则天借故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鹬诛杀,武则天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刘伟之、韦思谦等人不敢得罪武则天,都默不作声,只有裴炎敢站出来反对,反对武则天屠杀李唐宗亲,武则天对此更加不满,要除掉他而后快。

没过多久,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裴炎再一次提出“皇帝已经成人,却没有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太后还朝政给天子,叛军不用讨伐便会解散”。

武则天听后气得暴跳如雷,这时候,御史崔詹上奏弹劾裴炎,他说“裴炎是顾命大臣,听到叛乱却不愿征讨,只是让太后还政,一定是有异心”。


御史武则天将裴炎打入大牢,秋后在洛阳被杀,后来李旦复位,为裴炎平了反。
关于裴炎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裴炎串通徐敬业造反,这在前后唐书中都没有记载,只出现在野史《朝野佥载》中,说武则天逐渐疏远了裴炎,并命人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后来截获了一封写给徐敬业的信,上面只有“青鵝”两个字,于是武则天下令将裴炎抓起来要处死他。
大臣们不解,纷纷询问理由,武则天说,这“青鵝”两个字是裴炎与徐敬业联络的暗号,把这两个字拆开来就是,“青”字可看做是十二月,“鵝”可看做是我自与,就是说他们串通好十二月里应外合共同谋反。
这似乎有点牵强附会,武则天成了拆字专家,会破解密码,中国最早的破案高手。

裴炎得罪了武则天,成为了武则天的心腹大患,她会找任何理由都要除掉他,然后再将自己的亲信推上这个位置,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也达到了敲山震虎的功效,可谓是一石三鸟,武则天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绝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