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驍勇善戰打得宋朝沒脾氣,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個藩鎮就能打得契丹沒脾氣?

輕吟古風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不斷更替,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不斷的統一和分裂吞併,這裡講的是契丹和中原王朝唐宋之間的淵源。

契丹也有自己的發展,有弱小也有強盛的時候,當中原王朝在唐朝時期,契丹還是突厥的小弟,而唐朝國力鼎盛消滅突厥不在話下,更不用說契丹。而到了宋朝時期,重武輕文,軍事力量薄弱,而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整合各部,建立遼國,實力達到了其最鼎盛時期,弱宋自然不是敵手,所以能把宋朝打的沒脾氣。

軍事力量的對比如下:

一、唐朝的強悍實力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極為強盛的朝代,唐朝尚武,同時文臣武將如過江之鯽,唐朝初期,北方以突厥實力強大,而契丹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部落,充當著突厥的小弟,貞觀年間,唐朝大將軍李靖滅了突厥國,活捉頡利可汗,接著唐軍分別消滅吐谷渾等國,打的東突厥無處躲藏,處處彰顯了唐軍的強悍實力。

唐高宗時期,契丹等遊牧民族聯合奚族造反,李治派薛仁貴徵討契丹,結果薛仁貴剛剛率領大軍剛到,契丹和奚族就崩潰了,首領束手投降,軍隊直接四散而逃,可見唐軍對契丹的威懾力多大。

唐朝中期,安祿山率領大軍與契丹大戰,俘獲大量的契丹和奚族人。

唐朝中後期,張仲武、劉濟等以一鎮之力,仍然多次大勝契丹、奚。打的他們臣服於唐朝。

一直到唐朝末期,藩鎮割據,李克用和劉仁恭等人都對契丹有著強大的威懾力,時任契丹首領同樣每年都送大量的牛羊馬匹以求不再對契丹發動戰爭。

可見,在整個唐朝時期,契丹只能充當小弟被欺負,無法與唐朝強大的實力相比,而宋朝為何就屢次被契丹欺負呢?

二、契丹開始強大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了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機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成為了契丹可汗之後,契丹內部從一盤散沙擰成了一股繩,他憑藉著超人的膽識和果敢的智慧,把契丹部落組建成一個封建國家,即歷史上的遼國,耶律阿保機成為了遼國皇帝后,他向中原學習文化和相關制度,建立法律制度,打造強悍軍隊,使遼國日漸強盛。

三、遊牧民族開始強大,宋朝漸漸壓不住。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趙匡胤是個雄才偉略的帝王,在他統治時期,先後把後蜀、南漢、南唐等國滅了,屯兵北部,與契丹在北方對峙。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發動了對契丹的一戰,可惜以失敗告終。

此後的宋朝只能靠著僅有的楊家將和岳飛等將領偏安中原和南部,加上重文輕武的政策,能打仗的將領也越來越少,同時西夏崛起、金國崛起。這些少數民族的強大讓宋朝成為了一個軍事力量薄弱的朝代,只能不斷被契丹等國欺負。

結論

總的來說,唐朝以武立國,雄據西北,少數民族各部落無法與之一爭高下,而宋朝處中原地區,無崇山峻嶺做屏障,同時又重文輕武,缺少大西北那塊天然養馬區域,平原上無法抵擋契丹騎兵,自然只能被契丹打的沒脾氣。


絕塵的時光


這不一定。

趙匡胤親征太原的時候契丹3萬騎兵來救北漢,結果宋太祖派一個叫田守座(音,不知道具體的字怎麼寫)的帶了6000人把契丹3萬人給趕跑了。

宋太祖死後一年左右,宋太宗徵太原,主力圍城,契丹又派數萬騎兵來救,宋太宗派郭靖(同上,音)去迎戰,郭靖兵少而且多數是步兵,但是和契丹騎兵正面野戰契丹被打敗了,要知道這可是正面野戰,契丹大概戰死了一萬多人。

半年後從太原徵幽州,契丹南院大王的部隊被北宋前鋒打得跑北邊去不敢回來,南院大王耶律沙(音)直接被撤職了,然後來救援的北院大王耶律斜整(音)被打到眼看北宋攻幽州卻不敢近邊,遼國皇帝開會決議放棄幽州退守長城一線。

要不是宋太宗趙光義缺少實戰經驗,戰場上膽略不夠,自己對戰場局勢判斷不準自己先逃跑了(幽州城下決戰時北宋看著戰局兇險但實際上已經是贏了)導致建制完整,兵陣不亂的宋軍自己潰敗,這往後一兩百年的東亞形勢就很難說了。


藍羽小狼1


欲話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

唐朝建國伊始,從皇帝那兒,就對外採取強硬態度。皇帝橫,自然將士們都橫。所以,周邊異族,只好俯首稱臣納貢。

宋朝一開始,從皇帝那兒就認慫示弱。

趙匡胤是有宋最牛逼的皇帝。他不思用武力收復幽雲十六州,卻攢錢想贖回幽雲十六州。他還杯酒釋兵權,過早地讓一些能征慣戰的武將退休,讓文官去統帥軍隊。這為後來宋朝重文輕武,對外軟弱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兒。

宋太宗北伐了一次,戰敗了,就害怕了,不敢再主功進攻,轉為防守。

宋真宗在澶淵之戰中,本來佔據了優勢,寇準和楊延郎建議乘機進攻,收復幽雲十六州。軟弱怕事苟且偷安的宋真宗卻與遼簽訂了和約。這個和約雖然換來了百年和平,卻慵了兵惰了將,為靖康之恥埋下了禍根。

在戰場上,如果主將勇猛善戰,帶頭衝鋒,那麼全軍就會振奮,一齊奮勇衝殺,就會打勝仗。如果主將是個孱頭,見敵就哆嗦逃跑,那麼,再好的軍隊也會一下子崩潰,兵敗如山倒。

宋朝一直軟弱,一再被欺負蒙恥辱,根子在皇帝,在基本的對外政策錯誤。富國應該強兵。宋朝富國卻不強兵。皇帝總是得妥協就妥協,得退讓就退讓,你讓將士們怎麼辦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契丹族的祖先屬東胡的一支。後又為鮮卑一部分。原居遼河上游一帶,在悠長的歲月裡,縱橫於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資,仰給畜牧”。從東晉到隋唐之際,契丹諸部先後依附於隋和突厥,後突厥被唐將李靖打敗,契丹就順勢和突厥一起依附於大唐。唐太宗便在契丹人住地設置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但是契丹一直是以部落的形勢緩慢發展,直到唐朝末年原契丹欽德政權衰落,契丹別部的耶律阿機保部崛起,統一契丹諸部落並於公元907年自稱國王。同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立為皇帝建立梁國,大唐王朝滅亡。那為何驍勇善戰的契丹族,在唐朝被藩鎮打得脾氣而到了宋朝卻被把宋朝打的議和賠錢呢?

早期的契丹族是什麼樣的

契丹本是東胡族人,其先祖被匈奴打敗,退到鮮卑山。魏明帝曹睿青龍年間,契丹部落的酋長比能稍稍有些桀驁不馴,就被幽州刺史王雄所殺,隨即部落衰微,被迫逃至潢水之南(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黃龍之北,到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時期,自稱為契丹。《新唐書•契丹傳》中記載:“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至元魏,自號曰契丹”

居住在距離京師五千裡的地方,東接高麗、西與奚族、南接營州、北與靺鞨、室韋為鄰。以冷陘山為屏障自衛,打獵為生居無定所,其君主為大賀氏,有四萬精兵,分為八個部落,臣服於突厥,任職俟斤。《新唐書•契丹傳》中記載:“地直京師東北五千裡而贏,東距高麗,西奚,南營州,北靺鞨、室韋,阻冷陘山以自固。射獵居處無常。其君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臣於突厥,以為俟斤。“

唐太宗徵高麗班師回朝的時候路過營州,召其君長窟哥及老人,並且賞賜綢緞等物,並賜窟哥為左武衛將軍。沒過多久窟哥率領全部歸附於大唐,並在契丹諸部的聚集地設置松漠都督府,並以窟哥為都督,掌管十州軍事,封無極男爵,賜姓李姓《新唐書•契丹傳》中記載:”帝還,過營州,盡召其長窟哥及老人,差賜繒採,以窟哥為左武衛將軍。未幾,窟哥舉部內屬,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使持節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封無極男,賜氏李“。

窟哥死後,契丹部與奚族聯手叛亂,直到武則天時期才再次平定契丹諸部。不能立國的契丹人又依附突厥人。 李隆基開元二年(713年)唐玄宗再次設置松漠都督府。此後契丹部落雖然偶有叛亂,但均被唐朝的打敗。直到唐僖宗李儇年間,盜賊蜂起,北部邊疆多事,此時契丹君主乘機攻取奚、室韋,小小部種都聽其指揮。到欽德晚年政令權威不強,契丹八部的大人法中有三年一換的條款,大人即部落首領,每三年換一次。那時耶律阿保機建鼓旗為一部,怙強恃勇,不接受換為他人,自稱為契丹王而統領了國家,大賀氏就亡了。《新唐書•契丹傳》中記載:光啟時,方天下盜興,北疆多故,乃鈔奚、室韋,小小部種皆役服之。欽德晚節政不競,其八部大人法常三歲代,時耶律阿保機建鼓旗為一部,不肯代,自號為王而有國,大賀氏遂亡。

從整個契丹族的發展脈絡來看,唐朝時期的藩鎮之所以能夠打敗契丹,是因為契丹從始至終都在依附其它統治勢力且沒有自主性。從唐朝開始設置松漠都督並且派人監督,和到京師朝貢,這就限制了他的發展壯大,除了主要君主不換外,其它部落領導人每三年就得換一次,意味著他的每個部落都不會做大。民主實現的太早了,註定他不會形成一個強有力,統一指揮的大的軍事集團,所以契丹部落會被唐朝藩鎮碾壓氏的打。當907年耶律阿機保子自立為國王,不再依附中原王朝,並且統一各部以後,軍力就有很大提升,乘中原王朝動亂之際,很快就攻城略地建立了一個統一而強大的遼帝國。

統一的宋帝國為何敵不過統一遼

遼帝國的建立早於宋朝,907年耶律阿機保建立遼的時候,中原大地正在經歷”五代十國“的各種勢力的博弈與廝殺,到960年趙匡胤建立宋的時候,遼已經立國53年且擁有了遼闊的疆域,充足的兵馬糧餉儲備,還有擁有中原屏障的有幽雲十六州。這為契丹人到中原來開了方便之門。而宋在立國之後還要不停攻伐其它割據勢力,花了十幾年才平定各方勢力,此後,宋太宗又兩度徵遼均以失敗告終,並且還喪失了宋朝精銳部隊,直到1004年兩國簽訂《檀淵之盟》才換來了宋遼間的百年和平。

另外除了遼國以逸待勞與宋朝交戰外,宋朝本身在軍事建制上也與其它朝代不同。宋太祖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奪得後周天下之後,為了避免那些大臣效仿他,趙匡胤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做法,解除那些為他黃袍加身的人軍權,趙匡胤發明了“將中從御”的做法。也就是建立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度,把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如童貫);三衙掌管軍隊,訓練軍隊,卻無調兵之權(如高俅);如果有戰事,再有皇帝任命將軍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從而使得軍權永遠在皇帝手中,但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局面。

再就是趙匡胤採用募兵制,雖然唐朝也有募兵制,但是宋朝的募兵制是終身制,就是隻要你當了兵,你一輩子就是個當兵的,當兵的好處也非常多,因此很多人選擇當兵,使得軍隊士兵人口老齡化,戰鬥能力差。還有就是趙匡胤採用招募難民為兵,趙匡胤曾說“自有募兵,遇歲變亂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有叛民而無叛兵“就是募兵的時候招募那些社會上的閒散生亂的人去當兵,再有就是招募因災難而造成的難民當兵,這樣有人想鬧事卻找不到領頭的人,而那些有能力領頭的人又招不到兵,這樣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 。雖然是個好政策,但是卻把有能力生產的人全都送進了部隊,使得土地耕種人口下降,還加重了宋朝對軍隊的給養,

還有就是宋朝鑑於唐朝的藩鎮割據,封疆大吏們能夠調動的兵權更是少之又少,以至於遇到遼兵不能夠組織有效抵抗。直到宋真宗趙恆簽訂《檀淵之盟》,才換來了宋朝邊疆的和平,宋朝國內才能安心生產發展經濟。當然軍事不是唯一制約送打不過遼的因素,還包括其國內的政治、經濟、疆域有限沒有合適的草場養戰馬,還有就“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使得宋朝人喪失尚武精神。


麇子文史


北宋初期時的軍隊,尚有五代雄兵們的餘烈。從朝廷到將士,普遍還崇尚軍功,就多不畏野戰,從將軍到士兵,大多求戰欲也很強,戰鬥作風還保持了強悍武勇,實際還行的!以硬碰硬的打,那時候遼國契丹軍雖強悍,也是打不過宋軍的!

但是,隨著大宋從國家休制上以文制武的深入,惟科舉入仕之後。因為憑軍功再不能入仕當官了,那麼貴族們要延續門戶,以及平民們想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的唯一途徑,就是讀書考科舉。而在五代之前直至遠古,憑軍功卻從來是可以入仕的。並一直就是國家首重。尤其兩漢時代 ,想封侯就得憑軍功!

而到了宋朝這樣一弄之後,慢慢地,軍功變得越來越賤,整個民族風尚就形成了文貴武賤之風。

如此之後,軍隊的主體,軍士階層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前二千年來一直是貴族子弟與良家子從軍,轉變成了罪犯、流民、破落戶與無賴盜賊等等成了軍中士卒的主體。

“賊配軍”成了軍人的代名詞之後,,“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話就自然而然的,開始成為了從貴族到平民之間的共識!

如此,這樣的軍隊,就算有先進武器,但你想讓他有強悍的戰鬥作風,就如同在白日做夢。

所以,只要有強鄰在側,不論是契丹,還是女真或蒙古,都能將我們打得沒脾氣!不光沒脾氣,還筋斷骨折好幾次...

至於唐末藩鎮,節度使麾下牙兵之精銳悍勇,從史書上屢有記載,如果立了功就能升遷,實際就讓軍士們知道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道理。如此,誰不會拼命?




風去了無痕D


將宋朝描述成積貧積弱並使之深入人心的,是近代的一些史學家。面對近代中國遭遇的劫難與屈辱,以及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所暴露出來的貧困孱弱,近代知識分子無不痛心疾首。特別是在日軍侵華的背景下,有些歷史學家將對國家的感情投射到歷史上,宋朝就成了他們抒發抗戰決心與悲憤心情的一種寄託。

認為宋朝被少數民族欺負,被蒙古滅亡,認為宋朝積貧積弱,這是沒有真正理解那段歷史背景。

第一,漢唐時期少數民族雖有侵擾,但那時的少數民族還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實力還不夠強大,還沒有能力佔領中原,而晚唐和五代時期中原亂戰,少數民族藉此機會迅速發展強大,還學習中原建立了國家制政權,此後的少數民族政權比如西夏、遼國、金國,都已經完成了部落到國家的轉變,實力也有了質的改變,宋朝面對的外敵豈是漢唐能比,尤其是後來的蒙古更是強大到橫掃亞歐大陸,所以分析歷史必須要客觀真實,別做簡單的對比。

第二,中唐開始已經衰落,晚唐時期更是藩鎮割據,中央政權控制力幾乎崩潰,最終導致五代亂世,河套地區的夏州名義稱臣,實則割據獨立,後晉石敬瑭更是把幽雲十六州送與契丹,而這兩個地區是優質戰馬產區。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要對付少數民族,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優質戰馬,在中國只有這兩個地方出產。宋代結束五代亂世後,就難以有效解決諸軍的戰馬數額。同時,宋牧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區,氣候不符馬之習性,養出來的馬習性溫良,難勝戰騎長途追擊之用。由飼養培育出來的馬與草原放牧方式的馬性情存在著較大差異,宋朝缺少戰馬,無法建立強大的騎兵對抗遼金,更別提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蒙古了。

蒙古騎兵在戰爭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髮揮到了極限。

第三,五代時後晉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燕雲十六州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

幽雲十六州地圖

第四,漢承秦,唐承隋,那時少數民族實力相對宋朝來說還是弱小,大唐時候遊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唯一的優勢是有馬匹,戰甲都是皮甲,防禦力非常有限,武器由於中原的禁運質量也不高,而宋朝時期的遼金已經從農奴制進入封建制社會,文明程度已經不遜於中原,戰甲和武器一點也不遜色,也建有大量城池,軍事、經濟等實力已非漢唐遊牧民族能比。

宋朝建立前是晚唐割據時期和五代亂世時期,宋朝歷盡艱辛統一中原後,西面是擁有戰馬和騎兵的西夏,北面是同樣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遼國,當時的少數民族已經不再是漢唐面對的那些遊牧部落聯盟,而是和中原一樣的統一的文明國家,無論從軍事上政治上還是經濟、文化上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然宋朝重文抑武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根本原因還是歷史環境不同,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著宋國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特別嚴重),併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評價與分析歷史不能簡單地以概論全。


史事求是君


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宋時的契丹已經不是唐時的契丹,而此時的大宋也不是彼時的大唐。所以,唐代一個或幾個節度使能幹的事情,宋朝舉傾國之力也幹不成。

1.契丹進化升級,建立了雜交加強版的大遼政權

唐朝的一個節度使,乾的可不只是一個契丹,而是能幹翻整個東北草原。專門對付一個契丹,真是小瞧了唐朝的節度使。

一個原因就是唐朝的節度使,權力太大、實力太強,而節度使的兵也是真能打。

而且,當時河北胡化,所以唐朝節度使的兵,並非是一水的中原士卒,大比例的是草原胡族。比如安史之變,並不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帶著十幾萬府兵或中原士卒去打大唐的,這夥人裡面,不僅安祿山是胡人,其中的戰士也多是胡人。

另一個原因就是契丹還是部落聯盟的狀態,根本就不是政權形態。

所以,唐朝大軍出入草原,就是橫掃一片小部落,一個一個地揍。但是,這夥人是屬狗皮膏藥的,打完了也不怕,等你回去了,我們還要去中原搶劫,而且搶完就走。沒辦法,草原的物質太貧乏,要生存就得去中原搶劫。所以,節度使打契丹,就跟正規軍掃匪差不多。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的首領。就是打了這麼多年仗,契丹終於打出了一個領袖,而契丹部落也終於打成了軍事組織形態。公元916年,契丹建國,而且有了年號、有了首都,這就是照著中原政權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草原政權。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入汴京,改國號為大遼。

耶律德光的意思是你們中原軍閥打了這麼多年,也沒打出一個皇帝來,現在我來了,你們就尊我當皇帝吧。但是,華夷之辨和民族主義的情緒,突然崛起了,一眾強兵悍將,硬是把耶律德光給趕跑了。

但是,趕跑了歸趕跑了,契丹人卻在戰爭和交流中實現了進化升級。他們已經不再是部落聯盟,而是國家政權。而且這還是一個雜交加強版的政權。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耶律德光掃蕩了一番中原,契丹人學會了如何統治中原的農耕文明。

於是,契丹的大遼就不是一般的草原政權。這個政權既能駕馭草原,掌握冷兵器時代的最強軍事存在—遊牧騎兵;又能駕馭中原,能夠對幽雲十六州實施中原管理模式。

這就非常厲害了,大遼皇帝一手握著草原騎兵,中原不服,就拿騎兵對付;一手握著幽雲十六州的稅賦,草原部落不服,就拿錢糧說話。中原要打仗,我不怕,因為我有騎兵;草原要分裂,我不怕,因為我有錢糧。

這個敵人不是一般的強大,單靠中原王朝和中原士卒,真得收拾不了他們。

2.大宋不是大唐,文明在升級而軍事卻在降級

要說文明程度,大宋絕對能碾壓大唐。

雖然大唐國力很強,但經濟沒法跟大宋比。而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大唐更比不過大宋。甚至,中央政權的穩定程度,大唐更是比大宋差得太多。大宋是被異族攻滅的,而大唐是被自己玩死的,這就是差距。

大宋在文明程度上碾壓大唐,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豪族門閥政治被士大夫政治取代了,皇帝有了一批忠誠的代理人隊伍。唐朝的豪族大臣,敢跟皇帝分庭抗禮;而宋朝的科舉大臣,在皇帝面前連個凳子都沒有。皇權被加強了。

另一個是宋朝的中央朝廷徹底控制了軍權、財權和政權,中央朝廷的權力極大。所以,宋朝能夠牢固地控制住地方勢力,地方想造反,連門都沒有。所以,宋朝的節度使,就沒法跟唐朝的節度使比了,也就有個節度使的虛名。岳飛32歲就當上了節度使,但是他這個節度使,最多就有一支忠誠的岳家軍,但岳家軍的軍餉和輜重都得趙構提供。

文明升級了,但軍事卻降級了。有四個原因:

一個是為了遏制武將造反,大宋對武將是一種嚴防死守,就是不能讓你有太多的自主權。所以,宋朝軍事作戰單元的凝聚力,跟大唐的府兵和節度使兵,就沒法比了。

另一個是長期的重文輕武,真正的帝國精英能去考科舉全去考科舉了,最多也就是二流人才會到軍隊為官、為將。

再一個就是中央的可統治性加強了,但地方的回應性卻減弱了。特別是邊鎮,連一個能拍板的長官都沒有、事事向中央請示,這力量能強嗎?宋朝的邊鎮將軍,都不如漢朝的一個太守更有權力。

最後就是強幹弱枝,真正的精兵強卒全被選拔到汴京、在那養著,組織了一支龐大的京城衛戍部隊,那邊鎮還有什麼能打仗的兵?所以,指望宋朝的邊軍和邊鎮去獨自解決契丹問題,想也別想。

3.與大遼和平相處,也許是宋朝最好的戰略決策

有大遼擋在北方,宋朝可以少很多麻煩,可以得到很多好處。

少的麻煩就是:中原王朝真得不用再操心草原問題了,因為大遼全給解決了。

草原愛亂成什麼樣、就亂成什麼樣,汴京城裡依舊歌舞昇平、中原百姓仍舊安居樂業。

而為什麼大遼能夠搞定草原呢?

在草原之外,大遼獲得了外部資源的注入,這個外部資源就是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的稅賦足以支持大遼在草原稱雄。跟草原其他部落相比,幽雲十六州就是大遼的優勢。

而大宋獲得了什麼好處呢?

宋朝對社會的控制是歷代王朝中最自由、最寬鬆的。

原因就是國家不用天天擔心北邊打仗,不用花錢養兵、練兵和戰爭。除了省錢,還有社會管理的好處,國家不需要把社會和百姓、組織成軍國主義的模式。

秦朝為什麼能打?編戶齊民,老百姓都給我控制起來,要徵糧的時候、給我交糧食,要徵兵的時候給我出壯丁。唐朝也是如此。連京城長安都控得死死的,白天坊門打開自由出入,晚上坊們關閉施行宵禁。

歷代王朝都是重農抑商的。原因就是商人這夥流動人口雖然能夠帶來財富,但是帶來的財富跟國家沒關係。傳統國家的財政手段和管理手段,沒法把商業財富轉化為國家實力。所以,就得重農抑商,把社會控制死了,國家才能管得了。因為除了幸福,傳統國家必須考慮安全的問題,這個問題就來自於草原。

但是,宋朝卻工商隨便,商人也不受歧視。原因就是宋朝的草原問題被大遼搞定了,所以它可以讓社會更放任一點兒。

如果動不動就來一個“漁陽鼙鼓動地來”,你大宋還可能這麼玩嗎?先安全再幸福,外部危機就得把大宋逼成軍國主義模式,因為大家得先活著。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這是朱元璋對元朝滅亡的總結。

元朝不是失之於嚴,而是失之於寬、對社會不管不問。所以,明朝的社會管制,要比元朝嚴格很多。

元朝為什麼寬鬆?因為元朝可以,它是一個涵蓋草原和中原的大帝國,不用擔心草原入侵。

而把大宋和大遼加在一起,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大元,所以宋朝的社會管理就可以如此寬鬆。

所以,大遼亡了的時候,大宋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


減水書生


宋朝建國時還沒有西夏,西夏還屬宋朝管轄,到真宗朝時逐漸獨立,至仁宗時李元昊才建立西夏國,宋打不過遼後期是沒有騎兵,前期可不是缺馬,後周世宗柴榮親征遼國欲奪回幽雲十六州,一路勢如破竹,奪回四州之地後病發駕崩,趙匡胤以領兵武將身份奪取後周江山建立宋朝,得國不正,怕後人學樣,才重文輕武,其弟趙光義弒兄奪位,得位不正,欲立功勳,率兵徵遼,卻志大才疏,怕武將作亂,本來能征善戰的將領被其兄打壓了一大批,缺少能戰之將,又用各種戰法,戰陣,陣圖限制了將領的發揮,被遼國騎兵一個集團衝鋒全軍潰敗,從此後被遼人嚇破了膽,再不敢輕易對外作戰。

作戰必須重用武將,發展軍備,與宋朝立國精神不符,宋朝打仗不行與軍人無關,與國策有很大關係,軍人地位低賤自然難以為國賣命,但宋軍的戰鬥力其實不弱,宋朝的西軍戰力非常強悍,但西軍屬於種家的私軍,比較獨立。再說幽雲十六州是遼國自已從後唐手中奪下來的,後晉石敬瑭請遼太宗耶律德光幫忙攻打後唐,怕遼國不出兵才許的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地盤都沒在石敬瑭手裡他拿什麼割讓。漢代的匈奴,唐朝時期吐蕃和阿拉伯還有高句麗,到宋代西夏,遼金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如果非要比較漢代的匈奴兇名海外,國外歷史叫上帝之鞭阿提拉,而唐朝的吐蕃和阿拉伯聯軍更是和宋代的遼金還有西夏一樣強。

宋代的蒙古更是後來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國外叫黃禍,全身板甲的具馬打不過蒙古的回箭術輕騎,追不上打不過被活活射死。唐初,突厥的頡利是統一了北方的遊牧部落,更打到長安城下了,跟李世民籤白馬之盟,他佔領不了中原地區?宋代的金,遼,西夏雖然建立了政權但是骨子還是遊牧名族的作風,這就是為什麼政權長久不了原因,宋的經濟是冠絕歷代,但是說到鎧甲武器領先那是扯淡,西夏的神臂弩宋就完敗。最重要的是漢唐以後的朝代壓制武將,軍隊的戰力根本比不了漢唐的戰力。

主要還是自身不夠強大才會覺得他們強,秦漢初期不也是被強大的匈奴壓制嗎?最後是怎麼反轉的,宋朝抑武揚文,從來不發展軍事,號稱世界經濟第一,其實就是空架子,也從來沒想過收復被搶佔的領土,偏安一隅,打壓武將,這樣的國家能不弱才怪。大宋在當時無論經濟、文化、人口、科技都是甩其他少數政權幾條街的存在,居然眼睜睜看著別人壯大再讓自己成為被蹂躪的對象,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看看宋朝的皇帝與雄才大略毫不沾邊,再看看享樂文化、官妓文化、就知道是個軟柿子,誰都可以捏,當然宋朝的藝術、審美倒是達到了巔峰,還是值得肯定。

主要原因是:先說大唐之所以強盛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大唐的主要兵力在邊防軍,從幽州到朔方,幾十萬大軍都是大唐的精銳。所以少數民族很難打進來。這也是安祿山為什麼造反,一打就打到長安了 ,內部兵力有限。第二,北方遊牧民族分裂。由於突厥的強勢,激起了鐵勒十幾個部落的反抗,最終,回鶻、薛延陀、契苾、僕固等部落都投靠了大唐,還有一部分突厥(阿史那思摩)也投靠了大唐。所以,大唐實力大增,打仗的時候,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僕固懷恩都是生力軍,突擊隊,戰鬥力爆表。所以大唐打高句麗、突厥、吐蕃都是按在地上摩擦。

第三,大唐的統帥李世民18歲就統兵打仗,能文能武,在有生之年為大唐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疆域遼闊。 反觀宋朝。雖然經濟強大,但是問題很多。第一,趙匡胤為了防止大唐末期節度使割據,把主要兵力(80萬)集中在京師,所以邊防孱弱,隨便一個少數民族都可以把大宋按在地上摩擦。第二,大宋的開國皇帝死的太早,沒有為大宋打好一個好基礎,比如,燕雲十六州沒收回。第三 ,重文輕武,對武將幾不信任,隨意調動,使得兵不認識將,將不認識兵,所以戰鬥力很弱。還有就是你說的一些原因,所以大唐強盛,宋朝孱弱。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虎狼之師需要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那樣霸氣的帝王統領,要有白起,王翦,蒙恬,衛青,霍去病,李靖,秦瓊,尉遲恭等那樣的名將,宋代,明代的武將從開朝就嚴重打壓,削弱,只出了一個岳飛,戚繼光,皇帝哪有什麼雄才大略,重用文人,大臣之間內鬥,滿清入關幾十年,八旗兵提籠架鳥,早就失去戰鬥力了,最重要的是人。

軍制才是關鍵,導致軍制的根本原因是太祖武將篡權,所以宋朝防武將勝於防外敵。馬匹雖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略,但可以用科技、經濟、人數彌補。因為軍制,所以北宋只有楊家將,沒有楊家軍,這也是形成北宋將領悲劇的原因,後來兩宋交替的非常時期,高宗放權,才有了韓家軍、岳家軍,同樣的沒馬,但戰力不可同日而語,並不比遊牧民族弱。可惜這樣的制度沒過多久,一到南北分制的格局形成,宋皇帝又開始防武將勝於防外敵了,這也導致了岳飛的悲劇 。

晚唐的節度使制度直接導致軍閥割據的誕生,禍亂中原數十年。宋結束了這一局面,但是歷史原因導致的戰略局面只適合被動防禦,這裡麵包含重要資源地丟失,戰略節點丟失。北宋整個朝代都在為收復失地而努力,宋代的皇帝基本上都很節儉,皇宮也是規模很小,權利也是與士大夫共享,就是想勵精圖治。但是在軍隊管理上糾枉過正,武人被壓制,文人領軍,而且不定期的輪換制度。最終結果就是武人只求無過,不求有功。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思維方式跟咱們以前吃大鍋飯時代類似。而且那時的氣候環境處於不穩定期,黃河水災,蝗災,地震頻發,流民都被轉化成軍隊,造成國家負擔極大,部隊素質下降,這也是很大的原因。宋代主力軍隊受到猜疑,各軍之間矛盾重重。

契丹是大唐老臣,首領世襲大唐正規官職,食俸祿,唐高宗李治時期,契丹還因為不老實,多次被武則天批評教育打屁屁,根正苗紅的大唐嫡系繼承人。大唐907年被篡位,壽終正寢,同年老臣契丹建國,宣佈繼承大唐法統,947年,契丹攻破開封,滅後晉,自此,擁有大唐法統的只此一家,遂改國號大遼。至於趙大,是柴榮的家將,柴榮是郭威的家將,郭威是被大遼滅了的後晉的家將。大遼是大唐的直系繼承人,而且還滅了其他繼承人,成為大唐唯一繼承人,趙大的北宋只是一個扯旗造反的地方割據武裝,等到遼宋議和,互為兄弟之國,宋這才在大遼的承認下,擁有部分政權合法性。

宋朝沒脾氣是真的,當年宋用步兵北上攻遼,雙方大小戰役28場,宋贏了20場,打平3場,輸了5場,不過雙方傷亡均十幾萬,步兵打騎兵沒法玩啊,贏了追不上,輸了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契丹相比於其它遊牧民族是很富有的但是和宋一比較就窮的叮噹響了。宋軍在遼境內一通打砸搶燒,卻發現擄掠來的東西都抵不了行動軍費,最大的戰果就是搶了幾萬匹戰馬。不過論騎兵,契丹騎兵根本打不過宋朝騎兵,遼兩任鐵林相公都被宋軍給斃了。


歷史深度揭秘


事實上在唐代武則天時期,契丹人就成了僅次於吐蕃人、突厥人的心腹大患。唐玄宗時期更是超越了突厥人、渤海人、新羅人上升為東北邊疆地帶的頭號敵人,不得不授予安祿山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才能勉強壓制住契丹人。宋代契丹人已經進化成遊牧、農耕、漁獵合一的複合型帝國,能簽訂澶淵之盟,換取一百多年的和平已經是很幸運了。

中國歷史上凡是能夠統合遊牧、農耕、漁獵三種勢力的少數民族政權,都能統治全國建立大一統王朝。契丹人開創的南北官制,創造性的將三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勢力合為一體,為以後元清開闢了道路。

【唐滅東突厥、高句麗-契丹的崛起】

隋末唐初時,契丹人分屬東突厥汗國和高句麗,倍受兩國壓迫。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可汗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唐太宗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

契丹人有了唐朝的正式冊封后,有了法理名分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勢力。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靖突襲東突厥牙帳,頡利可汗在逃奔吐谷渾的路上被俘獲送往長安,東突厥汗國滅亡。

契丹人也徹底擺脫了突厥人的奴役,解除了漠北方向的威脅。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李世績率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淵蓋男建,高句麗滅亡。

高句麗滅亡後唐朝雖然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但治下都是羈縻州統治鬆散,至此遼東方向契丹也沒有了威脅,勢力迅速崛起壯大。

【武周覆唐、安史之亂-失控的東北】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李唐宗室接連叛亂 ,契丹人所在的東北邊疆也動盪不安。

松漠都督府都督李盡忠和妻弟孫萬榮,饒樂都督府李大酺,以為李唐復國名義叛亂,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翽,李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武則天大怒,改盡忠名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並派兵圍剿,卻被李盡忠擊敗。

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汗國滅亡,契丹可汗投降唐朝,唐玄宗賜漢名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半年後,李懷秀殺公主與反唐。之後,與安祿山多次交戰,勝負參半。

安史之亂爆發後,原本防備契丹的范陽、盧龍、河東三鎮叛軍和唐朝打得不可開交,契丹人趁機擴大勢力蠶食諸部,達靼、奚、室韋之屬,先後被契丹驅役。

【幽雲十六州、渤海國、漠北-帝國的建立】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 ,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並且握有漠北地區的產鹽區,徹底掌控了漠北遊牧勢力。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 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將渤海大氏王族和戰爭中俘獲的軍民遷到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和遼東,並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之後契丹又通過戰爭、招撫了大量女真人,徹底掌控了東北漁獵勢力。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逼反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派遣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後唐。

當時後唐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遼太宗耶律德光,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

桑維翰跪於遼太宗耶律德光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並向其許諾除割讓趙德鈞的盧龍節度全境外,河東節度北部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五州一併割讓給契丹,就是後世的燕雲十六州。

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石敬瑭稱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

憑心而論石敬瑭稱耶律德光為父,也是有淵源的,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而李克用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拜為異姓兄弟,按輩分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叔伯。

石敬瑭割讓給耶律德光的幽雲十六州中有十一州屬於盧龍節度使趙德鈞,等於真正割讓的只有河東五州。

至此契丹人集齊了遊牧、農耕、漁獵三顆龍珠,並創造性的發明了南北官制,將三顆龍珠合為一體,為以後元、清統一中國指明瞭方向。






來自邊境之光


導讀:題主問題這麼問有點田忌賽馬的意味,無論民族也好政權也把都有客觀的興衰規律。在唐朝時契丹僅僅處於部落聯盟時代,在突厥和大唐之間搖擺反覆。由於契丹是時有反叛,所以在唐朝末年被盧龍藩鎮劉仁恭一系打的潰不成軍。而在范陽、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造反時,麾下曳落河精銳騎兵也有不少契丹戰士。所以說在唐一朝,僅憑河北一個藩鎮就可以壓制契丹。而隨著契丹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耶律阿保機登上契丹大汗位置時唐朝已經滅亡。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率領下崛起建國,可以說契丹迎來了民族的巔峰。而此時中原王朝可以說是自秦以降外戰最軟弱的王朝北宋,所以結果可想而知。即便大遼即將被滅國的時候,童貫率領20萬北伐大軍依然被北遼小朝廷耶律大石率領的契丹兩萬殘部給打的幾乎全軍覆沒。在兩個歷史階段契丹不同的表現,下文我們詳細闡述一下原因。


從大的族源來說,契丹出自東胡後裔鮮卑別支。在東晉時期被鮮卑慕容部擊潰,餘部分成三支:一支是鮮卑宇文部建立了北周;剩餘的兩支就是在大遼帝后兩支同源的兩個種族:契丹和奚族。但是契丹發展的比較慢,知道唐朝初年還是作為部落聯盟的形式從突厥歸附大唐。唐朝甚至松漠都督府進行管理,任命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大賀窟哥為都督並賜旗鼓(類似印信之類)。當時契丹的戰力並不算強大,無論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還是唐末藩鎮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都可以吊打契丹。

契丹大部分時間臣服大唐,到唐朝末年逐漸迎來了契丹民族的春天。公元907年契丹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機登上大汗之位,同年後梁太祖朱溫篡唐自立唐朝滅亡。所以契丹崛起時面對的就是中原分裂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正好方便契丹左右逢源、渾水摸魚。隨著趙匡胤統一中原,大宋和契丹作為一對冤家開始長達160多年的相愛相殺。弱宋在契丹人的鐵騎下吃盡了苦頭,每年不得不繳納大量的保護費(歲幣)保證安全。契丹在唐宋不同的表現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條:


第一、興衰週期

民族也好、政權也罷都有自然客觀的發展規律,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大唐、契丹還是宋朝都概莫能外,都可以遵循這個規律。富庶強大的隋唐承接南北朝,經過長期的融合在魏晉時期儒雅的華夏文明融入彪悍的基因所以早就了隋唐的強悍。尤其是在大唐200多年的國祚中,幾乎年年都有徵戰。俗話說百戰出精兵,尚武精神支撐的大唐軍地加上戰爭的淬鍊幾乎是無敵的存在。更何況大唐雄厚的國力支撐著唐軍在鎧甲和兵器的裝備(比如陌刀等),更讓唐軍如虎添翼。在應對處於部落聯盟時期的契丹自然綽綽有餘。

而契丹在隋朝時期就開始依附突厥,在大唐擊潰突厥後又歸附大唐。這也算草原弱小部族的生存之道,必須依附更強大政權才能生存。所以唐朝賞賜聯盟的旗鼓都成了契丹各部首領是否正統的標誌,由此可見契丹在從隋朝開始一直到迭剌部耶律氏崛起的這三百年中,一直是保持著鬆散的部落聯盟性質。鬆散的聯盟不利於民族凝聚力和培養和軍隊自信心的創建,所以大唐的藩鎮才會輕鬆吊打他們。

到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機登上大汗之位,才改變大汗選舉制為世襲制。這才有了政權的雛形,契丹政權建立。有了穩定的政權契丹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才逐漸凝結,此時大唐已經消亡中原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動盪不安的分裂階段。所以從後晉開始契丹就屢屢介入中原王朝的更迭,所以契丹自己建立了對中原王朝的心理優勢(甚至可以操後晉天子廢立)。這種心理優勢在數次擊敗大宋簽訂《澶淵之盟》後一直得到了延續。


唐朝國力強大導致唐軍面對異族時信心十足,即便是單獨藩鎮面對契丹照樣不懼;而柔弱的大宋則剛好相反,屢戰屢敗嚴重喪失了信心

唐朝龐大的國力支撐著戰士的自信,這種捨我其誰的霸氣是屢屢擊敗外敵的信心來源。這個強烈的民族自信可是實現奇蹟,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這個道理。1、與唐可以並列的漢朝時期,北匈奴郅支單于殺了漢朝的使者。匈奴單于也知道闖禍了,急忙逃到西北邊境。如果漢朝發兵要跨越數千公里耗資巨大,但是陳湯就敢憑藉西域幾千戰士矯詔西域各國出兵一舉擊殺北匈奴郅支單于。陳湯在此戰後喊出了那句豪言壯語“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2、大唐王玄策在出使過程中使團被中天竺所掠奪,這麼一個五品小官就敢從吐蕃借兵一舉攻滅敵國。

所以說漢唐時期由於強大國力催生的強烈自信,是外戰時的法寶。再說唐朝中後期實行外緊內松,藩鎮可不簡單已經算是割據勢力了。所以大唐河北道一個藩鎮能壓制出在部落聯盟的契丹有點都不稀奇。而宋朝經過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兩次慘敗,精銳盡喪。從此就關起門來過起鴕鳥的日子,在宋真宗時期簽署《澶淵之盟》用錢買平安(繳納歲幣)。這樣契丹還不滿意,在宋仁宗時期又敲詐了一筆史稱“重熙增幣”(也就是契丹嫌棄歲幣少,讓宋朝再加點)。


契丹在遼國200年國祚中空前強大

契丹民族在建立遼國後,迎來了民族的高光時刻。根據《遼史》記載遼國版圖“復原萬里”:東北至今庫頁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幽雲、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在佔領幽雲十六州以後,大遼版圖宜耕宜牧非常富庶。遼國為了治理中原漢族和其他遊牧民族,創造性的開創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幽雲傳統耕種依舊延續原來的生活方式;遊牧民族按照傳統方式遊牧。

所以大遼貴族過起了定居城市生活,大遼兼備農耕文明和遊牧特性。軍隊既有遊牧民族的彪悍,又有農耕民族的勤勞和對於攻城經驗的積累。所以讓宋軍非常的頭疼,所以大遼得以延續209年的國祚。


宋朝外戰外行的客觀原因

前文我們曾經詳細敘述過隴右都護府對大宋的重要性。北宋版圖先天不足:在北方沒有幽雲做屏障,自從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把幽雲割讓給契丹後從契丹到中原就一馬平川;在西北隨著西夏建國,大宋不但失去了河西走廊與西域貿易的通道;而且河西隴右幽雲等優良戰馬的產地的喪失,直接制約著大宋成建制的騎兵部隊的組建。所以宋朝不得不依靠南方馬組建騎兵,但是南方馬的耐力、爆發力以及耐病能力都遠遠不及北方良馬。

戰馬的缺失加上大宋三冗的負擔,讓年輕的宋神宗憂慮不已。這才有了王安石變法以及趁著財政改觀對河湟的開拓,這才把隴右都護府納入版圖。不但可以威脅西夏還可以通過貿易獲得賦稅和良馬。可惜還沒等大宋強大,大遼就被更兇橫的女真人掃入了歷史長河。

除此之外,大宋為了防止前唐藩鎮割據的弊病才用了重文輕武的策略。武人沒有地位,即便是狄青這樣文武雙全的樞密副使都被文人擠兌的忍氣吞聲。在他們看來只有東華門唱名才是好男兒,但是他們怎麼沒有想到沒有強大的國防大宋再富庶也不過更加引起遼國的覬覦而已。



小結:

綜上所述,以上這幾方面的原因可以詮釋契丹在大唐和宋朝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大唐的強大和宋朝的軟弱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