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

細談砸評


劉邦手下人才濟濟,蕭何,曹參,夏侯嬰本是其上級,王陵,雍齒本是其混社會時的老大,張良是救世王佐之才,韓信是萬人敵的大將,卻都能屈居劉邦之下,在其領導之下共同開創大漢王朝,這和劉邦高超的馭人之術是分不開的。

劉邦的個人履歷十分豐富,讀過書,做過遊俠,在張耳門下當過食客,回到沛縣後又當了秦朝的基層官吏,喜歡結交鬥雞走狗,販履屠狗之輩,不事生產,喜歡高談闊論,放到現在整個一個混不吝的角色。但是豐富的閱歷同時給劉邦帶來了廣闊的眼界,眼界不寬的人當不了好領導。

劉邦生活的年代沒有火車,沒有飛機,一般的老百姓安土重遷,追求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溫飽生活。劉邦能離家遠遊,去投靠遠在大梁的信陵君,結果信陵君不在劉邦又投靠了張耳,並且成為張耳的知己。

後來服徭役到了咸陽,看見了秦始皇的車駕,不禁感嘆道:“大丈夫就應該這樣活。”這話在現在說不算什麼,大家都可以說自己相當省長,主席。在秦代,這句話就叫做僭越,完全可能使劉邦面臨一場牢獄之災,甚至殺頭。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做了亭長,帶著一群人去咸陽服徭役,半路上跑了很多,這要是一般人早就哭天抹淚,著急上火,劉邦不一樣,乾脆不走了,坐下來喝酒,喝爽了,把所有人都放了,說:“你們都走吧,我也要逃亡了。”結果有十來個人沒跑,反而跟隨劉邦不走了,成為劉邦造反的第一批追隨者。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豐富的眼界給劉邦帶來了寬闊的胸懷,過人的膽識和豁達的個性,這些都是領導者必須要具備的品質。

劉邦出身於秦朝縣裡的小吏,熟悉秦朝基層組織的運作方式,其起兵之初的主要追隨者,蕭何,曹參,夏侯嬰也都是秦朝基層官吏出身,這使劉邦的軍隊從起兵開始就能快速的實現其組織的官僚化。

官僚化的組織不僅能容納更多的人力資源,吸收人才,也能更好的實現管理的正規化,一旦進了組織“是條龍你得盤著,是條虎你得臥著。”簡單點來說,一旦進入組織,想要在組織裡良好發展就由不得你不服。而作為站在這個金字塔頂端的劉邦,只要對組織運營得當,賞罰分明,就能利用手中權力對組織進行有效指揮。

如果我們仔細看漢高祖手下武將的晉升路徑,就會發現除了起兵初期,劉邦的軍隊一直行的是秦法,將軍們立了功賞的也是秦爵,從這個層面講,其實秦朝是被一群由其基層官吏為核心組成的“新秦軍”給滅掉的,不知道秦始皇如果能看到這一幕心中該怎麼想。

從組織的有效性來講,秦朝的制度還是當時最有效率的制度,秦朝的滅亡很大原因在於秦始皇死後,作為繼任者的胡亥惰政停擺,趙高一意弄權,窮折騰,造成這個組織的頭腦“壞死”。而劉邦建立的“新秦軍”既繼承了秦朝組織的動員能力,又針對戰時進行改良提高組織效率,自然能戰勝對手,在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笑到了最後。

“封官許願”外加“連哄帶騙”,劉邦出身底層,見多識廣,自然是洞悉人性,特別是底層出身將領的想法。相比於貴族出身的項羽,劉邦更願意和手下將領共享“革命果實”,也更願意實現“革命到底”,徹底打破秦朝的“舊社會”。帶著一群秦朝的loser“搶錢,搶地,搶女人”實現自我命運的逆轉,家族階層的躍升。

韓信可以說是楚漢相爭的關鍵人物之一,有賴於他在戰場上的天才表現,並且不斷的給劉邦這邊送兵輸血,劉邦才能順利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在劉邦和韓信第一次對話時,韓信直接指出了劉邦的劣勢,項羽人高馬大,威風凜凜更有領導派,劉邦比不了;項羽愛兵如子,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劉邦比不了。項羽勇敢卓絕,善於用兵,劉邦比不了;項羽禮賢下士,恭敬慈愛,劉邦比不了。

緊接著韓信立即說出劉邦應該發揚的優勢:

第一,任用賢能,能給其他人發揮的舞臺;

第二,“封官許願”,捨得給將士升官進爵;

第三,“連哄帶騙”,帶領手下將士,打回老家,“搶錢,搶地,搶女人”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這三點既是劉邦的優勢,更是韓信對劉邦這個新老闆的要求,韓信本是當時天下最強諸侯項羽手下的執戟郎中,屬於項羽的貼身近臣,有機會直接和項羽對話,談論軍事,實際上在項羽陣營裡還是有發展的。

捨棄項羽而歸劉邦,自然是有更高追求,胃口當然很大,不會僅僅滿足於在人生進步上的“小打小鬧”,“封侯拜相”才是韓信的真追求。當然,既然舍項羽而歸劉邦,韓信自然認為在劉邦這邊能得到更多。

韓信生就個好頭顱,自然要賣個好價錢,這也是秦末群雄的主流想法,只要能立功劉邦對於加官進爵從來都沒吝嗇過,這也是劉邦被派到偏遠的巴蜀,但是仰慕跟隨的就有數萬人的原因。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從沛縣起兵開始,劉邦就一直在一線帶兵打仗,直到死前一年還在征討淮南王英布,也就是說作為一名領導,劉邦從來沒有離開一線業務領域,通過戰爭的歷練不斷增加威信,和將領互動,形成嚴格穩固的上下級關係。

楚漢之爭過程中,韓信大放異彩,天才絕倫,在韓信滅魏,滅趙,滅齊一路凱歌的時候,劉邦並沒有躺在後方睡大覺,而是一直在一線硬扛天下最強的楚軍,兩人在滎陽一線反覆爭奪,最危急的時候,劉邦差點被俘虜,幾乎被射殺,但是一直親自指揮漢軍在一線與楚軍反覆爭奪,使項羽無暇他顧,韓信才能大放異彩。

即使在即皇帝位之後,劉邦也沒有留在長安享受皇帝的尊榮,他的主要精力還是在軍中,從稱帝當年開始,一直到死前一年,一直在為了消滅異姓諸侯王東征西討。出征淮南王英布的時候,劉邦已經病的很重了,本來想讓太子代替他出徵,但是有人認為太子資歷淺,鎮不住這些老將,劉邦沒辦法只有坐著車去指揮作戰,並且在作戰中被流矢擊中,回到長安後不久就駕崩了。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無功必矣。。。。。。:‘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醉美木瀆


毛主席曾經說過“劉邦是一個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將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這一點劉邦的確不簡單,他在自己的生變籠絡了一幫人,這幫人最後幫他打下江山。

劉邦為什麼能籠絡這麼多人在身邊呢?首先就是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張良一直是韓王的人,在留遇到劉邦之後,給劉邦講解兵法,劉邦全部能聽懂,且能聽的進去,所以張良就次就跟著劉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剛愎自用,韓信曾經說過他在項羽帳下的情況,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兩者一對比,自然跟著劉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劉邦豁達,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曾經騎在周昌身上,和周昌開玩笑,然後問周昌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君主,周昌說他是和夏桀商紂一樣的人。這在古代就是對帝王島侮辱,但是劉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後面就沒提過這方面的事。

劉邦還比較豪爽,跟著劉邦的都不擔心劉邦不會給他們富貴,尤其是他從沛縣帶過來的那一批人。劉邦對跟著自己的人都是封賞比較多,韓信作為大將軍,最後封齊王、盧館也也被封王,張良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還有帶出來的那一批將軍,都有封侯,這一點讓那個跟著他的人知道劉邦不會虧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劉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這麼用,是他將將的特殊能力,這一點在他對後世的安排可謂體現咋淋漓盡致。

劉邦不愧於一個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國歷史在的重要節點的領導者。漢初的“三傑”都是大才,但是他們都願意被劉邦帶領,可見劉邦獨特的魅力。


帝國烽火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連項羽這樣一代霸王都沒能爭得過他,不得不說,劉邦的厲害之處還是讓人欽佩。但是,畢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夠接觸到的也不是特別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著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甚至有一部分還是從項羽的陣營跑過來的。

劉邦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

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

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

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劉邦能夠讓自己的小夥伴—豐沛功臣集團對自己效忠,是因為他敢於承擔政治風險,敢為他人所不敢為之事,這是他最初起兵時能成為領袖的根本原因。從此以後,蕭曹等人與其確立了牢固的君臣關係,之後自然終身追隨。

一、能夠分享,出手大方。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召集群臣,置酒相樂,並閒聊起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謂與天下同利,即是與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銀當然更會分金銀,跟著他出力即有封賞,所以人人歸心,以死相效,這天下還會不是他劉邦的?

二、不怕失敗,沒死再來。

劉邦打過許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但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論敗到何種程度,他都不氣餒、不放棄。比如,彭城之戰,他帶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被項羽3萬輕騎兵給幹了,最後丟盔棄甲,全軍覆沒,他多年積累起來的一些家當,幾乎喪失殆盡。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還有心思收了個美人戚姬,後來又白手起家,重新再來,竟然最後把項羽給滅了。跟著這樣從不放棄的人,就如同跟隨了希望,所以跟隨者越來越多。

三、用人廣泛,知人善任。

關於用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老闆,他的手下,有貴族,有遊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販,甚至有狗屠、強盜、車伕,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他收來就用,一用就靈,所以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別人也心甘情願,死心塌地。

四、沒有牽掛,當舍就舍。

我覺得劉邦的這個特質,是與其他成功者有點差異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什麼都可以捨棄,什麼道德人倫,什麼父慈子孝,這些與打天下、坐江山發生衝突時,當舍就舍,當棄就棄,他在親情上從不婆婆媽媽,沒有什麼東西比目標更重要。項羽要烹他父親劉太公,劉邦說,烹吧,記得分我一杯羹。孩子們在戰爭中逃跑,坐在他車上,他怕被抓到,順手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絲毫也不猶豫。對目標這樣堅定、這樣能割捨的人,無論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隨的人自然就多。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


次等文案


劉邦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已歷害的人?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點劉邦身上有強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講一則小故事,劉邦和張良在一同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逢,兩個人彼此交談,一見如故,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轉頭投入了劉邦的陣營。張良作為漢朝三傑,也是滿腹經倫,胸懷大志,當初在亂世投奔,也希望找一個好老闆,以便展示自已的才華,但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就成為至交,你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甘願投之門下,為之犧牲和奉獻一切,張良就是貢獻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後功成身退了。

劉邦年青時候喜歡遊手好閒,被人慣以無賴之閒,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的祖業,他身上還是具備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心胸開闊,為人大度,行俠仗義,勇於承擔責任等等優秀的品質,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圍。

第二點劉邦善用人才,恩威並用,寬猛相濟。

再講一則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幾次都把劉邦打敗了,而丁公追擊過劉邦但又最後放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來,隨後又把季布放了,並封他為郎中,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這樣忠臣來輔佐。丁公和季布是親戚,他說季布給過劉邦難堪都做官了,我有恩於劉邦應該給我更好待遇,而他做夢沒有想到是,劉邦把丁公抓起來並對大家說:丁公做項羽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失去了天下。劉邦把丁公殺了,並且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當丁公。

劉邦這一招絕對拍案叫絕,恩威並用,讓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漢朝。作為漢朝最大老闆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揮若定,必須保持一定的威嚴,沒有令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難以盡職盡責的,僅靠一張慈相的面孔,美麗動聽的言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並用,寬猛相濟才是上策,而劉邦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打人沒有罵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難到你不敬佩!

第三點劉邦公正豁達,用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門弟之分,正確建議虛心吸納。

再來一則故事,婁敬是一介平民,他從山東趕來見劉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勢,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為秦地固守險要,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也同意此建議,因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攻守自如。劉邦採納了建議,很快遷都關中長安。

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此人高超之處,一個皇帝聽從一個老百姓的意見,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是離不開朋友幫忙的,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還找來了漢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創立了大漢朝。一個人要想成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成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人總以為有本事,有見識,有閱歷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四點劉邦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

大漢建立,在慶功宴會上,劉邦總結自已勝利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馳騁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一個范增可用,但對他還心生猜忌。

這一段話說得很精彩,也很坦蕩,道出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領導才能,作為一個領導指揮全局,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各盡其職,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劉邦高超的用人之術,正是他傑出政治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劉邦能夠駕馭這麼多歷害的人,他才有足夠能力建立了大漢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劉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劉邦能駕馭他們,這足以說明劉邦絕不是等閒之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劉邦比這些人還要厲害,那麼他主要厲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善於團結部下,捨得放權,領導力十足。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他讓每一位部下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安排都是有條不紊。

其次,劉邦用人不疑,信任屬下,特別注重論功行賞。對於人才,劉邦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最實在的肯定。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最後。劉邦不計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又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律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總之,劉邦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這些厲害的人,那麼足可以說明劉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厲害。


斜槓小石


說到劉邦,我們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流氓無賴、貪生怕死、拋棄妻子……總之負面印象較多。當然,這和劉邦自己也有關係,畢竟他確實糗事做了一大堆,身上存在不少的問題。

比如彭城之戰,劉邦50萬大軍被項羽3萬騎兵打的全軍覆沒,逃亡路上,為了減輕馬車重量逃得快一點,劉邦竟然三番兩次將車上的親生兒女踢下車!瞧瞧,這是人乾的事嗎?

後來的滎陽之戰,項羽將劉邦的老父親架在砧板上,威脅劉邦如果再不投降,就要把劉太公宰了燉成肉羹吃。劉邦卻恬不知恥的說,我們曾結拜過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把你父親做成肉羹吃,能不能分我一杯呢?這簡直是逆天的無賴作風!

然而,這樣的一個劉邦,手底下竟然人才薈萃、將星如雲。

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哪個不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都甘願屈居劉邦帳下,在劉邦一次次被項羽打得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之時,都一心一意追隨著劉邦,幫助他立馬滿血復活對抗項羽。

其實,就治國理政、行軍打仗而言,劉邦當真是能力平平。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呢?估計原因有以下幾個:

敢於承擔別人懼怕的風險

敢於承擔風險,是一個優秀領導必不可少的品格。劉邦雖然平常的行事作風頗像無賴,但到了關鍵時候,往往敢於跳出來承擔其他人望而卻步的風險。

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有次奉命押解一群人趕赴驪山服勞役。路上不斷有人逃亡,當走到碭山時,押送的人已經逃走了大半,按照秦朝的法律,罪可當斬。於是劉邦索性把剩下的人都放走,自己一個人承擔罪責,當有中十幾個人被他的義氣所感動,願意跟隨他一起逃亡,這些人後來成了起義的中堅勢力。

等到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波及到沛縣時,沛縣的父老鄉親因為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一起反抗殺了沛縣縣令,接下去由誰來掌管沛縣呢?

有官府文吏背景,比劉邦出身高的蕭何、曹參等人,都不敢接這個燙手山芋,怕的是一旦自己成為造反主謀,失敗後會被朝廷株連九族。反倒是劉邦天不怕地不怕,一屁股坐在了“沛公”的位置上。

深諳老百姓需求,投其所好籠絡人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些至理名言無不說明了人心的重要性,所謂天下大勢,在於人心向背爾,劉邦就深諳此中的道理。

劉邦進入關中後,命令士兵不許劫掠、侵犯老百姓。為了不引起城中恐慌,他在留下少量士兵維持秩序後,自己率領軍隊又退回了灞上。

為了籠絡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約法三章: "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其餘秦法一律廢除。

當然,要治理一個地方,單靠這簡單的三條法律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劉邦就是摸準了百姓的心思。

這些老百姓對秦朝的嚴苛法律已經不堪忍受,連往路面上倒個垃圾都要斷手斷腳,這誰忍受得了?在秦朝的高壓政策下,老百姓的神經已經瀕臨崩潰邊緣,這時候劉邦將百姓從暴政中解救出來,老百姓自然對他感恩戴德。

而反觀項羽,火燒阿房宮,將咸陽城劫掠一空,坑殺秦國降卒20萬……這些做法讓天下人寒了心,也讓老百姓明白,項羽的殘暴,比起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項羽得了天下,也不過是一個秦朝的翻版而已,民心自然不在項羽這邊。

這也是為什麼楚漢之戰,劉邦雖然遭受一次次的失敗,卻又能一次次重整旗鼓的原因。而項羽雖然一直打勝仗,但只要失敗一次,就陷入了烏江自刎的絕境。

大膽放權,對部下將領不吝賞賜

劉邦集團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不是所有人都有崇高的理想,甘願為推翻暴秦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大部分人更多的是利益驅使。劉邦知道,要想讓手下人死心塌地追隨自己,一定要給足他們想要的。

陳平向劉邦獻計,在項羽內部實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眜、龍且等重臣之間的關係,但是需要數萬斤黃金來實行,劉邦想都沒想,直接就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

楚漢戰爭進行到最後關頭,韓信成了整個戰局的關鍵,他倒向誰,就意味著誰將獲勝。

韓信向劉邦表示,他願意出兵幫助劉邦,但要求是劉邦必須將齊地給他,並封他為假齊王,假齊王類似於代理齊王。劉邦說,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直接將韓信封為齊王,以換取韓信出兵。

陳平貪財,韓信貪權,劉邦何嘗不知道這些。但是他捨得付出,該給就給,最後得到的收益,是整整400多年的大漢王朝國祚,誰最賺呢?


劇透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確實劉邦手底下的能人個頂個的棒,什麼兵仙韓信,什麼十大謀士之首的張良,什麼治國一級棒的蕭何。

劉邦雖然也識文斷字,能夠帶兵打仗,但在這些人面前,整個就是一文不能寫字,武不能揮刀弄槍的存在。

咋說呢?劉邦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沒邊那種,使喚著還趁手,就怕你沒能耐,不是人家手裡那盆菜,懶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風歌》的說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點江山何值是一個霸氣。

話說領導那是一門藝術,不是說你來了,一隻手插褲兜,另一隻手拿一根指揮棒:“去你幹這個,去你幹那個!”

你沒幹好,俺拿扣工資來要挾你服從,這種領導太低端,是個人就能幹,整個蝦兵蟹將還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結果就是手底下養不出獨當一面的大將,全是些人蓄無害的小白兔。

對手吹口氣的功夫就能給你掀趴下,還不拿正眼瞧你,整個就不上臺面的存在。

所以說道根子上,一個好的領導指揮藝術的根本是服眾,不是壓迫。

所以劉邦想要幹趴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手底下沒幾個能耐大的,早就被項羽挖坑埋了,連個土堆都不會留下來。

而這些個大能,還就是喜歡蹲在劉邦的手底下聽用。

那麼劉邦能把這幫驕兵悍將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來聊上一聊。

首先第一點

劉邦雖然布衣出生,沒那種暴發戶的感覺,人家從頭至尾能聽人勸。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聽上一聽感覺一下。

當年劉邦遇到張良,那也是機緣巧合。

張良辛辛苦苦半輩子組織起大頭兵攻城略地,想著給韓國的復立弄塊地皮,結果他的謀略是沒問題,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個費勁。

正好趕上劉邦帶著自己從沛縣出來的哥幾個,瞅著這都是盟友,得咧,能幫一把是一把。

劉邦這就幫了韓王打下幾塊地皮。

後來這不韓王有了地皮了,也闊氣了,就讓張良帶著人馬跟著劉邦去咸陽這塊瞅瞅,能幫就幫一把。所以開頭張良和劉邦也就這點情義,沒多少。

但這一路上發生的事,讓張良對這個起於微末的領導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說,劉邦這都打進了咸陽。

咋說呢?當時劉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沒見過多少,就了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覺他這人生目標已經達成了。

一股腦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宮裡邊,就不願意出來了。

把一幫子跟著他準備打天下的臣子給急壞了,誰說都聽不進去。

結果樊噲請了張良去說,張良把這危害和局勢一條一條的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雖然直吧嗒嘴,但最終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從那皇宮裡邊退了出來。

為了安定咸陽這塊的秦人,頒佈了不少的法令。

就這些個法令,讓這些個老秦人對劉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也為他從漢中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衝出來做了最好的準備。

聽人勸吃飽飯嗎?張良打心眼裡就感覺劉邦是個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後邊張良為毛要留下來幫著劉邦過鴻門宴這到坎呢?

縱觀劉邦這輩子,聽人勸吃飽飯的例子多了去了,這也就為他能夠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第二點

劉邦這人也大方,不是那種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會給你相應的平臺,讓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你比方說韓信,其實說道根子上,最開始也就是個無名小卒而已。在項羽哪裡得不到賞識,轉投了劉邦,是蕭何挖掘出來的。

劉邦開頭也不信,但是蕭何推薦的,見個面搞個面試瞅瞅,這一瞅下來,劉邦服了。

不就是個大將軍嗎?劉邦一傢伙就把韓信從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將軍的位子上,而且自己為了這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韓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來對待劉邦嗎?

後來項羽被韓信逼的撐不住了,許諾韓信很多好處,韓信壓根就沒搭理。

這就是劉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第三點

劉邦這人知錯就能改,重來不裝高大尚的存在。

話說劉邦他開頭也是個人,不是啥聖人,乾的錯事不能說一籮筐,但一簸箕還是有的。

但在錯誤面前,不管是蕭何,還是曹參,張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擠兌過劉邦。

有那說的重了點,也傷了劉邦的面子。也沒見劉邦咋樣?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劉邦也認。

您要說這種事擱到項羽身上,還聽呢,分分鐘鍾就讓你滾出去了,嚴重點直接就剁了腦殼。

人比人氣死人嗎?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聽一聽。

周昌這人性格比較直,說話從來不帶拐彎的。有一次他去皇宮裡邊見劉邦說點事。

結果這時間點上,劉邦是娛樂時間,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塊。

周昌他不知道啊,畢竟大白天的,也沒想那麼多,這就進去了,一推門,就瞅見了。

周昌一張老臉弄了大紅臉,掉頭就跑。

劉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擱皇宮裡邊這頓跑,到最後周昌被劉邦追上了,劉邦到也乾脆直接騎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覺俺是什麼皇帝!”

周昌也不客氣:“您就是夏桀一樣的皇帝!”

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臉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劉邦仰著脖哈哈大笑:“啥事說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開始說正事了,剛才就當是一出玩鬧而已。

所以劉邦這人你說道根子上,他很務實。只要你心思沒有啥歪主意,能把事辦了,你可勁的罵我,沒問題啊!當然你不能胡鬧不是。

第四點

劉邦這人知道自己兩把刷子,很多事掂量著自己搞不定,他絕對會放手讓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邊瞎指揮的事,你愛咋幹咋幹,只要能把事擼平了,這就成。

第五點

人家劉邦也不是個不知道學習的人,他小時候可沒咋學習過。

能讀書寫字這都是後來用功補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風歌》這樣龐博大氣的詩詞?

天賦很高的,咱都知道劉邦是武力值和一幫子高級將領有差距,但這幫子高級將領但凡不服氣的,那個不都被劉邦給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沒這份天賦,也就不會有相應的武力值,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韓信曾經評價劉邦"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那麼劉邦為何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呢?

人要想成大事,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野心;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劉邦之所以能駕馭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人,至少在野心和智慧兩方面,他們肯定是不如劉邦的。

劉邦雖然文不能書,武不能戰,聰明比不過張良,勇敢不如韓信,但他有城府啊!他狡猾啊!他能在該大方的時候大方,在該斷舍離的時候比誰都狠心,該裝糊塗的時候他絕不逞聰明,該逃跑保命的時候,又絕對不會逞匹夫之勇,這些就是劉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沛縣窮哥們集團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身邊的哥們集團有蕭何、曹參,偏偏當時沛縣的縣令是個忠於上級的榆木疙瘩,他對秦朝特別忠誠,一看還有人造反,就將蕭何、曹參和他們的家人扔進大獄,幸虧劉邦是個痞子,從不按規矩辦事,直接找人殺了縣令,把鐵哥們從大獄裡救了出來。於是沛縣就完成了權力重組,劉邦成了小集團的領導。


不擇手段招攬人才,能忍辱

識人,是劉邦是一種能力,這體現了劉邦的高情商。

劉邦在沛縣成立自己的班底之後,漸漸的做大做強,他以豐邑為據點,人數發展到三千左右,但後來卻遭到雍齒的反叛,又變成光桿司令了。不過劉邦能高能低,這也是他的一個優點。

劉邦苦苦要求張良留下,張良本打算投奔景駒,看到劉邦對他這麼熱情,決定先留下看看,但心思不定,張良也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輔佐明君的野心,跟劉邦直接想自立門戶不一樣。

張良是儒家的書讀太多了,而劉邦不讀書,不讀書就不會被道義所拘束,所以劉邦比張良、韓信他們更無恥、更沒底線。

張良開始離開劉邦投奔項梁,當時劉邦暗戳戳籠絡人才,手下有酈食其、灌嬰、酈商等人才,隊伍也擴大到好幾萬人。項梁在這個時候死了,張良又回頭找劉邦,覺得劉邦有出息了。

後來項羽又把劉邦掉到窮山惡水的巴蜀,張良一看這不對啊,劉邦落魄了,還沒文化,還是換老闆吧,於是又投奔了韓王成。

好景不長韓王成又掛了,巴蜀劉邦卻通過短時間的運作,人員又狀態起來,還滅了項羽分封的三個諸侯王。此時張良又回到劉邦身邊,劉邦再一次接納了他,沒有記仇。

劉邦不記仇嗎?不是,是他知道自己形式不如人,他深諳人性。此時他除了忍辱,別無選擇。而張良也被他的愛才的誠意所打動,“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都信這一套,這也是劉邦善於籠絡人心的證明。

出手大方,深諳人性

人性就是利益,要想別人對你忠誠,知遇之恩只能騙騙張良、陳平等飽讀詩書的人,你要想騙韓信這種,具有投機倒把心理的市井小人,恐怕很難。當然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唯利是圖,樊噲還好些,他是江湖義氣,但也需要給錢,否則人家憑啥跟你玩?

劉邦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王…封韓信為齊王,但是他很不高興,這也為韓信被殺埋下了悲劇的伏筆,你還想當齊王,你還想當皇帝呢?你咋不上天呢?

但是在大局未定之際,劉邦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利益要求,而且未曾開口,劉邦就已經把錢和地準備好了,他的手下如何能不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項羽失敗在他實在太摳,不如劉邦大方。先給出去,再收回來,這才是劉邦真正的城府所在。

至於劉邦說的那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他是半真半假,是自謙,自我貶低,他真的不如嗎?恐怕是籠絡任心,巧舌如簧的口蜜腹劍罷了,能夠坐到皇帝之位,絕非一般人,他的聰明一定超過張良韓信和蕭何他們。


靜說歷史


於亂世中誅暴秦、定天下的一介布衣劉邦,最終成功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漢王朝。然而,在反抗秦王朝暴政的起義中,才能並不怎麼出眾,身份更是低微的劉邦,運籌帷幄他不是張良的對手,帶兵打仗更難以匹敵兵仙韓信,圍繞在劉邦身邊的有才之人,更是一抓一大把。這就不禁讓人感到疑惑,既然劉邦既無出身,又無才能,他為何又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呢?

劉邦劇照

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漢王朝,成功一統天下,將各路英才團結在自己周圍,這與他的用人之道有關。

第一:劉邦懂得知人善任。在一個團隊中,只有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些人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劉邦也許沒有他手下的專才,可是,他能夠準確地掌握每位下屬的能力素質,比如在攻打魏國之前,劉邦會特地打聽魏國大將的名字、能力,隨後他得出結論,這些人都比不上他所向的韓信、曹參等人,漢軍攻打魏國必然能夠獲勝。還有流傳於世的“蕭規曹隨”的佳話,就是因為劉邦在臨死前叮囑呂后,讓曹參接任丞相必然能夠延續蕭何調養生息的政策。從這些事上,能夠看到劉邦“知人善任”的特點。

韓信劇照

第二:劉邦用人不拘一格,敢於放權。在劉邦的這支人才隊伍中,有身為貴族的張良,也有當過縣吏的蕭何,還有屠夫樊噲、車伕婁敬、強盜彭越,這樣的一支人才隊伍,在外人眼裡看來似乎就是一隻雜牌軍。可是,本來就是草根出身的劉邦,卻毫不在乎這些人的出身地位,反而對這些人才加以重用,敢於放權。劉邦不拘一格找到這一些合適的下屬以後,他會給自己的部下足夠的權力、空間,讓他們獨立完成工作,他自己只需要做一個決策者。長此以往,劉備屬下的能力水平既得到了極大發揮,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蕭何劇照

第三:劉邦用人做到了坦誠相待和用人不疑。劉邦的身邊能夠彙集如此多的人才,他們也心甘情願為劉邦賣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劉邦這裡得到了尊重和坦誠相待。有些團隊的領導者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於下屬動輒打罵,絲毫不尊重他們,甚至對下屬多加猜忌,這樣的人才隊伍遲早都要面臨解散的問題。

但是,在劉邦的身上卻看不到這種領導架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他從項羽麾下轉投劉邦,他一來就獲取了劉邦的信任,這讓劉邦手底下其他老人不滿意,有人甚至還編排出了陳平“盜嫂受金”的緋聞,經過劉邦對於此人的觀察,還是決定信任陳平,將他留在了軍中,這才有了陳平後來的六出奇計,幫助劉邦統一天下。

劉邦劇照

最重要的是,雖然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劉邦沒有才華,更不代表劉邦平庸,相反,劉邦最重要的才華其實是善於用人,具有高超的領導天賦,正如韓信所說,雖然以劉邦的軍事才華,只能夠領十萬兵,但是,“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而劉邦也深知自己的優缺點,將自己善於用人的這一點發展到極致,他憑藉著高超的領導藝術,將當時天下傑出的人才聚攏在自己身旁,充分調動屬下的積極性,建立了漢朝天下。就連劉邦自己都說過:“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見,劉邦善於識人、用人的才華,才是他能夠駕馭這些在專業領域比自己厲害百倍之人的原因所在。


鳶飛九天2018


韓信曾說劉邦擅於“將將”,這並不僅是一句恭維的話。劉邦在初期時,身邊就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事業進一步發展,謀士有張良、陳平,武將也有韓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嬰等人,可謂人才濟濟。

如果論謀略、帶兵打仗等能力,也許劉邦是不如他的這些下屬;但若論號召力、影響力,這些人都不及劉邦,所以此問題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礙我們來討論劉邦是如何能駕馭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氣質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當他們一出現,或者一開口就會吸引你的目光,劉邦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風骨不凡,蕭何就是見他談吐與眾不同,認為他能成大事,才對他另眼相待。不僅蕭何,連呂公都因為劉邦的氣質,而認定他非等閒之輩,並將掌上明珠嫁與劉邦。

在當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但劉邦不同,他可以在身無分文的時候,謊報“賀錢一萬”,謊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這種行事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厚顏無恥;可偏偏在劉邦身上,就是一種卓爾不群,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帶來的,也可以稱之為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氣質,讓他在還沒成事時便彙集了一批人,比如蕭何、樊噲、曹參,這些就是劉邦的種子成員,有了種子,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才有實力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再加上劉邦為人有義氣,擅於爭取人心,更擅於政治作秀,於是逐漸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領導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見劉邦的號召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團隊便如一盤散沙。劉邦作為一名出色的領導,很明白身邊人的特質,比如蕭何擅於安頓後方,張良擅於出謀劃策,韓信擅於調兵遣將。如果沒有劉邦的知人善任,那麼良才會長期處於不合適的位置,最終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選擇離開。

其次,劉邦擅於權術。陳平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很多人認為是劉邦寬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現。但是,從後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可知,劉邦並不是一個完全豁達的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動聲色。在招攬英布的時候,劉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賜予英布豪華的居所,最終使英布臣服,這一點也可見劉邦擅於謀劃人心,也是權術的另一重體現。

此外,還有劉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夠賞罰分明等特質也為他駕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很多人疑惑劉邦為什麼在沛縣時就能得到那麼多人才,比如蕭何等。其實,這些人並非一開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逐步參與的事情變多,能力得到鍛鍊,才逐步發展成人才的。之後,劉邦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在升級,變得優秀,才逐步有了更優秀的人加入,而作為其中領導者的劉邦,也一步步精進,才有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這很像一個創業團隊,有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的主心骨,周圍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戰鬥中,大家都不斷進步,最終小角色成為一個個的精英,主心骨成長為了行業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質,加上長期不斷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終極的秘訣或法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