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细谈砸评


刘邦手下人才济济,萧何,曹参,夏侯婴本是其上级,王陵,雍齿本是其混社会时的老大,张良是救世王佐之才,韩信是万人敌的大将,却都能屈居刘邦之下,在其领导之下共同开创大汉王朝,这和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是分不开的。

刘邦的个人履历十分丰富,读过书,做过游侠,在张耳门下当过食客,回到沛县后又当了秦朝的基层官吏,喜欢结交斗鸡走狗,贩履屠狗之辈,不事生产,喜欢高谈阔论,放到现在整个一个混不吝的角色。但是丰富的阅历同时给刘邦带来了广阔的眼界,眼界不宽的人当不了好领导。

刘邦生活的年代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一般的老百姓安土重迁,追求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饱生活。刘邦能离家远游,去投靠远在大梁的信陵君,结果信陵君不在刘邦又投靠了张耳,并且成为张耳的知己。

后来服徭役到了咸阳,看见了秦始皇的车驾,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这样活。”这话在现在说不算什么,大家都可以说自己相当省长,主席。在秦代,这句话就叫做僭越,完全可能使刘邦面临一场牢狱之灾,甚至杀头。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做了亭长,带着一群人去咸阳服徭役,半路上跑了很多,这要是一般人早就哭天抹泪,着急上火,刘邦不一样,干脆不走了,坐下来喝酒,喝爽了,把所有人都放了,说:“你们都走吧,我也要逃亡了。”结果有十来个人没跑,反而跟随刘邦不走了,成为刘邦造反的第一批追随者。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丰富的眼界给刘邦带来了宽阔的胸怀,过人的胆识和豁达的个性,这些都是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的品质。

刘邦出身于秦朝县里的小吏,熟悉秦朝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其起兵之初的主要追随者,萧何,曹参,夏侯婴也都是秦朝基层官吏出身,这使刘邦的军队从起兵开始就能快速的实现其组织的官僚化。

官僚化的组织不仅能容纳更多的人力资源,吸收人才,也能更好的实现管理的正规化,一旦进了组织“是条龙你得盘着,是条虎你得卧着。”简单点来说,一旦进入组织,想要在组织里良好发展就由不得你不服。而作为站在这个金字塔顶端的刘邦,只要对组织运营得当,赏罚分明,就能利用手中权力对组织进行有效指挥。

如果我们仔细看汉高祖手下武将的晋升路径,就会发现除了起兵初期,刘邦的军队一直行的是秦法,将军们立了功赏的也是秦爵,从这个层面讲,其实秦朝是被一群由其基层官吏为核心组成的“新秦军”给灭掉的,不知道秦始皇如果能看到这一幕心中该怎么想。

从组织的有效性来讲,秦朝的制度还是当时最有效率的制度,秦朝的灭亡很大原因在于秦始皇死后,作为继任者的胡亥惰政停摆,赵高一意弄权,穷折腾,造成这个组织的头脑“坏死”。而刘邦建立的“新秦军”既继承了秦朝组织的动员能力,又针对战时进行改良提高组织效率,自然能战胜对手,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笑到了最后。

“封官许愿”外加“连哄带骗”,刘邦出身底层,见多识广,自然是洞悉人性,特别是底层出身将领的想法。相比于贵族出身的项羽,刘邦更愿意和手下将领共享“革命果实”,也更愿意实现“革命到底”,彻底打破秦朝的“旧社会”。带着一群秦朝的loser“抢钱,抢地,抢女人”实现自我命运的逆转,家族阶层的跃升。

韩信可以说是楚汉相争的关键人物之一,有赖于他在战场上的天才表现,并且不断的给刘邦这边送兵输血,刘邦才能顺利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在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对话时,韩信直接指出了刘邦的劣势,项羽人高马大,威风凛凛更有领导派,刘邦比不了;项羽爱兵如子,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刘邦比不了。项羽勇敢卓绝,善于用兵,刘邦比不了;项羽礼贤下士,恭敬慈爱,刘邦比不了。

紧接着韩信立即说出刘邦应该发扬的优势:

第一,任用贤能,能给其他人发挥的舞台;

第二,“封官许愿”,舍得给将士升官进爵;

第三,“连哄带骗”,带领手下将士,打回老家,“抢钱,抢地,抢女人”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这三点既是刘邦的优势,更是韩信对刘邦这个新老板的要求,韩信本是当时天下最强诸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中,属于项羽的贴身近臣,有机会直接和项羽对话,谈论军事,实际上在项羽阵营里还是有发展的。

舍弃项羽而归刘邦,自然是有更高追求,胃口当然很大,不会仅仅满足于在人生进步上的“小打小闹”,“封侯拜相”才是韩信的真追求。当然,既然舍项羽而归刘邦,韩信自然认为在刘邦这边能得到更多。

韩信生就个好头颅,自然要卖个好价钱,这也是秦末群雄的主流想法,只要能立功刘邦对于加官进爵从来都没吝啬过,这也是刘邦被派到偏远的巴蜀,但是仰慕跟随的就有数万人的原因。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从沛县起兵开始,刘邦就一直在一线带兵打仗,直到死前一年还在征讨淮南王英布,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领导,刘邦从来没有离开一线业务领域,通过战争的历练不断增加威信,和将领互动,形成严格稳固的上下级关系。

楚汉之争过程中,韩信大放异彩,天才绝伦,在韩信灭魏,灭赵,灭齐一路凯歌的时候,刘邦并没有躺在后方睡大觉,而是一直在一线硬扛天下最强的楚军,两人在荥阳一线反复争夺,最危急的时候,刘邦差点被俘虏,几乎被射杀,但是一直亲自指挥汉军在一线与楚军反复争夺,使项羽无暇他顾,韩信才能大放异彩。

即使在即皇帝位之后,刘邦也没有留在长安享受皇帝的尊荣,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军中,从称帝当年开始,一直到死前一年,一直在为了消灭异姓诸侯王东征西讨。出征淮南王英布的时候,刘邦已经病的很重了,本来想让太子代替他出征,但是有人认为太子资历浅,镇不住这些老将,刘邦没办法只有坐着车去指挥作战,并且在作战中被流矢击中,回到长安后不久就驾崩了。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无功必矣。。。。。。:‘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醉美木渎


毛主席曾经说过“刘邦是一个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将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将敌人搞的少少的,这一点刘邦的确不简单,他在自己的生变笼络了一帮人,这帮人最后帮他打下江山。

刘邦为什么能笼络这么多人在身边呢?首先就是刘邦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张良一直是韩王的人,在留遇到刘邦之后,给刘邦讲解兵法,刘邦全部能听懂,且能听的进去,所以张良就次就跟着刘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刚愎自用,韩信曾经说过他在项羽帐下的情况,项羽是“言不听、计不从”,两者一对比,自然跟着刘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刘邦豁达,刘邦不喜欢读书人,曾经骑在周昌身上,和周昌开玩笑,然后问周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周昌说他是和夏桀商纣一样的人。这在古代就是对帝王岛侮辱,但是刘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后面就没提过这方面的事。

刘邦还比较豪爽,跟着刘邦的都不担心刘邦不会给他们富贵,尤其是他从沛县带过来的那一批人。刘邦对跟着自己的人都是封赏比较多,韩信作为大将军,最后封齐王、卢馆也也被封王,张良是自择齐地三万户,还有带出来的那一批将军,都有封侯,这一点让那个跟着他的人知道刘邦不会亏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刘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这么用,是他将将的特殊能力,这一点在他对后世的安排可谓体现咋淋漓尽致。

刘邦不愧于一个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国历史在的重要节点的领导者。汉初的“三杰”都是大才,但是他们都愿意被刘邦带领,可见刘邦独特的魅力。


帝国烽火


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智不比张良、勇不如韩信、才不敌萧何”,连项羽这样一代霸王都没能争得过他,不得不说,刘邦的厉害之处还是让人钦佩。但是,毕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够接触到的也不是特别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着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跟随他,甚至有一部分还是从项羽的阵营跑过来的。

刘邦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大抵有两类。

一是其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

二是逐渐从对手吸收到的优秀人才,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

这类人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对刘邦效忠的张良、陈平等人;第二类是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又有投机心理的韩信等人;第三类是完全是投机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刘邦能够让自己的小伙伴—丰沛功臣集团对自己效忠,是因为他敢于承担政治风险,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事,这是他最初起兵时能成为领袖的根本原因。从此以后,萧曹等人与其确立了牢固的君臣关系,之后自然终身追随。

一、能够分享,出手大方。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召集群臣,置酒相乐,并闲聊起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他问大家,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说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赏给有功之臣,说明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谓与天下同利,即是与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银当然更会分金银,跟着他出力即有封赏,所以人人归心,以死相效,这天下还会不是他刘邦的?

二、不怕失败,没死再来。

刘邦打过许多胜仗,也打过很多败仗,但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论败到何种程度,他都不气馁、不放弃。比如,彭城之战,他带领56万大军攻打项羽,被项羽3万轻骑兵给干了,最后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他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些家当,几乎丧失殆尽。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还有心思收了个美人戚姬,后来又白手起家,重新再来,竟然最后把项羽给灭了。跟着这样从不放弃的人,就如同跟随了希望,所以跟随者越来越多。

三、用人广泛,知人善任。

关于用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老板,他的手下,有贵族,有游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贩,甚至有狗屠、强盗、车夫,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他收来就用,一用就灵,所以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别人也心甘情愿,死心塌地。

四、没有牵挂,当舍就舍。

我觉得刘邦的这个特质,是与其他成功者有点差异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什么都可以舍弃,什么道德人伦,什么父慈子孝,这些与打天下、坐江山发生冲突时,当舍就舍,当弃就弃,他在亲情上从不婆婆妈妈,没有什么东西比目标更重要。项羽要烹他父亲刘太公,刘邦说,烹吧,记得分我一杯羹。孩子们在战争中逃跑,坐在他车上,他怕被抓到,顺手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丝毫也不犹豫。对目标这样坚定、这样能割舍的人,无论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随的人自然就多。

纵观刘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点:

  • 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 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 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次等文案


刘邦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已历害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点刘邦身上有强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讲一则小故事,刘邦和张良在一同投奔景驹的路上相逢,两个人彼此交谈,一见如故,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转头投入了刘邦的阵营。张良作为汉朝三杰,也是满腹经伦,胸怀大志,当初在乱世投奔,也希望找一个好老板,以便展示自已的才华,但他与刘邦初次相遇就成为至交,你不得不承认,刘邦身上确实有迷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甘愿投之门下,为之牺牲和奉献一切,张良就是贡献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后功成身退了。

刘邦年青时候喜欢游手好闲,被人惯以无赖之闲,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的祖业,他身上还是具备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与人为善,心胸开阔,为人大度,行侠仗义,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优秀的品质,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围。

第二点刘邦善用人才,恩威并用,宽猛相济。

再讲一则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季布几次都把刘邦打败了,而丁公追击过刘邦但又最后放了他。刘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来,随后又把季布放了,并封他为郎中,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这样忠臣来辅佐。丁公和季布是亲戚,他说季布给过刘邦难堪都做官了,我有恩于刘邦应该给我更好待遇,而他做梦没有想到是,刘邦把丁公抓起来并对大家说:丁公做项羽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失去了天下。刘邦把丁公杀了,并且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当丁公。

刘邦这一招绝对拍案叫绝,恩威并用,让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汉朝。作为汉朝最大老板要管理好一个国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难以尽职尽责的,仅靠一张慈相的面孔,美丽动听的言辞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并用,宽猛相济才是上策,而刘邦掌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打人没有骂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难到你不敬佩!

第三点刘邦公正豁达,用人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门弟之分,正确建议虚心吸纳。

再来一则故事,娄敬是一介平民,他从山东赶来见刘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势,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因为秦地固守险要,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同意此建议,因为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自如。刘邦采纳了建议,很快迁都关中长安。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此人高超之处,一个皇帝听从一个老百姓的意见,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个人想要干一番事业,是离不开朋友帮忙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还找来了汉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创立了大汉朝。一个人要想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人总以为有本事,有见识,有阅历就能成功,其实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来自于人际关系。

第四点刘邦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大汉建立,在庆功宴会上,刘邦总结自已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驰骋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可用,但对他还心生猜忌。

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也很坦荡,道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个领导指挥全局,知人善任,人尽其用,各尽其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你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刘邦高超的用人之术,正是他杰出政治的表现。

总而言之,正是刘邦能够驾驭这么多历害的人,他才有足够能力建立了大汉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刘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个: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刘邦能驾驭他们,这足以说明刘邦绝不是等闲之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刘邦比这些人还要厉害,那么他主要厉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刘邦善于团结部下,舍得放权,领导力十足。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让每一位部下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安排都是有条不紊。

其次,刘邦用人不疑,信任属下,特别注重论功行赏。对于人才,刘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最实在的肯定。夺取天下以后,刘邦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最后。刘邦不计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律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总之,刘邦能够轻而易举的驾驭这些厉害的人,那么足可以说明刘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厉害。


斜杠小石


说到刘邦,我们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流氓无赖、贪生怕死、抛弃妻子……总之负面印象较多。当然,这和刘邦自己也有关系,毕竟他确实糗事做了一大堆,身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比如彭城之战,刘邦50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的全军覆没,逃亡路上,为了减轻马车重量逃得快一点,刘邦竟然三番两次将车上的亲生儿女踢下车!瞧瞧,这是人干的事吗?

后来的荥阳之战,项羽将刘邦的老父亲架在砧板上,威胁刘邦如果再不投降,就要把刘太公宰了炖成肉羹吃。刘邦却恬不知耻的说,我们曾结拜过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把你父亲做成肉羹吃,能不能分我一杯呢?这简直是逆天的无赖作风!

然而,这样的一个刘邦,手底下竟然人才荟萃、将星如云。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哪个不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都甘愿屈居刘邦帐下,在刘邦一次次被项羽打得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之时,都一心一意追随着刘邦,帮助他立马满血复活对抗项羽。

其实,就治国理政、行军打仗而言,刘邦当真是能力平平。那么,他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估计原因有以下几个:

敢于承担别人惧怕的风险

敢于承担风险,是一个优秀领导必不可少的品格。刘邦虽然平常的行事作风颇像无赖,但到了关键时候,往往敢于跳出来承担其他人望而却步的风险。

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有次奉命押解一群人赶赴骊山服劳役。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当走到砀山时,押送的人已经逃走了大半,按照秦朝的法律,罪可当斩。于是刘邦索性把剩下的人都放走,自己一个人承担罪责,当有中十几个人被他的义气所感动,愿意跟随他一起逃亡,这些人后来成了起义的中坚势力。

等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波及到沛县时,沛县的父老乡亲因为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一起反抗杀了沛县县令,接下去由谁来掌管沛县呢?

有官府文吏背景,比刘邦出身高的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怕的是一旦自己成为造反主谋,失败后会被朝廷株连九族。反倒是刘邦天不怕地不怕,一屁股坐在了“沛公”的位置上。

深谙老百姓需求,投其所好笼络人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至理名言无不说明了人心的重要性,所谓天下大势,在于人心向背尔,刘邦就深谙此中的道理。

刘邦进入关中后,命令士兵不许劫掠、侵犯老百姓。为了不引起城中恐慌,他在留下少量士兵维持秩序后,自己率领军队又退回了灞上。

为了笼络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约法三章: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其余秦法一律废除。

当然,要治理一个地方,单靠这简单的三条法律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刘邦就是摸准了百姓的心思。

这些老百姓对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不堪忍受,连往路面上倒个垃圾都要断手断脚,这谁忍受得了?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下,老百姓的神经已经濒临崩溃边缘,这时候刘邦将百姓从暴政中解救出来,老百姓自然对他感恩戴德。

而反观项羽,火烧阿房宫,将咸阳城劫掠一空,坑杀秦国降卒20万……这些做法让天下人寒了心,也让老百姓明白,项羽的残暴,比起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项羽得了天下,也不过是一个秦朝的翻版而已,民心自然不在项羽这边。

这也是为什么楚汉之战,刘邦虽然遭受一次次的失败,却又能一次次重整旗鼓的原因。而项羽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只要失败一次,就陷入了乌江自刎的绝境。

大胆放权,对部下将领不吝赏赐

刘邦集团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不是所有人都有崇高的理想,甘愿为推翻暴秦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大部分人更多的是利益驱使。刘邦知道,要想让手下人死心塌地追随自己,一定要给足他们想要的。

陈平向刘邦献计,在项羽内部实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眜、龙且等重臣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数万斤黄金来实行,刘邦想都没想,直接就给了陈平黄金四万斤。

楚汉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韩信成了整个战局的关键,他倒向谁,就意味着谁将获胜。

韩信向刘邦表示,他愿意出兵帮助刘邦,但要求是刘邦必须将齐地给他,并封他为假齐王,假齐王类似于代理齐王。刘邦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直接将韩信封为齐王,以换取韩信出兵。

陈平贪财,韩信贪权,刘邦何尝不知道这些。但是他舍得付出,该给就给,最后得到的收益,是整整400多年的大汉王朝国祚,谁最赚呢?


剧透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确实刘邦手底下的能人个顶个的棒,什么兵仙韩信,什么十大谋士之首的张良,什么治国一级棒的萧何。

刘邦虽然也识文断字,能够带兵打仗,但在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文不能写字,武不能挥刀弄枪的存在。

咋说呢?刘邦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没边那种,使唤着还趁手,就怕你没能耐,不是人家手里那盆菜,懒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风歌》的说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点江山何值是一个霸气。

话说领导那是一门艺术,不是说你来了,一只手插裤兜,另一只手拿一根指挥棒:“去你干这个,去你干那个!”

你没干好,俺拿扣工资来要挟你服从,这种领导太低端,是个人就能干,整个虾兵蟹将还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结果就是手底下养不出独当一面的大将,全是些人蓄无害的小白兔。

对手吹口气的功夫就能给你掀趴下,还不拿正眼瞧你,整个就不上台面的存在。

所以说道根子上,一个好的领导指挥艺术的根本是服众,不是压迫。

所以刘邦想要干趴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手底下没几个能耐大的,早就被项羽挖坑埋了,连个土堆都不会留下来。

而这些个大能,还就是喜欢蹲在刘邦的手底下听用。

那么刘邦能把这帮骄兵悍将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来聊上一聊。

首先第一点

刘邦虽然布衣出生,没那种暴发户的感觉,人家从头至尾能听人劝。

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听上一听感觉一下。

当年刘邦遇到张良,那也是机缘巧合。

张良辛辛苦苦半辈子组织起大头兵攻城略地,想着给韩国的复立弄块地皮,结果他的谋略是没问题,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个费劲。

正好赶上刘邦带着自己从沛县出来的哥几个,瞅着这都是盟友,得咧,能帮一把是一把。

刘邦这就帮了韩王打下几块地皮。

后来这不韩王有了地皮了,也阔气了,就让张良带着人马跟着刘邦去咸阳这块瞅瞅,能帮就帮一把。所以开头张良和刘邦也就这点情义,没多少。

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让张良对这个起于微末的领导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说,刘邦这都打进了咸阳。

咋说呢?当时刘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没见过多少,就了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觉他这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了。

一股脑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宫里边,就不愿意出来了。

把一帮子跟着他准备打天下的臣子给急坏了,谁说都听不进去。

结果樊哙请了张良去说,张良把这危害和局势一条一条的说给刘邦听,刘邦听了虽然直吧嗒嘴,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从那皇宫里边退了出来。

为了安定咸阳这块的秦人,颁布了不少的法令。

就这些个法令,让这些个老秦人对刘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为他从汉中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冲出来做了最好的准备。

听人劝吃饱饭吗?张良打心眼里就感觉刘邦是个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后边张良为毛要留下来帮着刘邦过鸿门宴这到坎呢?

纵观刘邦这辈子,听人劝吃饱饭的例子多了去了,这也就为他能够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第二点

刘邦这人也大方,不是那种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会给你相应的平台,让你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你比方说韩信,其实说道根子上,最开始也就是个无名小卒而已。在项羽哪里得不到赏识,转投了刘邦,是萧何挖掘出来的。

刘邦开头也不信,但是萧何推荐的,见个面搞个面试瞅瞅,这一瞅下来,刘邦服了。

不就是个大将军吗?刘邦一家伙就把韩信从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将军的位子上,而且自己为了这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韩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来对待刘邦吗?

后来项羽被韩信逼的撑不住了,许诺韩信很多好处,韩信压根就没搭理。

这就是刘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第三点

刘邦这人知错就能改,重来不装高大尚的存在。

话说刘邦他开头也是个人,不是啥圣人,干的错事不能说一箩筐,但一簸箕还是有的。

但在错误面前,不管是萧何,还是曹参,张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挤兑过刘邦。

有那说的重了点,也伤了刘邦的面子。也没见刘邦咋样?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刘邦也认。

您要说这种事搁到项羽身上,还听呢,分分钟钟就让你滚出去了,严重点直接就剁了脑壳。

人比人气死人吗?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听一听。

周昌这人性格比较直,说话从来不带拐弯的。有一次他去皇宫里边见刘邦说点事。

结果这时间点上,刘邦是娱乐时间,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块。

周昌他不知道啊,毕竟大白天的,也没想那么多,这就进去了,一推门,就瞅见了。

周昌一张老脸弄了大红脸,掉头就跑。

刘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搁皇宫里边这顿跑,到最后周昌被刘邦追上了,刘邦到也干脆直接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觉俺是什么皇帝!”

周昌也不客气:“您就是夏桀一样的皇帝!”

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脸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刘邦仰着脖哈哈大笑:“啥事说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开始说正事了,刚才就当是一出玩闹而已。

所以刘邦这人你说道根子上,他很务实。只要你心思没有啥歪主意,能把事办了,你可劲的骂我,没问题啊!当然你不能胡闹不是。

第四点

刘邦这人知道自己两把刷子,很多事掂量着自己搞不定,他绝对会放手让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边瞎指挥的事,你爱咋干咋干,只要能把事撸平了,这就成。

第五点

人家刘邦也不是个不知道学习的人,他小时候可没咋学习过。

能读书写字这都是后来用功补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风歌》这样庞博大气的诗词?

天赋很高的,咱都知道刘邦是武力值和一帮子高级将领有差距,但这帮子高级将领但凡不服气的,那个不都被刘邦给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没这份天赋,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武力值,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韩信曾经评价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那么刘邦为何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

人要想成大事,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野心;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刘邦之所以能驾驭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人,至少在野心和智慧两方面,他们肯定是不如刘邦的。

刘邦虽然文不能书,武不能战,聪明比不过张良,勇敢不如韩信,但他有城府啊!他狡猾啊!他能在该大方的时候大方,在该断舍离的时候比谁都狠心,该装糊涂的时候他绝不逞聪明,该逃跑保命的时候,又绝对不会逞匹夫之勇,这些就是刘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沛县穷哥们集团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刘邦身边的哥们集团有萧何、曹参,偏偏当时沛县的县令是个忠于上级的榆木疙瘩,他对秦朝特别忠诚,一看还有人造反,就将萧何、曹参和他们的家人扔进大狱,幸亏刘邦是个痞子,从不按规矩办事,直接找人杀了县令,把铁哥们从大狱里救了出来。于是沛县就完成了权力重组,刘邦成了小集团的领导。


不择手段招揽人才,能忍辱

识人,是刘邦是一种能力,这体现了刘邦的高情商。

刘邦在沛县成立自己的班底之后,渐渐的做大做强,他以丰邑为据点,人数发展到三千左右,但后来却遭到雍齿的反叛,又变成光杆司令了。不过刘邦能高能低,这也是他的一个优点。

刘邦苦苦要求张良留下,张良本打算投奔景驹,看到刘邦对他这么热情,决定先留下看看,但心思不定,张良也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辅佐明君的野心,跟刘邦直接想自立门户不一样。

张良是儒家的书读太多了,而刘邦不读书,不读书就不会被道义所拘束,所以刘邦比张良、韩信他们更无耻、更没底线。

张良开始离开刘邦投奔项梁,当时刘邦暗戳戳笼络人才,手下有郦食其、灌婴、郦商等人才,队伍也扩大到好几万人。项梁在这个时候死了,张良又回头找刘邦,觉得刘邦有出息了。

后来项羽又把刘邦掉到穷山恶水的巴蜀,张良一看这不对啊,刘邦落魄了,还没文化,还是换老板吧,于是又投奔了韩王成。

好景不长韩王成又挂了,巴蜀刘邦却通过短时间的运作,人员又状态起来,还灭了项羽分封的三个诸侯王。此时张良又回到刘邦身边,刘邦再一次接纳了他,没有记仇。

刘邦不记仇吗?不是,是他知道自己形式不如人,他深谙人性。此时他除了忍辱,别无选择。而张良也被他的爱才的诚意所打动,“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都信这一套,这也是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证明。

出手大方,深谙人性

人性就是利益,要想别人对你忠诚,知遇之恩只能骗骗张良、陈平等饱读诗书的人,你要想骗韩信这种,具有投机倒把心理的市井小人,恐怕很难。当然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唯利是图,樊哙还好些,他是江湖义气,但也需要给钱,否则人家凭啥跟你玩?

刘邦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王…封韩信为齐王,但是他很不高兴,这也为韩信被杀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你还想当齐王,你还想当皇帝呢?你咋不上天呢?

但是在大局未定之际,刘邦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而且未曾开口,刘邦就已经把钱和地准备好了,他的手下如何能不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项羽失败在他实在太抠,不如刘邦大方。先给出去,再收回来,这才是刘邦真正的城府所在。

至于刘邦说的那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他是半真半假,是自谦,自我贬低,他真的不如吗?恐怕是笼络任心,巧舌如簧的口蜜腹剑罢了,能够坐到皇帝之位,绝非一般人,他的聪明一定超过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


静说历史


于乱世中诛暴秦、定天下的一介布衣刘邦,最终成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汉王朝。然而,在反抗秦王朝暴政的起义中,才能并不怎么出众,身份更是低微的刘邦,运筹帷幄他不是张良的对手,带兵打仗更难以匹敌兵仙韩信,围绕在刘邦身边的有才之人,更是一抓一大把。这就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既然刘邦既无出身,又无才能,他为何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

刘邦剧照

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成功一统天下,将各路英才团结在自己周围,这与他的用人之道有关。

第一:刘邦懂得知人善任。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些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刘邦也许没有他手下的专才,可是,他能够准确地掌握每位下属的能力素质,比如在攻打魏国之前,刘邦会特地打听魏国大将的名字、能力,随后他得出结论,这些人都比不上他所向的韩信、曹参等人,汉军攻打魏国必然能够获胜。还有流传于世的“萧规曹随”的佳话,就是因为刘邦在临死前叮嘱吕后,让曹参接任丞相必然能够延续萧何调养生息的政策。从这些事上,能够看到刘邦“知人善任”的特点。

韩信剧照

第二:刘邦用人不拘一格,敢于放权。在刘邦的这支人才队伍中,有身为贵族的张良,也有当过县吏的萧何,还有屠夫樊哙、车夫娄敬、强盗彭越,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在外人眼里看来似乎就是一只杂牌军。可是,本来就是草根出身的刘邦,却毫不在乎这些人的出身地位,反而对这些人才加以重用,敢于放权。刘邦不拘一格找到这一些合适的下属以后,他会给自己的部下足够的权力、空间,让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他自己只需要做一个决策者。长此以往,刘备属下的能力水平既得到了极大发挥,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萧何剧照

第三:刘邦用人做到了坦诚相待和用人不疑。刘邦的身边能够汇集如此多的人才,他们也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刘邦这里得到了尊重和坦诚相待。有些团队的领导者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下属动辄打骂,丝毫不尊重他们,甚至对下属多加猜忌,这样的人才队伍迟早都要面临解散的问题。

但是,在刘邦的身上却看不到这种领导架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他从项羽麾下转投刘邦,他一来就获取了刘邦的信任,这让刘邦手底下其他老人不满意,有人甚至还编排出了陈平“盗嫂受金”的绯闻,经过刘邦对于此人的观察,还是决定信任陈平,将他留在了军中,这才有了陈平后来的六出奇计,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刘邦剧照

最重要的是,虽然刘邦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邦没有才华,更不代表刘邦平庸,相反,刘邦最重要的才华其实是善于用人,具有高超的领导天赋,正如韩信所说,虽然以刘邦的军事才华,只能够领十万兵,但是,“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而刘邦也深知自己的优缺点,将自己善于用人的这一点发展到极致,他凭借着高超的领导艺术,将当时天下杰出的人才聚拢在自己身旁,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建立了汉朝天下。就连刘邦自己都说过:“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刘邦善于识人、用人的才华,才是他能够驾驭这些在专业领域比自己厉害百倍之人的原因所在。


鸢飞九天2018


韩信曾说刘邦擅于“将将”,这并不仅是一句恭维的话。刘邦在初期时,身边就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事业进一步发展,谋士有张良、陈平,武将也有韩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婴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如果论谋略、带兵打仗等能力,也许刘邦是不如他的这些下属;但若论号召力、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及刘邦,所以此问题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碍我们来讨论刘邦是如何能驾驭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气质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当他们一出现,或者一开口就会吸引你的目光,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风骨不凡,萧何就是见他谈吐与众不同,认为他能成大事,才对他另眼相待。不仅萧何,连吕公都因为刘邦的气质,而认定他非等闲之辈,并将掌上明珠嫁与刘邦。

在当时秦朝的严苛统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但刘邦不同,他可以在身无分文的时候,谎报“贺钱一万”,谎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这种行事让他显得鹤立鸡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这种行为就是厚颜无耻;可偏偏在刘邦身上,就是一种卓尔不群,这是一种天生的气质带来的,也可以称之为影响力。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气质,让他在还没成事时便汇集了一批人,比如萧何、樊哙、曹参,这些就是刘邦的种子成员,有了种子,团队进一步发展壮大,才有实力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再加上刘邦为人有义气,擅于争取人心,更擅于政治作秀,于是逐渐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领导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见刘邦的号召力,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领导能力,团队便如一盘散沙。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很明白身边人的特质,比如萧何擅于安顿后方,张良擅于出谋划策,韩信擅于调兵遣将。如果没有刘邦的知人善任,那么良才会长期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最终导致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选择离开。

其次,刘邦擅于权术。陈平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很多人认为是刘邦宽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现。但是,从后期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可知,刘邦并不是一个完全豁达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虽然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动声色。在招揽英布的时候,刘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赐予英布豪华的居所,最终使英布臣服,这一点也可见刘邦擅于谋划人心,也是权术的另一重体现。

此外,还有刘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够赏罚分明等特质也为他驾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还想说明一点。很多人疑惑刘邦为什么在沛县时就能得到那么多人才,比如萧何等。其实,这些人并非一开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逐步参与的事情变多,能力得到锻炼,才逐步发展成人才的。之后,刘邦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在升级,变得优秀,才逐步有了更优秀的人加入,而作为其中领导者的刘邦,也一步步精进,才有了未来更多的可能。

这很像一个创业团队,有一个实力还不那么强的主心骨,周围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战斗中,大家都不断进步,最终小角色成为一个个的精英,主心骨成长为了行业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质,加上长期不断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终极的秘诀或法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