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关于指读这件事,我有了新的看法。

涵涵上一年级之后,听一些男孩的妈妈说,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会漏题。

涵同学在正式考试的时候,倒是没漏题,但平时刷题的时候,偶尔会漏。

了解后,才知道,他们正式考试的时候,都是有老师读题的,只要专注力没问题,肯定不会漏。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而在家刷题的时候,都是她自己读题目,状态不好时,就会出现漏题现象。

再加上最近开家长会时,老师的一个说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说,就算孩子都能背的课文,最好还是指着读一读,这有利于识字。

我发现还真是,比如涵涵上周末做作业,有一项作业是刷复习资料,大概有3份卷子的量,小丫头一看量多,就有些不乐意,不乐意了做的时候就马虎了。

有一道题是填空:

锄( )( )当午,汗滴( )( )( )。

人家一看“锄”字不认识,就把那道题空过去了。

检查作业的时候,我指着“当午”让她读,读完后,哈哈一笑,就自己填上去了。

所以,你看这首诗,作为很多孩子的第一篇启蒙古诗,肯定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但是“锄”字却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认识。

这首诗在小学一年级的日积月累里面,若是孩子能指着读几遍,肯定就算不会写,也跟“锄”字混个脸熟。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再加上最近英语班老师也强调指读,我发现在指读的时候,确实能让孩子记住很多单词。

所以,关于要不要指读,咱们得看年龄,也得看娃,然后才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答案。

学龄前

阅读的眼动研究发现:3岁及3岁前的孩子无论在有大人陪伴下阅读还是没有大人陪伴下翻书阅读,他们对文字都没有兴趣,他们都从图画里搜索信息。也就是说,大人点读不点读对幼儿来说都无意义。

因此,涵涵上小学前的亲子共读,我们都是以听和欣赏图画为主。

指读仅限于书的书名和书里图片上的文字。

书名指读能够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书上,也是一个“我们要开启故事模式”的信号和仪式吧。副作用就是可以顺便识字。

还有就是书中图片上的这些字,我一般也会指着读一读,涵涵有时也会主动要求我细读图片上的字。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正文内容,从来没有指读过。

因为我觉着相对于识字,通过绘本阅读发展起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图画的能力、想象力、前后画面逻辑思维关系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才是儿童最重要的能力。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涵同学幼儿园时期的画

毕竟识字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任何正常人都能很容易学会,而这些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小学低年级

大文豪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五到”的建议:

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

口到:就是要读出声来。

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和发现。

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脑到:指要边读边思考。


在陪着涵涵预习语文课文,以及完成学校的阅读作业时,我一般都会让她指着读,因为时间不长,她也不反对。

牛津阅读树里,也有指读的提示。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之前我们读英文课本和分级阅读的时候,一般也经常会指读。

因为课本和分级读物,图画没有绘本那么考究。学习功能更强。

当然英语的指读也是阶段性的,等孩子阅读的流利度达到一定程度,那阅读的目标,又该是另一种了。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在读《小妖怪童话》之类的桥梁书时,一开始逐渐进入状态时,我会提醒她拿小手指着读吧,慢慢地她急于知道故事内容,想要读的更快的时候,不指读,我也不反对。

毕竟阅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我不想把她变成孩子的负担。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当然若是孩子错行,漏字严重的话,家长可以运用一些技巧,让孩子指读的时间稍微多一点儿。

比如拿个魔法棒之类的书签指着读,或者贴个漂亮的指甲贴,孩子更乐于去指读。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另外就是一本书在初读的时候,指读的话,可能造成读的句子不连贯,以及速度慢,破坏孩子急于知道故事内容的心情。这时,我们可以不强求指读,等第二遍,第三遍孩子愿意的时候再去指读。

语文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对于阅读指导,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循序渐进地按照下面的步骤:

指读出声→指读不出声和出声不指读→默读。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因为我说话语速很快,给涵涵讲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本身的语速,后来朋友提醒才发现,但涵涵已经适应了,所以,我们在亲子阅读,包括现在涵涵自己读书的时候,她都不乐意去指读。

除非是那种故事性不强,但语言精炼优美的篇章。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比如《课本里的美文》和《课本里的童话》这两本书,就非常适合指读+出声朗读,当然很多儿童诗也适合。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出声读这些美文,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锻炼语感。

所谓语感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咱们那时候高考时有一道题必考的是病句,语感好的话,读出来就知道不对劲。

而且语感好的话,写作文也不会出现病句。

比如之前跟涵涵一起做拼音练习,她读的是“小鱼爱吃糖”,读完后自己马上就笑了。倒不是病句,而是不符合逻辑。

上一年级后,要让孩子学会指读和大声朗读

所以,大声朗读除了培养语感,对思维也是有帮助的。

因此,到底要不要指读,并没有普遍使用的定律,而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体差异去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每一个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能力都不同,方法也需要不断去调整。

阅读方法和目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育儿方法,没有最好,只有适不适合自己,适不适合孩子的当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粗暴地按年龄、按统一方法去划分或规定都不太恰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