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道废仁出,慧出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提倡仁义。

智谋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六亲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不安了,才出现忠臣。

心得

1.本章中,老子继续阐明自己的辩证思想:事物的产生总有其原因。因大道不存,才提倡仁义;因六亲不和,才提倡孝慈;因国家昏乱,才提倡忠君;因前者缺失,才产生后者;因为提倡智慧,才产生了巧诈。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最高明的,所有人为的措施,都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2.老子洞察万物,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其观点来看,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孝亲、忠君、圆融等,也不过是一种对道体之外的补充,是人们对大道不存所做的努力。

3.人类发展到现在,科技文明已经够发达,但社会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人类能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我们不停地创造文明,但是否在背道而驰?是否得不偿失?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

4.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法天效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在今天这个人类损害自然、物质破坏精神的时代,显得更有积极的意义。

经典故事

春申君纳忠义之才

楚国的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因为他以才德会友,所以门下有许多为他效力的门客。

一天,有个叫汗明的说客来拜见春申君,但他登了三个月才见到春申君。

两个人谈完后,春申君非常高兴。汗明想再继续谈,而春申君却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请回去休息几天吧。”

汗明不安地说:“我想问问您,但又怕您责备我无知。您和尧相比,谁更圣明?”

春申君说:“先生这话太过分了,我怎么敢和尧相比呢?”

汗明说:“那么先生您看,我可以舜相比吗?”

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的化身啊!”

汗明说:“不对,请让我把话说完。您的贤德不如尧,而我的才能也不如舜。可是,舜侍奉尧,三年后两人才彼此了解。现在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了解了我,这不说明您比尧还圣明,而我比舜还有才能吗?”

春申君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命人把汗明的名字登记在宾客本上,汗明每隔五天就能受到春申君的一次接见。

汗明说:“千里马的故事您听说过吗?千里马拉着车前往太行山。他的四蹄伸展,两膝弯曲,它的尾巴低垂在两股之间。当走到半山腰时,便架着车辕,辗转不前,爬不上山。这情景让路过的伯乐看到了。他跳下车,拉着马痛苦起来。然后,他脱下自己的麻衣,盖在千里马的身上。千里马向他低下头,喘着粗气,然后抬头嘶鸣,其声撕心裂肺,震天动地,这为何呢?因为千里马感动于伯乐的知遇之恩。现在,我虽没什么才干,却困厄在底层,住在穷乡僻壤,饱尝生活艰辛。您能为我洗去尘埃,摆脱厄运,倾听我在梁国受到的冤屈吗?”

春申君听了,十分感动,重重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汗明被春申君拜为上宾。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社会动乱,此时,道义丧失,圣人不见,所以出现了说客往来的纵横联合局面。忠义与奸猾俱有,平庸与才德并存,此时,礼教、忠义、才德的宣传和作用,便为必然。汗明毛遂自荐,自认千里马,春申君知人善用,甘当伯乐。体现了一种忠义相济、才德并用的和谐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