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生活360x


这样子的皇帝,自然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的让人嫉妒。有的帝王励精图治,拼上性命想要挽救江山,最后还是亡了国。但是有的皇帝,什么都不做,国家还是太平盛世。最为典型的万历皇帝算是一个,唐高宗李治也可以搭上顺风车。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历朝帝王当中最为清闲的一个,三十年不上朝也没有把国家葬送,相反还迎来了大盛世,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之前,是兢兢业业的上朝秉公办事,但张居正一去世,万历皇帝仿佛就像是放飞了自我,原先的严于律己全被他丢弃到一边,开始了荒唐的政治生活。

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国家仍然富裕,原因并不能归咎于他前期积累的财富。毕竟唐玄宗在也是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并没有阻挡安史之乱的爆发。万历帝表面上说起来确实是三十年没有上朝,但是对于国家大事他却是心有乾坤。


明朝设有东厂和锦衣卫,两者完全可以相互制衡,朝野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两派监视地一滴不漏,然后争相在帝王面前讨赏。从这一点上,很好的杜绝了宦官干政和官员结党营私趁机造反的机会。

其次,在政治上,内阁的设立完全为帝王服务。就算是上朝讨论军国大事,也需要帝王最后做个决断。其实和内阁的运行是一样的道理。最后都需要帝王的朱红来做决断。这样看来,万历帝无论上朝与否,最后都是一个样子。

万历帝表面上懒惰,工作时间很短,其实在背地里为朝政花了不少心思,要不再过强盛的国家也经不住一个帝王三十年的荒唐。这般说来,将万历帝说成一个荒唐的皇帝,。这个说法有些欠妥,但是唐高宗李治就是名副其实了。

作为天底下捡漏本领最强的帝王,李治不得不让人佩服。作为皇九子、嫡三子,原本皇位是与其无缘的,但是偏偏李治什么也没做,太子李成乾和魏王李泰就已经斗得你死我活,最后李治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李治上位没有多久,武则天便出现了。李治的才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头疼病就开始犯了。再加上长孙无忌等一众阻碍武则天的大臣都被处死,武则天对于朝事的干预越发变本加厉。随着李治的头疼病愈发厉害,无心于朝政,甚至开始于武则天的姐姐以及侄女暗通曲款,朝政一系列事情全部交付在武则天手中。

后期的李氏江山,李治早已经不作为,沉迷酒色,朝事早已经被彻底抛弃,但是国家也是非常富裕。确实武则天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李唐江山的富庶依靠的就是武则天的才能。

同样的还有汉景帝,文景之治虽然说是盛世,但是这其中还是汉文帝留下的基业占得成分多,而汉景帝不过是守住了基业,继续沿用了老祖宗的无为而治,在政策上没有过多的改变,在位时间也短,可国家就是富裕,为汉武帝的北伐匈奴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小镇月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是正德皇帝了。

这小子执政十多年,吃喝玩乐,喜欢美女,四处旅游。

不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资料中这么写: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正德皇帝信任刘瑾,而刘瑾确实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他利用刘瑾平衡和权臣的关系,作为缓冲。

一旦发现刘瑾不可靠,正德皇帝就迅速除掉刘瑾。

其实,这是国家制度问题。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整日忙碌,睡得少吃得少,事无巨细都自己做。

司马懿当时就笑了,认为诸葛亮活不多久,认为蜀国国力空虚。

为啥?

其实一个国家,皇帝过于劳累并非好事。

在二战中,比较成熟的列强部队,最高指挥官其实并不忙碌。

比如侵华日军最强大的11军(相当于中国的大军区)司令官横山勇。

这小子平时只是负责制定11军大的战略,以及作战的大体纲要,其余一切都放下去让部下处理。

即便开战了,横山勇也只是每天开一次短会,了解战场的具体情况,一般并不干涉。如果在靠近前线的指挥部,他每天回去高地观看一到二次战况。

其余时间,哪怕前线打的再激烈,横山勇一样自己在办公室阅读战史书籍或者练字。

在今天看来,横山勇这王八是消极怠工啊,应该枪毙!

其实,这是横山勇高明的地方。

因为日军的指挥系统很成熟,11军下达的战略命令,会由各个师团(类似于中国的军)具体执行。每个师团都有自己成熟的指挥班子,不需要横山勇干涉具体如何作战。

所以,横山勇只是负责战略规划以及协调师团的关系,根本不干涉具体的指挥工作。

他认为自己不在第一线,随便干涉只会造成前线军队无所适从,错失战机。


并非横山勇一人如此,冈村宁次也是这样。

即便打仗非常激烈的时候,冈村宁次也能在白天去钓鱼。

可以这么说,一个高级指挥官或者皇帝工作比较轻松,只是决定重大战略问题,就说明他的政府是高效的,有组织的。

这套政府制度才是真正合理的。

相反,皇帝或者指挥官整天累的贼死,未必是好事,恰恰说明整个制度有问题,本来应该下面处理的事情都交给最上层处理。

就说诸葛亮吧,如果下面有很好的帮手,有一整套高效的班子,他能连军中屁大的小事都管吗?

这里就要说说明明代皇帝和清代皇帝的区别。

大家知道,雍正几乎是活活累死的。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光是批复这些奏折所使用的的文字就多达几千万字,平均下来每天就有接近上万字。不要说用毛笔写字。就算我们每天用键盘敲上万字,也都得累半死。

雍正每天一早起来工作,到深夜才能入睡,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军情紧急时期更是只有二三个小时。

相反,明朝很多皇帝都没有雍正这么夸张,甚至还有多年不上朝的,但国家仍然稳定,为啥?

满清是高度集权的制度,国家大事小事都要由皇帝决定,这样权力全部在皇帝手上,大臣们只是负责执行的。

明朝的权力则比较分散,首辅和秉笔太监等制度,实际上大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成为精英治国。因为首辅都是国家的精英,都是有才能的人。

相反,满清的这套制度就高度依赖皇帝本人的能力。如果是康熙、雍正,国家管理就会不错。如果是道光、咸丰,那就。。。


萨沙


“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在我国历史上还真有能达到这“境界”的皇帝,而且可以说都只存在于明朝。因为,明朝的皇帝可是出了名的“懒”,然而明朝却依旧能维持长治久安,享国长达276年。这其中就有个别既懒惰又沉迷酒色,却能实现国家富强的皇帝。

1.首先最典型的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可是历史上著名的“顽童皇帝”,生性好玩,做出了不少离经叛道的事情,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好,基本上和昏君是可以划等号的。然而,朱厚照其实是一个“小事任性,大事不糊涂”的皇帝。

别看朱厚照整天就是和一群太监和近臣到处寻欢作乐,又是修豹房,又是游龙戏凤,甚至封自己为将军,亲自带兵玩打仗。实际上,朱厚照在玩的过程中,也还是做了不少正事的。

朱厚照在位期间,重用名臣杨廷和,主持朝政,推行了两大造福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政治举措。首先是实行江南赋税改革,他让杨廷和主持这项重要的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以来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从正德八年起,江南各地即全面推行赋税改革,此举极大的减轻了江南地区百姓的负担。仅用两年的时间,便成功的还清了江南地区自弘治晚期以来,拖欠朝廷累积达十年余之久的赋税,进而改善了弘治年间的财政困局。

其次,就是同进市舶司改革,进一步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这项改革可以说是打开解除海禁的第一步,进而实现明朝外贸收入的增长,拓宽了明朝的税收来源。通过这两项改革的开展,实现了明朝的发展。而一个被刻意埋没的事实是,正德在位的十五年间,明朝的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远高于其父皇十八年的“弘治中兴”时代!

2、其次就是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是历史上著名的“宅男皇帝”,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在位长达48年。然而,后来因为与文官集团爆发了国本之争,朱翊钧一气之下,索性关起门来当“宅男”,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完全不干活,他既不出宫门、也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总之就是不露面!

然而,得益于前期名臣张居正所推行的改革,为明朝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万历前期,内有贤后孝定太后、帝师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教导和辅政,外有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卫国征战,明朝国力快速复振。

所以,万历在位的大部分时间,明朝都是相当富强的。并且还通过万历三大征的胜利,重塑了大明东亚霸主的雄风。然而,由于他长时间的怠政,也导致明朝最终重回到衰退的路上。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之战中被新崛起的后金军击败,辽东局势急速恶化。所以,后世也留下“明亡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



这些历史要读


史书上评价的这种游戏皇帝,说的就是朱厚照了。


明武宗朱厚照,有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

事实的真相是如何的呢?


明代的皇帝基本跟文官集团是对立的,而史书又是这些文人写的,对于皇帝的行为也是好的缩小,坏的放大。并且《明史》是处于文字狱的清朝时修的,事实的真相也是水份很大。因此,文人所记载的史书上面把朱厚照贬的一文不值,成为一个昏庸无耻的昏君。


历史上说朱厚照为昏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重用太监,沉湎豹房
2、不问政事,寻欢作乐

下面我们逐条来分析。


一、重用太监,沉湎豹房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是个好皇帝。朱佑樘的皇位来之不易,他是在宫女太监的保护下,才能活到当皇帝的那一天。朱佑樘的是个非常勤勉的皇帝,差不多达到了死而后已的境界。


  因此,朱佑樘为了操劳国事,必定没有太多时间来管教自己的儿子。朱佑樘是个情种,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妻子,而张皇后只为其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剩下朱厚照一个独苗,因此朱厚照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集千宠爱在一身。

  朱厚照的童年是由太监们的陪伴长大,因为朱厚照是太子,朱佑樘当然也是要给太子请全天下最好的老师教导。但是相对于古板的教书先生,酸腐的文人,没事就上纲上线的大臣来讲,完全听自己话的太监要比这些人要可爱得多,朱厚照宠爱陪伴自己长大,并且相依为命的太监无可厚非。


这些太监为了取悦朱厚照,便鼓动他建立豹房。豹房并非养豹之所,也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武居朱厚照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有人就认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

作为一个皇帝,朱厚照想要建一座自己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参考一下汉时的长乐宫,唐朝的大明宫还有清朝的圆明园,后世也并没有指责和批评这些皇帝大兴土木,可为何偏偏要指责也呢。


  朱厚照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五岁,正处于叛逆期,最喜欢离经叛道。大臣们想用圣人的标准和法度去要求他,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他在豹房的玩乐,就显得跟世俗格格不入了,也一点都不像文人喜欢的皇帝。

 二、不问政事,寻欢作乐


这些文人说朱厚照经常不呆在皇宫,没事喜欢往外跑。康熙还微服私访,乾隆还经常下江南,这些在后世是津津乐道,到了朱厚照身上就变成了离经叛道了。


其实朱厚照最经常去的就是宣府了。为什么他喜欢呆在宣府呢?我们都知道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却被蒙古人生擒,朱厚照在内心里仰慕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武功,盼望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立下赫赫军功,一雪自己祖辈的耻辱。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朱厚照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蒙古小王子率部寇关来袭,朱厚照亲自指挥战斗,在战争期间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蒙古小王子自知难以取胜,只能退兵,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


想想明英宗当年率5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朱厚照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应州之役,成为朱厚照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朱厚照在宣府期间,虽然不在大内,但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可见他在大事上并不糊涂。


总结

  总的来讲,朱厚照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好人,也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按照古代皇帝就是圣人的规则来评判朱厚照,他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能称得上昏君,朱厚照只不过是爱玩的皇帝罢了,也就是因为爱玩,才会被文人抓住把柄,才会成为一代昏君的代表。


历史员外郎


按理说,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还不喜欢干活的皇帝,通常都是亡国之君。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还真有那么几位奇葩,在这种状态下都能将国家治理的国富民强。而明朝的正德皇帝便是其中之一。那正德皇帝又是如何在游戏人间的同时,带领国家走上巅峰的呢?爆史君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他老爹是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是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勤于政事、驱逐奸佞,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史称“弘治中兴”。也正是因为有明孝宗打下的基础,所以朱厚照后来才能在极尽荒唐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国家富强。而明孝宗也因为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人,所以子嗣稀少,最终让长子朱厚照继承了皇位。

朱厚照自幼聪慧,老师教的东西,他很快就学会了。原本他应该能成长为一位更有出息的皇帝,但身边的一群太监却害了他。在他还年幼时,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为了讨好他,就不断向他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让朱厚照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后来再大一点,这几个太监又鼓动他修建豹房,将珍禽猛兽都收入其中。而且朱厚照因沉迷女色和娈童,导致丧失了生育功能,后期连个子嗣都没有。

弘治十八年,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次年改元正德,正式开始了皇帝生涯。但仅仅做了四个月皇帝,朱厚照老毛病便犯了,自行出宫淫乐。吏科给事中胡煜见他玩物丧志,便不断对他进行规劝。后来朱厚照倒是不出外寻花问柳了,改打猎出游了。兵科给事中汤一漠再次进行劝谏,朱厚照也不为所动。在刘瑾的引诱下,朱厚照越玩越离谱,不仅让宫女扮成粉头唱淫曲,而且还出宫强抢民女。仗着朱厚照的权势,“八虎”更是在朝中结党营私,为非做歹。

除了在私生活上混乱外,朱厚照还喜欢领兵打仗。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王子伯颜寇边来袭。朱厚照极为兴奋,打算御驾亲征。此时距“土木堡之变”不过七十年,大臣们吓得亡魂皆冒,实在怕他重蹈英宗的覆辙。于是不断对他进行规劝。但朱厚照实在不愿放弃这次实战的机会,便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出征。双方大战几天,朱厚照亲自领兵上前线,还斩杀敌酋一人。

而宁王朱宸濠领兵造反时,朱厚照又兴冲冲地的带兵去平叛。等走到半路时,突然听说王阳明已经平定了叛乱,满肚子的不高兴。等王阳明向他献俘时,他死活不接受。直到王阳明把功劳都算在“朱寿大将军”头上,他才勉强同意。在俘虏宁王后,朱厚照又突发奇想:“要不把宁王放回去,再抓一次?”大臣们对这脑残皇帝都无语了。

而朱厚照在荒诞的同时,处事又刚毅果断。批复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从不拖泥带水。在平定叛乱时也很有能力,不管是蒙古伯颜、江西宁王,还是宠臣刘瑾,他在弹指间说灭就灭了。虽然朝政被几个太监搞得乌烟瘴气,但他还是提拔了一些贤臣,且多次赈灾免赋。在出征的路上,他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又很能鼓舞士气。所以对于这位正德皇帝,历史上一直有正反两面不同的说法。他在有能力处理政事的同时又放荡不羁爱自由,所以才能保证国家富强吧!


Boss爆史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懒惰却又最幸运的皇帝,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位老兄;以下是这位老兄的简介: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1572-1620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这位皇帝很是幸运,他遇到他的老师张居正,这位爷有大才,刚刚拥有了权力,就对明朝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如果这么发展下去,明朝也许也会是另一个盛世,不过张居正却是累得病倒了,张居正一到,万历皇帝就像放飞自我的少年,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酒色,夜夜笙歌。

他接连创下了皇帝生涯的记录,30年不上朝,致使朝廷日渐腐败,国家几乎无法周转。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皇帝贪财,为了掠夺钱财,强行开征矿税,四处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极大的民愤,引起了社会矛盾。

由于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爱屋及乌喜欢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从而迟迟不肯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和群臣斗争了几十年,极大的消耗了大明王朝的国力。

五由于万历皇帝用人失败,所以造成了努尔哈赤起兵成功,并且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战败,从而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但即使是这样明朝的实力依旧居于世界前列,在他执政的后期,还打赢了日本人的进攻,巩固了汉家疆土,维护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颜面。


今天有些小事


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这皇帝真是命好到不行,正好接手了一个盛世。

康熙年间由于已经开始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由于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清朝摆脱了挨饿的局面,粮食一度盈余,使得几千年的粮食问题,似乎在此时被解决了。

百姓难得吃饱饭,即便是此时贪污腐败已经愈发严重,但是人口依旧是暴增,歌颂盛世的人也越来越多。

只有雍正登基之后,才看到清朝特权阶级对国家的侵蚀程度,为了避免满清成为蒙元,雍正厉行改革。

雍正变法算得上是清朝走向真正盛世的开端,因为雍正目标直接指向了满清功臣权贵和全国大世族阶级。



这些特权阶级在占据了大量的财富,雍正明白,必须让这些特权阶级被法束缚,只有这样,百姓才能获得实在的好处。

明朝亡国给予清朝的启示,就是特权阶级不可放任,世族阶级必须时时打压。

当年明朝开国初期,可谓是远超唐朝盛世,因为当时社会几乎不存在世族阶级,一片欣欣向荣,阶级流动度大。


然后明朝末年,却是活生生被世族和权贵所累,这些人挖空了大明朝,覆灭了大明朝。

雍正新政推行期间,可谓是阻力大,考验多。可雍正以雷霆手段推行了下去,每日都是将泰山背在背上,可谓是负重前行的明君。

可雍正被累死了,未能将改革进行到底。即便如此,雍正留下的还是一个真正的盛世,繁华富裕的程度,可以媲美朱元璋创造的盛世。

乾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情叫停新政,以换取八旗权贵们的支持,再者便是同世族们妥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接下来乾隆也就是开始吃吃喝喝、旅旅游,时不时跑到江南转一圈,又时不时修个园子住住。

由于文字狱,现在很难看到乾隆当年的奢侈无度,但可想而知乾隆真是命好的皇帝。

即便是下江南一次需要耗费巨甚,乾隆还是义无反顾的七下江南,还闹出了不少绯闻,像看上个汉人女子,然后……

乾隆富二代,有享受的资格,但也就是他的享受,断送了清朝,断送了华夏的大好机会。


小司马迁论史


第一反应就是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不是皇帝,只是春秋的霸主。

和管仲的初步接触就告诉管仲“寡人好色、寡人好田、寡人好酒”,这样能让国家称霸吗?其实这不是问句,齐桓公就是要告诉管子,你如果要老子戒色、戒打猎、戒酒才能称霸诸侯,那老子不干。什么都戒了,人生无趣搞个霸主当当又有什么意思?

管仲这么牛的人哪看不出来?一句“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这样确实不大好,但问题也不严重啊。

齐桓公开心了,哦耶,这都不严重,“那什么比较严重呢?”

管仲表情一肃“人君唯优与不敏则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当老板的不能优柔寡断,智商也不能低,优柔寡断就没人跟着你,智商低更不用说了,办不成什么事。

齐桓公乐了“上面三个缺点我真有,而且改不了,也不想改。下面这两缺点我还真没有,哈哈”管仲及时再表态“相信我,没错的。到时候大王不仅可以看到我齐国国富民强,称霸诸侯,还能在齐国看到一座雄伟的国家大妓院,对,您没听错,不是国家大剧院,我的发音很标准”

“哈哈,从今往后您就我的仲父了”


乔克里夫


不得不再次提名“十全老人”乾隆。没事儿就微服出巡去浪,把雍正爸爸留下来的充盈国库,挥霍的差不多了。

可以说只干了一件正事,就是平定了准格尔之乱。

有人可能要说《四库全书》,这书修出了多少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因为编纂这本书,就折腾出了130多起,是其余历代文字狱总和的两倍。

正经事不干,估计都用来写诗了。总计四万多首诗可不是吹牛的,只不过,这个诗的水准就很有问题。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我觉得我们现在发的朋友圈,都比这个文艺多了。

国库里面都没啥钱了,但是他的印章却多达1000多个,有点儿闲钱干啥不好。

而且吏治也很差,最有名气的就是攒了和珅这么一个巨大的贪官。

闭关锁国更是在乾隆这里,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

而且到了六十多岁不舍得退位,还搞出了一个太上皇来。


一人一言堂


大宋皇帝好几个都是

一国老大,忙于政事,哪有多少个人时间?可大宋的皇帝,几乎各个都有极高的文学造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层出不穷,还大都能在文学领域中占一席之地

说王羲之字好,人家为练把池塘都染黑了;说吴道子画好,人家就是靠画画为生的;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家打小玩的就是刻字……

这些技能,都是时间堆的啊

皇帝是什么?政通人和、国富民强才是他的主职。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他还有多少时间去处理国事呢?每天又能工作多长时间?

有宋一朝,才子配佳人是主旋律

留恋青楼,名人换妾为时尚,连苏东坡都不能免俗。风气如此,作为一国老大,说不沉迷酒色,谁信。那个宋徽宗,还玩养成呢,打小培养李师师,还弄周邦彦当她老师……有大臣上书劝解皇帝莫要沉迷女色,内宫太监说,那些个大臣一升官就添妾庆祝,怎还有脸说皇帝

宋朝皇帝,玩书法、玩文章、玩鉴赏、沉迷酒色,他们在其位又不全身心投入,算是懒惰吧。从这朝代里找个题主要求的皇帝,应该不难

就选宋仁宗赵祯吧

老赵皇帝当了四十二年,亲政三十一年。在位期间,虽然军事上进攻没怎么赢过,但被人打也算没怎么败过吧。对外基本和平,死后,辽国皇帝还垂泪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至于经济政治文化,用秦桧的话说: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

大宋仁宗期,当得上国富民强,仁宗皇帝自己擅长书法诗词,称得上某某家,又沉迷美色,每天工作必定很短,很符合题主要求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