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败于玄宗,亡于宣宗

众所周知 ,前期的唐明皇英明神武 ,诛杀韦后集团,辅佐他老爸李旦上位,智斗太平公主。后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败于玄宗,亡于宣宗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唐败于玄宗,亡于宣宗


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唐败于玄宗,亡于宣宗

号称小太宗的的李忱,前半生装疯卖傻,十分隐忍,熬死了侄子唐武宗。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他的丰功伟绩就不一一介绍啦……

重点介绍下他对大唐帝国后继者的确立。

唐宣宗有12皇子,但是有能力资格的只有两位。

一个是长子郓王李温,还有四子夔王李滋。按照唐朝的传统,长子李温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唐宣宗看到虽说长子沉稳有风度,长得一表人才,但是并不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选,他觉得四子李滋和自己很像,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因为这,唐宣宗特别的宠爱这个四子,也想着立四子为太子。如果这样做就是立幼废长,又不合规矩,唐宣宗也在左右选择之间游移不定。

他将夔王李滋托付给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让这三位宦官拥立其为皇帝。但是此时,“宰相及朝士皆不得见”,因此唐宣宗册立李滋的消息,只有三个宦官们知道。这三个人都是唐宣宗的亲信,但此时另一位宦官改变了历史。

担任左神策护军中尉的王宗实,掌握着宫廷禁军,他率领军队迎接郓王李温,拥立其为皇帝,是为唐懿宗。之后王宗实又以伪造圣旨的罪名,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处死。自此,原本已经被唐宣宗压制的宦官集团,此番因拥立之功,又重新嚣张起来。

事实证明,唐懿宗并非是皇位的最佳人选,他在位期间,游宴无度、沉湎酒色,导致朝政腐败,唐宣宗辛苦开创的“大中之治”付之东流,唐朝重新陷入风雨飘摇的局面。不过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唐宣宗本人!“以立储之大经,不先决议,及驾崩以后,竟为宦竖握权,视神器为独占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

唐宣宗在立储问题上的游移不定,导致其死后出现混乱局面,宦官集团重新抬头,将唐朝推入灭亡的深渊之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正是唐宣宗在立储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一代明主因一个错误决定,断送整个王朝!

呜呼哀哉!

唐败于玄宗,亡于宣宗。

欧阳修: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司马光:①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②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参考文献: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