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年前,我有個同事參加家庭團建時,孩子調皮,他剛說了兩句,一位家長忙上前拽住他,貼在他耳邊說:"你別太批評孩子了,萬一造成不良影響就不好了!"

隨後,又列舉了幾個"孩子因為被批評而離家出走"的新聞。老實說,這樣的新聞確實能在網上搜到一大把。

生活中,你也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孩子——當他犯了錯,別人批評他兩句,他就不耐煩:"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不要說了。"

批評不當怕傷了孩子,孩子只能聽讚美的話、不願接受批評指責,以至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批評"反而成了育兒的禁忌。


為什麼孩子受不了批評?


孩子不接受批評的態度與他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緊密相關。

2-6歲的幼兒希望自己能夠什麼都好,討人喜歡。同時,他們的自我意識尚處於初級發育階段,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能力,只能通過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建構自我評價。聽到批評,孩子的直接感受是自己被否定了,自尊心就受到打擊。

這是孩子反感批評、無法接受批評的根本原因。

(ps:孩子學習接受批評需要循序漸進。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自尊心、自信心的強大,理解別人語言、體察別人情緒的能力的提高,到五六歲時,孩子的社會性將獲得較大大戰,就會慢慢由體會批評中的善意到學會接受善意的批評,不再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拒之門外"的態度。)


“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另一方面不得不說,很多不願接受批評的孩子也是父母一手造出來的,尤其是那些沒有掌握表揚式教育的精髓,"不會"批評孩子的家長。


《正面管教》一書中有句話:“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

批評經常會失效,是因為它會讓人心生牴觸,促使人竭力為自己辯護。不適當的批評還會傷害自尊並激起怨恨情緒。

越批評,越自卑,即使是成年人,一直被否定,自信心也會備受打擊。


怎樣批評孩子才好?


1. 堅持"尊重孩子",表揚為主的教育原則

讓孩子虛心接受批評,可用"退三進一"法:批評孩子一個缺點時,先肯定他的三個優點,才提出需要孩子改正的缺點。

此方法的關鍵是家長的態度,表揚要真誠,批評要中肯。這樣的批評教育孩子才願意接受並積極改正。


2. 改進自己的批評方法


(1)批評孩子時,要對事不對人

比如孩子撒謊被發現,父母便責備孩子"你啊,就是撒謊成性!",而不是去強調"撒謊是錯誤的"。

要知道,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如果是客觀評價行為,孩子還是可以去彌補和改正的;但如果是人身攻擊,就意味著孩子無論今後怎麼做,都很難再擺脫身上的標籤。

我們批評的目的,本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哪裡做錯了,然後積極改正,並不是單純地發洩情緒。

所以,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可以評價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口無遮攔地指責孩子的人格和品質。


(2)批評孩子時,要注意"對眾不責"

批評孩子時,我們還一定要注重時間和場合。我見過一些很有責任心的家長,只要孩子犯了錯,哪怕是在公共場合,他們也要讓孩子第一時間知錯認錯。

家長的批評本身沒問題,可問題是,在這種場景下,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反思錯誤,而是一心逃離這個丟臉的情境。

因而,即使你說的再有道理,孩子也會充耳不聞,甚至會為了維護自尊心而進行反抗。 所以,人前教子要格外慎重,再小的孩子,也請給他留面子。


“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3)批評孩子時,要"點到為止"

你和孩子關係不錯,批評的點也很準確,並且沒有讓他當眾出醜,為什麼孩子還是聽不進去呢?

舉一個簡單例子:之前我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媽媽教育孩子,大概是孩子考試考砸了,媽媽批評他在手機遊戲上花了太多時間。

這位媽媽口才很好,從上地鐵開始,就一直不停地說服孩子好好學習。一開始,孩子一聲不吭,一副低頭沉思的模樣。

但過了幾站後,孩子的表情開始變得不耐煩,說:"媽,我知道了,你都說了一路了!"

這位媽媽眉頭一皺,說:"要不是為你好,我才懶得說你呢。"

孩子聽了,一臉煩躁地轉過頭去……

據我觀察,這個孩子起初對媽媽的批評還是接受的,但最終還是產生了牴觸情緒。

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這個媽媽的教育方式觸發了"超時效應"——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很普遍。這不僅出現在孩子身上,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試想,如果有人總是揪著一個錯誤對你反覆說教,你是不是也會很煩? 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懂得,批評孩子要點到為止。

我們可以簡單明瞭地跟孩子指出問題,而不需要長篇大論,畢竟批評的話多了,也就沒分量了。而且"點到為止"的好處還在於,孩子有時間進行自我反思,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4)在每一次批評孩子後自覺反省

有沒有先表揚?批評的口氣是否誠懇、客觀?態度有沒有生硬?有沒有幫助分析錯誤的原因?有沒有強調正確的規則?有沒有夾雜個人情緒?最後有沒有表達愛意安撫孩子?


3. 讓孩子承受得起父母錯誤批評的委屈

(1)平時以寬厚、豁達的態度對待孩子犯錯誤。只要孩子知錯了,就放下不再糾纏,並且強調"爸媽照樣愛你的"。


“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2)在孩子證明或者父母發現自己的批評是否符合事實或不合理的時候,誠懇地向孩子道歉。

(3)在道歉後告訴孩子,連愛你的爸媽也會批評錯,既然我們無法要求所有的批評都是正確無誤的,那就諒解別人特別是對自己只有愛意沒有惡意的親人的錯誤,是不是能讓別人更愛自己,自己也能更快樂呢?


4. 逐步培養孩子"善待"批評的態度

(1)教孩子對批評和表揚一視同仁。批評和表揚同樣常見,同樣對人有幫助,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2)教孩子對批評者一視同仁。不僅認真傾聽並虛心接受來自權威如老師或父母的批評,也能接受同齡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的批評,做到"虛懷若谷"。

(3)教孩子對別人批評的態度一視同仁。不僅對講道理、講方式方法的批評能虛心接受,也能接受那些用語尖刻、態度不遜的批評。


5. 逐步提高孩子應對批評的技巧

(1)教孩子冷靜面對批評,認真聽完,不要急於辯解或逃避。

(2)教孩子學會對批評者表示感謝以表達接受批評的誠意。

(3)假如覺得批評與事實有出入,教孩子學會不反唇相譏,不"自衛還擊",不誇大別人的意思,保持誠懇、冷靜的態度是最有力的自證。

(4)教孩子對批評"一分為二":冷靜地分析出批評中儘可能多的合理成分,虛心誠懇地表示接受,最好能列出改進的辦法或措施。

(5)可以對不合理的部分辯解,也可以保留意見,保持沉默。


批評的前提,是好的親子關係


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都可以歸因於親子關係。

當我們抱怨"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不聽"時,其實我們更要問自己:"孩子憑什麼要聽我們的?"

批評是一種權力,任何權力都有被濫用的風險。

或許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他對我們感到懼怕,不得不接受批評。 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覺醒,事事都要和我們"平起平坐"時,我們是否還有其他有說服力的理由,讓他願意接受我們的批評?

其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搞好"親子關係"。

“想要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只有先讓孩子信任你、喜歡你、崇拜你,然後你跟他說什麼,他才會聽得進去。

所以,建立好的親子關係,永遠比批評本身更重要。 我們不得不承認,相比於被讚美,沒有人喜歡被批評。

但正所謂良藥苦口,能夠虛心接受批評的人,往往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平和的心態,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學會傾聽他人的批評,不僅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更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式。

當然,我們也別忘了,在育兒這件事上,正確答案並不是唯一的。如果你家孩子性格敏感,那就多鼓勵、少批評,如果你家孩子神經大條,那麼直接指出錯誤會更利於他的成長。

總之,不管用哪種方式,培養好親子關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前提。




最後,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話說一個說書人,在一個茶館說了幾十遍的《駱駝祥子》,可他沒上過學,並不會寫字,一直把《駱駝祥子》說成《駱駝樣子》。

有一個小夥子就和這個讀書人爭起來:"是《駱駝祥子》,是'祥'不是'樣'!"

可這個說書人卻滿臉鄙夷地說:"我都說過幾十遍了,不可能出錯的!"

兩個人誰也不服誰,於是便以100元為賭注,去找一個智者評定。

智者笑眯眯地看著爭得面紅耳赤的兩個人,說:"的確是'樣',小夥子,你給這個說書人100元吧。"

這個小夥子當然不服氣,等那個說書人走了之後,小夥子很生氣地責問智者:"你不可能不知道,這明明是個'祥'嘛!"

"沒錯,"智者回答,"確實是個'祥'。"

"那你為什麼……"這個小夥子可真是摸不著頭腦了。

智者說:"你不過損失了100元,而他身為說書人卻如此冥頑不靈,那個錯字會讓他被人笑話一輩子的。"

孩子,請記住,如果你錯了,有人提醒教育你,要虛心接受並改正錯誤。

如果固執地堅持錯誤,或許你換來的是一句:好吧,你是對的。

而這句無奈的附和,才是對你最大的懲罰,因為做錯事總是會收到懲罰。


作者:小松爸爸,心理學專業,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在摸索前行。愛教育,也熱愛生活,點擊關注,願與更多父母分享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