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談談三歲幼兒都存在哪些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如何應對幼兒叛逆、打人、哭鬧的行為?

高高媽聊育兒


我家寶寶馬上就4歲了,這期間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比如一不如意就哭鬧,叫她不回應,有時和大人對著幹,受點挫折就哭等。

最近我在聽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期科恩關於遊戲力的講座,深有感觸。孩子的問題都可以通力遊戲的方式來解決。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長脾氣也見長。一味的說教和打罵批評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兒。如果在玩遊戲中解決孩子的問題真是一舉兩得。

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應該怎麼辦呢?以前我的處理方法是冷處理。就是不理他。其實這種方法並沒有效。就算孩子不哭啦,他也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情緒壓抑起來。試想當我啊們有強烈的情緒,而不能被人有認同的時候是否也會心裡感到很難過。有的孩子不理他,那他們就會以更大的哭泣來引起大人的關注。當孩子哭鬧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抱住孩子表示你理解他願意陪他哭同時關於他無理的要求,一定要溫柔而堅定的說不可以。這種看似軟弱的辦法,其實,既表現家長與孩子共情。又對孩子進行原則概念的輸入。我雖理解你,但還是不行這是原則.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玩角色扮演購物的遊戲,讓孩子選擇做媽媽或爸爸,讓孩子拒絕你。這個遊戲可以在哈哈大笑中發洩出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被拒絕產生的不好的情緒。

關於孩子打人。其實孩子打人是分不同情況的。

第一種打人是因為他憤怒。因為她不能像大人一樣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武力來解決。針對這種孩子可以玩噴火龍的遊戲,讓孩子噴發,你假裝,頭髮燒沒了,鼻子燒沒了......劇情要根據孩子表現發展。如果孩子有其他的表現形式無疑是培養孩子想象力。最佳時刻。

第二種是模仿。日常生活中,家長經常為一些事情打罵孩子.針對這種情況,要想孩子不打人,首先大人不要打孩子。

第三種打人也許僅僅是孩子打招呼的一種表現。這並不稀奇。我們小區就一個"萬人嫌"的孩子。很多家長只要看到他出來都讓孩子離他遠遠的。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其實這個孩子並不壞。他只是語言表達似乎有點兒欠缺。通過碰一下,打一下來和其它小朋友打招呼罷了。針對這種孩子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發現你和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些特別,有的小孩子不喜歡這種方式,那咱們在家玩打招呼的遊戲怎麼樣,然後家長教給小朋友友好的方式


我是蟲媽,喜歡我關注我哦!


蟲媽育兒


三歲幼兒都存在哪些讓家長頭疼的問題?

我家寶寶快三歲了,目前對我來說最頭疼的問題就是睡午覺。寶寶的耐性比較強,越到睡覺的時間越亢奮,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也不睡。一兩歲的時候還好應付,我到門外待一會,她自己在床上玩一會就睡著了。現在長大了,這個方法行不通了,一會看不到你,就開始大喊大叫,讓你過來陪她玩。

如何應對嬰兒的叛逆、打人、哭鬧的行為?

孩子越大叛逆越強,當你不能滿足她的時候,她只能通過打人、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一、以安撫為主。

當孩子哭鬧時候,不能和她對著說或者直接不管,任由她在哪裡哭鬧,認為她哭累了就不哭了,這樣的做法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找出哭鬧的原因所在,以安撫為主進行勸導。

二、以儘量滿足為主。

孩子年齡越大,想法也越多,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家寶寶每天都要去小區超市逛一圈,然後還必須要買一件東西,不然不能高高興興的回家。要東西可以,只能選擇一件,不能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買,從小就給她定了一個規矩,只能選擇一個她最想要的。買過的東西她自己竟然都能記住,說這個買過了,那個也買過了。

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也只是這一個階段,讓她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度過她的童年,我認為才是最主要的。




平凡的奶爸


我家孩子三歲半多一點,是女兒,但總的感覺還比較聽話。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地方,可能就是家裡人,不論誰惹到她,都會說:“我不喜歡XX、XX了”。我和孩子爺爺還好,但是媽媽和奶奶聽到這話,就更生氣!

另外就是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動不動就哭、掀衣服露肚子、吃手等等,越糾正她越這麼幹。

還有就是很多選擇要她自己做得才算,比如吃飯的飯菜,散步的路線等等。嗯,總的來說,都是小問題。

其實我們知道,三歲左右的孩子,在理解“我”這個概念,我的東西、我的主意、我的想法等等,然後就情不自禁的會叛逆,因為那是“你們”(家長)的想法,“我”不能按照“你們”的想法做。

只要行為不過激,我覺得不用太過於糾正(不要打罵),這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學著“選擇”的機會。但打人、摔東西等等很過激的行為,一定要嚴厲指出來這樣不對。雖然當時得不到效果,甚至會反抗更激烈,但這在孩子心中是種下了一顆種子,下次孩子再忍不住發脾氣時,會懂得收斂一點的。

另外就是獎勵制度,和孩子約定好,如果孩子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不怎麼怎麼樣,就可以吃什麼什麼或者玩什麼什麼。規定的時間開始可以短,比如半天或者一天,逐漸延長,在你們的協議未完成之前,不能吃或者玩獎勵物品。

注意一點:在嚴厲對待孩子之後,千萬不要立刻去哄,誰也別去哄,等孩子自己安靜後,慢慢找機會,以朋友的身份再去講講道理。


楠秋爸爸育兒經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一去幼兒園就哭鬧,因為孩子身邊都是不認識的小朋友,孩子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跟人互動,生活環境都是陌生的,我這朋友非常頭疼。

在這裡,晴天爸爸分享幾點體會

第一,幫助孩子面對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

比如入園前爸爸媽媽可以帶孩子去熟悉幼兒園的的環境,試試坐坐小椅子,上個衛生間,還可以帶上孩子喜歡的小毛毯,或者毛絨玩具,陪著孩子睡午覺,減少他對環境的陌生感。

父母可以跟老師聊天,營造友好親切的氛圍,孩子在旁邊看到,會更加信任老師。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作為家長,可以時不時地問孩子在幼兒園一天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好玩兒的,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他說出自己的需求。這樣的話,孩子在幼兒園如果遇到困難,就有能力向老師求助,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幫助孩子緩減分離焦慮

送孩子入園的時候,要跟孩子正面告別,讓孩子有心理預期,千萬別玩消失,這樣孩子會更擔心。

最好還要鼓勵孩子跟你說再見,因為這樣讓孩子有一種掌控感,覺得是自己跟父母說了再見,父母才走的,還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則更有勇氣面對新環境。



第三,挑選幼兒園

在給孩子挑選幼兒園的時候,記得要觀察一下真實的課堂情況,看看老師與孩子的互動狀態,如果課堂氛圍和絃老師足夠關注孩子,那麼,孩子入園時的壓力就會很小,表現也會很積極的。

希望這些分享可以解決你家孩子入園時的問題,也歡迎你把這篇文章的分享給周圍孩子要上學幼兒園的朋友~


晴天爸爸育兒記


很多家長朋友問我“一叫孩子起床就哭,不給他看電視也哭,每天上幼兒園都哭,太讓人頭痛了!”

  不願看見孩子哭,是許多父母內心真實的寫照。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說: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我們認為,孩子不哭鬧,我們才更像成功的父母。一旦孩子大哭,我們會感到無措和失敗。

  而在大庭廣眾面前,孩子哭鬧,更會使我們感到非常難堪,怕別人覺得我們沒管好教好。

越害怕,越不允許,我們的做法越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小朋友在公共場合撒嬌耍賴,是對家長一個極大的考驗。可能很多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會覺得很丟人,因為所有人全都在看著,然後我們就沒有了耐心,可能就不停地去拽他。

其實你不要把它當成是你丟人的一件事情,只當作是小朋友在那一刻情緒的一種宣洩,當他覺得哭鬧沒有用的時候,他自然會站起來。

當他站起來時,他已經梳理了他的情緒,這個時候你們再去對話的話,我覺得會更有效。

  當孩子被父母拒絕時,無論哭鬧多久,父母都無需吼叫打罵,也不必改變原則,只需要你態度溫和而堅持的耐心等候耐心候,給孩子一個發洩情緒的時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遇到了一點小麻煩,如蓋子打不開,東西卡住了,紙壞了等等,孩子受挫哭。

只是情緒自然地流露,並非需要父母幫忙。

父母聽見孩子突然哭起來,卻沒有叫自己。不妨等一等,先在遠處悄悄觀察。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挫折,都需要有這樣不斷學習獨自解決問題的時刻。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不必產生挫敗和焦慮感,也不要太過擔心,想法設法急於制止。

  別讓孩子的哭鬧成為要挾父母的手段,也別讓孩子失去簡單的情緒發洩。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會真正樂觀、快樂。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能認識規則,擁有自制力與抗挫力,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允許孩子哭,比讓孩子笑更重要。


壓抑情緒,情緒就越嚴重。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當情緒得到了接納和允許的時候,它就會有一個健康的方式,去釋放出來。

對孩子說:“你可以哭,哭不是錯。我也會和你一樣。”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早學會認識情緒和處理情緒。


家庭教育心法


頭疼的事情那是數不勝數了。經常聽到寶媽在一起討論孩子如何如何淘氣。

小叢家的寶寶雷雷,今年3歲零五個月,剛碰到小叢沒開口,他便向我倒他那一肚子的苦水,說雷雷今天在幼兒園把小朋友咬了,剛拿著東西道歉回來,氣的滿臉通紅。

像三歲多的孩子淘氣的地方還很多,例如,打人、不好好吃飯、公共場所大聲嚎叫、去超市什麼都想要等等,這些都讓父母頭疼不已。


為什麼三歲的孩子會有這些讓父母頭疼的事

1.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分不出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只知道想做和不想做,想做的就默認為是對的。

2.好奇心重,看到什麼新鮮的東西都要碰一碰,玩一玩,經常會看到超市裡躺在地上打滾的寶寶,真是難煞父母了。

3.想讓3歲的孩子能做到30歲成年人做得事,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了,每個階段就只能做到該階段能做到的事情,要不就不會出現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了。

既然這是孩子這個年齡段必須經歷的,那麼父母只有用自己的行動來將孩子這個階段出現的問題慢慢改掉。


父母可以這樣做

第一,軟硬兼施。教育孩子是一把雙刃劍,教育的好,孩子慢慢就會改掉壞習慣,教育不好,便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孩子犯錯誤時要先對其講道理,三歲的孩子是可以聽明白很多話了,不聽的時候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壓力,點到為止。

第二,先改變局面,後教育。當孩子正在咬另一個小孩,你肯定不會去先跟他講道理,這個時候就要先把這種錯誤的局面解決掉,等孩子冷靜了在跟他講道理,據我瞭解,孩子的脾氣可以用牛脾氣形容了。

第三,換其它親人朋友教育。很多孩子往往不聽父母的話,反而會聽別人的話,這是因為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說教,孩子已經產生抗體了,所以換個人對其說教也是個辦法。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個熱門話題,因為每個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乖最棒的那一個,只有在摸索中前進了。


初心育兒指南


說到三歲幼兒存在哪些行為惹人頭疼的,小逗認為打人這個行為最應該制止。對於孩子打人行為,還真有話說了。

鄰居家的孩子三歲,一個小女生,別看長得很乖巧的,就是喜歡打人。有一次,她奶奶就叫她不要去玩水,就突然的衝過來要打她奶奶,小拳不知輕重的打。雖然看起來不像很疼,但奇怪的是家長並沒有阻止意思,都在旁邊陪著樂喝,奶奶也是寵愛,沒有半點責怪的意思,只是說道:“你看,你又打奶奶了,整天就知道打奶奶,再打,就打「死」奶奶了”。不說還行,一說小女孩打得更來勁。剛好,我就在旁邊看到這一幕,瞬間爆出很多想法:這孩子這麼小,怎麼就喜歡打人呢?還是打自己的奶奶,父母為什麼不阻止?


「小孩在打人,父母陪著說笑」,這反映了家庭的教育問題,父母的教育不妥當導致小孩喜歡打人。過度寵愛,按理來說小孩在打人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出手阻止的,可是對於小孩打自己奶奶時完全不當回事,有點可笑。

那麼在幼兒叛逆,打人時,作為父母的,應該怎樣應對呢?小逗認為應該這樣:

1.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什麼事情都可以退一步說話。其實不是的,當孩子做錯時,也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一部分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犯錯了。因此可以給孩子些規矩,獎罰機制等。

2.對待孩子叛逆打人的行為,父母擺正自己的態度(或者說是行為)。當然這裡說的行為並不是指暴力教育。當你看到孩子反叛的行為時,不要生氣也不要發火,平靜地告訴孩子我不贊成你的做法。

3,保持父母的話語權威。雖說孩子是親生的,自己要好好愛護。但又一點要記住,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話在孩子的面前失去權威。

逗逗龍機器人溫馨提示:

幼兒叛逆打人時,父母一定要做出行為上的回應,不能一味的容忍

逗逗龍兒童機器人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感受更多的愛!


逗逗龍機器人


我家大寶3歲,經歷了2歲叛逆期,這個階段以引導為主,儘量不要對著幹。

孩子哭鬧時,可以給他冷處理,給他一個小空間,讓他鬧,因為這個時候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等他鬧累了再來講道理,安撫情緒。

平時制定一個獎懲機制,比如做得好,可以看手機10分鐘,或者獎一個冰淇淋,反之,扣一天看手機的權益,或者沒有糖果吃。有獎勵孩子很高興,遇到懲罰孩子就不遵守規則了,這個時候要堅持,讓孩子知道規則是要遵守的。

慢慢地,孩子就知道鬧是沒用的。再大點就懂事了,過了叛逆期也好溝通了。




小番茄a田


看到你這個問題,兩寶媽媽的我居然想不出我寶貝們在三歲的時候有哪些“不好”行為,好像過去的都不是事,反倒是現在小孩學齡階段有些不好的習慣還在摸索方法。

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終身學習探討的科學!

對於幼兒教育,我一向的觀點:

1.多問小孩“為什麼這樣做”,鼓勵他表達自己的心聲,一來尊重小孩的想法,二來,充分了解緣由,再有針對性引導。

2.少對小孩行為點評,多多角度分析事情的原因和大家的感受,總結道理所在。

3.多觀察,給耐心,小孩理解和成長需要時間

4.尊重階段性成長特徵,針對叛逆等這些現象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就緩衝處理,找到合適方法再引導。

5.尊重小孩意願,提供安全監督,讓小孩多玩,多釋放。

6.鼓勵小孩挑戰和突破。

7.做錯事情,客觀批評,事後安慰並分析,藉機會教育引導。

我在申請教育行業創作者,就差最後一條了,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與支持,謝謝🌹🌹


月是這月美


很多父母只知道青春期孩子叛逆,其實,孩子在2—3歲,就會迎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般會通過哭鬧、打人、撒潑、打滾、說“不”等來表達自己不滿。

於是,很多父母就會覺得怎麼孩子突然間就不聽話了、學壞了,你讓他往東,孩子卻偏要往西,弄的很多父母頭疼,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孩子的這個階段。

孩子不是故意和我們作對,兩歲之前,孩子一直處於一種“無我”的狀態。孩子和媽媽是一體的,是有足夠的安全感的。但孩子到兩三歲之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孩子慢慢可以分清,我是我,媽媽是媽媽,我和媽媽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會發現我自己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充滿好奇,什麼都想試一試,孩子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期孩子的舉動其實是對事不對人的,他只是想,反正我要和你不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的覺得孩子是孩子的錯,其實是我們不懂孩子的發展規律。

那怎麼辦呢?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明白孩子並非在和我們作對,這只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階段,可以理解成孩子想要自主、想要探索學習,也代表著孩子是在成長。所以,做父母的要收起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多點理解和耐心。甚至,我們要把它當成一件好事。

其次,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3歲左右的孩子,你問他:“你想做什麼?你是怎麼想的?”恐怕孩子不一定能答上來。怎麼辦呢?給孩子一個選擇。你是要這樣?還是要那樣?給個選項,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找到他想要的、想做的。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父母不妨這樣問孩子:你是現在吃?還是一會吃?你是想吃麵條?還是米飯?讓孩子選。

千萬別小瞧這樣選擇的力量,因為每個選擇都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主了。你看,我說吃麵條,媽媽就不給我吃米飯,多好。

最後,父母要守住底線。

什麼事可以妥協,可以讓孩子選擇,而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做的,父母要心中有數,守住底線。比如說吃冰激淋,我們都知道它好吃,孩子會貪吃,但我們也知道,吃多了不好,不可能一天吃幾個,那父母就要提前給孩子定個規矩。

比方說,一天最多隻能吃一個,規矩定了,就要守住底線,冰淇淋雖好吃,但吃多了,對肚子不好,所以,不管孩子再哭再鬧,都沒用,一天只能吃一個。

讓孩子真正明白,有些底線是無論你再哭再鬧,父母都不會妥協的,這樣的話,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孩子就知道,哭鬧、撒潑、打滾,這樣的方式是沒用的,父母不會妥協。

2—3歲,正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一個叛逆期,自我而倔犟、挑戰規則、喜歡說“不”,父母絕不能靠打一頓、吼幾句,硬碰硬來解決,而應學著“順毛驢”,放下“必須給我做、必須聽我說”的姿態,以遊戲、轉移、轉換的方式巧妙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