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

城固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固縣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全縣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09處,各級文保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300餘件,尤以鑄造精良、紋飾獨特的商周青銅器著稱於世。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其中,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高度認可和點贊。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城固青銅器群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器遺存。出土於陝西省城固縣湑水河兩岸。1955~1976年先後發現12起,共400多件。其年代大約相當於武丁前後。 建國以來,城固縣已先後出土各類青銅器文物700餘件,是全國出土青銅器較多的縣之一。青銅器的大量發現,印證了商周時期城固這片沃土與巴蜀、中原文化的充分交匯,體現了當時發達的文化、經濟、科技水平。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銅器大都出自窖藏,其中數量最多的是1976年發現的蘇村銅器窖藏,在一個直徑約1.3米的坑內發現兩件方尊,器內及周圍有銅戈、人面具、獸面縣和各式銅泡400餘件。城固出土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等。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城固出土的青銅禮器和殷墟出土的同類器物幾乎完全相同,但雙龍紋戈、虎紋鉞以及人面具、獸面具又表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推測它是商代某個方國的文化遺存。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亞伐方罍

1976年10月城固縣蘇村小冢一戶農民在清理姜窖時發現

通高51釐米,口縱12.9釐米,口橫15釐米

腹深39釐米,重15.9公斤

器形為方體、平底,子母蓋。蓋頂有屋宇形把,飾細雲紋為地的饕餮紋;肩飾細雲紋為地的夔紋;兩側獸首為耳,腹有渦紋間以細紋為地的小夔紋;腹一側有獸首為鋬。同器形的方罍共發現了2件,一件現存洋縣博物館,一件現存城固縣博物館。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青銅面具

1976年10月,在城固縣蘇村小冢同時還發現了23件青銅面具。這組青銅面具臉形有橢圓和圓形兩種,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圓扎。面具臉殼外凸內凹,五官位置與人的面部相近。器形為兩耳直立,懸鼻突起,透雕獠牙。有專家認為這些青銅面具與商代大興巫術的風氣有關。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商代晚期人形面具

高16.4釐米,寬15.3釐米 1976年城固縣蘇村出土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木一古美術拍攝)

獸面具,和人形面具同時出土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木一古美術拍攝)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蟄伏分享:城固縣博物館青銅器下篇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