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最近這幾年隨著中國力量的強勢崛起,世界正在重新進入新一輪的力量平衡。

“平衡術”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被中國人所熟悉,且運用得當。中國從春秋戰國後,都是“平衡術”主宰的歷史,無論是狄夷之分、還是君臣同心、又或者科舉取士等等,其內核都是“平衡術”。

今天這一講,我們就回到春秋戰國看看當時人是如何搞定力量平衡的,說道這裡您能夠聯想起“縱橫術”,那麼恭喜您,您已經在國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如果您沒有產生這樣的聯想,那麼請關注“王庶文講壇”,每天更新,為您持續講文化。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春秋依舊有章可循

在春秋時期,無論是國家外交,還是軍事行動,都還是有章法可循的,貴族們依舊遵循“周禮”制度下的國家禮儀。比如當時著名的宋襄公,他跟楚國作戰的時候,楚國渡河一半時不出擊,楚國未列陣時不出擊,非要等到兩軍排好陣法,然後拱手作揖,約定好作戰方式後再進行軍事行動,最終宋襄公戰死了。

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故事,會覺得宋襄公迂腐到無可救藥,如果回到當時這是典型的春秋戰法,沒有誰會從智力層面對宋襄公進行指責,雖然說“春秋無義戰”,但是當時卻有很多西周遺存的秩序,貴族之間也會互相遵守。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春秋五霸的“霸”字,原來是“伯”,意思是大哥。也就是說春秋五霸在當時相當於是五位帶頭大哥,他們以“自己為核心”,擔當維繫天下秩序的責任,最典型的就是“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依舊推崇周天子以及“周禮制度”,“攘夷”一開始齊桓公的政治策略,齊國位於天下的東邊,東邊的少數民族叫做“東夷”。

我們簡單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尊王”是對內的,誰不聽天子號令或者違反“周禮制度”就揍誰,“攘夷”是對外的,從齊國開始所有諸侯槍口一致對外,除了要消滅他們,更要同化他們,讓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國家”。

春秋時期的本質是貴族與貴族之間的戰爭,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上戰場,這也是宋襄公為何一直要遵循貴族禮儀的原因。這種“力量平衡”持續了接近300年,結束於“三家分晉”,就是晉國的趙、魏、韓三個家臣做大,把晉國給瓜分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禮崩樂壞,於此為甚”,舊秩序、舊道德、舊禮儀到此終結,新的“力量平衡”即將開啟。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戰國時代的七匹狼

由此中國也進入到了戰國時代,各國諸侯也將原來的爭霸邏輯轉變為了滅國邏輯,反應最為迅速的七個國家,就是後來的戰國七雄。戰國本質上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當其他反應比較慢的國家全部殲滅後,七國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一國有能力滅掉另外一國,所有諸侯都在想辦法擴充自己的勢力,也在想辦法平衡七國之間的平衡,不允許一方坐大。

當你去攻擊另外一國的時候,其他五國必然會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出兵援救或者攻擊你的大後方,就這樣各諸侯國之間雖然戰爭不斷,其中也有魏國、韓國的崛起,但是始終沒有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力量平衡”的第二次轉變,從爭霸邏輯轉變為了滅國邏輯,下面就是第三次變化從滅國邏輯轉變為了統一邏輯。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縱橫天下

直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不斷侵繞六國,又無力全面反撲,讓六國國君頭疼不已。因為秦國的持續崛起,新的“力量平衡”邏輯孕育而出“縱橫術”。我們可以打開地圖,齊楚燕趙魏韓,齊國在東邊,秦國在西邊,剩餘五國則從北到南依次排開。

“合縱”的意思就是山東六國形成聯盟從經濟、外交、外貿、軍事、人才普及以及文化上共同制約秦國;“連橫”就是秦國在六國拉絨自己的盟友,瓦解合縱的同盟。站在七國的立場上來看“縱橫”就是新的平衡,這種平衡是動態的。

比如當六國真的聯合起來,秦國必將覆滅;當秦國從六國中拉到同盟,也就意味著力量再次迴歸到“平衡”;如果能拉到足夠多的盟友,秦國必將能夠滅掉不服從的國家。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能不能用連橫打破合縱對於秦國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事情,這讓秦王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直到張儀入秦。張儀是“連橫”的“總設計師”與之對應的“合縱”的“總設計師”是有犀首之稱的公孫衍。

兩人在七國之間互相遊說,或者給予小利,或者兵臨城下;前後總共有5次六國合縱攻秦,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六國主動出擊的,其餘均是秦國在攻打他國時六國慌忙聯合起來,抵禦秦軍的進攻。

之所以說“縱橫術”是動態平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每個國家都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根本不可能親密無間。比如一開始合縱的核心國家是齊國和楚國,秦國要破除合縱就需要先離間齊楚兩國。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張儀到楚國後,對楚王說:“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願意割地六百里給楚國,請求楚國放棄與齊國的同盟。”秦國真的要打齊國嗎?顯然不是,他要的只是破除齊楚同盟,從而瓦解合縱。

楚王在聽了張儀的話後,非常開心,當場就答應了下來。我們可見這種同盟是多麼的脆弱,其實楚王有自己的考慮:首先不出一兵一卒就拿到六百里地,這是撿到的大便宜;第二,如果秦國真的攻打齊國,面臨的局面是秦齊兩敗俱傷,楚國可以坐收漁人之利;第三、可以討好秦國,讓秦國在近些年無法攻打自己。

楚王的算盤打得很響,分析的也沒錯。不過他少算了一點,楚國策士陳軫就提醒楚王說,秦國之所以願意割地完全是因為楚國與齊國的關係很好,如果楚國斷絕了與齊國的同盟,秦國就沒有什麼顧慮的了。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事情果然如陳軫所料,在齊楚同盟破裂後,秦國馬上翻臉不認賬,堅決不給割地。這下楚國急了,急忙要與秦國開戰。陳軫又對楚王說,現在我們已經得罪了齊國,不如就忘記張儀的欺詐,與秦國聯合共同攻打齊國吧。

顯然,楚王聽不進去,急吼吼的發兵攻秦,最終在秦齊聯軍的猛烈攻擊下大敗而回。在這件事情上,張儀、陳軫和秦國都懂“縱橫”的邏輯,唯獨楚王和齊王不懂,他們依舊貪婪的計算國家利益,算來算去,最後不得善終。

合縱的邏輯是六國必須親密無間,才不會被秦國趁虛而入。這件事情,齊楚之間的齷齪,正是六國的縮影,所以這種平衡玩來玩去只能玩一百年,最終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當代的現實意義

現在“縱橫術”對於我們如今的人而言,依舊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甚至家庭,其實都在維持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我們要明確一點,打破私利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只是讓平衡時間拖久一點,拖的越久對弱勢方就越有利,因為時間越久,變化也就越多,弱勢方也就越有機會異軍突起。

今天國際政治上的平衡其實也是一樣,這個問題涉及太多政治內容,就不詳細闡述了,我們只要明確一點國與國之間的你爭我奪,其實是天下一盤大棋,幾個超級大國在維持動態平衡而導致。

從戰國“縱橫術”,看今天中國強勢崛起後的國際力量平衡

好了“關於從戰國看國家力量如何平衡”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