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就像这一片雪,白茫茫,什么都没有,却又暗藏生机;就像这一地落花,粉艳艳,任人践踏,却又化作春泥护花。大自然就是这样,看似简单却又韵味无穷。《春晓》一诗,初读平淡无奇,反复读之,却又“语淡而味不薄”,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一、选材点要小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是我们常写的题材。可越是这种常见的题材,要写出新意就越难。在面对这样的题材时,我们不要着眼于面,而应从侧面或一个点出发。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比如写“春花”,选材时我们不要从“春天有什么花”,“春花如何美”这个大的面出发,而是选择一个小的点。我们可以把地点范围缩小,不遍写一国之内各地的春花,可写“院子里的春天”,“奶奶家的春天”等;还可以把景物变少、缩小,不遍写百花而只写最爱,如“一树梨花即城春”,“春之语——逃之夭夭”等;或者从“花开放的姿态”这个点入手,着眼于“落花”或者“花骨朵”。总之,选的角度一定要小,不要求全,把一处景一个点写好才是关键。

你看《春晓》就是这样,写春景不写百花开放之态,而是捕捉自己晨醒时的所听所感,从春鸟、春雨入手,让人耳目一新。

二、调动感官,写出画面感

写景状物,要善于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入手,写出画面感。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春晓》一诗,诗人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春日迟迟,好梦刚醒,耳边听到的是处处鸟鸣,可能是燕子低喃,可能是斑鸠回巢,可能是布谷啼叫……回想起夜间的潇潇风雨,哗哗啦啦,不禁想到那满院落花……还有什么呢?诗人却“迎风户半开”,只写晨起时那一刹那的所听所感,不铺陈展开,把读者带入自己所创设的画面后,就戛然而止,剩下的大片独白,让读者自己去填充。而纵观全诗,却又有声有色,读者读之,就好像站在作者旁边,听到了、看到了诗人的心思一般。再看一例,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则是从视角出发,用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把读者的思绪引入墙内,让人情不自禁地设想墙内的春光;孟浩然则是用屋外的声音把读者引出屋外。寥寥几笔,便让春景冲破屋室的空间限制,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写景状物之时,要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充分用上,把读者带入我们所创设的画面后,也可留白,让读者充分想象。

三、自然真实,曲折多变

孟浩然的诗作,极其自然,所写之景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所用之词也极其常见、平凡,没有“奇”“硬”之感。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你看首句,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睡醒了,要知道,春天睡觉可最舒服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是不是就像我们早起所说的一句:“啊,昨天说的可真好啊,天都这么亮了”一样,是不是说出了我们心里的感觉?再看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起床后会怎样啊,会发一会儿呆,发呆的时候便听到到处都是鸟叫声,那一声声“布谷、布谷……”是不是让人心生欢喜?听着这声声鸟叫,看着那半开的窗户,不禁想起了夜间朦胧时那淅淅沥沥的风雨声,那枝头上的花朵可又怎禁得起这潇潇风雨,想那院中定是凋落了无数花瓣吧!是不是极其平凡的词藻来描写极其常见的景象?更妙的是,只有短短20个字,诗人的情思却在不断变化。

由喜春到惜春,爱极了才会惋惜,惜春就是爱春。

《春晓》这首诗,孩提时代我们就会背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这首诗这么适合孩子呢?因为它打开了孩童的善良、关心之门。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为什么诗人醒来想到风雨就担忧那被打落的花儿呢?因为花儿也会疼啊!若是我们用此和孩子交流,孩子是不是也会学着去珍惜身边的事物呢?这惜春、怜物之情,十分常见。再看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下了雨,那院里的海棠花可还好?想来叶子定是肥了,但那花却瘦了、凋落了,是不是就和孟浩然拥有了一样的惋惜之情。

诗歌中藏有情思,诗歌中有爱的身影,熟读之,我们也会变得像诗人一样多情、博爱。

诗歌鉴赏与写作:读《春晓》学写作


屋里的小灯虽然熄灭了,但我不惧黑暗,因为,总有群星在天上。树上的红花都凋落了,但我并不悲伤,因为,它们化作了春泥,明年还会盛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