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玩手机,却很少有人读纸质书,对文明的传承是好事还是坏事?

用户56621990974


对于文明传承毫无疑问是坏事,在电子书出来之前的几千年的文明是纸质书甚至是竹子龟片记载的,很难相信这些记载的内容全部转录到了电子书上,即便全部转录了,也是少部分人转录的,只是少部分的人的理解,不免偏颇。再者纸质书的写作过程本就是文明的一部分。

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书只是文字媒介的变化,代表了快捷,但不一定代表了思考,纸质书传播缓慢,但是却可以做到独具个性,做成艺术精品,做到深阅读。希望二者能够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虚实有话说


关于手机与纸质书,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

记得小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价钱非常昂贵,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而且当时的手机都是有键盘的,样子和现在的老年手机一样,所以手机在当时主要还是用来接打电话,以及装逼,阅读基本上是靠纸质书。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无奈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直紧张,常常要等好久才能弄到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上高中以后,开始住校,家里开始给自己生活费,于是就常常从生活费里省出一些来买书,但每买一本都要攒好久的钱。

后来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2005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MP4之类的非常流行,于是自己就常常在买书之余,在网上下载一些电子书来阅读,省了自己不少事情。2010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兴起,手机渐渐地集上网、通讯、娱乐、支付等各种功能一体,不再是简单地发挥通讯作用,而是同时还发挥着一个小型电脑和移动网络的作用。

现在与小时候比起来,本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及时。比如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每天早上起来打开手机可以第一时间就可以知晓全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动态和局势,这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是无法想象的。

与此同时,对于爱读书的我来说,阅读也就更加方便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阅读APP,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要阅读的书籍不是冷门的,你几乎可以搜到各种你想要看的书。这样,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把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比如上班路上,比如等车的时候等,都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既方便又经济。比如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就是本人在手机上利用各种间隙时间一点一点地看完的,也没有刻意去花费时间。

当然,纸质书带来的阅读感觉是永远也替代不了的,所以本人现在还时不时地买纸质书来看。不过现在不大买畅销书了,买的大多是一些古典文学、名著、诗词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用纸质书来看还是比较方便一些,上面的注释、写作背景什么的都做得非常专业,这是手机之类的电子阅读永远比不上的。

所以,手机的普及不一定给文化的传承带来威胁,如果应用得好的话,可以给文化传承带来不小的助力。如果只用手机来玩的话,自然会无故地荒废时间,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说起了。也就是说,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是中性的东西,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使用的人怎么用它。如果我们能把手机很好地使用起来,用它来看自己想看的书,用它来随时随地记载自己的灵感,用它来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感想,用它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那么他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承的工具。

大家觉得呢?


蝴蝶沧海


我认为手机在某种情况下也能起到传承文明的作用,只要运用的好,上面也有很多传承文明的知识,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大多着重于“玩”,所以情况就堪忧了!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一位日本学者指出:::中国人是低智商的民族,他们的阅读量低的可怜,未来根本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虽然无论是从历史情感还是科学分析,这位日本人的话都有些武断片面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国人每年人均0.7本的纸质阅读量确实和日本年人均44本无法比。同时纸质阅读不仅是种形式,透过这种形式我们看到的还有那个稳实的心。在繁杂的地铁上,在喧闹的城市一隅,能随时随地见缝插针拿出书来细读的人该是有一种怎样的静心?他的心中有该有怎样的理想和目标让他如此勤耕不懈,这样的阅读方式给人的感觉是沉静和希望,是文明的传承和沿袭!而手机是现代文明的发明,它便捷的特性让所有人对它有了依赖感,形影不离,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任何事,忙里偷闲也可以在手机上看书,只要你愿意!

所以,文明的传承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所以只要运用的好,手机同样可以起到纸质书的作用!


旅途写意


我认为如果用手机看的是文学作品,这和看纸质书籍在知识接受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区别是玩手机而不是用手机看电子书或者文学讲解视频。玩手机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刷小视频,或者逛网上超市,这就和文化的传承没有任何益处,而更多的是对时间的浪费。

一转眼小视频又刷到了十点半,收拾收拾准备睡觉。躺在床上才想起来今晚本来要看完余华的《活着》的。算了,明天再看了。结果,明日复明日。这是才玩手机对文化传承不好的影响,或者说对生活、人生不好的影响。

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产生是社会的进步,如何让文化的传承、表达、记录方式跟的上科技才是我们需要很多关注的。本来忙碌一天了,想好好休息一下,听一段有声读物更何尝不是享受。本来很难理解的古籍,配上视频讲解则很容易理解。

最后呼吁大家合理利用手机更加便捷的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减少对光阴的虚度。


草民三观


你好,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甄尹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件坏事。

一首先玩手机就是一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事情,大家会不会有一种同感长时间看手机头会重,身感无力,眼睛干涩。从这几点玩手机就是一件不提倡的事情。尤其孩童玩游戏严重耽误学习,甚至不良软件例如直播,有的熊孩子给主播打赏造成家庭经济损失。学一些不良的风气。

二玩手机很多都是看视频,玩游戏之类的大都没有实质性的知识点,而且有些电视剧简直是毁三观,颠覆历史,夸张虚假。比如一些抗战题材的,手撕鬼子,腾空而起一箭制敌等场景让我看了之后简直怀疑抗日战争不应该是八年,这情形几个月就能消灭鬼子了吧。所以这样的作品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收获呢?只能是误人子弟。

三玩手机会对家庭造成影响,有些已婚人通过手机网聊,如果另一半看见了势必会大吵一架,影响夫妻之间感情。从而导致家庭破裂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还有一些毒鸡汤视频,那三观简直不忍直视,有次忽听到这么一句话“女孩子谈恋爱就应该发光男孩子身上所有的钱”我听后也是无语了,这不是让女孩子个个都得物质起来吗?那传统的牛郎与织女爱情还有吗?实属三观不正。

综上所述,没有一点文明传承下来,反而带偏一代又一代。






甄尹仕


这个问题有点衔接不好,但意思也能明白。

先说手机。

手机是科技时代的进步产物。

其已由最初的单纯信息沟通工具逐渐进化为集信息传输,交流,汇聚,传播,娱乐于一体的信息终端个体,手机的功能已无限靠近曾经的电脑,在有些功能上甚至比电脑更有广泛适用性!人们之所以玩手机就是因为现在的手机确实有独到之处。

再说纸质书阅读。

关于阅读就不用说太多了,以前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纸质书籍。

但现在纸质书确实看的少了,手机的普及和大量书籍的电子化已经让知识进入电子时代,可以说纸质书所能传递的知识和电子书区别并不大,更重要的是电子书的容量更大,携带更方便,阅读手段更多,单纯对知识的传承来说,电子书有许多优势更甚于纸质书籍。

如果说纸质书为数不多的剩下的优势可能就是电子书所不具有的质感,生态和稳定性。

也就是说纸质书更具物理性存在,纸质书的阅读环境要求不大,有光即可,不像电子书必须依赖电子工具。

阅读纸质书对人的身心感触和身体健康也要好于电子书,纸质书对人的影响仅限眼睛的疲劳,而电子书的辐射更伤眼睛。

从文明的传承角度看电子书和纸质书差别并不大。

问题是,玩手机和阅读电子书并不一定等同,手机安装电子书的人很多,但用手机大量阅读电子书的人却不多。

但是这个关于玩手机和阅读纸质书对文明的传承之间的好坏问题其实是有些模糊,分很多情况。

  1. 玩手机如果是阅读手机电子书的话其和阅读纸质书区别并不大,对文明的传承都有好处。
  2. 玩手机纯粹是娱乐和游戏的话就浪费了太多的闲暇时间,对文明传承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娱乐对人的精神副作用影响更甚。
  3. 现在的是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输迅疾无比,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各种新闻,奇闻趣事,突发事件,个体的观点和评论充斥网络。如果用手机过度沉迷于这些海量知识的走马观花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并没有质的提高,对文明的传承作用甚微。

现在玩手机确实应该适当,对知识的接受应有基本的识别,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会有所识别,有所取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才有作用。

现在玩手机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沉浸在个人的世界太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特别是熟悉的人,身边的人。

有人热衷网络聊天,但那可能不是熟人,不是身边的人,那种聊天除了打发无聊时间增加家庭风险外精神获得感寥寥无几!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增加了信息交流的迅达,这些利用好了对文明的传承还是有增进作用。


波澜碎风寒


我认为不是好事,有几个原因分析一下。

1.现在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从前的使用功能,功能太过于强大甚至有些无所不能,所以手机里面有很多诱惑,很多能够吸引人注意的东西。有视觉的,听觉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他们很有吸引力,平凡的大众对其没有多少抵抗力,甚至现在有人把玩手机看作是新时期的精神鸦片。不无道理。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坏处比较大。

2.文化承载需要不光需要载体,还需要人的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有限,只有结合了人的理解,文字才能内化于文化,文化才是真文化。然而手机的出现是人们变得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趋向于喜欢短而美的快餐文化,小视频,抖音,,,对于文化的最初载体看的越来越少,理解也越来越趋于浅薄,无益于文化的传承。

3.手机的出现,是文化的载体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丰富了,但是,手机游戏等人们更喜欢的东西,更能使人着迷,夺人眼球,很多文化因没有人喜欢而逐渐消失,这是最最悲哀的事。



心里颤动的一点点


大家好,我来回答一下“很多人玩手机,却很少有人读纸质书,对文明的传承是好事还是坏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数据和现状:

根据全国国民第十六次阅读调查显示,

在2018年,我国的成人人均纸媒阅读量为4.67本,

电子类书籍阅读量为3.32本,

全中国一共13亿多人,但人均年阅读量却不到10本,

这其中甚至还包括许多学生们美化了数据。

我不禁感叹.为什么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飞快,不少人整天忙碌在娱乐与赚钱之中,

这导致许多人养成了一种浮躁的心态,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

一有点空闲时间,大家不是忙着上网聊天就是打开游戏,

还有的则是沉迷微信朋友圈,不再有耐心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了,

读实体书的人越来越少,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是清一色的看着手机。


总结原因:


1.生活多彩,兴趣磨灭

近些年,飞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只要连接网络,便可知晓天下事。

每逢双休之日,各大商圈人流涌动,形形色色的店铺热闹非凡,而堆满书籍的图书馆却显得很是清净。

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磨灭了人们对纸质书热情和兴趣,但这是不行的,

就像一个人每天只吃快餐就会营养不良,不读纸质书就少了一份淡雅的气质。


2.工作繁忙,热衷赚钱

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工作赚钱,

每天都会有忙不完的“工作”,自然就将阅读书籍忘到脑后。

为了赚钱,加班工作变成日常,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

每天仅有的阅读都是快餐文化,看的是碎片信息。

即使那些有心读纸质书的人也只是明日复明日,

看书变成了口头说说的"软任务”,事情一多,工作一忙就推掉。

这样时间久了,不看纸质书也就习以为常了。


3.急功近利,耐心不足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到处灯红酒绿,五光十色,

这使国人的心态变得浮躁,为金钱所累,为物欲所惑,为名而忧。

现在的人大多急功近利,追求快速看到收益的。

对于读书这种长远投资,往往没有耐心,每天喝完这个酒桌,

就去应酬下一个场子,哪来的精力看书?


4.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手机成瘾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一有空闲,就打开手机,

以往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全部花在了手机上面。

诚然,电子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可电子阅读永远代替不了纸媒阅读。

大家都明白,微信上大多是一些碎片文字,甚至还有不少文字垃圾,

如果长期阅读,对一个人是有害无益的。


个人观点:

很多人玩手机,却很少有人读纸质书,对文明的传承不利,

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还是要阅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纸质书籍,

这不但能提高你的个人修养,更有助于你的未来发展。

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多多阅读纸质书籍,

把自己慢下来,到最后你会感谢自己的。


看到我的回答即是有缘,欢迎留言讨论和交流哦。


刘三缺


现在的人越来越多的喜欢看手机,而不喜欢看纸质书,对文明的传承我认为会有促进作用。

首先,文明涵盖的范畴很广,简单的说就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手机的信息量大,包罗万象,更新的快,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机会更大,对文明的传承会十分有利。

但是凡事均有正反两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现在大都有些浮躁,每天接收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如纸质书能让人沉下心来,静静的深入思考。大多数人不能专注于和自己业务相关的内容,而热衷于网络的热点话题,因此,如果不加克制,会影响到个人学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凡事皆有度,成败在于人。



吕冬似水流年


手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升级更新,其功能与信息量日趋宠大,在这个全民皆"机"的时代,男女老少人人离不开它,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爷太太下至睁开眼晴的婴儿,即方便又好玩,大大的提供了生活方便,也充实了人们空虚的心灵,满足了各自的精神需求。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读的都是纸质书藉,随着手机电子书的岀现,很少见有人捧着书本阅读了,唯一的场景就是小学生写作业才发现有书的存在。

手机里的内容五花八门,要啥有啥,各人不同的喜好,尽情的在里面陶醉,普遍的是中老年女人关心的是娱乐饮食,中年的工作之余偶尔时事猎奇,少年儿童游戏则占大部分了,听书看书的少之又少。偶尔有文学素养的老头听听也就罢了。

手机内容冗繁,你很想看这个内容,结果事与愿违,被其它内容吸引了,如果不专注某一领域,天天看手机,问你看了些啥,结果脑海一片空白,什么东西也想不起。唯一突岀功效的就是老大妈广场舞越来越像样了,厨艺还不错,老头子色迷迷的活跃了不少。小孩子不动了像小老头,偶尔看见看手机碰了头的,伤了腿的,钻了水的、跌了坑的等笑闻。

纸质书己消失多年了,以前居家,桌子上多少能见几本书,现在的书不是躺在箱子里,就是叫收破烂的收走了。

小时侯,看的书或连环画本内容至今记忆犹深,而这些己是文物了,至于什么人读书也不知道,没见过,小时侯我们背的书包里有书,而现在背书包的学生也很少见。

至于传承文明,也更不好说了,现在你拿本书看,人们把你不是当怪物就当废物看了。

这是一种进步,也不敢说没有书了就是退步,好事也罢,坏事也罢,反正人类社会照常发展着。文明还是存在着,纸质书做为历史的一页,不管以何种形式变化岀现都属于需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