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康风医用级空气净化器


看到这样的消息很是痛心!

一、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强,或许是心理受到了什么刺激,一时钻牛角尖,父母没有及时发现,酿成了悲剧。

二、学业压力太大,自己又没有及时和父母沟通,无处释放,心里长久挤压,一时想不开。

三、中国式父母的关怀,事无巨细的关怀,让孩子不能喘气,再加上学习上的一些不顺心,酿成悲剧。

四、性格原因或者是家庭原因……

这件事情的背后肯定是悲痛欲绝的父母,后半生都要在痛苦中煎熬……


123数学课堂


陌生的朋友,看就你的提问,我很想和你分享我昨天的一个文章,希望对你有小小的帮助!

网上的的一则视频这两天引起了多少家长的的关注,一位女士因为辅导儿子作业与儿子起了冲

突,被气的跳河!被救起的一瞬间,这位女士用绝望的声音说“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我相

信,这句“太累了”砸中了大多数家长的心。

80,90后的家长,和我们父母一辈的教育理念比起来是更加认真负责的,我们每天一睁眼面对的

是生活的压力,面对不满意的工作我们不敢轻易辞职,面对奢侈的包包化妆品我们转身选择的是菜市

场,全家丰盛的菜肴远比一只口红来的实际,多少男人口袋里时常是揣着两盒香烟,一包软中华,一包

小江山,一包是面子,一包是里子,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出生给他们吃最好的进口

奶粉,用最好的尿不湿,补最好的钙,吃最好的维生素C,但是我们唯独忘了给他们补“心”!

做家长真的很“累”,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可是“家长”这个身份没有毕业证,我们都是第

一次做家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模仿着小时候爸爸妈妈教育我们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时代

在进步,老法子必定被淘汰。于是我们尝试过拉着孩子走,催促孩子走,责备孩子走的慢,甚至急了还

会踹两脚嫌弃他比别的孩子差,急不可耐的时候我们也曾气的放手不管了,这些我都经历过,视频里的

妈妈那种伤心,失望,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我都曾经有过......

但是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穿越你人生的的镜子,一面我们不想复制失败只想保留成功的镜

子,在孩子问爸爸你以前考试多少分的的时候,你怎么回答,把自己的最好成绩炫耀给他,爸爸考试总

是全班前三名,实际上你可能只有小学二年级以前进过班级前三,因为我们一,二年级时半个班几乎都

是双百,孩子问“妈妈你犯错时和老师承认错误吗”,我们总是回答“当然了,我一下课就跑办公室和老师

说对不起”实际上我们下课在不被老师逮住的时候早跑去了操场;孩子问‘爸爸你天天一放学就赶紧写作

业吗’?我回答“可不呗,写完我还得做复习题呢”真实情况是早晨到学校抄作业是鼓励我们早起床的最支

柱......我们拼命的节衣缩食,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每个孩子都奔着清华

北大去考的吗?是,固然可喜,不是,也非偶然!其实我现在倒是觉得,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更多的是培

养他们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习的的能力是为了以后让知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去年夏

天家里的热水器边沿漏水,叫来售后服务,人家说修很麻烦建议直接换新的,我听后告诉他里面换一根

镁棒就可以了(之前换过一次,镁棒是热水器里的消耗品,家里24小时常开,物理课有讲过的),维

修人员很不屑,说你要求换可以,不保证管用,我坚持,结果60元搞定,女儿说爸爸你够厉害的,我

告诉她上学时候学来的的,她小声嘟囔“上学也挺有意思哈”!

二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习是一件吃苦的事,苦在你要攻克无数的难题(难关),要是

你从小碰到困难永远选择退缩,人生的难题你要怎么解决,难道真的每次都去跳河?

家长要是真把这些问题想通了,也许对于我们和孩子都是一种福气,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重

生”的过程,做最好的没有错,做最对的才是王道!生命只有一次,你怎么舍得让你最爱的孩子不“美丽”。


唐僧爱love大圣


上个网课就自杀,遇到困难就想死,真是够了,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失职!

遭遇了最长的寒假,网课成了很多学生的必修课,家长们也因此与家里的熊孩子矛盾重重。这场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试出了很多家庭的经济实力,更考验了家长和孩子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换句话说,人们的抗压能力和原生家庭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非常之重要。直白点说,遇到困难就想不开,动不动就要自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无疑是失职的!

前不久,河南一贫困家庭的中学女生,父亲残疾,母亲患病,作为家里三姐弟之中的老二,她没有一部智能手机可用来上网课。于是,小姑娘选择自杀。所幸被及时发现,救下了下来,并得到大家的捐助,从而拥有了上网课的条件。

身为一名中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一方面心疼女孩,另一方面也如鲠骨在喉。困难无处不在,问题更是稀松平常,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心态积极,充分沟通,主动想方设法,总有解决的途径。

家庭之中,家长一定要把这样应对困难的态度传达给孩子,无论穷富,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家长自己都还没活明白,一遇到问题,就陷入无奈的境地,甚至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负能量一大堆。怎么能教好孩子呢?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家长的失职!

古人尚且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一世,不是为了死的,那些动不动就想自杀的未成人,他们的家长应该好好反省。

希望媒体也能传递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新闻和信息,不要动不动就渲染未成年人自杀。


清风吴语


人家说世上最悲痛的有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有中年丧子这事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当然整个事件中最惨的就是孩子——没了生命。最痛苦的则是他们的父母——丢掉了希望。

题主说为什么不去关注当事的家长呢?那是不是世人冷漠呢?我们先看一看大家到底关注的是什么——手机,网课和教训。

实际上,不是大家冷漠。

而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悲痛”是很私人话的事情。通常负责安慰他们的是亲戚和邻居。“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来自陶潜的《挽歌》,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

而作为局外人关注则是,还能够改变的部分——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一、痛苦,悲伤和渴望

当事的父母所经历痛苦,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从电影《失孤》,《亲爱的》都可以看出一般,为人父母的不易。

在心理学上,人经历这类事件会经历五个阶段——自责、愤怒,否定,沮丧和接受。当事者需要经历大约五年的时间,才可能从阴影中走出来。

村里有一个30来岁的男子出车祸走了。他父母一直在哭,细数着这个孩子过往的好。邻居就劝说,不要再想他了,他就是个狠心的东西。他自己的家搞散了,不过还留下一个小子呢,还得需要你,把孙子抚养大。

保险公司也早早地来到家中陪着。也有的邻居帮忙把这个人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整理出来,扔掉,不让他的父母再看见。

亲戚和近房,还有他们的其他的子女也都陆续赶来了。

邻居的劝说是对的,让逝者的父母关注能够改变的部分——照顾小的,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要从痛苦中走出则是另一回事。此时邻居说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陪在他们的身边。

痛苦得自己去背。

一位失去10岁小女儿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三条可行的建议,并在TED演讲,希望帮助有类似情况的父母,能尽快地走出来,

1、承认并接受苦难是人生必不可少一部分

2、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并学会感恩身边每件小事。

3、想一想自己在这段痛苦时期,所做的选择是对自己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二、大家的关注是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更多的人虽然不能和经历者身同感受,但是关注的是能惊醒着自己的部分。

1、现在还有内心为何如此脆弱

因为玩手机,父母禁止,孩子跳楼的事件有很多。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忙于工作。没时间和孩子交流。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玩手机,父亲就把孩子手机夺过来,给扔了。儿子当时就蒙了,想跟这手机一起往楼下跳,还是被父亲把他抱住了。然后父子俩抱头痛哭。

他们为什么会痛哭呢?是幸运没有掉下去,还是因为家长和孩子身体接触,给了对方力量。

请问同性父母有多久没和孩子有身体接触了。有的孩子通过调皮,被父母打,来实现和父母身体接触。孩子有身体接触的需求,不过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实现的。

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减缓孩子的压力。父母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或是放在说教上。

游戏,体育身体对抗,掰手腕这些都是很好的身体接触方式。

想想以前孩子的身体接触机会有很多,冬天冷的时候,几个同学靠教室墙壁挤成一排,看能把谁挤出去。掰着腿,金鸡独立,进行“斗鸡”。

与同龄人的身体接触,与父母的身体接触都能降低孩子的体内血液里的肾上腺素。随之而来的,孩子的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都会减少。

和孩子多做些游戏吧,身体的接触有利于情绪的舒缓。减少孩子负面情绪的积压,一旦爆发父母并不愿意看到。

2、家是归属感的来源

在外多年,年龄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这就是在寻找归属感。

也有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回到家后,发现找不到那种家的感觉了,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宅子没有了,童年的记忆也就没有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在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自卑与超越》的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作为父母怎样爸能让孩子感觉到归属感?

家长和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可是并不意味着父母总是要和老师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尤其是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在学校里根本找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学校的环境对孩子是不友好的。

如果父母也和老师一样批评孩子,逼孩子,只能把孩子往外推。

没有了价值感,家和学校也不是自己归属的地方。孩子最终孤立无援。

写在最后,悲痛的事情发生了。对当事人的关注,还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阻止悲剧的发生,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江苏考英语


因为疫情,大中小学都延期开学了,什么时候开学还未公布,而网课也上了有一个月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延迟开学是非常让家长焦虑让学生着急的问题。高考如果不推迟,剩下学习的时间也不多了。可以想象每天孩子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听课做习题背书背单词,课程必须跟上,不会的问起来也不方便,做呀做,坐呀坐,算着倒计时,背着被父母整天照顾不止,关心鼓励的包袱,想着未知的明天,心里崩溃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自杀那天起,作为父母一定生不入死,再也不会感觉到以后会有幸福可言。除了苍白的劝慰,好像只有后悔。

如果时间能倒回,假如我是那父母,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是对的,要找方法,要做体育锻炼,也读所谓闲书,读励志的开阔心灵的书籍,用以强壮我们的身体,丰盈我们的心灵,告诉他上大学是梦寐以求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是精彩漫长的,大学是其中的一小段,多了它锦上添花,少了它阳光依然灿烂。大学可以少了你,可父母不能没有了孩子,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大的孝敬。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耽误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教育在平时,才不会有突发的偶尔。

父母和孩子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彼此珍惜互相温暖吧,别让圈外繁华扼杀了这久违的亲情。


贾雪锋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自己的事,插不上言也插不上手。

事不在谁身上,谁就感受不到大压力。

而作为父母,当失去了孩子,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那是断了命根子的痛!那是活着没有了一点儿意思的痛!

如果命能够交换,那是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回孩子的命的无疆大爱!

他们痛不欲生。因为断了最亲的情!

他们多么想唤回孩子的生命,却是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他们一定万分后悔,可就是买不到后悔药!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压力,自尊心受挫……种种原因导致年轻学生自杀,父母崩溃!这些惨烈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了父母什么,暴露了什么问题?

父母在这中间左右为难,为孩子的问题精神焦虑。父母希望孩子好,老师关心成绩,作业,也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每次老师布置作业,每科老师都觉得自己布置的少用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可都加起来呢?有问题,然后叫家长,家长觉得丢脸,然后更加严厉的督促孩子,孩子有压力,不开心,情绪得不到疏解,造成心理问题,爆发时采用了令所有人遗憾的方式。父母痛苦终身!

近日有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凌晨还在做作业,父亲问老师你睡了吗?孩子都没睡,你为什么谁了?第二天这老师要求这位父亲以及其它参与的父亲退群……父母含辛茹苦教育的孩子,不是让老师蹉跎的!

青少年们往往自尊心强,敏感。上网课,买不起手机,家里贫困,父母身体残疾,小小的年纪早早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选择自杀永远结束这种痛苦。而父母只会更加痛不欲生。

这不是网课的错,没有网课的时候,类似青少年自杀事件少吗?永远没有感同身受,不经历过,你怎么感同身受?

需要的是疏导,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请多花点时间,多花点耐心,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免父母最后的沉痛!不要你觉得孩子会喜欢,要他们真的喜欢才是喜欢!


睡觉觉困难户555


现实一点、客观一点来说,压力和情绪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日积月累铸下大错的理由,包括父母、老师、……等一切承担教育责任的教育者,甚至包括整个社会。

不可否认,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教育的范围、能力和成效。

但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且很复杂,因为一切教育都是源自参与教育各个环节的形形色色的施教者。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是形形色色的教育的悲哀,借用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曾一首诗中所说——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

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果一个海角,

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

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

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你敲响。”

任何教育并非孤岛一座,导致这些问题的“教育”才是最值得审视、反思。

换句话说,对每一个施教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反思自己所认为的教育,并以此来先教育自我,然后教育才可能向好而生!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很多人依然固守着自己脚下的那一片小小的岛屿,只看见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却不曾深刻反思和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压力和情绪的根源,这对于受教者来说,恐怕是最悲哀的事。



事实上,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受教者为对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而不是以“自己的自以为是”为对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

所以,教育孩子就意味着不断认识孩子,不断认知自我的成长。

没有成长,教育只能是痴人说梦。

刻舟求剑的故事恐怕所有人都听过,甚至还有人会嘲笑那个人的愚蠢,因为他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变化,只有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可是,倘若你仔细想想,教育不也是不停变化的吗?孩子的成长也是啊!为什么父母的“教育”就很难变呢?当出现问题之后,为何还不知道要改变呢?

所以,最难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教育,往往是观念先行的。

但很多施教者却浑然不觉自已然成为某种观念的奴隶,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成为观念的主人。

万情万绪皆由心起,这“心”便是对自我观念体系、认知体系的深度审视与反思——这便是万事之源。

人的很多无奈在客观事实面前、在规律面前是很苍白无力的,教育亦是如此。

但正因为有些“教育”不可能重来,所以父母、老师等一切教育者的自觉才弥足珍贵。



当然,有一点不得不提——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媒体的放大作用同样也会放大事主的伤痛,甚至还会带来舆论的压力,事主同样会有更为痛苦的体验,但这一切并不能随事主的意愿而改变,但更重要的还是事主的痛苦反思。

这一切无人能替,也无人能“顺利”走出这段往事。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但毫无疑问,这样的代价太太太过惨痛。

所以,育儿即育己,但这绝不是压力和情绪可以推卸!


儿童哲学启蒙


上网课自杀,最伤心的必然是父母。

但是孩子是个不成熟的个体,他不会梳理、引导自己的消极、抑郁的情绪。作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想不开,有异常,父母的责任很大。他们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当然,也有的突发事件,根本不给父母思考的时间,孩子情绪一来,转身一跳,一了百了,剩下伤心欲绝的父母。

但是究其根本,这个受不了刺激,扛不住压力的孩子,多半跟不健康健全家庭教育有关。孩子要么感受不到爱,心里及其脆弱,要么,过分溺爱,没经历过挫折,才会有这样极端的后果。而这些,理所当然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也就可以理解没多少人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了。


星级梁梁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小学生因家长训斥其上网课不积极,不认真跳楼自杀。这是怎么了?学生自杀事件每年都在发生,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媒体的热议,但热议之后,就悄无声息了。那么导致学生自杀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呢?简单的从父母的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一直在重复着自杀事件家长的做法,只是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还比较强大,没有被你摧毁呢?

我们固然对自杀学生的父母感到伤心,但更为之悲哀。孩子从一出生,本是活泼可爱,毫无尘埃的一张白纸。你自作主张在这张白纸上不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这张白纸按照你的设想前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是你的附属品。作为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父母,你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许多家长是凭着父母的权威肆意猜测,主观臆断,自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予孩子什么,并未考虑孩子的感受。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孩子是否成龙成凤并不单单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家长却简单的归结到学习成绩上。成绩好,一切好,所有要求家长均可满足;成绩差,一切差,家长的训斥、唠叨一哄而上。孩子的成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我们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但我们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毕竟真正成龙成凤的人在少数,而大多数还是走上普通的岗位,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不要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对孩子做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无辜的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也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我们是否把孩子作为了独立的一员。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还是教训和命令。和孩子的交流除了学习,还有共同的话题吗。和孩子交流是朋友的身份,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了吗,敢于和孩子认错吗,孩子敢于和你讨论问题吗。

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都应该敬畏生命,不能视生命如儿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