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嗎?

雙盛農業


當代農業已經根本上擺脫了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種植方式和模式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就證明農業種植不再那個男耕女織,靠天吃飯的時代,到底從那些變化中可以看出來呢。

一、生活水平提高

★在我小的時候,吃水果往往要等到夏季才開始有一些早酥梨、杏、西瓜等時令瓜果上市,當這個季節過去的時候,很難在夏季吃到秋季、秋季吃到夏季的水果。對於蔬菜這種難保存的作物更是難上難,當然這裡要排除大白菜。隨著生命科學的進步,育種科學家們培育出了不同生育期的水果,早熟和晚熟水果等農作物大大擴展了農作物的成熟範圍,極大限度滿足整個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個地區水果一同上市。蔬菜也是一樣,最簡單就是溫室大棚,冬天吃到的黃瓜、西紅柿、小白菜都是靠溫室給予它們適宜生長的環境來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而由於這種不同作物、不同季節的合理分配才會很少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我們也很少看到我們熟悉的農民在網上發出“救救我吧,我家大白菜滯銷了”、“救救我吧,我家西瓜滯銷了”等社會熱點問題。

二、種植範圍擴大

★我國地大物博,但是有一個特殊的問題,氣候變化差異巨大。如種植環境中的高鹽、乾旱、寒冷等條件因素的限制,使我們不能廣泛種植。但是現在社會滴灌、大棚、抗旱、抗旱、抗菸鹼等作物品種能在我們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就是人在與天作鬥。我們不能改氣候變化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身處在環境中的人和事。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它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也培育了海水稻,這無疑給我們更多身處在菸鹼環境中的人們帶來了種植的希望。袁隆平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是對於我是一個西北人,有親身接觸的就是油菜。有這樣一位教授,他默默無名,但是他將冬油菜向北擴種了30°,將油菜花開滿在最低溫度零下30℃的新疆。這就是現代農業,不再是適宜那種作物就種植,我們已經通過育種,抗旱、抗寒鍛鍊讓它們更耐寒、耐旱。

三、種植設備多元化

★種植設備那就多了,從牲畜耕地到重型機械根底、從引水灌地到開鑿深井、從漫灌到滴灌、從人力到半自動化甚至全自動化。這中間的變化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變化,農業早已不在是那個手動的時代,我們也走上了智能時代。潑灑農藥、手動噴霧、電動噴霧、飛機噴霧、無人機噴霧等種植設備多元化了。

四、抗災害能力變強

★2017年陝西發生玉米螟,大面積玉米受害,當地政府僅用了一週時間將危害降低到最小。2019年蝗蟲大軍即將入侵我國,世界各國政府相當關注,但是已經在印度控制了。各種化學農藥的開發,保障了農作物減產絕產的可能性。快速繁殖能力的發展,使我們有了不會因早春霜降死苗不能補充。

五、預測精準度大大提高

★說到預測,我們經常會關注天氣預報。上班族可能最關心週末出玩的天氣,但是農民關注天氣可能是因為他最近要施肥打藥。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短短几個月入侵20幾個省份1000多個地區,我們植保工作者時刻關注著這個動態變化。這說明我們預測技術越來越精準,更好知道我們面對自然突發因素。

六、種植模式多元化

★說到種植模式,讓我印象最深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海南反季節芒果種植,在學校時,感覺調控植物開花結果很神奇,可能只能通過科學家們來實現。但是到達海南市場後,我驚呆了,幾乎每個果農都能達到精準調控的程度。原來植物調控技術農民也會,海南芒果本來是5-6月份上市的,但是在整個生育期的調控中可以提前到春節前後,這是多可怕的事。種植模式有無土栽培、水培等。

七、轉基因

★這個話題是個社會熱點,但是我們不考慮它可能存在潛在危害的情況下看待它。讓一個作物自身帶有抗蟲、抗病、抗旱、抗旱甚至改變養分、提高產量的技術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手段。轉基因到基因編輯實現了讓基因轉變得更快更容易,我很期待在未來的10年、20年、50年這個技術發現的程度。到底是神是魔,我很期待。

★★總結:現代農業已經再也不是那個農耕時代,多種學科共同結合將會給種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上七點僅為我個人意見,希望對年有用。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我是惡霸王小五,一個關注農業害蟲防治策略的人。我會定期發佈一些農業害蟲的基礎知識,希望對您有用,如有需要,請關注我,謝謝!


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


我的老家是在北方,我們這裡真的是靠天吃飯的,雖然地裡乾旱可以從排水渠引水,但是面對很多的自然災害,真的是束手無策!

我們這裡相對來說還沒有發生過特別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小災害。好多年以前家裡下了一場暴雨,下了兩天一夜,很多人都慌了,因為種的是水稻,還靠著河邊,如果要是發大水,挨著河邊的水稻都要遭殃,好多一些村戶冒著雨去地裡觀察,但是面對大雨,一點解決辦法也沒有,雨下過以後,挨著河邊的稻池地大面積都被大水衝了,我們家的也被衝了,那年那片地本來要收三四十代的水稻,最後就收了一袋,因為這次大水,有的村戶接受不了,在地裡大哭起來!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面對一些自然災害,有時候也只能束手無策,像洪水,冰雹,乾旱,蟲災,不過我相信,經過發展,肯定會有一些解決的辦法讓農業種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山邊的那道彩虹


農業的種植是靠天吃飯嗎?

大家好,我是鄉村娜條河,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有兩面性。

我們老家在河南平原,自小時候家裡種地就有老人靠天吃飯的說法,從單一方面來說,靠天吃飯,一般指的每年沒有大風大浪,狂風暴雨,冰雹蟲災什麼的,好好管理,旱的時候及時灌溉,肥料跟的上,那麼糧食才會穩產穩收。

如果說因為天氣的原因,雨水過多,造成內澇的話,這個農民是沒有辦法的,只能等待天氣放晴,祈求老天不再颳風下雨。

如果說是天氣乾旱的話,還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地裡都有水井,現在都是機器化,水帶下進去,手拿開關一個人就可以澆地,太乾旱勤快點,多澆幾遍水就可以了,也不完全靠天,這就是剛才說的兩面性。

19年冬天的幾場雪把朋友建的幾十個大棚,全壓塌了,裡面雖然還沒種植,但前期的付出功虧一簣,2020年還要重新開始建棚,損失幾十萬,這樣來看真是靠天吃飯。

所以農民種植農業希望風調雨順,方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關注農民農業發展。











鄉村娜條河


大家好,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嗎?我覺得我們這裡就是靠天吃飯。我就是農民,拿我這幾年的種植情況來說,我種地遇到過雹災,木來苗情出的非常好,一場雹子下來砸成光桿,補種其他作物又錯過農時,秋天全是青稈子,沒結糧食。遇到過旱災,種子播下地就沒下過透雨種子在地裡幹著不發芽,實在不行了拉水澆地,可我們這裡種地都是十垧以上的,真是澆不過來,可想而知,沒有苗哪來的產量。去年是水災,這雨連續下了兩個來月,河水出槽,稻田都淹絕產了,旱田也受很大影響,產量不行,能保住種地成本的就是好的了。所以我覺得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的。


龍江玉輝


我的老家是河北衡水,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這裡現在有水井,有的地方有河水,感到天旱的時候就用河水或者地下井水澆一下莊稼果樹,但是現在這幾年糧食水果都不值錢,人們就捨不得澆地了,雨水多的時候,人們就能少澆幾水,就能省點錢



農村小馬哥的快樂生活


這個問題不能說沒有,因為有的地方即便遇到乾旱人家也有水供給,而有的地方遇到乾旱打井都沒水出來只能靠天吃飯。一九九六年我的家鄉就是這樣的。我記得水稻剛長出水稻都奄奄一息的田裡開的裂,那時的我手都放進去了。如果那時能下場雨,多少也能收點。那年沒吃到幾頓來飯。那時如果有水該多好啊!!到現在如果還是那樣的大旱,我敢說我們那裡結束還是一樣的。


老陝物流人


傳統農業是,新型農業受影響不大;大規模種植業是,小範圍特色農業依賴小。

可能會有人說現在有先進的灌溉排水系統、人工降雨技術、無人機植保技術等等,不畏懼旱澇等自然災害,但畢竟高標準農田還是少數,大多數農田不具備,特別是旱田,高標準農田一次性投入較大,對於農村侷限性很高。

就算是有高標準農田對於一些自然災害也是束手無策的,比如說冰雹、颶風、積溫過低或過高等等,都會給農業種植造成巨大的損失。

中國的農業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的與“天”抗爭的戰鬥史。因為氣溫低我國引進了玉米、馬鈴薯、紅薯作物;由於人口暴增研發的“超級雜交稻”;由於旱田多改良的“旱稻”等等,都是“戰天”的階段性成果。

社會在發展科技再進步,在自然災害面前農業種植可以減損、止損,但損失是無法完全排除的。


秋水長天1974


農業種植的收穫怎樣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種子的原因,現在都是專業種子公司供應,品種經過層層篩選,我國在這方面把控很嚴。2,技術原理,現在各鄉都有農業專職技術人員指導培訓,有問題會及時指導處理解決,3,天氣原因,通過幾十年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防洪抗旱能力大大增強,大大降低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的損害,當然大的自然災害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4,病蟲害,病蟲害是造成農業減產的一大因素,如今年的非洲蝗蟲災害,所以平時在種植區每二十畝應該有殺滅害蟲的設備,最好不要用農藥,這樣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對人畜都會造成傷害。






鄉村亮化


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嗎?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我認為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飯。氣溫,降水量,季節週期等因素都對農業發展生產制約。對於新型的種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天氣對農作物的危害。

第一首先是氣溫,對於近幾年來說每年春天 都會或多或少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對於果樹還有其他農作物來說,倒春寒會使作物減少產量甚至於絕產。對與大棚種植來說,這種情況會很少甚至於沒有。

第二降水,對於降水來說,降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大棚來說可以很好的解決降水這個問題。

對於農業種植來說,這兩個方面就是很大的問題。還有還有其他問題,比如霜凍.高溫.冰雹.大風等等一些自然災害。所以說農業還是需要現代化科技種植。




甘肅小果農


小山很高興解答您的問題!說實話我們這邊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的,年頭好的就能有個好的收成,年頭不好賠的一點招都沒有啊[流淚]!

近年來,隨著全國農墾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甘河農場糧豆單產和質量也不斷地攀升。但是,自然災害頻發、優質不優價、農產品種植結構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仍然困擾著該場職工。

一般情況正常的專業性種植的還是不用靠天來控制收成,現在農業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優化。只要沒有大災大難的,老農明的種植技術還是相當理想的。同樣就算是再好的種植技術也不能離開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規律如果出現紊亂會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古話說:看好天時種好了能賺錢,但不是暴利。種地看不好天時就不賺錢,種壞了更賠錢,賠就不少賠。戰國末期的商人呂不韋就說過:種地,兩倍利;經商,十倍利;從政,無數利。所以呂不韋棄商從了政。現在棄農經商的都很賺錢,擺小攤賣水果賣蔬菜都比種地賺錢,八倍利十倍利;棄商從藝的更賺錢,無數利,暴利。工地搬磚、工廠打工每月少者一兩千多者也三四千。唯有種地,賺時小賺,賠時大賠。

像我們這邊的農民目前想擺脫這一困境,主要是外出打工,把家裡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或者撂荒。在城市裡,靠自己一雙勤勞的雙手,做一些只要能賺錢的事情,不管多髒,不管多累,都願意去做。就這樣辛苦一年掙的錢要比在家種田多4~5倍。其次,有些農民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做生意,做手藝,使用智力和技術掙錢維持生活。這些農民,有的在家從業,既勉強在家耕種農田,又在家門口做生意或者做手藝,維持目前一家人生活。總之,農民未來的出路在於農業規模化經營,走合作社經營模式,達到專業化,科學化,機械化,少投入,多產出的路子。農民種糧才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