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爆发,因德意和苏联两股主流对峙势力的介入,以及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阵线的支援,其迅速升级为获得国际聚焦,并拉开二战序幕的世界性战事。

“书写西班牙”不仅在西班牙本土文艺界成为中心话题,亦拉响了世界文坛的战备状态,许多国际作家以此为契机内省个人思想底色,调整战时角色甚至于在文学与社会的层面上重塑自我。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诗坛不可避免地对西班牙内战投以关注和回应,并将其作为中国抗战诗歌实践的场域或策略。这一文学现象暗含着对中国战时诗坛的一种读法:将诗歌植入世界联动的战争背景和国际视野中,以此讨论中国诗坛转轨或新启的文学图景和历史流向。

那么,中国战时诗坛是以怎样的方式“拿来”西班牙内战的呢?

创作派

以胡乔木、力扬等为代表的新兴左翼革命诗人,通过创作的方式声援西班牙,进而策略式地实现声援中国乃至声援革命文学理念的终极目的。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光明》1936年8月刊登了胡乔木的诗作《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应该是中国诗坛在创作方面对西班牙内战作出的最早回应。全诗以复现一句的咏叹形式,对始自1936年7月17日摩洛哥叛乱的多个内战历史细节,从时空和参战群体等角度给出了全景式的描绘,线性的记史风格加上发表的即时性,使其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中国读者了解西班牙战局的时事新闻诗。更为巧合的是,该诗营造的主题情境“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正熨帖地象征着关注西班牙内战、共同保卫马德里的国际性诗歌氛围,这在全诗结尾得以集中显现:

莫斯科,巴黎和伦敦的血肉,

他们要堆起马特里的城墙!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

满地都是西班牙的战场,

为西班牙我也有我的岗位,

我的笔,你请化作长枪!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光明》还于同年陆续发表了白薇《玛德里》、庚白《西班牙妇女歌》等直接声援“保卫马德里”、时事性较强的多种诗体文本。以此为发端,中国诗坛并入了这场内战引发的世界诗歌运动,成为“西班牙共同体”的一员。

实际上,在诗史的意义上推动中国诗坛与西班牙内战诗潮迅速发生共振的根源,正是时间线索上与“西战”近乎共时的1937年7月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与西班牙内战诗坛的走向相类,中国诗坛也迅速启动战时状态:诗人下乡入伍参战,与服务战况、记录战史的诗歌一并汇入抗战文学的统一阵线。中国诗人很快从西班牙内战经验中攫取到与中国战局“同构”的文学资源,西班牙战场被拿来与中国战场比较,两种战地景观以对照、互文的对称方式植入诗歌,前者被想象性地描述成后者进展的某种先导和模范:

我闻在中华,三从夫子父。

视汝非复人,名教倡儒腐。

兴起嗟新邦,倏忽竟返古。

召汝还中馈,责汝供缝补。

汝而有违言,邻国效已睹。

德意与日本,女职在哺乳。

家齐国乃强,所侍妇为主。

狂流从东来,横决及吾土。

东北既沦胥,将陷中南部。

救亡有师承,西班牙可取。

持告诸姊妹,莫漫学鹦鹉。

勤栽革命花,前扑后更吐!

庚白《西班牙妇女歌》

这首诗虽然以称扬马德里民间妇女军的巾帼气概为底色,但其五言排律的古体形制却指向了一个十分现代的中国话题,即与五四新文化相连通的妇女解放、伦理革命和性别启蒙。

中国战时新诗服役于以民族解放与民主的要求为内外矛盾的中国革命,诗人敏锐地从内战性质突转的西班牙国情中,发现了亟待共同解决的双重使命,进而以西班牙为资源建构起某种中体西用、中西共振的诗歌共鸣模式。

然而,伴随着1939年马德里沦陷、西班牙内战结束,这场中国声援西班牙的诗歌创作浪潮很快陷入低迷和冷寂,反倒是艾青所观察的“因忙于编务” 而“很少有诗发表”的戴望舒,一直坚持翻译反法西斯的西班牙诗人的诗集《西班牙抗战谣曲》。这提示出了中国战时诗坛拿来西班牙内战的另一条路径。即通过译介西班牙抗战“谣曲”这一特定诗歌文类的方式,从严谨、本分的诗歌视野出发声援西班牙。

译作派

戴望舒早在1930年前后,就通过翻译颇得周作人钦羡的西班牙“1898一代”著名作家阿左林等文人的短篇小说,显露出对西语文学的别致兴趣,由此奠定了其西班牙文学中译史上的地位。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后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戴望舒不得不中断追求多元、精微诗艺的《新诗》杂志,由沦陷上海南下迁居香港,这位曾经的现代派诗人领袖很快过渡到组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战时团体的骨干位置,并主编关注中国战时诗坛和国际反法西斯左派诗人动向的多个刊物,如“星座”、“十日新诗”等《星岛日报》系列副刊。

因而,当戴望舒在“西班牙内战”引发的国际诗歌运动和个人持久的西语文学兴趣这两条延长线的交汇处,开始投身西班牙抗战谣曲的译介时,这些出版物无一例外地成为以注目西班牙战时文坛为核心特征之一的文艺阵地。

譬如,戴望舒不仅分别以“西班牙抗战谣曲选”和“西班牙抗战谣曲钞”为标题,在其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副刊和《顶点》诗刊上连载、专刊10首西班牙内战谣曲,还译介了《农民最初的胜利》、《骑兵营》等西班牙内战诗歌。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借由戴望舒现代派领袖的形象资本和诗坛威信,施蛰存、叶灵凤、杜衡、徐迟、袁水拍、马耳(叶君健)、冯亦代等集结于其周围的在港文人,与戴望舒一道着手推介包括诗歌文类在内的西班牙内战文学。

除戴望舒外,诗人黄药眠及民国译者芳信等人,亦颇热衷于西班牙抗战谣曲的译介,黄药眠不仅在《文艺新闻》刊发阿尔贝蒂《你没有死》的译稿,还于1942年4月出版了收录11首抗战谣曲的译诗集《西班牙诗歌选译》。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中国诗坛怎样“拿来”西班牙内战


结语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这场兴起于西班牙内战、由本土向国际辐射的世界诗歌浪潮,之所以能在中国战时诗坛引起共鸣,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全面抗战与西班牙内战在时间起点上几乎一致。

同时,中国战时诗坛还释放出了源自内部争辩的不同动力,在创作和译作两条截然不同的诗歌道路上各放异彩,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