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对于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长的人自然不会陌生,人们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它的富饶。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显示它的肥沃。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荒无人烟,林海茫茫,沼泽密布,原始的生态造就了林间野兽出没,空中百鸟齐鸣的人间仙境景象。

由于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历史上常年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里,大量的树叶及自然倒伏的树木堆积在地表层,历经沧海桑田后腐烂变质,形成了一层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这片面积约600万公顷的黑土,和乌克兰大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并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区,占全球黑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也占我国黑土总量的80%。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适宜农业耕种。其有机质含量约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这片黑土也能取得远高于其它土地的农作物丰收。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我国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实施了大力开发北大荒的决定。于是,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种粮运动。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劳的拓荒者手中,成为我国年产70 亿公斤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粮食,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把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但是,正是由于对北大荒的过度开垦,一些深层次的生态破坏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水土流失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我国曾组织数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来此地开发,累计开垦出约200万公顷的耕地,修建农场100多个。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这些耕地都极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里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现在已不足40厘米。部分土层甚至已显现出黄土特征,少数地方出现了沙化现象,个别村庄已淹没在风沙之中。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粮食急剧减产,在20世纪末,整个北大荒和当初相比,粮食减产已近一半。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或失去栖息的家园,或被肆意的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著名的东北野参,也难觅踪影,一些珍贵的野生药材也被采摘干净。

由于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日趋减少,导致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也严重退化。这片曾经气候怡人、林木参天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恶劣气候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就已发生了数次旱涝灾害。1994年的洪灾,就曾导致黑龙江5300多公顷耕地被淹没,数十个村庄被冲毁。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积遭灾,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灾席卷,导致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播种。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数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北大荒”,为何现在却退耕还“荒”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从1999年开始,国家才决定把广袤的北大荒退耕还“荒”。全面停止对现有湿地的开发,同时对不宜耕种的,或者产量低下的200万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为北大荒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实现了数十万公顷土地的退耕还“荒”,建立起了约占整个农垦区面积20%的保护区,完成了人工造林数十万公顷。

现在的“北大仓”,不但逐渐重现了当初水丰林美、动物遍地、风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实现了年产100亿公斤的粮食的能力,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北大荒从开荒到还荒,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