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藝術家向雋殊


向雋殊,這是一個非常別緻的名字,念起來並不是很上口,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都曾把它唸錯,但有很多人卻很喜歡,認為這個名字“音俗字不俗”。

  為《無名英雄》的女主人公順姬的配音不僅是她自己藝術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創作,而且也成為許多觀眾個人成長史中的一段重要的記憶。向雋殊那美妙而富有魅力的聲音,因為網絡的出現而更加廣為人知,那些寫滿感動的民間記憶,記錄了向雋殊幕後生涯的雋永。

多才多藝 演出過話劇 播講過小說


配音藝術家向雋殊

  向雋殊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她在電影《虎穴追蹤》裡扮演過工商局長的妻子,在《暗礁》裡扮演過王校長。她參加過許多話劇的演出,上世紀50年代她在《雷雨》中扮演的繁漪、60年代在《釵頭鳳》中扮演的唐蕙仙和在《青年一代》中扮演的夏倩如、70年代在《姜花開了的時候》中扮演的夏楠娟,都曾受到觀眾的熱烈讚揚。她還在電臺為聽眾播講過《晉陽秋》、《劉胡蘭》、《旋風》等小說,參加過《羊脂球》、《森林虎嘯》、《肖紅》、《捕鱷者》等幾十部廣播劇的錄製。

與周總理共舞

  向雋殊曾激動地談起上世紀60年代周總理參觀長影廠的一段往事。當年周總理視察長影廠,並觀看了譯製片配音工作的情形,他說:“你們的工作是光榮的,你們是無名英雄。 ”在當天舉行的聯歡會上,許多女演員都爭著與周總理跳舞,性格靦腆的向雋殊一直躲在後面,沒想到親切的周總理徑直來到她的面前邀請她跳舞。向雋殊告訴周總理自己的名字,周總理笑著說:“我早就知道了。 ”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一直深深感動著向雋殊,而他對配音演員冠予的“無名英雄”的稱號也一直激勵著她。

年輕演員向她致敬

  上世紀80年代末,向雋殊全家遷到北京定居。年過六旬的向雋殊寶刀不老,繼續為譯製片擔任譯製導演和配音工作。有一次她為電視劇《石人圈》中的一位老婦人角色配音,當時很多人都對她能否勝任懷有疑問,但向雋殊以深厚的功力折服了同行和觀眾。她對氣息的控制和臺詞的處理所達到的完美高度,令與她一同配音的後輩們深深歎服,他們由衷地稱讚說,向老師,您的配音藝術太成功了。 90年代初期,向雋殊因為身體原因不再繼續從事配音工作。

用聲音塑造角色的演員

   “爸爸,以前我曾經給您寫過一封信,今天我又給您寫這封信來打擾您,可這是我最後的一封信了,……”

  不論是在廣播裡,還是在電視屏幕上,抑或是在銀幕上,每當人們聽到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朗誦《永恆的愛情》中的女主角羅西的這封信時,都能感動得落淚。而向雋殊自己也激動得淚流滿面。

  有人問向雋殊:“是不是僅僅憑著純熟地運用發音技巧就能配好音呢? ”她搖搖頭,然後笑著說:“這還不夠。配音演員是根據原片進行再創造的。要準確地體現原片中人物的氣質、性格、精神面貌,就必須探索人物,把人物的思想脈絡摸清楚,這樣才能使聲音和角色的形象統一起來。 ”接著向雋殊舉了兩個具體例子。在電影《賣花姑娘》中,花妮看到瞎妹妹站在門口等她時說了一句話:“順姬,你怎麼又出來了!媽媽不是還病著嗎! ”這句話雖然短,如果對人物內心活動把握不準確,可能會強調“你怎麼又出來了! ”變成對妹妹的呵斥,但是花妮和妹妹風雨同舟相依為命,對母親生病憂心如焚。所以這句臺詞要體現既心疼妹妹,又掛念母親,表達骨肉深情。同樣,在《永恆的愛情》中,女主角羅西和男主角哈邁德一開始相遇時,雖然導演處理成喜劇,但羅西的內心是嚴肅的,她對哈邁德很反感。當哈邁德說:“對不起小姐,我的車停下來了。”羅西說:“不是車,是你讓它停下來的! ”這句話不能說得矯揉造作,如果說話嬌滴滴的,會變成輕佻,這樣就損害了女主角的形象。向雋殊把這句臺詞處理得很嚴肅,表明羅西不是一個輕浮的姑娘。向雋殊把自己讀臺詞形象地比喻為“嚼碎了,嚥下去,再吐出來”。

  向雋殊嗓音優美甜潤,吐字清晰準確,語調變化自如。她在配音中,能夠充分發揮語言的可塑性、動作性,用聲音表現出不同國度、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來。經她配音的人物,既有天真活潑的少女,又有利慾薰心的貴婦人;既有無產階級的堅強戰士,又有資產階級的嬌小姐;她忽而是名門閨秀,忽而是貧家婦女;忽而是勇敢的叛逆者,忽而是懦弱的犧牲品。她的聲音,可以稚嫩得充滿奶味,也可以剛勁得如金石迸擊;有時像涓涓清泉在岩石間叮咚流淌,有時像狂風在山野中呼嘯;有時像月下簫管如訴如泣,有時像高山飛瀑激越昂揚。形形色色的人物,她都能運用變幻莫測的聲音,準確地、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

  多方面的藝術實踐,長期的銀幕後的勞動,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勤奮刻苦的工作精神,是向雋殊在配音藝術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她平時勤於學習,熟讀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每當接到配音任務後,總是反覆地看劇本,讀原著,查資料,分析影片的主題和人物特徵,熟悉該國的民族習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為塑造角色奠定了生活基礎。她對每段臺詞,都要經過反覆琢磨,尋找感情的尺度,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傾注到角色中去。她在為《人證》中的八杉恭子朗讀的“草帽詩”配音時,事前反反覆覆地體驗八杉恭子讀這首詩時痛苦、悲傷、自責的心境,每讀一遍,眼裡都噙著淚水,聲音逐漸變得哽咽,直到無聲地哭泣起來。她為了配好《賣花姑娘》中花妮的聲音,在練習時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有天晚上在家裡,孩子被她的哭聲驚醒了,驚恐地抱住媽媽問發生了什麼事,她流著眼淚對孩子說:“媽媽在練戲呢! ”

為400餘部外國影片配音


  向雋殊是我國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長春電影譯製廠這塊電影譯製事業的園地裡默默地耕耘著。她的聲音融溫柔嬌媚端莊善良於一體,觀眾熟悉的《復活》中的瑪絲洛娃、《靜靜的頓河》中的阿克西尼亞、《沒有說完的故事》中的女醫生、《法吉瑪》中的法吉瑪、《沒落之家》中的大小姐、《忠誠》中的艾明娜、《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賣花姑娘》中的花妮、《音樂家波隆貝斯庫》中的貝爾塔、《舞臺生涯》中的黛麗、《人證》中的八杉恭子、《春香傳》中的春香、《蝴蝶夢》中的德文特夫人、《永恆的愛情》中的羅西、《獨立與死亡》中的多米迪麗亞等,都是由她配音的。她先後為《俄國問題》《偉大的轉折》《攻克柏林》《真正的人》《流浪者》《一僕二主》《靜靜的頓河》《復活》《忠誠》《戰爭與和平》《人證》《舞臺生涯》等400餘部外國影片配音,並因此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當初配音非最愛

  向雋殊原籍四川巫山,1925年生於北京,1949年到華北大學文藝部戲劇科學習,當時東北電影製片廠從吉林興山搬到長春,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向雋殊介紹說:“當時我對譯製片很陌生,在華北大學學習時看了前蘇聯影片《西伯利亞交響樂》,覺得配音是一項很新鮮的工作,當時給外國演員的配音還出現了方言。 1949年9月我在華北大學畢業後,組織上挑選了我和白景晟等幾個同志來到長影,與擔任過我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配音工作的張玉昆、吳靜、肖南以及長影的徐雁、孫敖、陳汝斌等同志組建了長影譯製片組。當時革命工作熱情很高,覺得配音是一項很光榮的工作,然而剛剛乾了一年,我產生了調回北京的想法,其實我在學生時代就經常參加話劇演出,我非常喜歡錶演,覺得譯製片工作對演員創作個性的發揮限制太大,但隨著自己對配音工作的不斷實踐和學習,我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事業心,只有踏踏實實幹好這項工作,才會對它產生熱愛之情。 ”

參加“5000英尺OK”運動

  長春電影譯製廠在建國初期專門為前蘇聯、朝鮮以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口影片擔任譯製工作,長期以來有一種抹不去的中國氣息,配音演員中以東北人居多。向雋殊介紹說:“當時我們譯製工作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克服東北話的語音,為此我們天天讀報以糾正語音,我們對配音工作的嚴肅性就是從那時候樹立起來的。那時我們還開展了‘5000英尺OK’運動,由於配音時採用同期錄音,一大本電影膠片最短10分鐘,如果不在下面把臺詞背好、背熟,演員之間不把戲排好,出一點錯就要重新錄音,膠片也要報廢,當時還沒有錄音磁帶、錄像機、電視機這些設備。為此,我們開展了一個 ‘5000英尺OK’(一部影片的膠片長度通常為1萬英尺左右)運動,就是5000英尺膠片的配音力爭一遍通過。有一次配《幸福生活》這部影片,眼看5000英尺的目標快實現了,結果出了一點錯而前功盡棄,大家情緒都非常低落,以後配音時精神更加高度緊張了。當年我們的配音設備十分陳舊,跟現在沒法比,錄音棚也非常破舊、簡陋,譯製完成後聲音往往受到很大磨損,我們經常等影片公映後,到影院去看,從中發現問題和失誤,進行總結,我們這些配音演員就是從這種工作條件下鍛煉出來的。 ”向雋殊說,現在配音設備和技術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配音事業應該會迎來一個新的局面,譯製片是一門無止境探索的藝術,需要以嚴謹的創作態度來對待,現在條件這麼好,更容易搞些“精品”,更能滿足觀眾對外國影片的欣賞要求。

聲音魅力獲網友推崇


配音藝術家向雋殊

  2005年12月18日,一位網友說,“一代配音皇后向雋殊,她配的《蝴蝶夢》《舞臺生涯》等片所達到的高度將永遠無人超過。 ”10天后,這種民間推崇被中國電影百年所放大,耄耋之年的原長影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獲得了由國家人事部和廣電總局聯合頒發的榮譽稱號——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這個榮譽超越了她在1981年獲得金雞獎配音演員特別獎的階段性肯定。

  對於中國譯製片發展歷程而言,出身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的向雋殊來到長影時,恰逢新中國電影白手起家的年代,也是譯製片生產突飛猛進的時代。 1949年5月,24歲的向雋殊走進華北大學文藝部戲劇科的藝術殿堂,同年同月,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在此之前,人們欣賞有聲外國影片的方式,大多停留在1937年末大光明大戲院首次出現的“譯意風小姐”劇院現場同聲翻譯的程度。

  《普通一兵》問世以後的12年間,長影譯製片迎來了從無到有的譯製片生產黃金時代。這個時期,長影共譯製前蘇聯、朝鮮等25個國家影片433部,平均每年44部。那時,幾乎每一個譯製片演員幾乎都是從“零公里”開始火速前進。

  有關譯製片演員刻苦練功的民間記憶,讓我們看到了那樣感人的一幕:上個世紀的一個下午,向雋殊面對著牆角靜靜地坐著,當她轉過身來時,淚水滿面。正是這樣通過對影片角色的深刻體驗,向雋殊才用語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潛力,在光影中塑造了自己堪稱經典的聲音。 《舞臺生涯》是向雋殊與著名演員陳汝斌在1979年合作配音的一部美國電影。對這部電影的成功演繹,使向雋殊走向了更為成熟的藝術境界。儘管早在1957年她就已經獲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的個人一等獎。

  與個人收穫相比較,這部影片在國內的出現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中美兩國結束20多年來官方交往隔絕局面的8年後,中國首次引進了美國的影片《舞臺生涯》。對這樣一部影片的具體把握,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向雋殊曾經說,“配音演員不僅僅要有純熟的發音技巧,還要根據原片進行再創造。要準確地體現原片中人物的氣質、性格、精神面貌,就必須探索人物,把人物的思想脈絡摸清楚,這樣才能使聲音和角色的形象統一起來。 ”向雋殊因此獲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最佳配音獎。

  2011年10月22日,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在安徽合肥舉行。享有“配音皇后”美譽的向雋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配音藝術家向雋殊

向老師91歲生日留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