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印教授:对阅读经济学原著的几点建议

治学大家谈 兰州大学

姜安印教授:对阅读经济学原著的几点建议 | 治学大家谈

左二为姜安印教授


宅家读典


对阅读经济学原著的几点建议


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也让假期变得漫长起来。大疫当前,宅家日久,难免心烦,这实属正常情绪反应,关键是要找到有效的疏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在生活情景变化与情绪波动之间存在着适应性与反差性相互转化的关系,而将情绪变化导入适应性过程的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相互转化的替代物,我想“宅家读典”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性选择。平时难有完整的时间段,清净的环境,现在有了这样的机缘巧合,正好可以弥补过去在阅读经典著作方面的不足,让知识的芬芳化为凝神静气的力量,让煎熬的日子变成美好的时光,唯有读典而已。

每年研究生招生面试时,我总爱问学生读过什么经济学著作?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同学们基本把专业书籍等同于教材,读过原著的占比不大。我想,除了应试教育惯性难辞其咎外,经济学学派林立、方法各异、观点对立的学科特征,也为初学者选读原著造成了困惑。当然,目前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追求“短平快”,忽视原著教学的问题也需要改进。

如果说教材和专著之于学术素养,如同能量与营养之于健康的关系一样容易理解,那么,对一个初步踏入经济学殿堂的人,面对由一座座“书山”连成的“青藏高原”时,就不仅仅是“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样简单的问题了。这里,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经验,就如何啃经济学这座“书山”,谈点阅读经典著作的体会。


书山有类

俗话说的“这山看见那山高”的选择困境,在读原著的选择问题上同样存在,要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对原著的分类来解决这一问题,可按三种方式对原著进行分类。第一,按照经济学的层次性结构来分类,即按书山形成的层次、层级来分类,处在基石层的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是整个经济学源头活水,不常饮此水,思想就会枯竭。其次才是各流派的奠基之作以及形成流派内部学术体系的著作;第二,按照学科的功能性结构来分类,可以将整个经济学著作分为理论思想类和分析方法两类;第三,按照学科差异性结构分类,可从研究范式、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等方面做类型细分。


登山有法

面对经济学浩如烟海的经典原著,纵然有穷经皓首之志也难成一览无余之功,因此,攀登书山的办法就需讲究。可以在分类的基础上将阅读经典的方式分为三种,即泛读(游山式阅读)、精读(攀山式阅读)和研读(移山式阅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泛读”的目的是要了解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大致脉络,并在读典中达到专业素养的熏陶。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经济学思想史的脉络选择阅读对象,也可以先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如《影响世界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等,提高自己选择原著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精读”就是要通过原著阅读,形成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泛读阶段大致了解了经济学理论形成过程,初步掌握学科发展趋势,领略了诸多大师风采后,就要真正走近大师,直面原著、解析原著,领会精髓,掌握真知,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培养学术趣向,确立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研读”就是要站在巨人肩上,这是读典的最高境界,也是书山之路上最陡峭的一段路程。运用在精读过程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系统研究现实问题中发现新的理论突破点,开展新探索,丰富原有知识体系;要通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与大师的不断对话,返本开新,在知识结构的完善中形成新知识。只有同时完成了这两项工作,才有可能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向前迈出一小步。


衷心祝愿同学们身心康健,特别期盼与同学们尽快在校园相逢!


姜安印,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丝绸之路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曾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