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光华纺织厂,一个爸妈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一个记录我的出生和童年的地方,一个七八十年代朝气蓬勃极具优越感的地方,也是我们家离开已经21年的地方。

  听老爸说,它的原名是兰字960部队纺织厂,即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纺织厂,是部队在地方所建各种工厂系统中的一员,后来交给了地方,就坐落在108国道旁。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记忆中,大门有专门的值班人员,每到过节,厂里的负责人会用灯笼和标语装饰和点缀当时算得上很阔气的大门,只是现在早已看不到一丝辉煌的影子了。


  这个是进入老厂区的大门,会有专人严格把守,对出入生产区的每个人进行核对和登记,现在我还能脑补出上班时间一到,大门一开,人流如洪水般涌入的情景。有时我放学回来忘了带钥匙,也常常坐在这里等爸妈来送钥匙,因为生产区一般是不容许我们这些小屁孩儿随便来的,我也只是仅有的几次跟着爸爸或妈妈“混”进去,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参观”过他们的办公室。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虽已陈旧却依然宽敞明亮的厂房,只是再也看不到各种纺织机械的影子,留下的只有地上被机油浸透的轮廓。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那时像爸爸妈妈一样十七八岁大姑娘小伙子,揣着各种各样的介绍信,满心抱负的从全国各地涌来,吃大锅饭、睡地窝子,一砖一瓦一扇窗用心血建起了我们看到的这种锯齿型厂房,据老爸说,这是纺织厂的标准厂房模式,既要采光好又不能让阳光“放肆”的洒下来,不然会影响对织出的布面质量的甄别。
  老妈指着厂房上面的玻璃,自豪地告诉我哪一块是她爬着梯子安装上去的,还告诉我那时他们的口号是“大雨大干,小雨小干,没雨拼命干”,“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站在空荡荡的厂房里,我似乎可以看到一群热情似火的年轻人干起活来热火朝天的样子,也可以听到他们喊着劳动号子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声音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画面里满是汗水与心血的交融。
  现在我们从地面的印记中还能清楚的还原出一台台整齐的布机,仿佛那时咵嗒咵嗒的织布声近在耳边,妈妈在布机旁来来回回的走过十几年,一个人要负责二十四到四十台机器,每天一个班下来会cover到七八十里路的样子,甚至是在生下我的那一天还坚持上了半个班,然后直接用拉煤的那种手推车被送进了医院。妈妈现在的听觉不很好,我想很大程度上是职业留下的后遗症。妈妈说我是听着布机的嘈杂声长大的,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对我的胎教呢!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正在工作岗位上值车的妈妈,是不是很美呢?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那时我们的工厂不仅规模大,而且各种物资供应及工人福利也丰富而优厚。大到医院学校小到一个螺丝螺帽都可以自己解决,这里就是生产各种机器零件的地方,不缺能工巧匠,机修车间的小傅叔叔就给我家做过一口平底锅,直到现在妈妈还时常用它烙饼子、焖米饭。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存放制作好的各类零件,分门别类,整整齐齐保存管理的零件房。我来过一次,那里会有零件上特有的机油味道。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布机每天的运转会造成磨损和老化,这里的工人主要负责机器的整修,老爸也做过这个工种。其实老爸也算纺织行业的全能了,保全、保养、装纬、值车、机修,从最基层干起,到组长到班长到车间主任再到生产副科长,一路走来兢兢业业,把他的青年时代全部奉献给了这里。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原织布车间环生产区一角,老爸老妈在找寻当年的记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原织布车间办公室,老妈从运转班换到常日班之后,做过几年的核算员,大概就是在这里办公吧!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锯齿型厂房侧面,门口堆放着破产后,被国资委卖给金盾公司所生产的破棉料的残留物,我妈说以前她们织的布白亮平展,相比之下现在这些简直就像黑心棉!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是老爸曾经在生产科工作的办公室,那时已经开始上行政班了,依稀记得老爸坐在窗边靠右的位置,桌上放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下面压着或单位或家里拍摄的照片。推窗向外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办公楼对面隔一条马路的幼儿园。我唯一的一次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恰巧就被老爸的一次推窗给捕捉到了,于是爱女心切的老爸就去幼儿园找老师评理去了。嘻嘻,老妈常说老爸年轻时根本无暇顾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看来那是没到要紧处呢!现在想来,欺负我的那些谁谁,好像是有赵晋敏和梅婷吧!你们现在都在哪里呢?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些制度规则以及配套标准全都是手写的,我们看到时除一块以歪斜的姿态证明它的存在外,其他几块还端端正正的被挂在墙上以示昔日的威严。你们猜得出这些字是出自哪位“大师”之手吗?没错,正是老爸的杰作,据回忆,这些文字已经存在有三十多年了,那时老爸因某些原因暂时被停职,为打发无聊时光,他上了夜校,在不得意之时竟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老爸的身影闪过,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和他的字迹定格在镜头中。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一张幸存的奖状,静静地躺在满是碎玻璃的地面上,看到它时我一阵心酸,往日捧在手里的荣耀如今竟是这番模样。
  从日期来看我们家当时还没有调走,应该是23年前的荣誉了,内容显示是奖给织布车间乙班三组这个先进集体的。从八十年代起,我们厂一直处于辉煌的鼎盛时期,各种操作比武,各类活动演出以及每周一次电影一次录像让工人们的文化生活异常丰富,也让我们这些子弟受益匪浅。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还是那条再熟悉不过的108国道,只是这张拍到了厂大门对面的一排门面,因为我一直都记得,老爸自学成才的书法绘画能力使他心中一直都怀有想要开一家装潢门店的梦想。那时没有电脑制作,所有的门牌广告都靠手工完成,我记得老爸常常会在业余时间为别人制作牌匾或是在墙上用硕大的刷子刷出宣传标语,可遗憾的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老爸的这个梦想一直还是梦想,所以我再看到这排房子时,总会不由的觉得其中的一间本应是我们的。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认识它吗?纱管,纺出的纱缠绕其上送到下工序。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机器上的齿轮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我们在一堆垃圾似得废墟中寻到这些零星的部件,它们证明了纺织厂的存在,那些个长条状的东东叫停经片,小时候用它编过飞机。纱厂的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间挂着门帘的房子是属于爸妈的第一个家,他们结婚的时候就住在这里,是“35间”对面的一间窑洞。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师部医院,现在已改名农垦医院,36年前四月的某天半夜,妈妈被用推煤车送到这里,于凌晨四点左右生下了我。妈妈说我的哭声洪亮,医生还断定我是个“歪女子”(关中方言,意即厉害的意思)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沿着这条路直走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其中的一间就是当时的产房。与我同日出生的还有一个我们厂的孩子,也叫萍,但她姓严,后来我们还是同班同学。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个门上的标牌还可以看出当年我们的厂名是“光华纺织厂”,这是北福利区,也就是大家的生活区。
  我记得,牌子右侧的墙被特意刷出一块儿来当做通知栏,我们这群小孩儿常常在放学回家路过这里时挤着看本周的电影、录像预告,遇到喜欢的便会匆匆跑回家,用比平时快很多的速度完成作业,然后约起来,一人拿几把折叠椅子,到一路之隔的露天电影院早早去给家人占个好座位,当然还会有卖冰棍儿和各种小吃的阿姨等我们哦!真是好幸福!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我在这里从一岁长到十岁,我们家也从最初住的“母子楼”搬到后来“二十七间”,(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排平房,共有27间)那里有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那里,爸爸接奶奶来照看上幼儿园前的我;在那里,大家给奶奶盘了一个结结实实的炕;在那里,奶奶不会生蜂窝煤炉子呛得满脸是黑;在那里,我跟着一群以孙丽姐姐为首的孩子背上书包去上学;在那里,我家添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那里,我们追的剧是每天一集的《西游记》;在那里,邻里邻居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比谁家的饭最香;在那里,夏天洗过澡之后被妈妈喷上香香的爽身粉然后啃一个大西红柿;在那里,坐上小邱叔叔绑在屋檐下的秋千摔的满嘴流血;在那里,和邱柏一起忘情的跳中老年迪斯科;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了世上还有知了猴这么好吃的东西;在那里,练习在一张一平方的石桌上打乒乓球;在那里,爸妈去上海旅游给我买回第一条漂亮的公主裙;也是在那里,江林哥和红军哥骑自行车从老家带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
  可是现在,平房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却再也没有那时的味道。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是我们家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处住所,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平房生活,搬进了楼房。厂里一次性盖起了六栋新单元房,在那时实属高大上,与先前的8栋旧楼房一起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南福利区。图中三楼有延伸阳台的便是我曾经的家,妈妈常说,幸亏她的工龄长,要是按照爸爸的工龄排队,我们就要住四层了。
  对于从没住过单元房的这一批人来讲,搬家那天简直就像过年,鞭炮声此起彼伏,炸过后的炮纸把路面铺了红红的一层,我家还打制了一套新家具,那时很流行的“组合家具”。我家是东户,用现在的行话来说是一室一厅,南北通透。天气好的时候,从后阳台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华山的轮廓。我拥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我独享一张宽大的双人床,再也没有机会像以前那样和爸妈同床,妈妈坐在我旁边的被窝里织毛衣,而我会眯着眼睛假装睡觉偷偷看两眼电视,那样的夜晚拥挤却温馨,那样的条件艰苦却让人心里踏实。

  原来“27间”的邻居们都陆续住进了新楼。跟我家同楼层的依然是以前的老邻居,中户小邱叔叔家,对门是孙丽姐姐家,多年的感情不愿割舍,所以选房时我们都是商量好的,其他没法住在一起的,也都选择了同一栋楼,记着我们应该是14#楼,不过这次去找,发现已变成了16#楼。
  对于住惯了平房的孩子们来说,住进单元房意味着各家各户的独立,不方便一起上学了,更不能聚在一起比谁家的饭好吃了,所以我清晰的记得,刘睿,当时应该只有四五岁,是我家在“27间”时隔壁的孩子,第一天午饭时就端着碗到处找大哥哥大姐姐,在楼下仰着小脸急切地问我妈:“阿姨,从哪儿上呢?”
  物是人非,现在很多人都不在这里住了,路边的冬青树也长得老高了,也许只有它们还记得那时在楼下疯玩的我们。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根电线杆的上面是一盏路灯,夏天的晚上,除了下楼乘凉的人们,更壮观的风景是一攒一攒聚在灯下打牌的大人小孩。所有的人只玩一种叫做“中心五”的打法: 两副牌,四个人,两两一家,轮流得分,有点像“升级”的玩法,不过绝对是它的升级版。不知什么时候,这种玩法在我们厂风靡起来,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玩这个,也算我们厂的特色吧!这盏路灯下就是我们的根据地,王斌、李伟、丁萍等和我经常吃过晚饭就搬着凳子下来占地方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小区中楼与楼之间的马路,那时看着还算宽阔,现在因了植物茂盛的缘故显得有些狭窄。到了晚上,路上灯火通明,其实我的羽毛球水平就是在这条路上练就的,那时纯属瞎玩,每晚跟同学打得大汗淋漓,谁能想到多年以后我竟凭着这点瞎玩的本事拿了我们单位的女单冠军!呵呵,看来人生真是机会无处不在呀!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起六栋新楼时,一并建的休闲广场和灯光球场,就坐落在我家前面那栋楼前。那时没少在这里看各车间的篮球赛,大型庆祝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就是老爸曾经推窗看到我的那个幼儿园,就位于办公楼的对面,与厂区一路相隔,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往日的影子了。一旁右手边是当时的卫生所和住院部,现在只能看到半成品的一排烂房子,不知是什么时候拆毁的? 能确定它们的方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那座水塔。

  其实幼儿园在当时被称作托儿所,因为纺织女工劳动强度大,没有人帮忙给带孩子的就选择把孩子放在这里,有的孩子不过周岁就进来了,这里有专门照顾小孩的“老师”。我比较幸福,从小有奶奶陪着,三四岁才来这里,我记得园里有各种娱乐设施,最高大上的莫过于一个旋转电马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豪华”的游乐设施竟还是我们厂机修车间自己加工的呢!在园里,中班大班的孩子才有机会被老师带领着排队乘坐,我好像比较爱坐一架红色的飞机。
  再说那个卫生所,小时候经常扁桃体发炎,每次犯病就是三天共六针青链霉素,直打得那个腿抽筋。跟我一样遭遇的是我们班的张辉,所以那时我俩戏称“病友”。打完针再去学校就会迟几分钟,日子久了,连老师都习惯了,知道我和张辉一定又去打针了,哈哈!
  一年级的时候,因为黄疸的问题我在住院部还住过一个月的院,妈妈每天来给我送饭,护士阿姨夸我很乖,每天加上吊瓶要打八针,可我很坚强,不哭。出院的那天去上学正好遇上考试,结果还考了个全班第一,嘻嘻,学霸本性彼时就已显露,不管怎样,也算我曾经的辉煌历史吧!
  还有一次进医院是因为没管住嘴,暑假的时候李伟给了我家一盆葡萄,当时我爸妈都去上班了,我肆无忌惮的过了瘾,然后肚子疼的在床上打滚,我记得当时舅舅家的小勇弟弟在我家,急得在窗户上喊刚下班的妈妈: “姑,快点,我姐要疼死啦!”,后来是妈妈用自行车推着我去了医院,还是打针解决。自那以后,就不能再任性的吃葡萄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六一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排各种各样的舞蹈,现在我还记得自己跳“白兰鸽”和“采蘑菇的小姑娘”时老师给我们打造的形象,这完全得益于老爸用一部陈旧的相机给我留下的珍贵的黑白照片,完全的自拍,自洗(那时都是用胶卷)。
  老妈的任务则是请半天假,在后台不断地给我梳头发、换裙子,也许如今在台上的那股自信就是那时培养的吧!

  文艺汇演结束,我就会抱着一大堆奖品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奖品种类丰富,什么存钱罐啦,什么不倒翁啦,哦,对了,还有一瓶可口可乐饮料,每年都有,真是幸福感爆棚啊!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亮点是我的小嘴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这应该是《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服饰,可发饰似乎还是跳《白兰鸽》时的样子,算混搭吧!
  话说那时人家也是萌萌哒高颜值呢!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关于这个水塔,我和伙伴们一起上过最高点,在那里看风景,现在想来,那时真是贼胆大了!水塔下面有闲不住的老爸自己开垦的一块自留地,每天下班就去侍弄他那块宝地,当然也为我家餐桌上的蔬菜供应做出了一定贡献。那时的人闲不住,好多家都开地种菜,还成立了所谓的“种菜协会”,算是把地种出了规格。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办公楼,当时所有行政人员上班的地方,包括老爸在内,还是老样子,不过现在改成心理精神医院了。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我就读了9年的母校--大荔农场子弟学校,简称“大农子校”。门口一点儿没变,曾经我从这里进进出出多少回,真想再次走进去,摸一摸曾经写过粉笔字的黑板,坐一坐曾经听课的座位......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很遗憾,去的那天学校的门紧锁着,我们无法走进它,去细腻的触摸每一个有故事的角落。

  我和先生甚至带着两个孩子绕到学校外围的很远处,企图寻找依稀记得联通学校操场与老师住所的小侧门,但终究还是没能找到。一位热心的老奶奶告诉我们,那个侧门早就被堵了,而且操场的后半部分也已被割出一半来建了什么工厂。
  我只好再次回到大门处,隔着栅栏拍下了这张照片。如果你足够细心,可以在里面靠左门卫处看到一个写着“大荔农场子校”的牌子,一点没变,我当年上学时就已存在,模糊不清的字迹证明了它的历史。远处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还留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个大字,它是举行各种集会和每周升旗的主席台背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还是我们当年亲手升起的,三十年的光阴在明媚的阳光与清凉的秋风中恍惚,渐行渐远......
  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共九年。我曾是令人骄傲的中队长,袖章上的二道杠那么鲜红醒目;我曾是国旗仪仗队的一员,穿着白衬衣红背带裙庄严的在鼓号队里敲着鼓点;我曾因字迹工整,一次又一次为班里及学校办黑板报;我曾站在主席台上,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一上去就忘了开场白;我曾为了六一,与王菲、王蔚相约周末来学校排练节目;我曾体育不达标,却在课间时跳皮筋跳的两个小辫上蹿下跳;我曾抱着一摞一摞的作业往返于教室与老师休息室,因为我是英语科代表(宋敏是我的英语老师,美丽温和,但嗓子不太好);我曾眼巴巴的瞅着那些聪明的孩子在操场玩闹,而我却因解不出应用题而烦恼;我曾在植树节时在校园里种下一株小苗,天天课间浇水盼着它快点长高;我曾在炎热的夏天上完体育课后吃到杨勇买的雪糕,至今还记得那甜甜的味道;我曾在这里送别因父母工作调动而离开的闺蜜俞维娜,校门口我们都泪眼婆娑,我曾......太多太多的记忆,全都在这里封存,好像在等我将来的某一天来开启,来回味。

大荔农垦光华纺织厂生活琐忆


  曾经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回忆是成长的相册,时隔21年故地重游,不过是为了了一个心愿,让爸妈再看一看他们曾经的“家”,让自己再找寻找寻童年的影子,也让先生和孩子们直观的感受一下我常常念叨的往事,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