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在成都公交集团

有这样一家三代公交人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

到改革开放40周年

他们的“足迹”

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同时,也经历、见证和参与了

成都公交的三个“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1952年7月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成都人民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公共交通工具。

第一代成都公交人陈瑞书,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踏入公交大门,走出了祖孙三代的第一步公交路,祖孙三代人也用亲身经历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公交的沧海桑田。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右一 参加工作时的陈瑞书)

那时的线路很单一,主线就是从盐市口到梁家巷,陈瑞书就在这条线上当了8年的售票员,后来调到13车队当调度。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左第二排第四位 陈瑞书)

陈瑞书说,那个年代调度室都是临时用木板和塑料板搭的,冬天像冰窖,夏天似蒸笼。她每天早上到岗的第一件事,不是发车,而是先用木柴生火、烧水,发车间隙还要随时加碳、通灰,经常被烟熏得两眼流泪,那个滋味不摆了....

同时还要忙着填来车、发车的路单表,算好发车时间。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第一排左一 陈瑞书)

那时候没有微波炉,吃饭是把铁皮饭盒拿到公交车上,借用发动机的蒸汽把饭焐热,陈瑞书说,那时候整个作业环境“很苦涩”。

那个年代虽然车次不多,道路状况简单,但是调度的事情却很杂,用陈瑞书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和工作“打绞绞”,保姆调度一起当了。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陈瑞书的儿媳,邓敏,目前已退休,退休前是405车队一名机动调度。

邓敏说,她当调度的时代,比起婆婆陈瑞书,作业环境好了太多。调度室是专门修建的,功能性初显,里面配有空调、有冰箱、有微波炉..生活条件逐渐好转。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左一 邓敏)

邓敏说她发车时,成都的道路建设已经日新月异,传统的发车模式,满足不了城市的发展和乘客的需求,所以成都公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营调方式革新。

再回首,邓敏说,她们这代调度就是承接、延续、传递的纽带,是公交从纸质发车转向电脑发车承上启下的一代。

其实,邓敏这一代调度面对电脑很多都算“半路出家”,学习电脑操作是她们这一代调度的工作转折与突破,她说,那时调度都利用休班时间,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课。

“学习电脑操作的时候,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头一天早上6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回去后还要学习电脑发车的理论知识,第二天休班又到公司参加营调系统培训。”因为要让每个人都认可和适应,确保平稳过渡与改革,邓敏回线路后还要给伙计们宣传即将启用的新系统。

她说,电脑发车普及开后,工作比起以前轻松了很多,发车时间间隔也更加科学,乘客的乘车体验更好了。

继往开来,我们意气风发迈向新时代

邓敏的女儿,刘茂芝,是407车队60路的调度员,90后的刘茂芝,是公交调度幸运的一代。

刘茂芝说,奶奶和妈妈经常说她赶上了公交发展的好时代,是享受公交改革成果的一代,她和奶奶、妈妈同样是一线调度,但是看的风景却大不相同...

一家三代公交人,跨越成都公交三个“时代”

刘茂芝所处的是公交智能时代,这一代的调度专业性更强,时代对他们的赋予的要求更高,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有眼光,有技能,有个性,是成都公交新鲜的血液,比起奶奶、妈妈,刘茂芝这代调度走的是“高端”路线。

硬件上,现在的调度室大都宽敞明亮,错落有致,格局分工明确,生活辅助品齐全;软件上,新的调度发车系统更加完善,拥有GPS定位、发车可视化、数据化、无线联系线路司机等智能化功能。

现在,一个调度员可以同时操作几条线路,对每条线路运行情况了如指掌,投放车辆也能更加精准、科学。

“现在当调度虽然辛苦,但是也比我妈妈、奶奶那时候好多咯~”

刘茂芝说,自己身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公交时代,工作时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一家三代公交人

都是成都公交蝶变道路上的履步者

他们带着公交人的吃苦、创新、拼搏精神

和敢为天下先的实干冲劲

见证和经历了成都公交的蓬勃发展

而像刘茂芝这样的,新一代公交人

也必将经历和参与

成都公交集团新时代的革新和跨越!

END

供稿:北星公司407车队 樊敏

整理:蒲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