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高宗1986


袁世凯一生共有一妻九妾。除了最早的原配妻子于氏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到朝鲜后才娶进门的。于氏只为袁世凯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袁克定。袁世凯一直对袁克定格外看好,无论是在朝鲜期间,还是在小站练兵时,都一直带着袁克定。

(袁克定)

当初,袁克定曾极力撺掇袁世凯称帝。那么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说起来,袁克定其实并没有后来被称为“民国四公子”袁克文那样出众,不过袁世凯却一直对他另眼相看。尽管袁世凯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二儿子袁克文却足足比袁克定小了十二岁,因此年纪适龄的袁克定,便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

袁克定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就外表来说,袁世凯属于身材平庸,没什么特长的武夫形象。而小时候的袁克定却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长大后,袁克定在清廷农工商部任职,为袁世凯拉拢了不少官员,很得父亲赞赏。

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时不慎摔伤。由于医治不及时,结果袁克定落下了后遗症,无法再像正常人那样走路。袁世凯心中十分痛惜,他在第二年将袁克定送到德国,希望西方的医学,能让袁克定恢复正常。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听说袁世凯长子前来就医,特意安排了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病。治疗之余,威廉二世时常设宴款待袁克定,对袁克定说:“中国的共和制并不适合国情。想要发展,就一定要学习德国帝制。大公子回国后告诉大总统,如果中国要恢复帝制,德国一定会全力帮助。”

一开始,袁克定只是客套敷衍过去,并没有真正当回事。但随着他对德国科技的了解,袁克定渐渐认同威廉二世的说法。

这一趟德国之行,并没有治好袁克定腿瘸的毛病,但却让袁克定坚定了一颗恢复帝制的心。

回国后,袁克定在袁家大力宣传帝制和德国,他甚至还参考德国贵族的服装样式,为自己和弟弟们做了一套亲王将校服。

(中为袁世凯)

在袁家子弟上下都对帝制充满憧憬时,只有袁世凯对帝制不以为然。

当上总统后,袁世凯为了避嫌,故意没有给袁家子弟安排重要职务。像曾经在清廷做官的袁克定,也只是被安排了一个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闲职。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袁世凯发现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手下已经不太好控制。为了重新把控兵权,袁世凯根据蒋百里的建议,提出了编练模范团的要求。

模范团的军团在经过训练后,就会被指派到北洋政府各部队中,成为效忠袁世凯的中坚力量。

袁克定自告奋勇,主动请求训练模范团。一开始袁世凯觉得不妥,但袁克定告诉他说,德国皇族在国内虽然都不从政,但却都担任着军职,这一点尤其值得效仿。袁世凯思考之后觉得有道理,便让袁克定担任了模范团团长。

在袁克定的影响下,袁世凯开始重新考虑恢复帝制的方案。

不过,袁世凯称帝后,却遭到了一片反对,没过多久就死了。

在袁克定的主持下,袁家人分了家产,开始各自寻找出路。袁克定在分到家产后,很快便搬到了天津的德国租界。

(袁世凯复辟)

之后的十多年间里,袁克定一直非常低调。到1928年,他甚至辞去了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职务,不再过问世事。但袁克定过惯了公子爷的生活,花钱一向大手大脚。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袁克定已经彻底穷困潦倒了。民间传说,袁克定甚至只能依靠一个忠于的他的老仆人上街捡菜叶子,赊一些窝窝头来充饥。但每次老仆人端上饭菜时,袁克定依然会用西洋刀叉将窝窝头切开,再加上咸菜下咽。

1935年,袁克定搬到北京宝钞胡同。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后,日本人曾专程派人拜访袁克定,以重金高官来诱惑。但袁克定虽然穷困,却一直拒绝合作。后来他干脆装病,足不出户整天窝在家里,终于让日本人死了心。

1948年,袁克定生活越发艰难。他向表弟张伯驹表达了投靠之意。张伯驹本来一直不太喜欢鼓动袁世凯称帝的袁克定。但由于袁克定意志坚定,始终拒绝做汉奸,张伯驹又改变了想法,将他接到了承泽园。

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回忆,袁克定走路一瘸一拐,从不抽烟,与人沟通也十分和善。他大多时间都在看书,有时也会翻译一些德文文章,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老大爷。

1955年,袁克定在北京去世。


张生全精彩历史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嫡长子,出生于1878年,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32岁,比二弟袁克文大12岁。袁克定因为骑马摔断了腿,到德国治疗,德皇威廉二世怂恿他当皇太子。袁克定虽然在德国没有治好腿留下终身残疾,但回国后撺掇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失败后,曾大骂袁克定欺父误国。袁克定晚年穷困潦倒,但不跟日本人合作,不当汉奸,还是有民族气节的。袁克定最后投靠远房表弟张伯驹,住在张伯驹家里,1955年去世,享年77岁。

(袁克定)

1、袁克定撺掇袁世凯当皇帝

袁克定字云台,是袁世凯和原配于氏所生。

袁世凯跟随吴长庆去朝鲜时,就把四岁的袁克定带在身边。袁世凯很用心培养袁克定,给他专门请了德国教师,除了学传统的儒家经史外,还学兵法,学英、德、法、日语。

1870年普法战争后,清朝洋务派普遍喜欢德国。


袁克定确实懂多门外语。

袁世凯在朝鲜娶了一个朝鲜族的妾,叫金氏,生了二儿子袁克文。袁克文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袁世凯最喜欢的儿子是袁克文,但后来袁克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才逐渐失宠。

袁克定跟着袁世凯回国后,先后担任了一些小官。

光绪三十三年,袁克定被任命为农工商部右参议。

宣统二年,袁克定升官为农工商部右丞。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儿子中唯一一个在清朝衙门里得到实际锻炼的人。

辛亥革命时,为了拉拢汪精卫,袁世凯安排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成义兄弟。

1912年,袁克定担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的闲职。

1913年,袁克定在彰德骑马时摔断腿,于是到德国就医。

德皇威廉二世很重视袁克定,跟他讲了君主立宪优越的道理,袁克定受到蛊惑。

(威廉二世)

德国的医生也没有使袁克定的伤腿彻底痊愈,袁克定从此就是一瘸一拐的。

一瘸一拐的袁克定回国后,野心膨胀,先打造了一个太子班子。

袁克定首先宴请君主立宪派死硬分子杨度,把他纳入自己麾下。

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交通总长杨士琦、内务总长朱启钤,纷纷加入太子班子。

武将中,奉天将军段芝贵、亲戚张镇芳,陈宧、龙济光、汤芗铭,也加入了太子班子。

为了防止原来的北洋将领尾大不掉,袁世凯建立了自己新的御林军模范团,第一期以陈光远为副团长,第二期以袁克定为团长,袁克定的心腹陆锦为团副。

袁克定的妹妹袁静雪,在1963年有一篇回忆文章,说当年袁克定伪造了一份日本人的《顺天时报》,蛊惑袁世凯称帝,当时袁静雪只有17岁。

但据考证,这个很可能是伪史。

袁世凯不可能只凭一份报纸就判断日本人的态度。袁世凯雇佣了日本顾问有贺长雄,还有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都可以直接提供日本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袁静雪之所以有伪回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撒撒谎保全自己而已。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主持分家,自己分得了最大的一份,搬家到天津的德国租界去住了。

2、袁克定败家,但不当汉奸

袁克定奢侈惯了,花钱大手大脚。

1928年,袁克定辞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职务,本想安度晚年。

结果北伐的国民政府,又没收了袁克定在河南的大部分祖业。

抗战爆发后,袁克定还到处找关系,求蒋介石返还河南的祖业,都被拒绝。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土肥原贤二找袁克定要他加入华北伪政权。

袁克定不想当汉奸,就装病不理日本人。

袁克定还登报声明,表示自己生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

传说,袁克定最穷的时候,只好到大街上去捡烂菜叶子回来煮着吃,只有一个忠心的老仆人跟着他。穷困潦倒的袁克定依然保持贵族范儿,用餐时铺好餐布,用刀叉切窝窝头,吃咸菜,像吃西餐一样体面地吃下去。

3、袁克定的晚年

张伯驹是民国第一收藏家,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袁世凯兄(袁世敦)嫂的弟弟,和袁世凯一样是项城人,袁世凯批准创办了盐业银行,张镇芳担任董事长。

张镇芳先后参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被民国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张镇芳继续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1932年辞职。

盐业银行在民国初年被称为北方四大银行之一。

袁世凯晚年照顾张伯驹,让他进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张伯驹在军校毕业后,在军界混了几年,后来进入盐业银行工作。

张伯驹喜欢书画文物,豪掷千金。

(张伯驹)

张伯驹曾用现大洋4万块买西晋陆机的《平复贴》,用黄金170两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1948年,袁克定极度穷困潦倒。

张伯驹考虑到自己的富裕生活,来源于袁世凯任命张镇芳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不忍心表哥袁克定流落街头,将袁克定一家接到燕京大学承泽园一起住。

后来张伯驹把承泽园卖给了北京大学,搬过几次家,最后在西城区买了间房子,专门让袁克定一家住。

张伯驹找当时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章士钊,想给袁克定安排一个工作。章士钊给袁克定安排了一个文史馆馆员的职务,每月领五六十块钱,可以过生活。但不一定是中央或北京市文史馆,因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传略》和《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传略》都没有袁克定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1955年,袁克定去世,享年77岁。

4、袁克定的后代

袁克定的长子是袁家融,20年代去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学位。1930年,袁家融娶了前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女儿王惠,生了袁克定的长孙袁缉燕。

袁家融先后在开滦煤矿当工程师,去绥远主持地质勘探,参与建设包头钢铁公司,后来在河北地质学院任教,又在贵阳工学院当教授直至退休。

(袁克定长孙袁缉燕)

袁缉燕曾在河北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成为著名画家,后定居加拿大。


沂蓝书院赵月光


说起袁克定也许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提起袁世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而袁克定正是袁世凯的大儿子。袁世凯一生共生育了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二儿子袁克文,跟英俊潇洒、风流成性、名声在外的袁克文比起来袁克定或许显得那么的平淡无奇,不过事实上袁克定对他父亲袁世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袁世凯倒台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袁克定晚年的结局又如何呢?

一、袁克定的前半生

1878年袁克定出生于天津,他的母亲为于氏,幼年时期一直跟随到处履职的父亲东奔西走,耳渲目染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于政治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之后虽然凭借父亲的庇护担任了一些职务。但是总体来说仕途不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为了巴结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汪精卫,派袁克定去接近他,经过一番努力,彼此需要相互利用的袁克定和汪精卫还结成了异姓兄弟。

二、袁克定的命运转折点

袁克定的相貌虽然不如他的二弟袁克文那样俊美,但也算是一表人才,家境富裕的他闲暇之时也是到处玩乐、处处留情,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袁克定从马上摔下来把腿摔伤了,走路也是一瘸一拐。袁世凯为了帮他治疗腿伤,把他送到了德国,正是在德国袁克定受到了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当时的威廉二世因为自己国家的政体受到了来自多方的批评和压力,为了摆脱困境便想拉拢袁世凯想让中国作为自己的盟友。他极力的给袁克文灌输封建帝制的思想,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袁克文的腿没有好转,心里却彻底地接受了封建帝制的思想。

等他回国以后就极力的鼓吹封建帝制,极力动员和促成袁世凯称帝,最终权倾一时、利欲熏心的袁世凯还是迈出了称帝的一步。但是民国大势已经不可阻挡,袁世凯称帝不久,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全力讨伐,最后只能忧郁而死。

三、袁克定的后半生

在袁世凯死后,时局日异混乱,袁克定因为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也渐渐地落寞了,刚开始凭借着手中的积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到后来积蓄花光了,就当他要流落街头之时。他的表弟张伯驹伸出了援手,主动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吃穿住行全部提供,袁克定或许是不太好意思,后来在章士钊的帮助下了找到了一份图书馆员的工作,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他把这些收入交给了张伯驹的夫人,但是遭到了张伯驹的拒绝。

曾经风光无限,甚至幻想着能够当上皇太子的袁世凯的大公子,晚年过的如此悲惨生活真是令人感慨。但是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无论多么落寞,袁克定还是顶住了来自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当汉奸,一直到了1955年他77岁时候在北京去世。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袁克定,就是袁世凯的大儿子,1878年袁世凯的原配于氏生下了他,当时袁世凯才19岁。

这一年袁世凯的叔父因瘟疫而去世,而袁世凯也搬迁到了陈州,并在这里认识了徐世昌。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有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袁世凯也是其中一员,他一生娶了一名妻子,也就是原配于氏,以及就位妾。

于氏比袁世凯大一岁,20岁生的袁克定,但是袁世凯并不喜欢她,因为他觉得于氏登不上台面,而且还喜欢和袁世凯拌嘴。

有一次袁世凯说于氏打扮的像一个马班子,马班子指娼妓,而于氏却反着说她有姥姥家,这里的”姥姥家是”丢人丢到姥姥家“的意思。

而袁世凯的母亲正好是一位姨太太,所以袁世凯对于氏很厌烦,从此不再同房,也就再也没有生过孩子了,袁克定则是于氏唯一的儿子。

因为袁克定的父亲是袁世凯,所以袁克定的前半生算是非常稳当的。但是后半生却非常坎坷了。

1912年骑马摔断了腿,袁世凯送他去德国治疗,然而就是这次去德国,让袁克定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这位大总统的儿子非常上心,当然也是抱有目的性的,他想趁机扩展势力,于是就从袁克定下手了。

袁克定在德国期间,威廉二世对他进行了洗脑,因此袁克定有了做皇帝的梦想,但是想做皇帝就要从袁世凯下手。

在袁克定回国之时,威廉二世让他转交一封信给袁世凯,大概意思是劝袁世凯称帝。袁克定非常赞同,因为只有袁世凯称帝了,他才能成为太子,有机会当上皇帝。

袁克定内心坚定,经常以太子自称,背后也做了不少的小动作,目的就是为了让袁世凯称帝。

最终袁世凯在袁克定的鼓动下称帝了,但只做了83天就取消了帝制,而袁克定也被扣上了”欺父误国“的骂名。

在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隐居于天津,后又辞去了总局督办职务。抗日胜利之后,袁克定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投奔表弟。新中国成立后,袁克定在他人的关系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中央文史馆馆员。

最终于1955年去世,享年77岁。


理科男读历史



袁克定,他最大的标签就是袁世凯的大公子。因为是嫡出,所以袁世凯到哪里都带着他,使得袁克定从小就见识惯了大场面,野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大。后来更是怂恿袁世凯称帝,使得早期的袁克定被盯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袁克定并没有因为袁世凯称帝,而使自己成为“皇太子”;也没有因为袁世凯在民国初期的影响力,就使得袁克定的下辈子锦衣玉食,吃喝不愁。


恰恰相反,随着袁世凯的早逝,袁家开始衰败,袁克定自然也不然幸免。虽然袁克定分得了不菲的家产,但是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袁克定来说,这点家产对于曾经如日中天的袁家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开始袁克定过的日子也是不赖,吃香的喝辣的,住洋房开洋车。可很快,遗产慢慢缩水,再加上身边的人使坏,偷偷地变卖了很多不动产,使得袁克定的家产越来越少,到抗战时期,袁克定的日子已经相当不好过了。


或许此时的袁克定才知道什么叫百感交集,曾经自己身边是车水马龙,现在落魄了连家里老鼠都要搬家。其实袁克定还是很有才华的,留学过德国,会德文和英文,写的狂草也是一绝。


可袁克定就是身体上有点毛病,在1913年因为骑马落下了终身残疾,使得袁克定从此走路都不顺畅。有权势时,这点毛病自然不会影响袁克定“指点江山”,可现在落魄了,同样的毛病遭来了异样的眼光,腿脚不便使得袁克定生活越来越艰难。


(张伯驹)


可即便这样,袁克定面对民族大义,面对鬼子的诱惑,始终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是一位合格的中国人。后来还是因为自己的表弟张伯驹伸出了援手,在1948年把他全家接到了自己家里生活,这才使得袁克定稳定下来。


袁克定一直活到了1955年才去世,终年77岁。


对此,你如何评价袁克定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袁世凯老婆比较多,有10个,儿子也比较多,有17个,袁克定是大公子,又是袁世凯原配于氏的儿子,所以在袁家的地位仅次于袁世凯。在袁世凯密谋颠覆清朝并且后来称帝上,袁克定都非常活跃,甚至他的野心还要在袁世凯之上。

可惜,袁世凯没当几天皇帝就死了,这位一直想要继承皇位的皇太子袁克定失去了依靠,就跟丧家之犬一般一下就从政坛上销声匿迹了。他在分了袁世凯遗产后,就迁到天津隐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又迁回北京,住到了宝钞胡同。

这个时候的袁克定已经没有的奋斗目标了,就跟咸鱼没什么区别了。他整天恍恍惚惚,对于世事不闻不问,只知道吃喝玩乐,不久之后就把遗产败光了。

1938年,袁克定这个时候的境地已经相当困难,他租住在颐和园一旁的私宅中。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要请他参加王克敏组织的伪政府,并且以高官厚禄诱惑,但是袁克定还是比较有民族气节的,他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之后又登报声明自己“以病任何事不闻问”,拒绝见任何宾客。

根据袁克定的表弟张伯驹回忆说,当时他去袁克定家中吃饭,桌上既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新鲜蔬菜,只有玉米面窝窝头和咸菜。尽管如此,袁克定仍然正襟危坐,胸带餐巾,将窝窝头切片加上咸菜吃。看的张伯驹既觉得可笑又觉得凄凉。

到了新中国以后,袁克定靠着政府救济维持生活,此时的他连房子都租住不起,只能寄居在张伯驹在郊外的房子里。有一次,曾经担任过袁世凯政府秘书长和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的张国淦请袁克定吃饭,袁克定这时候已经衣衫褴褛,步履蹒跚。

袁克定后来就靠着政府救济生活,一直到1958年离世,期间的生活状况极为凄凉。


邯郸醉


袁克定有一颗做太子的心,却没有做太子的命。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长的也是相貌堂堂,自然很受袁世凯的重视,总是带在身边培养。一次袁克定在河南骑马时摔伤了腿,当时的中国的医疗条件有限,袁克定落下了残疾的毛病,看着瘸腿的袁克定,袁世凯也是很痛心,于是将他送到了德国医治。



到了德国的袁克定受到了德国皇帝的热气招待,为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威廉二世鼓吹帝制的优势,煽动袁克定劝说袁世凯称帝,袁克定看到德国的发达,确信了帝制可以给中国带来好处,于是回国后不断在袁世凯耳边说帝制的好处,其中肯定也有其私心所在。



为了达到目的,袁克定伪造顺天日报,编造称帝乃是民心所向的假象,袁世凯在护国战争失败后取消帝制,说袁克定“欺父误国”,反正袁克定得背这个锅。



袁世凯去世之后,袁克定去到天津隐居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接受日本人的邀请,没有收入,只能典当度日,到后来越来越穷,身边的老仆人在街上捡白菜帮子,然后带回家煮煮吃了。到了混不下去的时候,袁克定投奔了表弟张伯驹,居住在清华园内,曾出任过中央文史馆馆员,于1955年病逝。


历史伶俜者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袁克定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为悲催的公子哥,并不是说他的家庭身世比较悲催,而是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一些个人的思想发展变化变得非常悲催,当然在这悲催当中似乎也有了一点点的闪光点,不多只有一点点。

事件回顾

首先说明一点,袁克定是有追求的,怎么追求呢?

他非常希望能够当皇帝,当时的环境之下已经不允许人可以当皇帝了,毕竟都民国时期了,哪还来到皇帝,皇帝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是袁克定有办法,而且他非常希望这个办法能够实施,那就是通过自己的父亲袁世凯称帝来间接的让自己当皇帝。

当然如果把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与袁克定完全的联系在一起,似乎又有些扯淡,毕竟单纯的凭借着儿子几句话,袁世凯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说袁世凯也有这方面的打算,而袁克定通过某些途径为皇帝的位子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并且暗中怂恿自家父亲称帝。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之后,袁世凯再也受不了诱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袁世凯称帝,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将皇位传给袁克定,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称帝之后,四周的赞扬之声统统消失不见了,转而变成了骂声,而在这骂声之中,袁世凯本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风险和危机,到最终郁郁而终。

袁世凯在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便是:这个倒霉儿子把自己给坑惨了。

当袁世凯去世之后,整个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系列变化的过程中,袁克定似乎与皇位再也无缘了。

可是当不了皇帝不要紧,自己的衣食住行一定要按照皇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就会发现袁克定即便已经落魄到了极致,甚至自己流浪到了天津,需要去捡别人的烂菜叶子来生活的时候依然每次吃饭的时候带上餐巾,每一次吃饭都如同皇家的百家宴一样,可是这样的一系列做法似乎并不能够为袁克定增添些许光荣,反而为他抹了很大的黑。

没错,这就是事实

曾经与袁克定一起居住在承泽园的一个人:张传彩写过一本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里面记载了袁克定的丑态,比如他当时已经瘦的不能再瘦了,可是每天都会穿一身长袍,然后把瓜皮帽子放在自己的头上,拄着拐杖。

当然这一系列的事情通通抛开不谈的话,还记得文中最开始讲的那一句,袁克定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吗?只有这一点:

尽管袁克定想当皇帝想疯了,当时面对日本人的拉拢袁克定坚决的拒绝了,并且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之上,并没有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

袁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无论他的身世也好,背景也罢,还是他个人的经历坎坷程度也罢,只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流淌,袁克定最终也到了地下陪伴自己的父亲。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袁克定,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曾经贵为民国大总统的大公子,地位无比尊崇,民国上下哪个不给他面子,哪个敢驳他的面子。可是他不知满足,妄图违背民意,怂恿自己的父亲袁世凯重立帝制,意图让自己坐上“太子”之位,日后坐上那世人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可是无奈袁克定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他想要做皇帝的幻想,不但害了他的父亲,也害了他自己。本来他能安安稳稳的做他的总统公子,甚至有机会继承总统大位,然后继续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只是可惜,他的幻想让他本来能拥有的东西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1919年6月6日,袁克定的父亲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全国上下一片骂声中黯然去世,时年57岁。袁家在失去了袁世凯这位主心骨后也开始分崩离析,袁克定这位被自己的父亲在临死前高喊“欺父误国”的曾经的总统大公子,在不久因离开了北京,前往天津居住。



在天津期间,失去了袁世凯的庇护,他开始变得穷困潦倒了起来,只能靠一个忠于他的老仆人,到街上捡白菜帮子,蒸窝窝头充腹。可是就算到这个时候,他似乎还是不知悔改,还是不愿意放弃曾经作为总统大公子的做派,即使是穷的只能吃白菜、窝窝头,他也要仍不改老规矩,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将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进餐。

只能说,袁克定太“贪慕虚荣”,太“好高骛远”了,他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完全就是他咎由自取,他太贪心了,太不知足了。



当然,袁克定纵有千般的缺点,至少他也还是一个中国人。抗战期间,即使袁克定的生活再穷苦潦倒,他都坚定的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他誓死不跟日本人合作。当时日本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想笼络袁克定,要他加入华北伪政权,希望借助他的身份对北洋旧部施加些影响,但是袁克定坚决拒绝,甚至还登报表明自己的心迹。就凭借着这点,他之前所犯下的错误,都不再是错误,至少他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袁克定这般坚守原则的做法,也最终保全了他的身后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的安排下,他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每月他能领到五六十块钱的工资。此时的袁克定似乎终于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了,他再也没有曾经那般的做派,他开始正视自己,开始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忙碌着,就这样他开始充实的生活着,享受着最后的老年时光。



而在这时,袁克定是借住在张伯驹的家中,也就是在承泽园。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的回忆,她说“承泽园里的袁克定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厉害,一个脾气有点怪的老头——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在承泽园生活的那些年里,袁克定从不抽烟,也是滴酒不沾,对那些前来探望他的客人也是很客气、和善,总是微微欠身点头致意。同时在承泽园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是在读书,因他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所以通晓德语和英语,看的书也多以德文书居多,有时为了生计,也会帮助一些报馆翻译一些文章。



1953年,承泽园被张伯驹卖给了清华大学,如此袁克定就又跟随着张家来到海淀居住,在那里居住半年后,张伯驹就帮袁克定在西城买了间房,就这样袁克定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一年多的时间,1955年,袁克定病逝,享年77岁。


澳古说历史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克定是原配于氏所生的长子,嫡出,人称袁大公子。袁世凯对大儿子袁克定寄予厚望,送往德国留学,回国后谋了个候补道员,袁世凯任大总统后跟在父亲身边,可惜1913年,骑马摔断了腿,虽找德医接好了,但落下瘸腿毛病,尤其是晚年瘸更厉害,被人称为“袁瘸子”。

袁克定照片。

老袁复辟,袁克定扮演很不光彩的角色,父亲当了皇帝,自己作为嫡长子就是皇太子,积极鼓吹帝制,伪造《顺天时报》的新闻,弄假的请愿书糊弄老爹,更让人嘲笑的是,袁世凯称帝后,袁克定以皇储自居,私刻“大皇子印”,并向手下狂言,拿着此印,全北京城随便嫖。

1916年6月6日,复辟折戟,老袁人亡,死前指着袁克定说,是他害了我,从此袁克定也背上了“欺父误国”的骂名。袁世凯一死,靠山没了,又因复辟成了众夭之的,在草草的分完家产后,袁克定带着家人移居天津。袁克定的学问很高,不仅通晓德文、英文,善狂草,能作画,靠着丰厚的家产尽情玩乐与挥霍。

图为天津的袁克定旧居。

再多的家财也经不起挥霍,上梁不正下梁也歪,袁克定在肆无忌惮潇洒时,售卖的一处住宅所得被下人领走消失,手上的现金以开古玩店被人骗走,投行里的股票被儿子袁家融私兑,袁家在河南项城老家的财产早在北伐时就被老蒋充公了,仅留下一座老宅,到抗战时,袁克定生活已无以为继,靠着典当度日。

图为袁克定书札。

陷入困境的袁克定终于活明白了,项城老宅被日本人看上了,愿出高价收购,当时袁家族人建议卖掉能分一笔钱,被袁克定以“先人发祥之地”果断拒绝,日本特务看袁克定生活拮据,许以高官厚禄到华北伪政府任职,也坚持未同意,为此事还专门登报,声明自己不从政,拒宾客,老头子越活越有骨气。

年轻的张伯驹。

这种情况下,表弟张伯驹把袁克定接到自己家供养,据张伯驹女儿张传彩讲述,袁克定晚年和原配吴氏一起生活在张伯驹家中,有独立的院子,平时少说话,多看书,张伯驹经常会客,袁克定从不参加,如果见面碰到了,会很和善,1948年在中央文史馆谋了个馆员的工作,1955年去逝时,后事也由张伯驹料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