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疫情防控期間,有人說,“自己見得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是社工。”

東城社工是“宣傳員”“解答員”“防控員”,他們還是“理髮師”“翻譯官”“製圖人”“程序員”“粉刷匠”……一技傍身,奮戰在社區防控一線,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我是東城社工,我也是“製圖員”

一臺電腦、一個Excel表格,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區社工穆天翔,花了三個晚上,畫出了自己管片小經廠衚衕樓門路線圖。哪些衚衕是相通的、哪些衚衕出不去、哪個院裡有樓門院長、哪家要多去看兩眼,都在這張圖裡標得清清楚楚。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寶鈔南社區屬於老舊平房社區,老年人多、外地商戶多,寶鈔南社區制定出“一院一圖”的防控機制,社工們一起動手製圖手繪社區概況。

他們不僅將所有的樓門院落繪製成為疫情防控圖,還在繪製好的院落圖中,將常住戶、租戶以及未返京住戶,通過○△☆等不同形狀、不同顏色進行標記。每日社工還會拿著院落圖,實時統計院落返京人員的動態,並且實時更新,使得整體防控工作情況一目瞭然。

我是東城社工,我也是“程序員”

倪京維是鐘樓灣社區社工,2019年10月入職,雖然是一名新社工,但他的黨齡已有13年。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因為之前工作的時候接觸過小程序製作,這次社區要招募志願者,如果可以有一個招募小程序就會更省時省力一些。領導特別支持,於是我做了一次‘程序員’。”倪京維介紹。

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利用下班時間,製作了“鐘樓灣社區防控疫情志願者招募”的小程序。這款小程序藉助第三方平臺上的模板,根據志願服務需求設計選項要求,上線的小程序在社區在職黨員群、樓門院長群、社區黨員群裡發佈招募信息。截止目前,已有80餘位志願者報名參與社區“保護家園、守護親人”的防控戰役。

我是東城社工,我也是“理髮師”

疫情防控期間,海運倉社區附近的理髮店暫停營業。

海運倉社區黨委為了解決“‘頭’等大事”,將會議室臨時變成理髮場地,安排會理髮的社工姚紅豔,為轄區居民“錯峰”義務理髮。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登記信息、測量體溫、器具消毒......“理髮師”姚紅豔戴好口罩手套準備上崗。

想要什麼樣子的髮型?頭髮長度有沒有什麼要求?一番細緻問詢之後,姚紅豔開始理髮,中途還不忘拿出鏡子讓“顧客”看看是否滿意,及時調整理發思路。“顧客”一個個都讚不絕口、手動點贊社區裡的“理髮師”。

我是東城社工,我也是“翻譯官”

穿過小經廠衚衕,走個2、3分鐘,就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Kendrce是美國人、Sione是新西蘭人,他們從新西蘭回到北京。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前一天晚上,夫婦二人在安定門街道外圍點位上做了回京信息登記。當天晚上分司廳社區社工姚遠就給他們打電話預約上門登記時間。

“外國人非常重視預約制度。”姚遠說,沒有經過預約冒昧上門是不禮貌的。姚遠曾在英國留學8年,他可以和外籍人士無障礙交流,大家都稱他是衚衕裡的“翻譯官”。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第二天入戶登記的時候,姚遠手裡多了一支體溫計。“他們家中沒有體溫計,我家裡正好有一支沒有用過的,就給他們送過來了。”姚遠說,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員都要做好居家觀察14天,每天兩次測量體溫,這樣貼心的服務,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Kendrce和Sione來講,有了家一般的溫暖。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做完登記後,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我們除了要依靠大數據、依靠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是東城社工

我也是“粉刷匠”“段子手”

“嚴加防控,守住大門!”日前,東花市街道廣外南里社區黨支部書記郭鴻翔來到轄區16號樓北門,和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一起,當起了“粉刷匠”,在小區入口處用黃色油漆,寫下三個大字“一米線”,以便居民進入小區時候,可以有序進入。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廣外南里社區不遠的東花市南里社區,社區書記楊立新為了方便社工開展工作,把工作秘籍編成了順口溜,成為了社區裡面公認的“段子手”。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如果要詢問群租合租怎麼辦?楊立新說:“接通電話問聲好,告知我是小社工,詢問返京可安康,在哪開店家住哪,同屋夥伴要問清,是男是女別搞錯,來自何地要知曉……”楊立新還創作了《封區查證順口溜》,在社區廣為流傳。

戰“疫”一線東城社工盡顯“36技”

東城社工,人人有技能。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激勵全體社工奮戰在社區疫情防控的一線,不怕困難、不畏艱辛、不懼辛勞、擔當在前,為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懈努力。


文字 | 洪珊

圖片由各相關街道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