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书法家写不好楷书?

万堤方


当下,书法家写不好楷书,是事实,有诸多原因。

楷书法度严谨,点画横平竖直,方整的结体和严谨的书写规则,适合书法入门,适合练点画笔法打基础,故历代书法大家皆以楷书为看家本领,练就一身硬功夫之后,再从其它书体寻找突破口,形成自己的书风。最典型的如张旭、怀素。

因为极其规范的书体,书写性肯定不强,这也是许多人认为,楷书写的好是工匠气的缘故。

书法的执笔姿势,提锋、运腕、悬臂, 讲究八面出锋,这一特点,其实,也不利于书写标准楷书,只有在写行草书时才能将此执笔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故许多书家只能依靠坐着枕肘写蝇头小楷,再大一些的楷书字形也在3-5公分为佳,书写字径过大的楷书,难度极大,尤其作现场书法,功力、笔力都要非常了得才能完成。

这一特点,我们从古人的留世楷书作品,可以得到验证,古人的楷书经典作品多为八分大小,相当于2-3公分左右。

近代吴昌硕先生以石鼓文作篆,沙孟海先生魏体写楷,启功先生行草入楷,弘一法师亦参入碑体。他们虽说都是正书大家,但其实,都融入其它书体元素。可见,写标准楷书成就书法大家的几乎很难。

虽然,楷书的特殊性,创新性受到局限,但楷书作为书法基础,已是历朝历代约定俗成之公理,也是书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书家,视楷书为书法学习的必修课,书法大家个个都能写得一手经典楷书。

而近、现代书家,在书法传承上的缺失,也体现在对楷书认识上不够。

书法作品的展厅效应、展览需要以及现场作书,注重视觉效果,而大字楷书的结构和章法布局,都不如行草书变化丰富,不如篆隶古朴。

以上这些种种因素,是楷书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导致许多书家楷书普遍水平不高的主要问题;也是有些书法家认为写楷书吃力不讨好,故不会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楷书创作的原因所在。

至于说,个别书家,不具楷书功力,而其它书体书法水平了得,这属实个别现象。有的或许是曾经打下扎实的楷书功底,只是转到自成体系的书风,没必要写楷书了;有的也许是认为其它书体更有利于自己才情的发挥,顾不上写楷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