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语中中国地名不采用汉字的日语读音,而汉语中日本地名采用汉字的汉语读音?

地主最愛星空


把你的问题换一种提法:日本人按汉语发音标注中国地名,而中国人也按汉语发音标注日本地名。是这个意思吗?\r

中国的地名在日语中确实绝大多数按照当事国的读音标注,只有极个别情况例外。比如北京(ペキンーpekin)、南京(ナンキンーnankin)、无锡(ムシャクーmushaku)、青岛(チントウーchintou)、天津(テンシンーtenshin)、上海(シャンハイーshanhai)、重庆(じゅうけいーjuukei)。这些读音有的很接近现在我们的读音,而有些则离普通话读音较远,但都属于日语中的音读。\r

日语里的音读有唐音、宋音、吴音之分,那些读起来同普通话不大一样的地名发音,其实也是当地人的发音,只不过是我们过去的某一个时代的发音而已。这些发音在普通话音系里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却被日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r

有几个特例值得提一提。第一个是台湾的“高雄”,高雄一语是日本殖民台湾时赋予的,城市完全按照日本的建制而设,所以日本人将高雄训读为“たかおーtakao”。即使现在,高雄在日本人口里依然不是音读的“gaoxiong”或“こうゆうーkouyuu”之类,从一个小小的地名读音可以揣摩出日本人的殖民心态,揣摩出日本对失去台湾殖民统治的一丝不舍。\r

另一个需要提及的是西藏,日语中称西藏为“チベットーchibetto”,沿用了英、德、法、俄对西藏的称呼“Tibet”一词的音译,“Tibet”一般认为对应“吐蕃”一语。西藏早已划归中国版图,日本对西藏的称呼理应改为音读的Xizang或“さいぞう”“せいぞう”。遗憾的是他们好像对西藏的“チベット”(Tibet)一名情有独钟。我们国内的日语翻译者对该问题,亦大多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说到底,同“高雄”一样,“チベット”的日文称呼里也不难看出日本对西藏地位的微妙的立场坚持。\r

最后再来说说日本地名的汉语标注问题。日本地名多借用汉字,因此即使按照汉字的发音,亦并不妨碍我们对日语汉字地名的认知。地名属于固定名词,专有名词,含义具有唯一性,对我们而言,直接用汉字本音标识日语地名,方便而快捷,根本没必要再按照日语的训读发音称呼他们的地名。比如“广岛”,我们叫“guangdao”方便呢?还是叫“hiroshima”方便?无疑还是前者。这就如美国的“旧金山”,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称之为“圣弗朗西斯科”,即使有人如此称呼,大概也没有几个人能听懂。\r

不管是中国地名还是日本地名,都是依照自己国民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标注的。






读史品文


其实啊,不光是地名,还有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比如说日语里面田中たなか

但是一般我们中文就叫他田中先生,而不会叫塔纳卡先生。

比如城市名字大阪おさか,我们一般就说大阪,不会欧萨卡。。

因为你写了汉字,按我们中国人来,自然习惯的是用中文去读它,而不会像去像英语一样,我们用音去译它。

比如纽约。英语New York.

所以如果当一个英语的人说到日本的一个城市的名字用英语说,那么这个翻译必须要知道日本城市的英语说法对应的中文说法,否则的话,啊,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就可能听不懂。

比如说一个外国人说一个日本的城市okinawa 沖縄

那么这个翻译必须要知道这个城市名叫中文里我们叫做冲绳。。

如果这个翻译不说叫冲绳,说日本okinawa城市,那么对很多中国人说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城市。

这个现象其实对翻译来说,呃,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日本的大部分的人的名字,城市名字等一些特定方法,都要知道它在中文里的固定说法。

其实这种现象不光在嗯日语里在越南语里也是一样,越南的很多地名,我们有中文特定的说法。。


Vestitimoda


这个问题是不是错了一个字?觉得题主应该是在问“为什么日语中中国地名不采用汉字的汉语读音,而汉语中日本地名采用汉字的汉语读音?”。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属于汉字文化圈,汉字的基本意思基本上相同,但读音不一样。中文汉字除了极少几个比如说银行的“行”字之外基本上一个汉字只有一种发音。但日文中的汉字不一样,首先日本汉字有一个“音读”和“训读”的区别,音读基本上是从中国直接传来的那些名词和用具,训读是用汉字来表示日语,而且音读里面还有吴音、唐音和汉音等随着传入的地区和时间不同而读音不同,训读也随着表示的不同而有各种训读发音,所以在日本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是很正常的,最多的似乎是“下”字,有七种读音。连日本电视台的播音员在读日本人名时也经常会读错,他们在吃不准的时候会加上一句:“可能是这种读音”。

中日两国在读对方地名人名以及其他专有名词时都是采取己方语言的读音,中文没问题,因为就一种发音,日文因为有好几种发音,规定是采用音读。

但是“日语中中国地名使用音读”有一个例外,日语在读台湾的高雄的时候不读音读的“KOUYU”而读训读的“TAKAO”。这是因为“高雄”这两个汉字是日本人给找的,原来这个地方不叫高雄而叫打狗,日本人觉得“打狗”不太雅就根据这两个字的汉字发音“DAGOU”找了两个发音相近的日语训读汉字“高雄”(TAKAO),所以日语中“高雄”用训读。

不懂对方语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读英语有关对方国家的新闻时会很头疼,比如不少中国人不一定知道OSAKA是大阪,ABE SINZOU是安倍晋三,同样日本人在考旅游导游执照的时候最怕外文试题里出现中国地名人名,因为和平时的读音相差太大。

日本在读朝鲜半岛汉字地名的时候原来也是这样的规矩,但是半岛现在都废除了汉字,所以现在日语的读音有了变化,改用韩语发音了。比如读“金日成”时就是这样,原来日语是根据汉字读KINNISEI,而现在则是根据“김일성”读KIMU IRUSON”。

韩国人读日本人名地名挺有意思,他们是按照日语读音来读,因为一来他们现在废除了汉字,二来原来殖民地时代学的就是日语,所以日式发音更加方便。


冰冷雨天


因为汉字来源于中国,不论是哪个地方用汉字,到了中国人眼里都会习惯性的用汉语读音去读。

日本人这方面不一样,有时候他们会用音读来读地名,比如“四川”他们也会读成“しせん”而不会用训读读成“よかわ”。

日本有个地名叫“中国”,和咱们的中国都是读“ちゅうごく”而不是读“なかくに”。

不过有个地方例外,台湾的高雄他们还是读“たかお”,这是因为台湾曾经是日本殖民地的结果。


缘静源净


当然是为了易读易记易写咯,而且用汉语来读音,其实也八九不离十噻。西方的英文地名翻译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的翻译的简单好记吧。举例子,如果对于英文地名按照发音来翻译恐怕会要写四五个字……


山之东


日本的汉字有很多读音,中国地名进入日本,日本人选哪一个读音都不合适。而且,日本引进汉语,都是直接连音一起,并不考虑是否与以前的引进一致,因此用现代读音,只不过是汉音、唐音、吴音之外新的音读音,这很平常。

中国的汉字读音并不多,日本地名进入中国,很容易就能确定读音。


流水剑客


本人通晓中日英三语,特来做个简答。

因为日本语常用汉字只有2000多个,几乎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对日本语地名并没有阅读障碍,所以汉语中日本地名采用汉字的汉语读音是大家的本能和习惯。

但是出现在中文地名中的汉字就比较复杂而且很多都不是日语汉字,考虑到还有简化字的情况,大多数以日本语为母语的人都会有阅读障碍。所以日语中中国地名几乎不采用汉字的日语读音。

例外情况还是有的,比如上海等地名,在日语中就是采用汉字的汉语读音。还有些奇葩情况,比如北京等地名,在日语中是采用英语的读音。附一张日本语的中国地图给大家瞧瞧。

其实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语版的美国地图,绝对能看的我一脸懵B。


系统之家OSHOME


这个问题其实只有后半与中国人读日本地名时的历史习惯相关。通例,外国人译中国地名、人名,以汉语官方读音为准。在日本人眼里,有两套汉字,一套是中国的汉字,一套是日本的当用汉字。在读中国地名人名时,默认按中国汉字读。而日本地名、人名,却是写的日本当用汉字,这时候就有音读训读和一字多音的问题,人名里哪个字读什么,连日本人自己有时要问过本人的;地名嘛日本人自己当然照一向的读法读。大多数中国人一见到汉字就按汉字读,哪里会想到“名古屋”读nangoya,大阪读osaka?没读过日语的人哪里搞得清?读过日语的,也只是当单词记的,没记过的,只好查字典。

其实,朝鲜也有类似问题的。不过好像除了汉城以外,其他的虽然读音相差不小,还找得到原形,例如“釜山”就读pusan,“沙里院”读caliwon。

这个问题,和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接受外国文化时的一些观念相关。译起外国名物来,尽力找中国意思也相近的来译。于是就有了译音、译意和音义兼顾的译法。“旧金山”只有中国人这么叫,“剑桥”半译音,“牛津”全译意,连当地老外也“不知所云”。


ZBLiu


语言都是先有语音后有文字,日本在接触到汉字后,便直接引用汉字进行标记。迄今为止日语中常用汉字就近2000个,汉字有音读和训读,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看见汉字基本上都能读出来,读中国的地名基本上用音读。即便是日语中没有的汉字也能用音读来标记。至于第二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日文汉字是源于汉语,中国人看见了自然就用汉语读音了。


海天行客


大家讲方言的时候,有些词总是忍不住用普通话讲,但是讲普通话就不会这样。

日语和汉语就是方言和普通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