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收入比應當怎樣測算,上海市房價收入比為何高?

小小米格


一、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簡單來說,指的是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用作衡量房價是否處於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

房價收入比=每戶住房總價÷每戶家庭年總收入,其中,每戶住房總價和每戶家庭年總收入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每戶住房總價=人均住房面積×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單位面積住宅平均銷售價格;每戶家庭年總收入=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而單位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的數據採集又分為區域內新房銷售價格和區域內二手房銷售價格,所以房價收入比又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指標,只能大致描述一個城市的家庭收入與房價之間的關係,通過不同年份的房價收入比,就可以看出這個城市居民購買住宅的支付能力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很難說明房價收入比高了人們就不買住宅、或房價收入比低了人們就都去購買住宅,因為這裡還有一個購房消費(或投資)傾向問題,也就是說居民家庭願意拿出多少比例的家庭收入去用於購房支出,而影響居民消費(或投資)傾向的因素就太多太複雜了。

二、寫在最前:郊區三萬,邊郊五萬,市區七萬,核心十萬,就在過去的16-18這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絕大多數上海投資客手中的房產市值都出現了70%左右的漲幅,100%翻倍暴漲的亦不在少數。

上海的房價收入比之所以很高,其主要的因素無非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房價收入比公式中的被除數(房產總價)和除數(家庭年收入)的變化情況來反應出來的。

1、房產總價:因為房價上漲,有房群體的資產開始膨脹,淨資產增多。“房價快升”對樓市需求產生兩個效應:投資效應與首付門檻降低效應。

因為房價快漲,人們有小套換大套、低總價換高總價的強烈意願,因為面積越大、總價越高,同等漲幅,房子增值越明顯。上海商品住宅市場整體呈現這樣一番景象:改善、中高端、豪宅需求一波緊接一波。從驅動力結構看,改善、中高端和豪宅成交增長迅速,剛需增長相對乏力。

隨著房價上漲,沒有房的人越來越買不起房;有房的剛需群體開始躍升進入改善行列。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上海樓市的剛需驅動力越來越弱。簡單的說,房地產業中供求關係決定房價漲跌;資金面決定是否過快上漲或下跌。”

上海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可供開發建設土地已經非常緊張,目前住宅用地已經在逐年減少,並且未來將長期持續、難以扭轉,最終上海將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開發;近年上海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在全國來說是遙遙領先的,這也是公認的事實,供少需多之下,房價自然上漲。

因為投資渠道過於狹窄,面對印鈔洪流,面對實際購買力的不斷下降,人們手裡的錢能拿來幹嘛呢?是生活瀟灑旅遊買買買?是民間借貸?是放銀行貶值?是炒股?是炒黃金白銀?是買古董字畫?是創業?是搞實體經濟?是玩p2p?是買比特幣?還是買房?

或許諸位還有這樣那樣的投資渠道,但不可否認,唯有房產才是大眾的投資標的,唯有房產才能吸納如此多的資金,唯有房產投資能攫取鉅額回報。

更簡單粗暴些:諸位不妨問問自己,當你們手裡有500萬現金時,你們會怎麼進行資產配置?我敢肯定99%的人會選擇買房。所以,如果房產仍舊是諸位當下資產配置的首選,那麼房價就降不下來。特別是北上廣深的房產,即便其投資回報率不高,也是當下最為穩妥的投資標的。畢竟,資產配置的核心就是保本保值。

2、家庭年收入:就近三年看,上海就業人群的整體工資薪酬也比較平穩,基本是前幾年賺多少工資,今年也賺的差不多。細心的小夥伴可以發現,截止2017年底上海常駐人口已經膨脹到了兩千四百多萬,戶籍常駐人口亦高達一千四百多萬,外來常駐人口九百七十多萬,人口的流入才可以更好的發展城市經濟與創新,而人口流入的主力軍則以年輕人為主,而這個人群的收入水平在上海這個大都會來說,還處於溫飽階段,甚至有很多家庭成員還處在“月光”行列,低收入人群的大量湧入,勢必會整體形象到整體家庭年收入水平。

3、綜合以上兩點,我們不難發現,房產總價在不斷地升高,而家庭年收入在微微變動的前提下,其房價收入比必然很高。但是在我國,絕不能用房價收入比來衡量一個地方的房地產行業投資潛力和水平,而是要通過表面數據來分析其中的具體原因。

都說房地產市場是有地域性的,可地域性限制是否適合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顯然不適合。因為隨著國家經濟的騰飛,上海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著。可以這麼說,目前的上海早已不是上海人民的上海,而是全中國人民的上海,全亞洲人民的上海,全世界人民的上海,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有意在上海置業的土豪們亦來自於中國的五湖四海,世界的四面八方!


樓市張三瘋


房地產老闆說房價是工資的千萬倍才合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