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科学研究的神奇年代—读《科学革命》


重回科学研究的神奇年代—读《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是牛津通识读本中的一本,这套书都是中英文对照版本,中文部分不到一百页,大概几个小时即可读完,但足够让我们对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的这一科学变革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重回科学研究的神奇年代—读《科学革命》

最早读到牛顿的生平的时候,曾困惑于一个问题:牛顿这样一个在数学、物理、天文等各个领域做出那么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晚年怎么会去研究神学呢?然后想当然地认为是其科研达到一个太高的水平无法继续突破,只能“脱实向虚”了。

这个疑惑源于我们对那个时代有很多误解,牛顿并不是晚年才研究神学,而是毕生都在钻研神学。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科学是站在神学对立面的,但其实神学是那个时代的既定事实(书中对比于我们这个时代对重力的认知),每个欧洲人(当然也包括科学家)都信仰并践行基督教,认为上帝通过两种方式展示自己:一是启示《圣经》,二是创造这个世界。因此,当时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上帝,宗教信仰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动机。

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说的却是“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强调哥白尼的书被教廷宣布为禁书,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烧死,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这多少有点误导性。

事实是布鲁诺被烧死是因为宣扬泛神教,和日心说无关;哥白尼一直在教会的资助下工作,教皇还曾写信给他鼓励把日心说写出来出版;伽利略一直和教皇关系极好,从未被投入监狱,和教会的冲突也更多是政治原因。关于科学家和宗教人士的斗争多是后人虚构,当时的宗教机构人员其实相当开明和包容。而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在宗教机构的资助下工作。

除了宗教信仰,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动机是对古代智慧(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崇拜。

最典型的还是牛顿,他认为自己是重新发现了万有引力(古代人早已知晓),并一生致力于研究比如希腊神话和古代年代学,试图发现一种“原初智慧”,恢复古代知识。这种对古代智慧的信仰在当时是如此普遍,当时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框架都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而所谓“文艺复兴”,复兴的正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重回科学研究的神奇年代—读《科学革命》

《雅典学院》 拉斐尔

回头来看,科学革命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是新知识的不断发现吗,是地心说取代了日心说,血液循环理论替代了体液理论吗?并不是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观的树立,认识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证和实践的检验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比如地心说在最初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尽管它过于复杂,但也能很好地解释很多天文学现象。

什么时候地心说开始被认为是‘错误’的?并不是日心说的出现,而是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对金星的观察,地心说解释不了,理论与事实相悖,自然就会被无情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再比如占星学和化学两门学科,经历两个世纪后其地位一个逐渐走低,一个逐渐走高。原因是它们都直接和医学相关,最大的需求都来自医学领域,而随着医学的发展,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伪科学’就会被淘汰。

重回科学研究的神奇年代—读《科学革命》

书的结尾关于科学社团的部分提到了这样一种“遗憾”。当时的自然哲学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书信共和国,私下交换信件和手稿,信件的私密性使得他们可以交流激进的想法,因而当时的他们大都是多元的、跨界的。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不少如牛顿般杰出的人物,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

到了十九世纪,科学研究工作变得专业化,具备宽广的思想和技能的自然哲学家逐渐被专业的科学家代替。这种分工的专业化当然是一种进步,只是遗憾再也不会出现如牛顿般具备高视角和广视野,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伟大人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