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被当做教育典型,为何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全家?

用户65989238


如果认为孔融不孝而被杀,那是小看了孔融。

如果认为孔融乱说话而被杀,那是小看了曹操。

事实上,政治人物之间的杀与被杀,永远都是立场原因。

归根结底,孔融的被杀,是曹操向世族门阀的又一次挑战。

东汉末年的局面,最初由世族、外戚、宦官三股势力构成。

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便是以十常侍之乱为开头。十常侍均为朝中宦官,他们把持着年幼的皇帝,杀掉了外戚的代表大将军何进,朝中大乱。西凉军阀董卓,以勤王为名,趁机发兵洛阳,平定宦官之乱,进入权力中枢。

至此,东汉的政治局面便成为了各大世族门阀之间的斗争。

所谓世族门阀,简单地讲,就是大地主,大官僚,依靠在土地、政治等方面的优势,让自己的家族得以把握住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和资源。

譬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祖祖辈辈都是当官的,而且是国级干部。刘备除了本身就有皇族血统以外,他的起家离不开糜氏家族早期的经济支持,后来进入益州后,诸葛亮反复平衡的也是荆州世族与益州世族之间的权利之争。在江东,孙策被暗杀,也是因为作为外来的淮泗集团,触动并且打压江东世族的缘故。

(孙策被江东氏族暗杀)

而曹操的出身,并不高级,他的父亲是一位宦官的养子。袁绍这样的世族瞧他不起,檄文中就骂曹操是“乞丐携养”。这样的出身注定了曹操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来自高级世族的仇视和敌对。

(曹操的父亲,是宦官之后)

面对这样的局面,曹操的处理方式大概秉承着这样三大原则:

其一,建立好曹氏与自己本家夏侯氏的势力范围。

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而曹父本姓夏侯。这样的策略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我家以前不是世族贵胄,那就从现在开始扩大自己的宗族势力。这也是为何夏侯惇这样常年打败仗的将军能够位列高位的原因之一。

(独眼将军夏侯惇)

其二,提拔庶族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基础。

既然世族阶层不认可,那么就让有能力但出身卑微的人们取代他们。

曹操颁布的《举贤不拘品行令》中,有这样一句: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就是说,即使这个人品德上面有问题,哪怕是不仁不孝,只要他有治国用兵方面的一技之长,大家也要把这样的人才推举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私德问题而遗漏了人才。

由此可见,曹操绝不会仅仅因为不孝的问题,就杀掉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不孝,在曹操的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

其三,对于既有的世族,曹操的基础策略是拉拢。可是,那些总是反复跟曹操作对的人,就只好找机会除掉他们。孔融,就属于这类范畴。

分析过曹操的行为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的宗族在山东一带很有威望,被称为青州孔氏,是东汉末年标准的地方豪族。

幼年时期的孔融留下了两大名场面。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以外,便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了。

大家都在夸赞孔融聪明,有个不太会说话的宾客,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同学立即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可惜的是,嘴炮实力出众的孔融,在成年后实际的军政表现中,却乏善可陈。

军事方面,作为北海相,讨伐黄巾军失败,还被黄巾军首领围城,最后靠刘备的援助才解围。

之后,与袁谭交战之时,敌人已经杀入城门开始巷战,孔融依然很有大将之风地在书桌前读书,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惜这样装出来的大将风度并无法改变战局,孔融连夜逃出城,妻儿全都落入敌手。

政务方面,目前与孔融相关的记载大多与祭祀礼仪相关。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动荡之中的东汉政权想要恢复肉刑,即如孙膑所受的膑刑、司马迁受到的宫刑之类的残酷刑法。孔融以一篇雄文驳斥了恢复肉刑的观点。他关于肉刑的观点,直到隋唐时期设立刑法之时,都在被人引用。他的这篇文章,使得很多人,乃至数百年之后的人们,都得以免受残酷肉刑之苦。

除此之外,孔融在政务方面,再无更多的表现。


虽然自己在军政方面实力一般,但是从小时候便展现出来的嘴炮实力,随着孔融年龄的增长愈发深厚了。

曹操击败袁绍,曹丕霸占袁绍儿媳妇甄氏,孔融讽刺他“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进攻乌桓,孔融讥笑他劳民伤财地征讨了一个不毛之地。

最没事找事的是,曹操上表请求禁酒,其实也是考虑到当时灾荒频仍,很多人吃不饱饭的时候,需要禁酒节约粮食。孔融上表反对,并且文章中有很多傲慢无礼的语气。

最严重的,恐怕也是最让曹操动了杀心的一件事是,孔融要恢复皇帝的权力,“千里之内不封侯”,而当时曹操刚刚被封为武平侯。这对于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来说,是触及了曹操最核心的权力。

于是,曹操列举了孔融的五大罪状,将孔融妻儿全部杀掉,其中一条罪状,便是不孝。

理由是,孔融在某个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的场合,当众表示,说儿子不过是父亲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呢,只是像容器一样,当物品从容器中拿出来,便和容器没有什么关系了。

孔融的这番伦理理论,虽说也不无道理,但是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中,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

没有实力,又爱和曹操唱反调的孔氏宗族领袖,就这样被干掉了。

(削弱反对自己的世族门阀势力,才是曹操杀掉孔融的真正原因)

讽刺的是,孔融自己在当北海相时,非常强调孝道。他看到路边一个人正在坟前为去世的父亲哭泣,可是孔融觉得这个人虽然哭泣,脸上却没有憔悴的申请,于是便把他杀了。

当时的他恐怕想不到,以孝名天下的自己,最终会死在不孝的罪名之下。


兮兮说事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孔融最大问题是嘴臭,是三国时期的大喷子。

孔融其实并无什么才能,小时候让梨是小事,其实很多小朋友都做过,算不了什么。

古代讲究谦让,孝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融成年以后,会写不错的文章,也很擅长清谈,有很好的口才。

可惜,也就仅此而已了。

孔融缺乏军政能力。

黄巾起义,孔融担任北海太守,大体在今天山东潍坊一带。

孔融拿着周边的黄巾贼根本没办法,连自己城池都差点被攻破,依靠太史慈舍命请来刘备,这才侥幸脱险。

这还不是第一次!

随后,曹操和袁绍两家开始争霸。

孔融目中无人,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依附。结果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攻过来,将孔融的部队打得屁滚尿流,再次围城。

到了这种绝境,孔融非但不为自己找出路求生,反而还每天和一帮腐儒喝酒作诗谈笑自若。

这简直绝了,读书读傻了。

城破以后,孔融才慌忙丢下老婆孩子不管(都被袁谭俘虏),开溜至太行山以东……堂堂一个太守,保不了境安不了民也就罢了,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却还一天到晚叨念着自己那套大道理。

难怪《后汉书》上对孔融有一句“志大才疏”对评价。他满口经纶,其实才器粗略,思想空乏,眼高手低……

到了曹操麾下,孔融被任命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曹操知道孔融名气大,但没能力,给了他一个类似于今天建设部长的头衔,位很高,但实际不需要做什么事。

这种情况下,孔融老实一点做官,混吃等死就是了。

但孔融这人嘴臭的毛病改不了,不断抨击恩人曹操。

史书上有记载的孔融嘴炮记录如下:

曹操节约粮食搞禁酒令,孔融就专门写了篇喝酒好的雄文……

曹操击败了袁绍,曹丕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纳为妾。这本是人家私事。结果,孔融讲曹家有抢别人媳妇的传统。甚至还扯到古代,说武王伐纣之后,应该是先把美女妲己赐给自己的兄弟周公……

曹操要远征乌桓,解除西北方向上的军事威胁,孔融又嘲笑说那地方鸡不生蛋鸟不拉屎,不值得兴师动众。他还说历史上肃慎部落没有向周武王进贡木材,丁零部落偷国苏武的牛羊,应该一并讨伐。这都不知道扯到哪儿跟哪儿了……

古人称伴君如伴虎,而孔融却非要将老虎当作大猫戏弄,岂不是找死。

终于,忍无可忍的曹操,以孔融在一次聚众的不当发言为由(大致内容是孔融以瓦罐来比如母子关系,很可能是酒后疯话),将孔融治罪下狱。

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孔融说过如下惊世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父与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探求本源,不过是情与欲的产物而已(也就是父亲发泄性欲才有的儿子)。母与子之间,又怎么论?也很简单,比如把一件东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东西之后,两者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

这种言论在当时甚至今天来说,也是大逆不道的,更别说古代。

当时曹操憋着要整死你,自然让你因言获罪。

不得不说曹操还是很老辣的。你孔融名气大,自称忠孝,我就利用你说的关于忠孝的荒唐话整你。

曾经的一方太守,满腹经纶的一代大文豪,就这么死无善终,连全家老小都要拉去为他陪葬,可谓是最惨的下场。


所以,在不能随便说话的地方,就不要肆意做杠精嘴炮了,没好下场的。


萨沙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历经数千年。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大一统”最终成为了国人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深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前苏联就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虽然跟老美的推动有关联,但内因还是前苏联的文化底蕴太薄,清算就变成全盘否定,国家由此分裂。

我对孔子非常敬畏,所以我个人反对全盘否定儒学,但不代表我就能认同董仲舒阉割过的儒学。



在这里要将孔子的思想和阉割后的儒家学术作出区别。原因有三:

其一,“孔融让梨”,倒果为因,剥夺别人的话语权。

孔融让梨,仅仅是他那个时候不想吃梨,如果他想吃得要命,那怎么会让出去呢?

但是后世之儒穿凿附会,将各种谎言加于其上。就这样,“孔融让梨”,就变成了你必须让,你不让那你就不是“孔融”。



或者,我想要这个梨,你必须得给,你不给那你就不是“孔融”。

人有身体,所以会伴随有欲望,所以孔子也发出过“食色性也”的感叹。而孔融兄这样占据道德至高点,然后再大发议论,这种情况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可不少见。

其二,六经亡,六经之学兴起。儒学结合法家,这就是汉朝的“外儒内法”。

秦之“暴法”被汉朝所继承,但是汉朝为什么没有被骂成暴政呢?

原因就是汉武帝用儒学在外面进行装裱,儒学与国家公权结合之后,使国家有了一定的“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

但当士人通过儒家学术来博取社会地位,社会财富的时候,儒家学术就开始变质。

其三,儒家最爱讲的忠君爱国。(孟亚圣可不忠君哈。)

文天祥这样的人就太少了,赵国君都降了,但是文天祥却没有降,为什么?

文天祥:


跟读不读儒家书有没有关系?我认为是没有的。不投降那是文天祥个人的品德和气节,不读书的人也一样能有这样的节操。

要不然怎么会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的说法呢?

况且这么朝代改朝换代下来,如果真的是“忠君”,哪里还有儒家呢?

正是这样的原因,既然你做不到,那就别瞎BB。

曹操看不起老孔的故作姿态,老孔也暗地里骂曹操“不似人君”。两人经常互怼,积攒怒气。

有一天,老孔和祢衡又喝酒醉了。

《后汉书》: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惠可言?他的本意只不过是发泄情欲罢了。

母亲对于子女来说也谈不上多伟大,好比一个盛放东西的瓦罐,子女生下来就如同东西从瓦罐里倒出来,难道还要给瓦罐写感谢信,侍奉瓦罐终老?

古人以“孝”治天下,孔融何许人也?

那可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啊,作为圣人的后代,竟然鼓吹“不孝”,这还了得。

当然,一旦在斗争需要的情况下,这些话就变成了致命毒药。

士族是曹操的死敌,政敌无需原因,基于立场,双方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为了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老曹用不孝的罪名杀了老孔,他还以为能堵住士族的嘴巴呢。

天性凉薄:


堵住嘴巴也不能不让人在心里面腹诽啊,所以后世曹操就被黑出了翔。

老孔还真不孝啊,这“让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算是什么大孝子了。

一句话,暴露了孔融的为人,那是天性凉薄,读再多的书也是读到狗肚子里去,还记得大学生马加爵事件吗?

参考《后汉书》

文——千古亭榭


刚日读史


孔融被杀的罪名有很多,主要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其实还是曹操想弄死他。

孔融是个比较骄傲的人,又是孔圣人的后代。曹操只是一个宦官黄门的“后人”。所以孔融可能以一个读书人的骄傲看不起曹操,就各种作死地怼曹操。比较有名的一次孔融顶撞曹操是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内容是“当年武王伐纣把苏妲己抢过来赏给了周公。”曹操一时没反应过来,还一副爱学习的样子请教孔融。孔融说“以今之事度之(讽刺曹丕娶甄氏)。”

三国时期因为战乱,粮食减产,为了不浪费粮食,各个国家都有禁酒的政策。孔融喜欢喝酒,在曹操刚颁布禁酒令之后,他又开始和曹操怼上了,大谈喝酒的好处……而且孔融名重一时,算是读书人的楷模,这么个人和曹操公开唱反调那还了得,早杀了早清净呗。

至于不孝,应该是孔融的一个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父亲和儿子有什么亲的,当时仅是泄欲而已。母亲和儿子也没什么亲的,只不过是寄居的容器,出生就离开了。

这个说法放到现在如此开放的社会尚且骇人,何况是那时候。


文沐


  • 孔融让梨的故事
    • 在《三字经》里可以看到“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国古代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在年仅四岁时就懂得谦让的礼仪,每次在家吃梨时总是挑最小的拿,大的都让给哥哥们吃。他父亲孔宙惊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振振有词地回答:“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 为什么最后会以不孝之名被杀呢?
    • 孔融不顾妻儿,独自逃脱。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孔融无计可施,只顾读书,最后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脱,不顾妻儿被袁谭所掳。
    • 孔融散布不孝言论。曹操是以”孝”、”义”治理天下。而孔融不但不顾妻儿的性命,还公开对外说:“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 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
    • 曹操禁酒,孔融说“桀纣因为美色亡国,何不把婚姻也禁了。”曹操要杀杨彪,孔融去劝说杨彪没有犯罪,你怎么能这样?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法律,孔融说你别装蒜了,横杀无辜,小心天下人失望。曹操就把杨彪放了。后来曹操打败袁绍,让曹丕纳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讽刺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这个典故,问是哪里记载的?孔融说,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因为孔融后期的言行影响到曹操,成了曹操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各种舆论的谴责,借着孔融不孝的罪名,将其除掉。
  • 不要解释过度
    • 有人用孔融让梨最后却因为不孝被杀,以此来反思中国传统教育,属于解读过度了。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杨充


其实当初曹操要杀孔融列举的并不是只有不孝这么一条罪,而是列举了五大罪状

一、欲行不轨,取汉代之
二、私会孙权,诽谤朝廷
三、不遵朝仪,藐视皇权
四、言行放荡,不忠不孝
五、相互追捧,辱没圣人

《后汉书.卷七十》:“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其实这五大罪状无非就是曹操为了杀孔融,而强加给孔融的,是为了一个“出师有名”,如果不编写罪状就杀掉一个大儒,我想天下的是人不会服的。那么曹操为什么一一定要杀掉孔融呢?

其实孔融被杀的原因就是孔融处处与曹操作对,丝毫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最终惹怒曹操被杀,简单的说就是“自己作死”。

孔融这人其实是有大才的,当时的文人和百姓都信服于他,可谓是一代大儒,但似乎历代的大儒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很没有政治头脑,或者说是情商很低,不懂的察颜观色,不懂的审时度势,而孔融就是这样典型的大儒,明明是寄人篱下,明明知道现在的朝堂不是皇帝做主,而是曹操做主,可是他偏偏就要和曹操作对,很多本来不该他管的时候,他就是要管。比如当时曹操打败袁绍进入邺城之时,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这些曹家的私事本就不是孔融该管的,可是他却管了,他写信给曹操讥讽这件事是“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甚至当曹操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很不屑的说道“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后汉书.卷七十》:“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再比如曹操北讨乌桓之时,他又讥讽曹操“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就等于就是说曹操你自不量力,盲目举兵,劳民伤财,等待你的就只有失败,你说人家还没有出征,你孔融就说他自不量力,肯定会失败,曹操能忍吗?

《后汉书.卷七十》:“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只能说孔融的死并非是什么不孝,而是情商太低,亦或者是盲目自大,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在道德的最高点去指责曹操,你说一次到还说的过去,但是你三番两次的这样去指责曹操,曹操这位枭雄忍的了吗?即然你孔融这位大儒老是喜欢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指责我,那我曹操就给你定一条不孝之罪,然后把你杀了,让你遗臭万年。


澳古说历史


其实孔融的名声完全就是被“炒作”起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孩童启蒙读物中《三字经》中就这样写到:融四岁,能让梨。古代的文人谁不是从《三字经》一步步读过来的,再加上孔融是孔子的20代玄孙,显赫的背景让他有了更高的曝光率,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做了什么出彩的是,想出名?做梦吧!

孔融抛去文学素养不谈,如果他生在盛世,他的才华也许能保他的终身富贵,但在乱世当中,需要的是腹有良谋的英雄,像孔融这种坐而论道的腐儒,显然没有立足之地。



孔融为何不受曹操待见?

通过孔融身边的人其实就能看出一个大概。三国时期“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孔融的挚友,此人不用我们多说,大家对他也有所了解。骂曹操、辱刘表、激黄祖,世界上就几乎找不出他不喷的人。

而孔融却对他十分欣赏,二人彼此间还互相戴高帽。孔融夸祢衡是复活过来的颜回,而祢衡却把孔融称作是当今的孔子,他们除了喝酒吟诗,就是这些“商业互吹”,以祢衡的“破嘴”来衡量,孔融也好不到哪去,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喷子。



曹操为了节省开支,曾经下令禁止饮酒,而孔融却不以为然,对曹操冷嘲热讽,说他是小题大做,这项禁令对文人来说就是一种束缚。

而曹操攻下邺城,消灭了袁氏父子,一进城曹丕就霸占了袁熙的老婆甄宓,而孔融对这种败坏人伦的事情自然要站出来说两句。他给曹操写信说道:当年周武王进入朝歌,第一件事就是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

要知道,曹操的文学素养也不低,他还以为孔融最近研究历史又有什么新发现呢,于是赶紧回信向孔融请教:文举从哪里得知?我看了很多史书并没有发现这件事啊?

结果孔融很得意的回了一句:通过当今发生的事不就能推断出过去吗?结果曹操一口闷气差点没上来,对孔融三番五次的嘲讽自己很是窝火。

孔融为何被杀?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对孔融的容忍到达了极限,加上孔融的“大嘴巴”到处得罪人,于是很多人给曹操上书要求严惩孔融,曹操顺水推舟,就将孔融逮捕,按律定罪。

给孔融安排的罪名有:不遵朝仪、诽谤朝廷、图谋不轨、结党营私、不忠不孝。许多人好奇,为何从小就懂得谦让的孔融会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

原来还是应了那句话:祸从口出!也许是孔融多喝了几杯酒,舌头便不受大脑控制了。他曾经说过:“儿子对于父亲,不过是父亲发泄欲望的产物,哪里用得着孝顺,至于母亲,从胎儿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从盘子中脱离了一样,根本以后就没啥关系了。”

此言一出,令在座的人瞬间酒醒了,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些小人就把此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正愁没理由整治孔融,结果可算让自己抓住了把柄。

孔融真的不孝吗?

其实孔融到底有没有说过这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别说在古代,就是放在开放的现代,这种言论也是大逆不道的,即使孔融再不堪,也不至于和父母过不去。

其次,听其言,观其行,孔融还真的很孝顺。不说别的,就从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说起,当时的孔融不过13岁,父亲的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哭的眼睛红胀,最后瘫倒在地上,两条腿不听使唤,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行走。

因此我认为,孔融的死是曹操的欲加之罪,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毒辣,杀人诛心不过如此。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孝道,汉朝的皇帝谥号前都得加一个“孝”字,为官的第一标准也是如此,称为举孝廉。


而孔融一生标榜自己是“孝顺”的大儒,用其他的理由杀掉他恐怕会惹人非议,会让天下人觉得曹操气量狭小,不能容人。而曹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杀他是为了维护社会纲常,自然也就没人说闲话了。

曹操这一招太绝了,不但杀掉你,还要让你身败名裂,并且自己又能获得维护“孝道”的美名,可谓是一石三鸟,要不然,那么多的英雄,没两把刷子,能在三国的乱世之中成为佼佼者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首先,孔融的确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样的奇谈怪论。

这在曹操看来其实还构不成杀他的动机,曹操要杀他主要是因为孔融挑战他的国策底线。例如曹操因为粮食紧张下禁酒令,孔融偏偏要召集一群人痛饮,曹操北征乌桓顺便消灭袁家残余势力,孔融也极力反对。

也许孔融初衷是忠心汉朝而事事反对曹操,但他身为名士和公职人员,不顾国家大局公然反对大政方针,这会在舆论上造成恶劣影响,曹操必杀之而后快!

你看看同为大喷子的祢衡,把曹操和大将都奚落了个遍,曹操杀他了吗?

再类比一下现在的公职人员,公开和国家大政方针叫板怎么着也要停职吧?那放在古代弄死他也就非常正常,非常正确,不足为奇了。


重甲强弩长槊游骑兵


历史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一般都是胜利者谱写的。最简单直白的原因,孔融挡了曹操的道路。在那个时代不缺贤者、圣人,现在我们看这孔融是个贤者,放到东汉末年也就是一方军阀吧,在这点上和曹操都是同一类人,都有称霸天下的政治诉求。他失败了也就被杀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滨州浅水文化传媒


孔子曰,以孝侍君。孔融不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