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被驱逐出北京故宫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田黄石三链章藏在棉衣里?

寿山印石文化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仅三年,1912年2月12日,六岁的溥仪被迫退位,但是仍然允许居住在紫禁城中。

1924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回到屋里,过了不大功夫,绍英回来了,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哆哆嗦嗦地说:“鹿钟麟催啦,说,说再限二十分钟,不然的话,不然的话……景山上就要开炮啦……”

由此可见,溥仪离开皇宫的时候是很匆忙的,来不及带走珍宝,而且溥仪在离开皇宫之前还被搜身了,书画文物禁止带走,只允许带些银两、珠宝和日用品。

但是有一样文物当时被溥仪藏在棉衣中,最后带出了皇宫,那便是田黄石三链章。

溥仪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而且还在众人的监视下将田黄石三链章藏到棉衣里,只能说明溥仪一直将田黄石三链章随身携带,片刻不离身,为何溥仪对此宝物如此重视?


田黄石三链章,顾名思义,就是用田黄石雕刻的三个印章。田黄石是印章中的极品,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生产此宝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在古代,田黄石一直作为贡品供皇帝使用,可见是多么的稀少珍贵。

田黄石三链章采用了链雕的手法,将一整块三黄石镂空雕刻成三个印章,并雕刻出一条活动石链将三个印章串接起来,不能出现任何裂缝和粘合的痕迹,稍有不慎石链就会断,宝石就会作废,雕刻难度十分大,见证了我国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从工艺水平上看,田黄石三链章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无价之宝。

再看看印章上面刻了什么。三枚印章上分别刻了“乾隆宸翰”“乐天”和“惟精惟一”,“宸翰”指帝王的墨迹,皇上御笔亲书,说明这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乐天”指顺应天命,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无虑,可见乾隆为自己取得的功绩而满意;“惟精惟一”是乾隆皇帝在提醒自己用功精深,用心专一。


乾隆皇帝喜欢古玩字画,爱好书法,在不少字画上题字印章,对田黄石三链章格外珍爱。康熙、雍正、乾隆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田黄石三链章见证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对溥仪来说,田黄石三链章既是传家宝,又是家族强盛时期的代表物,溥仪作为亡国之君,时刻想重振满清,想让大清如康乾盛世那般强盛,所以溥仪才会随身携带。

1950年,溥仪将田黄石三链章上交给国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镇馆之宝,1997年,国家邮电部还将田黄石三链章印制成邮票发售。


历来现实




田黄石三链章是乾隆的私人印章,学名乾隆田黄三链章,也叫乾隆田黄三联玺,三枚印章由三条石链连成一个整体。三链章上的印文“惟精惟一”、“乐天”都出于儒家经典《尚书》,意思就是需要居安思危,要顺应天命,懂得自然之理。

田黄石是三链章的取材,是印章的极品,非常珍贵。田黄石是我国著名的软宝石,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泽普遍泛黄,又从田中产出,因此得名田黄石。



物以稀为贵,田黄石无疑是软质雕刻石中的皇冠贵族,有”石中之帝”的美誉。中国的收藏界一直有“一两田黄万两金”的说法,田黄石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说实话一般人要有一两真材实料的田黄石,那他这辈子也衣食无忧了。

田黄石三链章的制造工艺堪称精益求精,惊为天人,光链雕的技法就令人叹为观止。试想,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没有任何裂缝黏合的痕迹,而田黄石质软(硬度大约为2.5--3.0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因而这件田黄三链章的工艺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不是当时当世一等一的能工巧匠,绝对制造不出如此妙手雕成的稀世珍宝。



田黄石三链章一直被溥仪奉为绝世珍宝,不仅在于它本身价值连城,还在于它是满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田黄石三链章多年来一直被溥仪贴身携带,颠沛流离,几经辗转,好几次差点被侵略者搜出。直到新中国成立,溥仪被遣返回国,他几番考虑,最终将田黄石三链章献给了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末代皇帝溥仪有一手绝活,是什么绝活呢?有一次,前清遗老兼国学大师王国维请老主子溥仪来自己家中做客,王国维想在主子面前显摆显摆,便把平生收藏的古董文物拿出来让溥仪点评,结果溥仪看过之后竟然说: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太对劲,跟我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王国维顿时就傻眼了,溥仪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赝品(假文物)。没道理啊,按说自己也是个懂行的,收藏的时候也没看出什么毛病来啊?于是在溥仪走了以后,王国维马上带上藏品去找收藏大家鉴定真伪,结果还真被溥仪说准了,这些藏品都是赝品。

事后,王国维问溥仪:您究意是如何看出毛病来的?溥仪笑着说:我就是觉得它们跟以前在皇宫里见过的东西不太一样,所以认定这些东西不对劲。看到这里,我想您一定知道溥仪的这手绝活是什么了吧!没错,他的这手绝活就是鉴宝。溥仪虽说是末代皇帝,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溥仪打小耳濡目染所接触的奇珍异宝,孤品善本不计其数,因此寻常的珍宝古玩他一打眼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这就好理解为什么溥仪出宫时会单独把田黄石三链章缝在棉衣里头给带出宫来,因为他明白这东西的价值,为了防止冯玉祥的部队不让他带走这方印章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这个令溥仪煞费苦心带出宫来的田黄石三链章也叫乾隆田黄三链章,光听名字大伙就知道这是肯定是乾隆时期传下来的。没错,它是乾隆的私人印章,乾隆生对非常喜欢这方印章并且经常随身携带。那么乾隆田黄三链章到底在哪些方面有独到之处呢?

印章材质

乾隆田黄三链章所用的印章材质是比和田玉更稀有,价值更高的田黄石。田黄石产自福建寿山下一块方园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因色泽泛黄又产自田中,因而得名田黄石。因产量稀少,田黄石自古便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现今更是有“一两田黄万两金”之说,由此可见田黄石的稀有和珍贵。

制造工艺

乾隆田黄三链章是由三枚印章组成的,一个刻着“乾隆宸翰”,另一个刻着“惟精惟一”,而中间椭圆形的印章刻着“乐天”两个字。最奇特的是这三枚印章全被一条玉石环链连接在了一起,而这条环链与这三枚印章都是从一块玉石上雕琢出来的,这样的高超技艺,世所罕见,加上稀有的材质,真可谓是无价之宝。

人文底蕴

前面说过,这方印章最早的主人是乾隆皇帝,乾隆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也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做为皇帝私人印章的乾隆田黄三链章是那段辉煌时期的历史见证,也代表了当时最高超的玉石雕琢水平,再加上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其价值之高可想而知。溥仪将乾隆田黄三链章带出宫后,一直将它视为至宝贴身保管,即使在出宫后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失去了大量源自宫中的珍宝,但他却一直亲身保管这方印章,可见溥仪对其的喜爱。1950年7月,从苏联引渡回国的溥仪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接受了深刻思想教育的溥仪将印章上交国家,用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入朝作战。

现在“乾隆田黄三链章”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这份功劳是属于溥仪的。1997年8月,邮电部将“乾隆田黄三链章”制作成小型邮票在全世界发行。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故宫和溥仪有很多比这个值钱的东西,溥仪带在身上的含义需要解读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田黄在清的时候用来祭地用的,祭祀的心意刻在田黄上,用黄布盖上,文武百官看不到。所谓替天请愿的内容无非都是些国家做大的民计和民生的问题,例如:经济,军事,文化等等。田黄因为具五彩,五德,传说女娲补天石,其实就是通天石,这些石头的振动频率很高,能够给人带来灵感。

这三块田黄的内容:乾隆田黄石印,三方印章用田黄石雕成的链子相连,印文分别是:“乾隆宸翰 ,乐天,惟精惟一”。解读一下,宸翰:“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皇帝坐北朝南,所以北宸代指皇帝。乐天:通天达地。惟精惟一:惟精惟一这个成语是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指用功精深,尽上全心去做一件事。链子连着表示三者缺一不可。合起来就是:做一个像乾隆这样的好皇帝需要坐北朝南,通天达地,全心全意,三者缺一不可。

虽然历史没有给溥仪太多时间去成长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但是他还是在一个帝王成长的环境中成长了几十年,留在衣服里是为了时时告诫自己祖宗遗训。




吴抒文


从古至今,亡国之君不少见,但是亲眼看着王朝覆灭,封建帝制陨落,共和建立的君主只有溥仪一人。清朝覆灭之后,溥仪原本可以在紫禁城中守着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安度一生,继续做他的小皇帝,可军阀混战的炮火直接让他一无所有。

1924年,溥仪被鹿钟麟带人赶出了紫禁城,诺大的家业溥仪3个小时能带走的东西寥寥无几,清廷近300年积累的财富大都留在了紫禁城内,而田黄三链章则是溥仪带走的为数不多的珍品,这件珍宝随着溥仪走南闯北,无论是在满洲,还是在苏联,溥仪一直将其藏在怀中。

田黄三链章是乾隆皇帝下旨制作的,它是由一整块田黄是雕刻而成,三枚印章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蕴含了中国古代优良的制作工艺。不仅如此,三枚印章分别雕刻了“乐天”、“惟精惟一”、“乾隆宸翰”直接表达了乾隆精益求精,居安思危,顺应天命的施政理念,其价值不可估量。

1950年,田黄三链章伴随了溥仪近半个世纪,从帝王到阶下囚他都是溥仪怀中最珍贵的物件。溥仪回国之后,将田黄三链章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如今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被珍藏。1997年,国家邮电部将田黄三链章制作成小型纪念邮票发行,从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它的价值。

欢迎关注:微历史看客,持续更新历史资讯......


史肆说


溥仪有一个拿手好戏,那就是“鉴别”文物,只要他“感觉”不太对的东西有大概率都是赝品,这田黄石三链背后的故事也很难让溥仪舍弃,甚至逼不得已要夹带出宫。

溥仪从小都是十分悲惨的,是慈禧宫斗下的产物,从小就是一个傀儡,就算是慈禧死了也在算计着溥仪。

慈禧因为立场不同,只有在皇帝死了之后才敢咽气,但对于身后的事情也安排的事无巨细,比如说溥仪就是慈禧一方势力下的皇帝,也不能推翻慈禧。

快完了的溥仪登基

溥仪三岁登基的时候,一直在哭闹,他的父亲为了哄他完成登基仪式,顺口说了一句“快完了!快完了!”结果一语成谶,大清真的很快就完了。

在大清完了之后,溥仪也只能居住在紫禁城中,等着北洋政府给他的最后通牒,每天也都惶惶不可终日,唯恐被一声枪响结束。

但等来等去,冯玉祥来了,一来就强迫溥仪搬出紫禁城,不然就从景山炮轰紫禁城,溥仪也只好从紫禁城中搬了出来。

但在溥仪从紫禁城走出的时候,怀里也揣着一件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田黄石三链。

这田黄石三链并不是溥仪的物件,甚至在紫禁城藏品中十分不起眼,也只是一个日常把玩的小物件罢了。

但溥仪不一样,这田黄石三链是从乾隆手中传下来的,乾隆代表着清朝国力最高的年代,也像是一种缅怀。

就像是慈禧西狩的时候也随身带了乾隆的金火车钟头一样,也都是对于那一段时期的缅怀。

而其中溥仪最盛,因为他从一登基,清朝就开始走入颓势,从来也没有感受过“天朝上国”的气派!


娱乐吃瓜主


皇室的珍宝数不胜数,特别在清朝鼎盛的乾隆时代,乾隆简直享受了清朝任何其他皇帝更奢侈的生活。别的不说,就仅仅印章乾隆就拥有数千枚,常用的印章就超过500方。作为盖章狂魔的乾隆,不知道毁了多少文物,即便如此,乾隆还是乐此不疲地盖章,可见他强烈的占有欲。



但是乾隆最喜欢的印章就是这枚田黄石三联印章,乾隆从来都是贴身收藏的。这枚印章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田黄石珍贵无比,自古代就有“一两田三两金”的说法。但是现在随着田黄石逐渐枯竭,珍贵早已经突破了三倍黄金的惯例。按照去年田黄石单克最高交易价格达到了26万元每克,而以目前黄金267元每克的标准,也就是说目前极品田黄石的价格达到了黄金价格的1000倍。


所以说单从这枚印章的材质来看,都已经非常珍贵了。然后我们再看这枚印章的工艺更是价值连城。就这样小巧都一个印章,实际上这是三枚印章。三枚印章中两枚正方形,一枚椭圆型。两枚正方形的印章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椭圆形都印章则刻有“乐天”。而链接三枚印章的链子则是完全闭合,毫无粘合的痕迹。能做成这样的链子,那只有一种可能,这枚印章是同一个玉石雕刻而成。

这样小巧玲珑的链子,用这样坚硬的田石雕刻,有丝毫的差错就可能前功尽弃,这要多么精湛都雕刻工艺才能做出这种效果。用巧夺天工来形容绝对毫不夸张。


所以在辛亥革命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后,溥仪就偷偷运走了很多珍宝,而这枚印章在乾隆时期,乾隆就喜欢贴身收藏,溥仪更是如法炮制,偷偷的贴身藏在衣服里。在溥仪外逃时,在日本扶持他为傀儡时他都贴身密藏,才没有丢失或者被日本搜刮走。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作为战俘被苏联关押在赤塔看守所。直到1950年,溥仪被遣送回国,溥仪关押在抚顺看守所。当时溥仪考虑再三,把这枚印章捐献给了国家,以支持国家的。在1997年,国家邮电部还专门发行了一套“乾隆田黄三联印”纪念邮票,如今这枚印章仍然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技艺的登峰造极的水平,它也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个镇院之宝。


渔耕樵读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11月5日,冯玉祥命令鹿钟麟包围紫禁城,并且下令溥仪在3个小时内离开皇宫,否则景山上的大炮将会炮轰紫禁城。

这时的溥仪匆忙的开始收拾紫禁城中的宝物,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能带走的东西不多,所以挑着贵重且容易携带的东西装上了车。但是有一件东西,为了不被鹿钟麟等人发现,便把它缝进了棉衣之中。这件东西就是田黄石三联章。



这件东西精致小巧,便于携带,镌刻于乾隆做太上皇期间。其材质为寿山田黄,工艺为链雕,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件无价之宝。

田黄石

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所以田黄石的价格早已超越黄金,清代时期田黄石价格已经是黄金的三倍。到了现代,田黄石的开采资源枯竭,所以田黄石每克的价格早已经超过了万元以上。

2018年初,一块546克的田黄石原料,拍卖价格为3456万元,以此看来田黄石的原石价格超过了6万元一克。在2017年秋,一方26克的清代的普通方形印章,拍卖出克260万元的天价,单克接近9万元。



链雕工艺

乾隆的田黄三联印章,原石采用了一整块田黄石。把原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的石链,因此中间没有任何裂缝黏合的痕迹,这种工艺制作难度巨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个印章链断石破。可以想象其珍贵。

自从印章雕刻成功之后,深得乾隆喜爱,后世更是珍视无比,历经多位帝王之手,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溥仪将其带出宫中以后,一直随身携带,虽然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把诸多国宝贿赂给了日本人和苏联人,但是始终没有把这件田黄三联印章展示给别人。

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社会各界人士捐款之时,溥仪以为是被迫捐款的,但是当他得知每个人都是自愿的时候,深深的感觉到了祖国的团结。这时的溥仪毅然决然的把这随身携带多年的无价之宝,捐献给了国家。



溥仪献宝时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溥仪正在战犯管理所接受劳改,所以写了一封信,然后把田黄印章给了当时的看守员,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任何回信。溥仪就想是他们贪污了。

但是,过了几天,看守所的王所长来看望溥仪,并且告诉了溥仪,宝物已经上交国家。但是对于新中国而言,宝物不是最珍贵的,最珍贵是改造完成的人。


我是越关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大浪淘金,许多家族留下来的传家稀世珍宝,都有着无比珍贵的纪念意义。

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他的命运让人唏嘘,有关他的一切总能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就比如当年溥仪被逐出北京故宫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田黄石三链章藏在棉衣里这件轶事,引起了一众的吃瓜群众,想要一探究竟,让我们从故事的来龙说起。

2012年7月10日,北京政变,政府修正清室。1924年11月5日,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

对于被逐出宫的命运,溥仪早有思想准备,从1922年开始,他就开始让家人陆陆续续包了七八十口大箱子。

将他紫禁城的珍宝从北京运往天津,从天津到旅顺,从旅顺到奉天……

只是每一次的颠沛流离,他的珠宝或丢失,或变卖、或损毁、或遗落,到了最后,只有少量的珍宝字画被他藏在了一个黑色皮箱夹层里。

然而在被捕成为阶下囚时,黑皮箱也成了别人的物品。

但是却有一件溥仪看来最珍贵的物品,从他被逐出京城皇宫,一直跟随着溥仪辗转各地,在以后的许多时日里,厮守相伴不离不弃,它就是田黄石三链章。

其实,溥仪临行前,他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打包""行李等物品,虽然时间如此紧迫,但他还是特意将一枚小物件——田黄石三链章缝在了棉衣里。

这件国宝才得以幸免于难,一直贴心地跟随着主人。

下面就让我们仔细瞧瞧,溥仪私密收藏的这枚贵重物品,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值得主人贴心惜之。

田黄石三链章,也叫乾隆田黄三联玺,它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 由三枚印章组成。

这枚奇巧的三链印章,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一是因为他是由一块完整的无比珍贵的田黄石头,经能工巧匠精心雕刻,三连印上的所有的石环全部是完全闭合浑然天成。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乾隆亲自躬行参与设计,三链章上玺文:“惟精惟一”、“乐天”均来自儒家经典。

表明了乾隆皇帝自己精益求精、专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史料说,这枚田黄三链章当时乾隆皇帝爱不释手,连睡觉都放在身旁。之后便传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手里,被他视为贴身珍宝。

田黄三链印章,是乾隆皇帝亲身参与设计的稀世珍宝,代表了康乾盛世文化和艺术的高度。

传承给溥仪,被溥仪悉心守护,虽饱经沧桑,却毫发无损,最后完璧归赵回到故宫博物院的怀抱。

1997年8月17日,中国国家邮电部将乾隆田黄三链章,印制成小型邮票,在全世界发行。

这枚印制着稀世国宝的小型邮票,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乾隆田黄三链章,从中感受了它所经历的200多年的历史沧桑。

而且也让世界认识了田黄石,认识了中华瑰宝,见识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有书博物馆


“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田黄石三联章之所以能够被宣统皇帝溥仪视为珍宝,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巨大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清王朝的权力象征,以及这块田黄石精湛的工艺。


和众多的宝石不一样的是,在那个崇尚黄色的清王朝,田黄石的颜色正好是橘黄色的,这种颜色的石料来做印章,可以说是恰如其分。而且这种石料仅仅存在于福建的寿山,产量极其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量少的缘故,也造就了田黄石独具特色的价值。


宣统皇帝溥仪的这枚三联石印章来源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一生都颇喜欢手工艺和奇石。


在他做太上皇的时候,下令让人雕刻了这枚印章。


田黄石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并不是十分稀奇的东西,作为帝王,就算是再怎么珍贵的石料,乾隆皇帝也是有机会窥得一二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这枚印章的雕刻手艺。


而这块“田黄石三联章”是乾隆皇帝征召天下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三枚印章的样子:



这三枚印章极为特殊的地方就是:


印章和三条链条均为一块田黄石做雕刻,技艺之精湛,可以说是无任何印章能够与之匹敌。


而且这三枚印章的链条并非是最终粘合在一块的,而是当初工匠在雕刻的时候从田黄石中一点一点镂空雕刻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三枚印章是一块田黄石所雕刻,它的工艺极为复杂,三条连雕镂空雕刻的难度要远远超过印章的雕刻难度,少有不慎也许就将这块田黄石全部浪费。


所以,制作这枚印章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极为精湛的手艺去制作。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无情的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在逃离紫禁城的时候就悄悄的带上了这件宝贝。为了不致于将这件宝贝被更多人知晓,溥仪将他藏身于袖口的口袋之中,在逃亡的时候没有一个知晓。


从紫禁城---天津---东北---苏联等等,以及最后回到中国,溥仪一直牢牢的保护着这枚印章。


于溥仪而言,这枚三联印章是自己皇族的权力象征,是自己大清王朝正统的权力所在,失去了这枚印章,大清江山也就真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古代帝王对于印章十分的看重,明朝朱元璋曾经在稳居帝王高位之后,还一个劲的感慨未能拿到元朝帝王印章,颇有“得位不正”的复杂意义。


虽然对如今的人们而言,也许它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但是对于末代皇帝溥仪而言,权力象征是要远远的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溥仪原来的末代帝王的身份早已经不复存在,新时代的到来也让溥仪彻彻底底的意识到自己的帝王梦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了漫天的泡沫。


1950年,溥仪将这枚携带了26年的宝贝上交给了国家,所有被工作人员收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


田黄石三联章的上交,彻底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喷薄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