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导言:战国风云,大争时代,极其复杂的国家之间关系网和朋友圈,为何有的国家斗争不断,有的国家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这是一个大争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更是一个利益纷争比较频繁的时代;我们总说无论是在和平年代也好,还是在战争时代也好,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战国时期,这种观点是同样适用的,毕竟每一个诸侯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追求利益永远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大部分诸侯国在联盟状态的时,也都处在一种为利而聚的形式当中。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战国时代,利益纷争复杂,国家之间既联盟又斗争

既然因为利益才进行的结盟,那么便很有可能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所以战国时代的国家关系才会变得异常复杂;在这当中,人口、土地、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是这些国家较量的地方,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无数个复杂关系,因此,战国时代,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分分合合的。

但即使在这样的大争环境里,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还依旧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讲,能够选择结盟的国家可能有很多,所触及的利益关系也会很复杂,但大体上来看都是有规律的,与什么样的国家结盟?与什么样的国家之间有利益冲突?这些基本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为何有的国家势同水火,而有的国家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可是,这些国家明明都是单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国家之间争斗不断?就像秦国和魏国一样,在整个战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这两个国家联合的情况出现;再比如燕国和齐国、赵国,这三个国家的相处基本上都是以战争或者是压迫的状态出现的……。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而有的国家之间却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稳定的同盟关系,比如说秦国和齐国;那这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样的问题,看一看在利益纷争非常复杂的战国时代里,为什么有的国家之间势同水火?而有的国家之间却可以维持稳定的同盟关系。

不同的文化导致利益诉求不同

第一个原因我们从文化方面来进行分析;其实左右一个诸侯国国家形态和国家性质,或者基本的政治制度,其最大因素都是文化,毕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特征,是一种可以进行传承和演变的精神需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它的经济发展或者说土地、军事等物质化的因素,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随之改变,但这些方面的改变都不足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或者一个团体的继续繁衍生息;如果文化发生了改变,那么民族的性质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民族的传承出现了中断。

  • 不同的文化,导致治国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不同

而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传承的种族,因此,在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够看到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在基本政治制度的实施上面,以及邦交政策上面都会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不同的国家所认可的文化重点不同,就会导致它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所走的道路不同,在治国的理念上面就会出现分歧。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这种分歧我们分两个层面来进行解释,第一个方面,就是会导致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可以追求,也就是说,在两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走的路的是不一样的,它们来创造利益的方式也不一样,如此一来,它们能够从对方身上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就会大为减少。

  • 秦国发展需要削弱贵族势力

如果没有实际利益的加持,同盟关系自然不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甚至同盟也不可能联合而成,就比如说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一样;在整个战国时代,楚国是很少跟其它的国家进行结盟的,跟秦国更是处在相对独立的环境当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所走的治国道路不同。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当中最主要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革除贵族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阻碍,削弱贵族的力量,将整个国家的权力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君主手中,而这种治国的方式也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延续了下去。

  • 楚国发展需要仰仗贵族

可是楚国却不一样,楚国是一个依靠分治制度来统治整个国家的,这是它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结果,从立国开始它就实施这样的政策,而且它的立国还是一种自立为王的形式,与周朝本身就处于两个独立的状态之下。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分治制度所带来的最大的结果,就是让楚国成为了一个依靠贵族的崛起才能够发展的国家,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贵族的手中,直到贵族在楚国有着只手遮天的实力。

  • 秦国与楚国利益诉求不同,无法结盟

所以,楚国与秦国,一个是提高贵族的权力且仰仗贵族的发展,而另一个则是要削弱贵族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在基础的治理方面就是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它们之间的结盟自然会少之又少。

第二个层面,就是会导致一些国家陷入到墨守成规的境地当中,不能够完全与一个变革的时代相融合;这一点我们在燕国的一些邦交政策上,就可以有着很好的体会;燕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可以说,理论上在战国时代,只有它最有资格去争夺天下,因为它是最有历史底蕴的。

  • 燕国文化底蕴深厚,得国正统,看不起赵国和齐国

但燕国却没有将这种历史文化底蕴变,成是一种有力的驱动,反而是因为这古老文化的影响导致了它的墨守成规,从而也导致了它与赵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恶化;燕国是一个非常崇尚王道的国家,对于本身的正统统治有着一种自豪和骄傲,它们认为燕国人的传统是最为正统的,统治也是最为正当的。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所以对于赵国这种通过瓜分原先国家的而成立的诸侯国,有着一种本能上的排斥;对于战国时期,田氏齐国通过权谋的方式推翻姜氏的统治而上位的掌权者,也是打心底里看不起的。从燕国对赵和对齐国的态度上,就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同时燕国本身的那种自豪和骄矜让它无法和相邻的国家友好相处,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它看来,邻国的强大意味着它的衰败,也意味着它面子的丢失。

  • 燕国宁愿与秦国结盟,也不愿和邻国赵国、齐国联合

在整个战国时期,燕国宁愿和秦国楚国这样的国家联合,都不愿意依靠邻近的赵国和齐国,甚至在赵国经历长平战争的失败之后,还想着与秦国一起在战场上分一杯羹;所以这种从文化方面所带来的固有的思想,是导致燕国在邦交政策中,远离盟友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以,文化方面可以产生两个很大的影响,其一就是造成制度不同而无法结成联盟,这就会产生一种文化的鄙视链,然后导致两个国家之间的邦交政策针锋相对。

  • 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影响国家结盟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因素;两千多年之前的战国时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国家的军事实力只能说,是相对其它国家而言比较先进;但依旧处于冷兵器时代,打仗的时候没有多少先进的装备,很多时候都是要拼人多的。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所以,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当中,长途奔袭作战是很少发生的,也就是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秦国不断地推进着它的灭国计划,不得已必须依靠长途奔袭来进行作战,但在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时候,各大诸侯国的目标都放在开疆拓土上面,也就是说,能够迅速的扩大自己的领土疆域,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 不相邻的国家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关系通常是融洽的

那这种开疆拓土的目标,必然是在与自己相邻的国家上面的,毕竟远途奔袭作战并不利于战争的胜利,同时,如果所获得的领土距离本国比较遥远的话,也不利于这个国家实际控制,因此,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有很多国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比如说秦国和燕国,或者秦国和齐国。

到了战国中后期,燕国和齐国是秦国邦交政策当中的两个重点,更是秦国需要交好的对象,无论是在张仪的连横政策当中也好,还是在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当中也好,秦国的外交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交好与它没有实际相邻土地的国家。

原因就是,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也就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如此一来,两个国家对战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如两个国家联盟所得到的利益大,而且联盟还能够借对方的实力来保障自己的外部发展环境,所以说到战国中后期,秦国与燕国之间以及秦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它们都在向对方借力以保证自身的安稳发展。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 秦国与魏国相邻,经常发生利害冲突

此外,秦国和魏国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也有地理因素上的原因,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迅速的强盛,而那个时候的秦国还只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弥补,秦国处于绝对弱势。

而强盛起来的魏国急需开疆拓土来提升自身的实力,自然就会把目标投向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的秦国,毕竟在那个时候,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而然的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战争就会频繁的爆发;所以地理位置的影响也是两个国家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国家之间争端不断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国家它们在起源上面就有争端,两个国家本身立国时候的利益就是冲突的,所以这样的国家自然不能够很安稳的进行联合,就比如说韩、赵、魏这三个国家。

这三个国家虽然在战国初期明显冲突并不多,但同时联盟的次数也很少,除了顺应合纵政策进行联合的之外,这三个国家一般都在明争暗斗,究其本源就是因为它们在瓜分晋国的时候就有着利益上的冲突;原先的韩氏、赵氏和魏氏三大家族作为晋国家臣的时候就是在相互掣肘的,利益就是对立的,因此,在瓜分晋国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利益纷争。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此外,韩、赵、魏三家分晋的事件也是一波三折的,本来是韩和魏联合另一家智氏要灭亡赵氏,但因为韩氏和魏氏的临时反叛又和赵氏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从这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上这三个国家之间所谓的联合分裂都是因为利益的争端,而本身它们在瓜分晋国之前就有着非常大的冲突,这样的冲突自然会延续到后世的国家争斗当中,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缠非常复杂。

再者,秦国与魏国之间世代的仇恨也是因为一些历史问题;因为魏国的原因,秦国在发展历史上有着很长时间的一段低谷,甚至这个国家还险些被灭亡,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是死在对魏的战场上的,所以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里面有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存在。

而像燕国对赵国的关系或者对齐国的态度上面也有着这方面的问题存在;所以,实际上战国时代的关系网,不仅是文化底蕴和利益冲突所组成的,很多时候也会纠结到它们的发展根源,纠结到一些历史上的遗留问题。

综述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在选择联合对象或者说攻伐对象的时候,或者说编织什么样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网,有什么样的朋友圈,都不是随意而为的,它们之间有着很多考量,都会向着利益最大化的方面去进行考虑,对于任何一个诸侯国来讲,它们所实施的政策或者说所发动的战争,都必须以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实际利益为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敏锐的去觉察到整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战国时代国家之间朋友圈,有的斗争不断,有的可以维持稳定联盟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来都不存在着绝对的稳定关系,每一个国家的起源发展都有着多方面的不同,而每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外部斗争,因此,它们不可能在治国理念上或者文化传承上有着完全的契合,而一旦有分歧存在就必会有争端发生。

  •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或许国与国之间会产生结盟的情况,但结盟是相对的,争斗才是绝对的,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因此,在战国时期大争环境影响下,我们并不能够去决定它的对错,也不能因为它的对错,而去决定它的发展形式。

我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形式,提升自身的实力以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不能将国家的发展根本寄托在其它的国家上面,一旦双方之间没有了可以相互谋取的利益,一旦双方的发展观念背道而驰,那么这两个国家很有可能会一拍两散,到那个时候所有的借鉴和支撑也都将会不复存在。

  • 燕国发展就是前车之鉴

就像战国时期的燕国那样,它是一个依靠其它的国家才能够生产和发展诸侯国,但这也让燕国成为了一个在刀尖上行走的国家,它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的,一旦失去了其它国家的支持就将有着灭亡的风险。

所以,到了战国末期,即使秦国将对于它的倚重变成了掌控也只能忍气吞声,任凭秦国对它发号施令而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因此任何一个政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才会成为格局的左右者,才不会沦落为其它国家发展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战国策》、《汉书》、《左传》、《资治通鉴》、《史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