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這麼一個片段——夏雨帶著寧靜等人溜進電影院,混一個陰暗的角落中看一部“內參片”,這部片子裡有女人沐浴的鏡頭。當那些成年人發現有小孩偷看時,一位傍著老首長的熟女以高傲冷峻之態度訓斥工作人員的不謹慎,因為這是一部

“毒性很大的片子”

後來,有人考據過,這部“內參片”是那個壓抑而恐怖的時代,由一位頗有爭議的政治巨頭特意安排給屬下觀摩學習的——”因為影片中充滿了政治陰謀”

這部神奇的電影,叫做《羅馬之戰》講的是哥特王狄奧多里克歸天之後那段風雲激盪的歷史。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方化老先生在劇中僅僅是幾個鏡頭,但是卻成了最成功的角色。致敬偉大的老一輩藝術家。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羅馬之戰》的開篇就是一副風格很具有黑暗時代特色的意大利地圖。


哥特戰爭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轉折。這場戰爭之後,千年帝都羅馬城幾乎淪為廢墟,元老階層和普通公民也大多罹難,古羅馬文明失去了最後中興的希望。

歷史上,從狄奧多里克王開始,直到德亞王戰死疆場,東哥特人在意大利的政權先後維持了六十年,歷經兩朝八主。但是,如果有人穿越回到那個時代,隨便到意大利去找一個人問一問,他對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東哥特王國的崛起有什麼樣的看法,那麼最大概率的可能是對方會困惑,繼而反問道:

羅馬帝國不是好好的麼?偉大的元首依然在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君臨萬邦。至於東哥特王國又是那個化外番邦,蕞爾蠻夷?”

確實如此,在近代以前,唯一一個統一著全意大利並被後人稱之為東哥特王國的那個政權,從來沒有過一個正式的國號。

而且作為一個“夷狄之君”,狄奧多里克的所作所為是儘量淡化哥特人的民族屬性,包括他本人——無論是紫色的託卡袍、繡著金色巨龍的白色亞麻長衫、鑲嵌著珍珠寶石的金步搖冠以及紅豔耀眼的高筒皮靴······在每一個細節上,他都儘可能的和遠在君士坦丁堡的那幾位“上司”和對手相同。而這位曾被意大利本土的羅馬公民們歡呼為“元首”哥特君王,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其最高頭銜也只是一個“總領國事”——也就是執政官。

狄奧多里克在君士坦丁堡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作為一個人質,這位哥特王子曾在皇宮中生活了十年。所以他對羅馬社會最精英的那個階層並不陌生。更因為需要來自東羅馬的支持或默許,所以他和他的宮廷必須要彰顯作為“羅馬公民”的一面,不僅在衣冠制度上哥特貴族們全面效仿羅馬貴族,在建築上、生活方式上也是一樣。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羅馬之戰》中的王家盛宴,但實際上卻應該是典型的羅馬風格——大家都倚在香妃榻上圍著圓桌大吃大喝。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狄奧多里克王在位期間發行的金幣。


比如狄奧多里克在拉文納的宮殿就是全面模仿君士坦丁堡的宮闕——帝都拉文納的最東邊是兩處依山傍海,坐東朝西的宮殿,氣勢恢宏的宮門上裝飾著古愛琴宗教中的神祗和基督教的使徒;宮門外皆有一個被稱之為

Platea Maior的大廣場,而且和君士坦丁堡的奧古斯都廣場Augustaion有著君士坦丁大帝的銅像一樣,這個廣場上也立有狄奧多里克躍馬揚鞭的青銅造像;皇宮的西邊則是一個由花崗岩修建的競技場;北邊則有專供阿爾瑪家族,也就是東哥特宗室使用的教堂。

拉文納與君士坦丁堡猶如孿生並非偶然,此乃羅馬帝國步入末世晚景的必然。從三世紀危機開始,因為東方在財富和資源上的吸引力以及北境日耳曼防務的加強,千年古都羅馬,似乎已經對“世界中心”的角色開始有些“德不配位”。出於和明成祖遷都幽燕相同的動機,戴克裡先大帝便將北方重鎮拉文納定為元首駐地,這意味著羅馬雖然依舊是首都,但是卻沒有了元首及追隨其左右近臣佞幸。不久,君士坦丁一世奪取了天下,又在東部古城拜占庭的遺址上建起了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並使之成為帝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很快,憑著東方的財富和君士坦丁一世的強權,君士坦丁堡雖然並沒有在短時間內超越羅馬,但是卻很快成為拉文納亦步亦趨的模仿對象。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馬賽克畫——拉文納皇宮正殿。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拉文納皇宮遺址。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仍在使用的阿爾瑪家族御用洗禮堂。


不過,狄奧多里克即使再看起來像一個羅馬公民,那他也僅僅是看起來像而已。是否算能夠真的以羅馬公民的身份名垂青史,則完全要看是否能得到羅馬元老院那些世家名門的認同。很不幸,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後,羅馬那些倖存的權貴們幾乎一直在內心中鄙視、反感這個處處模仿奧古斯都的野蠻人。尤其是他在臨終前毫無道理的殺害了兩位德高望重的羅馬元老敘馬庫斯和他那位著名的女婿愛波休斯。甚至,一份史料還聲稱,要不是魔鬼把這個垂垂老矣的僭主抓緊進了地獄,恐怕他就要對自己轄區內的正統基督徒們進行一場瘋狂的迫害——這很可能是真的,因為在526AD,八月三十日,在狄奧多里克辭世之前,他已經下令以“謀逆”的罪名處決了的羅馬主教若望一世。

狄奧多里克在生前苦心維持著羅馬公民與哥特人和睦共處,試圖營造出一種民安物阜,遵禮蹈德的局面,給歷史留下“四海昇平人安樂,萬民敦化樂雍熙”的回憶,但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在他被上帝或是魔鬼召喚走了之後,羅馬公民們就開始嘗試著解放自己的祖國,而長期被壓制的東哥特貴族則以恢復舊制為藉口開始爭權奪利。而此時的君士坦丁堡內也出現了一位不同於以往的新主人——在歷史上充滿了讚譽和控訴的查士丁尼大帝。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拉文納有著大量古羅馬晚期遺蹟。其中的馬賽克藝術尤其驚豔。融合了古愛琴文明的美與基督教文明的虔誠。


狄奧多里克的時代落幕後,他的外孫阿塔拉里克繼承王位,由這個男孩的母親,也就是狄奧多里克唯一的女兒阿馬拉斯溫塔攝政。在《羅馬之戰》中阿馬拉斯溫塔的身份沒有變,依舊是即大公主,但是阿馬拉斯溫塔的女兒馬達斯溫塔,則被改編成了與她爭權的妹妹,那個二公主。

不久東哥特人的上層社會開始危機四伏,阿馬拉斯溫塔與成年之後的阿塔拉里克經常為了權力而發生衝突,結果導致後者在位只有短暫的八年便因酗酒過度而英年早逝;所以,阿爾瑪一族最後的男丁,狄奧多里克的外甥狄奧達阿德便成為了東哥特人的君王。這位新王是個學究,對軍事一竅不通,每日生活內容就是在自己的莊園中研究柏拉圖哲學,順便大肆侵吞鄰人的土地,此人是如此的貪婪,以致人們懷疑他“不喜歡有鄰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此人對權術、陰謀也是同樣的外行,或是不那麼飢渴。在登基之後不久狄奧達阿德便發動以政變,將自己的堂姐,東哥特的老皇姑兼老國太阿馬拉斯溫塔逐出拉文納的宮廷,流放到羅馬附近的一個湖上要塞圈禁起來,旋即便被勒死在浴室中。

順便說一下,無論是阿馬拉斯溫塔還是狄奧達阿德都對自己的同胞態度冷淡,這兩人皆有向君士坦丁堡大量轉移財產的記錄,而且同樣奴顏婢膝的向查士丁尼一世獻媚。而在劇中狄奧達阿德卻以敦厚長者的形象出現,還表示出自己對權力的超然:

“我太老了,不能繼承王位”。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東哥特人的皇姑兼國太阿馬拉斯溫塔公主。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東哥特貴族最常見的“組織活動”——飯局。


遠在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一世總算是找到了全面干預東哥特內政並藉機收復整個意大利的機會,他當即下令,讓剛剛滅亡了汪達爾-迦太基王國的貝利薩留率軍攻打意大利的東哥特人,並以匈王阿提拉之孫蒙都斯為前鋒。

沒想到這次君士坦丁堡的御座上坐了一個狠角色,嚇得魂飛魄散的狄奧達阿德便立刻求派了幾位羅馬元老到君士坦丁堡向查士丁尼一世示好,公開表示:

自己不是篡位,只是因為我乃家族中唯一的男丁;

殺死阿馬拉斯溫塔是被逼的;

雖然是野蠻人的酋長,但是自己的主要身份是羅馬共和國的公民和元首最忠誠的屬下,所以十分樂於向查士丁尼一世表現出最高的敬意;

甚至,只要保證年收入一千二百磅黃金,個人是完全希望在君士坦丁堡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下去······

查士丁尼一世當然是很樂意“不戰而屈人之兵”,至於狄奧達阿德,如果就此真的認賭服輸,也就可以在榮華富貴中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但是,陰謀家的本質讓這位東哥特王會永遠的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他不會相信查士丁尼一世會如此輕易的放過自己。於是他一方面不斷地派出使者向君士坦丁堡輸誠納款,一方面又積極迎戰。尤其是在達爾馬提亞的一場遭遇戰中,東哥特大軍全殲了一對東羅馬人的斥候,並且碰巧殺死了蒙都斯及其子馬裡提烏斯之後,狄奧達阿德便開始自信的認為,只剩下半壁江山的羅馬帝國不過是紙老虎。於是他便公開嘲笑來自君士坦丁堡的使者,還很不成體統的辱罵來使為“姦夫”。

狄奧達阿德的所作所為讓查士丁尼一世徹底的失去了耐心,從此貝利薩留便開始毫無慈悲的向東哥特人進攻。幾陣下來東哥特軍被打的損兵折將,這讓狄奧達阿德又改變了決心——向東羅馬朝廷投降······

但一切為時已晚,擔任東哥特軍的主帥維提切斯發現,如果狄奧達阿德真的向貝利薩留投降,那自己就很有可能就會被當做“鷹派”罪魁交出去頂雷。於是維提切斯便在軍中公佈了當今東哥特王“出賣民族利益”的種種罪狀,並且自立為王。拉文納宮中的貴族們一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便把狄奧達阿德從他的藏書室內拖了出來,割斷了脖子,將屍體扔到大街上。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君士坦丁堡朝廷的主人——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奧多拉女帝。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東羅馬軍統帥貝利薩留。


在《羅馬之戰》中,這個維提切斯不僅被第一個推選為東哥特王,而且還對結髮妻子忠貞不渝。但歷史事實是:維提切斯紫袍加身後立刻和庶民出身的妻子離了婚,並且“利用暴力多餘愛情的方式”和狄奧多里克的外孫女、阿馬拉斯溫塔的女兒馬達斯溫塔公主結婚,以阿爾瑪家族駙馬的身份入主拉文納的宮廷。可是好景不長,在經過了一系列慘烈而迅猛的戰鬥之後,這位君王很快就成了貝利薩留的俘虜——拉文納被東羅馬主力軍團團圍困,維提切斯與妻子馬達斯溫塔只好開城投降。貝利薩留將拉文納的財富搜刮一空後便將這些俘虜和戰利品帶到君士坦丁堡。幸運的是,阿爾瑪王族的末裔得到了寬恕,維提切斯得到了行政長官的頭銜,並於兩年後死在君士坦丁堡;而馬達斯溫塔則改嫁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意大利統帥、總領國事日耳曼尼庫斯。

維提切斯被俘後,西哥特國王的侄子伊爾迪巴德被選為東哥特國王,於次年死於政變。艾拉里克奪位後也在當年死於政變。這次政變主謀是伊爾迪巴德的外甥巴德維拉,但他更喜歡自稱“託提拉”,也就是“爸爸”的意思。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羅馬之戰》中,託提拉是一位英俊而勇武的少年。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而羅馬貴族卻繼續鄙視他們的守護者。


託提拉在位十一年,曾經多次大破東羅馬的軍隊,而且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扭轉了整個戰局,掌握著戰場上先發制人的主動權。雖然沒有攻下貝利薩留的大本營拉文納,但卻一度佔據了古都羅馬。

不過,託提拉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貝利薩留長期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查士丁尼一世秉性猜忌多疑,很不信任這個各方面都比自己優秀太多的屬下。就像出身基層的領導會莫名其妙地仇視技術人員一樣,查士丁尼一世也未能免俗的認為貝利薩留是個潛在的叛徒——尤其是貝利薩留在攻陷拉文納時曾經以“接受東哥特王位”為條件和敵軍展開過談判,這一點領他的元首十分震怒。全靠著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奧多拉女帝的說情,這位功高震主的將軍才沒有真的被挖去雙目,沿街乞討。

所以,查士丁尼一世經常將貝利薩留招之即來,呼之即去,並且始終不願意給夠他軍餉,也很少派發援兵。

當託提拉在得知貝利薩留的困窘處境之後,便不斷的進攻東羅馬的軍隊。

548 AD,狄奧多拉女帝因患癌症歸天,失去靠山的貝利薩留被查士丁尼一世召回君士坦丁堡。

取代貝利薩留指揮東羅馬大軍的是年逾七旬的宦官納爾西斯——在民間傳手中他以一個侏儒的形象出現,所以電影便採納了這一點。因為有著查士丁尼一世的信任,納爾西斯帶上了充足的兵力和後勤補給,這是貝利薩留從沒有過的待遇,也是託提拉從沒有對付過的敵人——換句話說,東羅馬的真正實力,才剛剛出現。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女帝狄奧多拉,出身下賤,生活糜爛,手段殘忍——但卻是一個堅強的女人。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這個黑衣侏儒就是宦官納爾西斯。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在狄奧多拉的靈堂內,查士丁尼一世的說道:“我愛真理,但是更愛這個女人。”


552AD六月底,雙方軍隊在塔吉奈展開決戰。面對納爾西斯以八千鐵騎組成的偃月陣,東哥特人的投槍兵毫無優勢。是役也,託提拉戰敗身死,東哥特的軍隊遭到滅頂之災。而託提拉的繼任者德亞也在隨後的戰鬥中陣亡。

東哥特人從此被永遠的逐出意大利,哥特戰爭歷時二十載,終以東羅馬朝廷的勝利告終。

不過取得皮洛士式勝利的東羅馬朝廷卻因財力、人力的耗盡而從此沒有足夠的實力守護住羅馬人的故國;意大利本土的羅馬公民們也不再有足夠的實力和美德再次中興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在查士丁尼一世歸天后不久,也就是哥特戰爭結束後不到二十年,最後的蠻族倫巴第人攻陷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建立了獨立的王國。

電影《羅馬之戰》改編自德意志第二帝國初期文學家達恩的小說《為羅馬而戰》。該書出版於1876AD,銷量高達五十萬冊。鑑於那個時代德意志帝國的整體民族感情,這部暢銷書肯定不會是一部靠譜的通俗歷史讀物。稍微瞭解歷史的人就會看出,達恩對東哥特一方的人物做了大量的改動。

在達恩的筆下,除了女王之外,作為德意志民族的先祖之一,東哥特所有的君王都是純樸憨厚的勇士,他們一次次勇敢而正直地戰鬥, 卻都以悲壯的失敗收場;而俄羅斯帝國的祖先東羅馬帝國則是一派奢靡詭異的氣氛:淫蕩而美豔的女帝、陰險肥胖的元首、有勇無謀的統帥、狡猾而雄心勃勃的侏儒······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在電影中,男主角的賽德古斯更是一個完全杜撰的存在。身為尤里烏斯愷撒家族的族長(這是不可能的,愷撒的子孫早已滅亡),他有著古羅馬貴族所有的美德與醜行。

作為維納斯-伊西斯娘娘在凡間最後的子孫,歷代羅馬大帝的合法繼承人,賽迪古斯的形象堪稱完美:英俊倜儻、智勇雙全,更有著遠大而崇高的理想:克己復禮——奪回本屬於羅馬的榮耀。但是貴族的驕傲和宏大的視野讓他永遠不會低下頭看一看那些與他相比卑賤如螻蟻般的蒼生百姓。這些人其實只希望不再為什麼宏偉的“理想”而去忍飢挨餓、喋血疆場,他們只需要卑微的活著······

.而從這個“理想主義者”個人方面來講, 他的一生也可謂一敗塗地:不擇手段的驅逐了野蠻的哥特人,卻引來了仇視羅馬傳統的查士丁尼一世;無視女兒的幸福,只因為這位羅馬第一公民之女竟然和野蠻的哥特王子託提拉相愛······最終,摯愛的女兒和羅馬都雙雙毀滅在他的眼前。

影片結尾,曾經無比驕傲的哥特人抬著末代君王的遺體,在斜陽之下扶老攜幼的排成長隊,沿著荒涼的海岸離開了那個曾經被他們“錯認他鄉為故鄉”的意大利。很快,這些人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就被海浪無情的沖刷一空,沒有人知道,曾有一個偉大而苦難的民族在這裡永遠的消失在歷史之中。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劇中賽迪古斯的這身打扮,無異於古羅馬版的“漢服運動”。


虛構的傳奇,真實的輓歌:《羅馬之戰》與哥特戰爭

東哥特民族從此日益衰亡,不到百年後便消失殆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